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摘要】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并介绍了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同时论述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实践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关注实践效果的评估。

结论部分阐述了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为今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效果评估、可行性、未来发展、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当今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培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旨在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研究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分析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探讨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具体实施方案和经验总结,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多元化的职业需求,提高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本文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为例,探讨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设置方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通识课程包括政治、英语、体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商务英语、口译和笔译等课程,为学生打下语言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基础。

实践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翻译、商务英语应用和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二、课堂教学方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秉承“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原则,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互动,通过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也会将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案例和职业场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和实习三个方面。

商务英语应用通过模拟真实商务场景,使学生能够熟悉商务沟通方式和交流技巧,掌握商务谈判和问询等商务技能。

实践能力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翻译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实习环节则可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总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基础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教学与实习的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施探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施探究

[摘要]主要在新时代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一”教育工程、校企“双元”育人的“学、做、教”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介绍了实施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健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五个一”教育工程;学做教[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4-0214-02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施探究朱文军,时会省(河南测绘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64)为了推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好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职业院校必须努力构建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创新育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须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经过调研和实践探索,制订出特色人才培养“五个一”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紧扣职业特色人才培养精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校企“双元”育人的“学、做、教”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特色人才培养“五个一”教育工程特色人才培养“五个一”教育工程具体是指,通过系统性教学,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掌握一门艺术技能、一项体育技能,考取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一项专业技能竞赛,参加一项专业实践项目。

在全面落实特色人才培养“五个一”教育工程中,我们发现“要让学生能参加一项专业实践项目”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只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职业院校必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对接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校企“双元”育人的“学、做、教”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高职院校在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重点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浅析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浅析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浅析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进行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院校多数采用的是本科院校学科交叉的方式,完全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质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角度看都是不适切的做法。

就职业教育而言,创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根据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同一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国外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历史发展久远,办学机制比较健全,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专业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开放式培养以及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实训培养。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人文重理工、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开始了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近几年论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些思路基本是从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类主要是展示某个学校或某种复合专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这些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

我们对待这些经验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整体移植。

一、目前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随着各大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而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计算机领域发展,还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高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首先,应该灵活多样地设置课程,紧贴当前计算机行业需求,让学生更加深入
地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同时增强相关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强化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应尽量减少理论中孤立的课程,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同的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到它们。

此外,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计算机科学和技
术领域,创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利器。

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高职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及个性的培养,通过发掘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更自主地发展个性和职业方向,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至此,应该紧贴当前计算机行业需求,多样地设置课程,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够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可靠。

高职东盟小语种专业“双证书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东盟小语种专业“双证书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理 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 年 内获取物 流资格 证 书 , 目前 在 而 国内还没有针对东盟小语 种类 的职业 资格 证 书 , 生必 须 学 通过跨 专业 的学习来获取其它学科门类 的知识进 而考取 职 业资格证 书 , 这虽然给学校 的教学管理 带来了一定 的难度 , 但是也成为 培养 复合型东盟 小语 种人 才 的契机 ; 有就是 还
高职东 盟小语种专业 “ 证书制 " 双 复合 型 人才培养模 式研 究与实践
姚 绚文 , 蔡 杰2
(. 1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广西 南宁 502 ; 322 2 广 西东 方外 语职 业学 院 科 研 处 , 西 南宁 502 ) . 广 322
摘 要: 随着 中国一 东盟 自由贸易区和 北部 湾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 会对 东盟语 种人 才需求越 来越 大 , 社 对毕 业

结业 生从 业的凭 证。 19 ” 9 8年 国家教委 、 国家经 贸委 、 动 劳 部《 关于实施 < 职业 教育法 >加快发 展职业教 育的若干 意
见》 中详细说 明了要逐 步推行 学历证 书或培训 证书 和职 业
资格 证书两种证书制度 。2 0 04年教育部 在《 于 以就业 为 关 导向, 深化高 等职业 教育 改革 的若 干意见 》 教高 [ 04 1 ( 2 0 ] 号) 中又强调要 大力 推行 “ 双证书 ” 制度 , 进人才 培养 模 促 式创新 。这些法规确定 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度和开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复合型人 才是 一种 由多种 知识结 构 和能 力构 成 的人
就明确规定 “ 实施 职业教育应 当根据实际需要 , 同国家制定
才 。它是在 当代科学技术 呈现 出整 体化 、 综合 化 的发展趋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针对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结合交通行业对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自身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经验,提出了高职教育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该为“专业技能教育+特长模块教育+职业能力培训教育”的观点。

并通过江苏交通建设发展对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及学院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采取的方法,说明了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字: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职教育能否在不延长学制的基础上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呢?通过我们近两年来对江苏交通行业复合职业技能人才要求的调研和我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学改革试点的经验,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该为“专业技能教育+特长模块教育+职业能力培训教育”。

专业技能教育是每个学生的专业选择教育,是学习的主体专业。

通过2~3年的专业教育与训练,最终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获得基本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形成就业的职业能力。

特长模块教育是与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企业人才需求时代特征相适应而推出的适应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技能模块,以网络资源形式和选修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其学习内容主要是面向工作过程和任务导向式的项目、任务及案例教学等的学习包,通过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实施,为学生进行特长模块学习提供了可能。

一些特长爱好者,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内完成感兴趣的专项技能学习,从而提升自身其他专业潜能和技术素养。

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是为培养符合企业复合技能型人才需求、针对学生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专项培训教育,是以一个职业人为对象,制订训练目标,进行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高职院校“AI_+_X”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AI_+_X”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课题 高职院校 AI +X 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KJXJ22506)㊂作者简介:李桂春(1974-),女,甘肃靖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技术㊁教育信息化㊂高职院校 AI +X 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李桂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江苏无锡214153)摘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亟须培养高质量的 AI +X 复合型人才来满足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㊂据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定位, AI +X 复合型人内涵进行研究,从跨学科构建知识能力㊁构建 AI +X 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㊁优化教学方法㊁充实教学资源㊁教学评价分析五个维度探究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路径,以 AI +X 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高职院校人工智能跨学科发展㊂关键词: AI +X ;课程体系;跨学科教育中图分类号:F2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7.0180㊀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以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信息安全等技术为支撑,依托相关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成为新的产业㊂全球各个国家为研究和实践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研结果显示大约有60个国家/地区制定了自己国家的人工智能政策,尤其是美国强调人工智能在帮助美国保持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㊂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旨在推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 ㊂我国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竞争中获胜的国家意志和强烈愿望,期待在未来竞争中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㊂而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恰恰是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养相关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大力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型岗位人才㊂1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智能机器人㊁无人驾驶,无人超市㊁智慧物流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问题,首先智能机器人正在不断加快 机器换人 的节奏,李开复认为 人类50%的工作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爆发而被替代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㊁能不被机器替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㊂其次纵观社会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㊁技术进步㊁产业升级都会淘汰到旧的产业㊁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更新的岗位,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时代会诞生对自动化设备进行调试㊁维护和操作管理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先进设备机器使用的培训师等新型岗位㊂所以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具有人工智能基本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㊁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解决复杂问题的德才兼备的人工智能+X 的技术应用型人才㊂总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具有前瞻性,培养的人才在将来才能不被智能机器所代替㊂2㊀高职院校 AI +X 人才培养的内涵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专业,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就需要很多交叉学科知识,例如在复杂多变的电商市场环境中AI 营销师既懂AI 又懂营销,才会成为营销圈的顶级营销师㊂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 AI +X 人才指的是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专业相结合,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并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如 AI +医疗 AI +会计 AI +营销 AI +工业 等都是某一专业为主,兼具包括人工智能领域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㊂ AI +X 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为指导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课程,以不同专业在综合实训项目或智能作品为载体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在协作探究中完成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协同建构,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培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㊂㊃45㊃图1㊀ AI+X 复合型人才知识框架3㊀高职院校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挑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以某一学科为主的教育,教育目标使学生深入掌握某一门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育还是比较单一,在教学形式上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㊂由于人工智能是新兴学科,高职院校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人才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就要对现有的专业内涵进行升级,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增加人工智能与专业的融合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植入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内容,这些改变无疑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的专业性和复合性提出来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发展应用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共享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㊂4㊀高职院校 AI+X 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将培养 AI+ X 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对培养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依靠高职院校的多学科特色专业,培养具 AI+X 的跨学科的创新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㊂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创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多学科协同共进,在基于大学科思维构建知识的能力培养㊁构建 AI+X 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㊁充实教学资源库㊁教学评价分析等方面探究 AI+X 的复合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㊂4.1㊀跨学科构建知识的能力人工智能是基于多个学科的交叉汇集型学科,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基于通信和各种人工智能功能集成的智能终端㊂首先学生是用手机学习,将来知识都在网络上,更新速度很快,学生要在学科交叉的环境当中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学习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培养基于所学的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就非常重要㊂其次人工智能的智能基于数据的学习训练,需要在一个相同环境下的学习过程,而在未来很多情况都是突发的没有数据和时间来学习,通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逻辑实时解决问题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本质任务㊂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㊁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训练后,可深入到具体的交叉领域项目中解决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实际所用知识已经突破专业的限制,而是跨学科的某一领域综合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大学科,基于大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将来会适应智能社会进而有改变世界的能力㊂4.2㊀构建 AI+X 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原来以单一学科为主的专业教育,教学追求课程配置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这种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㊂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 AI+ X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各专业的学科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各学科攻克其专业难点,从而对现有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改良,培养能够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并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人工智能 AI+X 复合型人才,基于 AI+ X 复合型人才知识框架在高职院校构建如图2所示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㊂该课程体系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上,以人工智能模块为核心,学科专业为特色,以社会岗位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以专业实践创新的综合应用为桥梁为 AI+ X 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AI伦理模块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注重人工智能综合伦理教育和师生身心健康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㊂图2㊀高职院校的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多学科优势,打造人工智能背㊃55㊃景下的特色专业,构建契合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㊁多领域的复合叠加的课程体系,通过做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㊁综合实训㊁行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新知识㊁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懂人工智能相关技术㊁逻辑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岗位的需求变化,不断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㊂4.3㊀优化教学方法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教育资源激增,扩展了教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高职院校跨学科的人工智能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㊂网络课堂㊁虚拟现实的应用正在将实体教室变成网络空间,学习者可以采用各种网络学习方式学习(例如,混合式学习㊁移动学习㊁泛在学习),在学习中利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促使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㊁新知识和新技术㊁了解未来人工智能产业趋势,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优化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课堂㊁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能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能力㊁自身素质和知识基础等,夯实学科和专业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用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重塑学生职业素养㊂4.4㊀充实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时代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不可避免,无人驾驶职业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系统控制㊁自动化等专业知识,研发出的无人驾驶汽车能通过自主决策㊁车路协同完成自动行驶㊂这些趋于像人的智能机器思考㊁解决问题不会像学生受专业知识限制,而是综合知识的应用升级,通过不断 学习 成为智能机器人㊂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模糊专业界限,以解决某一领域问题为核心的知识需求重构知识体系,研发新的教学项目案例,通过不断积累相关教学项目案例,充实现有的教学资源库㊂4.5㊀教学评价分析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更加智能化和立体化,在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网络学习平台会进行实时记录㊁各种测验自动评分,作业或作品由同学间的互评加自评,便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自我反思,而不是仅对结果进行评价,学习者如果能够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进度㊁态度,那么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㊂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分析为实现更为科学的个性化学习㊁个性化诊断㊁个性化反馈及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使用了分析技术之后,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学习,少走弯路㊂5㊀结语人工智能带来了未来教育的不确定性,将来何种知识或技能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无法预知,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伦理知识要以符合伦理原则的方式进行人工智能设计㊁开发和应用将教育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照护㊂近年来跨学科的范围扩散到了潜在学科和边缘学科,在未来也会产生新的交叉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要素是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的通专结合㊁博精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打造适合本校的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探索并完善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以 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高职院校专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跨学科融合发展㊂参考文献[1]OECD.National AI policies&strategies[EB/OL].(2021-08-12).https://oecd.ai/en/dashboards.[2]贾夏利,刘小平.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现状对比分析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1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20)[2020-08-10]./zhengce/content/2017-07/20/ content_5211996.htm.[4]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5]沈凌云,焦冬莉.新工科 人工智能+X 虚拟教研室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8): 69-74.[6]陈凯泉,沙俊宏,何瑶,等.人工智能2.0重塑学习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兼论智能教学系统的功能升级[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5):40-53.[7]邓国民.教师整合技术与伦理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99-103.[8]姚艳玲,开滨.近五十年国际上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演变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53(19):8-16. [9]余小波,张欢欢.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1):75-81.㊃65㊃。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教学内容滞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急需探索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上,缺乏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

这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缺乏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针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创新,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主要目标是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高职教育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专业技能与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现有高职教育体系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模式提供有效建议。

结合实践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探讨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效果评估指标,从而验证该模式的实际可行性和效果。

高职院校“分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无锡商职院为例

高职院校“分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无锡商职院为例

术 学 院一 项针 对 高职 院校 学 生学 习动 机和 学 习障 碍 的调 查 中 . 对 年级 学生在第二 学期初进行 了问卷调查 . 按专业分层抽样发放 了5 0 0 份 问卷, 通过一致性检验 , 获得 4 6 5 份有效答卷 . 问卷中设 置 的 问题 主要 针 对所 学 专业 、 喜 欢的课 程 、 课 程 的 实用 性 、 课 堂教 学对学习动因的影响及 最喜 欢的学科、 三年的学业规划等问题展 开 调查结果显示: 工科 专业 6 8 %学生认为本专业不是 自己第一 志愿不喜 欢. 文科 中商科 类专业此项 占4 2 %: 对喜欢的课程及课
的 真正 主人 : 要 实现 专 业教 学和社 会 实践 的 结合 、 动 脑 与 动 手 的
( 2 ) 尊重学生. 尊重市场理念 下的专业课程体 系建设和人 才 培养模式 如旅游管理学院对二年级 学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 培养. 由学生来选老师 . 尊重学生的个人 兴趣意愿及 未来职业发 展规划 这种“ 分层次” 分类培养模式极大提高学生专业技 能. 学 生在全 国各类技能大赛 中开始崭露头角
有益 尝 试
【 关键词 】 ‘ ‘ 分层次” 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 商职院 【 中图 分类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2 — 0 2 3 3 ~ 0 2
“ 分层次” 分类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前还未成为学生主流的升学通道 在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 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 习意愿 ( 4 ) 无锡 商职院从 2 0 1 3 年与 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开展 高职与 与意志力下降.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无锡商业职业技 本科“ 3 + 2 ” 分段培养试 点项 目. 有财务 管理和旅 游管理 两个专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院校跨界复合人才培养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尤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支撑[1]。

高职院校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承担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担。

但是,随着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出现,复合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中国到2020年将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等高技能人才合计1.4亿,缺口将达约2 200万人[2]。

在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中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也提出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3]。

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跨界、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制造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更关系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蜕变的成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者黄海珍,提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是高职院校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建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专业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产学研平台等多种平台的集合体,是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4]。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并采取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专项督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实到位[5]。

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基于团队建设的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创业教育质量和成效的有效途径[6]。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培 养 内 容 定 位 .
式 为 : 实 践 基 础 上 的 1 1 l 块 ” 式 。 培 养 目标 、 养 “ ++模 模 对 培 内容 、 培 养 方 式 和 途 径 的 探 索 等 具 体 内容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探 讨 和 研 究 . “ 新 观 念 、 构 课 堂 、 强 互 联 、 出 重 以 更 重 加 突
理 工 轻人 文 。
修 专 业 相 关 的 技 术 技 能 的 培 养 。 再 次 是 注 重 创 新 技 能 的 培 养 , 化 学 生 对 专 业 技 能 的 衍 生 能 力 和 创 新 意 识 。 三 强 这 个 层 面 构 成 的 专 业 技 能 模 块 互 为 补 充 ,使 学 生 的 专 业 技
“ 合 型人 才 ” 近 年来 提 出的 一个 人 才模 式 的新 概 复 是
先 . 人 文 素 养 层 面 , 括 基 础 人 文 社 科 知 识 , 本 礼 仪 在 包 基
规 范 , 定 的 国际视 野 。 次 , 社 会适 应 能 力层 面 。 括 一 其 在 包 学 生 个 体 的 心 理 素 质 和 自 我 调 试 能 力 。 际 交 往 和 团 队 人 协 作 能 力 、 速 反 应 能 力 等 。 一 模 块 的 教 育 , 要 目 的 快 这 主

内 容 上 纷 纷 进 行 改 革 。 重 庆 电 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的 “ 穿 如 贯 条 主 线 ,培 养 两 大 能 力 ,构 建 三 个 体 系 ,形 成 四 大 模
块 ” 湖 南 永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的 “ 学 合 作 教 育 ” 养 方 式 , 产 培
关 键 词 : 职 教 育 “ 合 型 人 才 培 养 ” 模 式 高 复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04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践
实践案例一: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03
1. 校企合作
04
2. 校研合作
05
3. 实践教学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高职院 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 实践方式之一。通过学校 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 需求的紧密结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专业和市场需求,应采 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双专业、 跨专业、产学研合作等。
师资队伍是关键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具备跨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 对薄弱,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和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需要紧跟市场需求,积极培养具备多 种技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 具备复合型技能的优秀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国际化视野
个性化培养
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 准,优化课程设置,增 加交叉学科和综合性课 程,注重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 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学术 背景的优秀教师,鼓励 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行 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行业洞察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 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导 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 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 知识。

高职院校“学历培养+职业培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历培养+职业培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圆园20年第2期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职业院校应树立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教育理念。

学历教育是职业院校应培养在校学生的基础,职业培训是提升在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

企业在岗人员对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也有很大的需求。

推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探索。

本文以高职院校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例,进行“学历培养+职业培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输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青年专业人才;加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阐述(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类型按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标准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是由职业教育来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相似。

技术型人才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而技能型人才更侧重于经验技术与动作技能。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且能胜任2~3个职业技术岗位需要,或具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种类在快速变化,同一职位的岗位胜任力也在发生改变,要求职工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例如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是既进行医学、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又经受过经营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能够胜任基层经营管理、药品购销、药品储运、医药营销策划等多个职业技术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历培养+职业培训”培养模式学历教育,重在技术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职业培训,重在技能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学历证书是由国家批准的学校或教育机构颁发给个人求学经历的证明。

在校期间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系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个体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具体工作岗位、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能力要求有清晰认识,对自我职业技能水平即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胜任力有准确认知,能帮助学生更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组、 专题小组等手段, 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 , 为学生有 效 地搭建施 展专 业才 能的舞 台 .如参加 “ 全 国I T A I 中的 C A D 技 能大 赛 ” 和省 内 “ 3 D 快 速成 型测 量大赛 ” 以及 国 内
国际 的设 计竞赛 。学生刻 苦 自学 、 勇于拼搏 , 亲 自动手进 行操练 , 在竞赛 过程 中 , 结合 实践进行基 本知识 和基 本原
辽 辽
丁 丁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辽 宁 经 济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为例
李 斐 何 永 喜
经经
济 济 职 管
业 理
技 干
囊 辇

( 辽 宁经 济 管 理 干部 学 院 信 息 工 程 系 , 辽宁 沈阳 1 1 0 1 2 2 )
摘 要 : 面对 日益激烈 的 市场 竞争 , 高职工业 设计 专业人 才培 养 目标 定位 应 以 区域 经 济、 区域产 业
企业 、 社会 间 的距离 , 积 累实 际工作 经验 , 使 学生 在实 战
工学交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教学研究 , 带动专 业 调整 , 从 而培 养高 素质 、 高技能 的实 用型 、 复合 型技 能
人才 。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采用 “ 2 . 5 +
Hale Waihona Puke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 行业、 企业和区域经
济建 设需要 大量 的高素质 的复 合型技 能人才 , 所 以要求 高职毕业 生具备 多方面 的实践知识 和能力 。工业设计是 I ' - J 综合 的学科 , 在对人 才培养 的客观要求 上 , 需要 汇聚

高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与培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与培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与培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引起各界关注,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更新和改革。

而“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其培养方式和标准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正在不断更新,然而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却并未得到充分阐释,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界定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关键特征和培养模式,探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什么是复合型技术人才?复合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2. 现有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3. 如何建立更科学、合理、有效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界定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征和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合理、实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大量的文献阅读、调查研究和访谈为基础,探讨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 文献调研法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收集和整理有关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政策文件、报告等,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定义、培养标准、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深入探讨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2. 案例分析法本研究将通过案例研究,对不同高职院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将得出如下结论:1. 确定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关键特征与素质标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终身学习等。

2. 分析现有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与学的融合、强化素质教育等。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DOI:10.16660/ki.1674-098X.2017.28.217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①高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摘 要:本文研究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形式深化专业教育改革,文中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如统筹教学资源、开发通识类课程、实行主辅修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文中从多角度探索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为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 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a)-0217-02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and way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new idea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eXperience.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

现代技术职业要求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快速地成长到可以解决较为综合的实际问题。

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为例

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为例

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为例吴愈中;林天卫;陈伟;鄞嘉川;林宝佳【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s the key element in the new 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Building up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his essay tries to take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innova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s a breakthrough, exploring into it and testing it out in practice.%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缩短新办高职专业成熟期,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文尝试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作为一个突破口,对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成功的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做法,阐述了双专业教育在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提高其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职;复合型;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生产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如何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几年来,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与探索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在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据专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难在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三年一个周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三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三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
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数量逐渐增长,大学
生就业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可见,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存在一个时间差。

社会需求变化了,如果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和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素质教育结构,那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吃闭门羹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学生如何轻松把握市场趋向从而提高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又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
生涯呢?对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双专业教育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改革与实践
1.指导思想
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提高就业
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强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

2.具体做法
我院原是一所铁路中专学院,后来并入高等学校,开始进行高等
职业教育培养工作。

学院以铁路专业为特色,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
大发展,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就业形势一片
大好,甚至出现了企业无毕业生可招的情况。

而社会专业的需求就不那么旺盛,就业形势不乐观。

为此,我们提前一年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依据人才订单,开设出几个铁路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相同类别的社会专业学生进行选修,一方面解决了市场人才需求,另一方面
促进了学生就业。

一经推出,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

学校就此建立了高职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所谓双专业,即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选择修读同一学
科门类的其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对于同一门类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在第二专业教学中,只需进行第二专业的专业课
程教学及技能训练。

双专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体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并制订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学校根据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需求,提前一年提出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同一学科门类专业学生可选择修读,如主修专业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选择“铁道工程”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主修专业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修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或“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双专业学习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利用晚上及双休日进行上课。

3.取得成效
几年来,校院两级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优化方案、重点扶持,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双专业),如在学分冲抵、免修免听、证书打印、电子注册、就业推荐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参加修读人数逐年递增,2009届高职毕业生中,有215名同学修读了双专业。

修读双专业逐渐成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首选。

统计结果显示:双专业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情况良好。

截至2008年底,已有192名学生以第二专业签定了就业协议,一次就业率达到了89.3%。

这与第二专业教育严格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同时用人单位也考虑到了这些学生多学科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创新潜力以及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有的单位因此在薪酬待遇上还有所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高职双专业教育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在市场对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是培养适销对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好方法。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个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逐渐趋于成熟,已经成为我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
2.王松武.建立创新环境与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