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于上述 理 解 , 复合 型人 才 定 位 为 具 有 两 个 专 业 将 ( 或学 科 ) 的基本 理论 、 基本 能力 及综合 素质 高 的人 才, 即在 基 本理论 方 面基础 扎实 , 知识 面广 、 多学 科
式 的探 索 和实践 , 该培 养模式 作 为辽 宁省教育 教学
改革 的试 点 项 目, 是学 校教 育教学 改革 的一 个重 也 点项 目, 过不 断 完 善 , 现 了机 械 工 程 及 自动化 经 实
★ 收稿 目期 :0 7—1 20 0—0 7 作 者 简 介 : 良龙 (9 9一)男 ,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高 校 教学 管 理 研 究 。 程 16 , 副 主
应 的培养模 式 。大 连 交 通 大学 根 据 国 家经 济 结 构 调整 和社会 发 展对 复 合型人 才 的需求 , 发挥 学校 办
的联 系 , 相互 支 撑与渗 透 。复合 型人 才培养 通过 多
学 科专 业 的知识 相 互 交叉 、 合 , 成新 的复 合 法 和 综合 能 力 的萌 发 点 , 更 容 易培 养创 造能 力 。第 四 , 着力培 养学 生 的学习 能
力 、 践能力 、 实 创新 能力 。国家把 创新人 才 的培养 ,
学优 势 , 突破 固有 的人 才培养 模 式 , 行 “ 统专 业 进 传
+软 件工程 ” 五 年制 双 专业 ” 合 型人 才 ( 称 的“ 复 简
复合 型人才 ) 培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践 , 养 既 掌握 培 传统 专业知 识 又掌握 软件技 术 的复合 型高级 人才 ,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
实验 区后更是从 管理制度 上进一步进 行规 范,从办 学理
念指导思想上不断提 出创新 ,积极大胆地进行 实践探 索 ( ) 英语+ 1“ 专业 ”复合型 人才一 体化培养 管理 体制 创 新 实验 区的总体建 设思路 是 “ 共建 、共享 、开拓 、开
目并获得立项 。在对就业市场需求 的调 查和 分析 基础 上, 结合学校 内部优势 、学科 国际化人才 发展 的需要 ,整合
全校优 质资源 ,提 出了五年制 “ 英语+ 市场 营销 ”、 英语 “ + 法学 ”双专业双学位 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 式, 0 6年获得 20
师团队共 同组成跨学 院团队,每个专业 方向一个负责人 ,
【 词1 “ + 关键 E ”双专业 ;人才培养模 式;复合 型人才 ;实验 区
[ 图 分 类 号 】 1 [ 献标 识码 】 中 H39 文 A [ 章 编 号 】 0966 ̄0 20 .020 文 10 .17 1)50 5—2
最近几 年随着社会 对外语 人才 的需求多元化 ,以英 语 为工 具的、 以专 业为 导向的复合 型人才培养 适应社会
负责实验区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 。 ( )英语+ 2“ 专业 ”一体化复合型模式 的人才培养 目标
学 校增加 20
了 “ 英语+ 化工 ” ,学校 也在 2 0 获得教育 部 2 0 0 9年 0 9年 度 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实验区 ;目前实验 区设有 “ 英语+ 法 学 ”“ 语+ 、英 市场营销 ”“ 、 英语+ 化工 ”“ 、 英语+ 软件 ”双专 业 , 已连 续招生 五届 ,共 有学 生 3 6名 。6级首届 “ 2 0 英 语+ 法学 ”“ 、 英语+ 市场 营销 ” 6名 毕业 生 己于 2 1 4 0 1年 6 月份顺利 圆满 毕业。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30
目录
• 背景与目标 • 核心理念与原则 • 培养方案与实施 • 资源保障与支持 • 成果展示与展望
01
背景与目标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 重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缺乏 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导致学生 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复杂多
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 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 善和优化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 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和效率。
加强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 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 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注 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建立一种双核联动+多维交融的人 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践课程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知识体 系的构建,即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培养学 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该模式的重要部分,包括实验、实习、课 程设计等环节,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力素质提升
该模式还注重能力素质的提升,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 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张锐涂道勇张军辉彭笠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6期摘要:该文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了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
即以培养自立自强现代化人才为核心,通过“两翼”(两个团队)的相互协同,实践“三化”(主体系统化、管理制度化、评价多元化)的有机保障,“四位”基地(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国际交流)的建设互促,构建完整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并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例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培养模式;三全育人;创新人才;新工科;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65-04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ll-around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establishes the "One Core, Two Teams, Three Systematization, Four Bases" prac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 fo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is model places the cultivation of self-reliant and modernized talents at its core, fostering synergy between "Two Teams", ensuring organic support for the "Three Systemat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main body, systematization of management,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Bases" (laboreducation, voluntary servi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t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The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es a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this model,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raining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Keywords: prac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all-around educ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近年來,全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科技产业和新经济的急剧变革[1]。
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研究
作者简 介 : 许立( 9 8一) 男 , 15 , 机械工程学院 , 教授 。研究方向 : 等教育 管理。 高
■ 学科建设 S B E TC N T U TO U J C O S R C IN
・
6 6・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 8期
第 二 , 同专 业 的教学 效果较 难保 证 。如实施 辅 可 能在 于培养 过程 中没能 很 好 地把 握 知 识 转换 的规 不 修制 , 因学生 在学 习完一 个 专业之 后没 有能 够很好 地 律性 , 理解 知识 复合 的 内涵 , 探讨 知识 复合 的途径 。 学 习另 外一个 专业 的基 础知 识 , 能会 导致 部分辅 修 可 进行 双专业 教学 , 需要 遵循 学生学 习过 程 中知识 课 程 的教学要 求难 以达 到 , 成选 修第 二专业 的学 生 形成 的 阶段 性 和持续性 规律 。一 方面 , 造 学生 学习过 程 学 习效 果不佳 的 问题 。此 外 , 因学 生学 习基础 等 的不 中知 识 的形 成过 程呈现 出明显 的阶段性 , 每个 阶段 都 同, 以及 学校教 学 管理 要 求 的 不 同 , 辅修 专 业 的教 师 有 特定 的学 习 内容 ; 另一 方 面 , 阶段 之 间又 是 前后 其 可 能需要 花费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进 行新 的教 学 准备 相继 , 上下 连贯 , 前一 阶段 的 学 习 内容 是后 一 阶段 的 活 动 。此 外 , 以上两 个原 因还会 使 不 同专业 的教师在 必 要 准备 , 一 阶段 的学 习内容则 是前一 阶段 的发 展 后 授课 的进 度与 比例上 的协 调产 生 困难 , 而使学 生形 结 果 , 现 出不 间断 的连 续性 。因此 , 方 面 要 针对 进 呈 一 成复合 知识 与技 能时 面临 着更 多的不 确定 性 。 两个 不 同专业 , 出 不 同 的教 学要 求 ; 提 另一 方 面要 使 第三, 学生 选择 第二 专业 的机会 仍不 太多 。双专 前 后 两个专业 的学习互 相衔 接 , 环 紧扣 。 环 业教 学过 程 中 , 往往 因双 专业教 学要 求 的规 范性 还不 知 识复合 的内涵 可集 中概述 为 “ 中有 我 , 中 你 我 够, 因对与第 二 专业对 应 的职业要 求 和行业 科技 进步 有你 , 此 交 融 , 互 促 进 ” 彼 相 。在 复 合 材 料 中不 同 的 发展趋 势 的预测 不 明确 , 会使双 专业 的人 才培 养着 材料 间你 中有 我 、 中有 你 , 而 改 善 了单 一 材 料 的 就 我 从 力点显 得并 不是 特别 明确 , 这会 给学 生造成 选读 双专 性 能 , 强 了材料 的适用 范 围。双专 业知 识复合 也是 增 业时 的盲 目性 。另 外 , 一些 学 校 中 , 在 因仅 仅 有一 些 为 了能 使双专 业知 识 在 学生 身 上 达 到类 似 于 复 合 材 专业可 以进 行 第 二 ( 辅修 ) 业 的教 学 , 以第 二 专 料 中这样 一种 效果 。与 复合材 料所 不 同的 , 专 所 复合 型人 业 的选 择并 没有 或并不 能完 全按 学生 的兴趣 来进 行 , 才本 身 既具有 掌握 知识 的能动 性 , 具有 改造知 识进 也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2023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演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实践和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就是对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
1. 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才能够获得优秀的职业发展。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进行调整和改变,提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2.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技能或能力的人才,他们既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又能够具备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跨界操作。
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开始尝试许多新的教育和培训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1)跨领域教育。
学校开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课程。
例如,不同专业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以增加知识面。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2)实践教学。
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加自主的参与到项目中,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习或参加各类竞赛。
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中,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3)外语学习。
随着国家的全球化,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外语学习。
他们不仅要学习一门外语,而且还要学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
学校和企业可以提供各类外语学习的课程、培训,让学生和员工可以更好的掌握外语技能。
4.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果这些实践和探索的成果显著,许多毕业生和员工已经具备了多项技能或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5. 总结通过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探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型的培养方案能够帮助学生和员工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
英EI双外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筒介 : 陈梦然( 93 ) 女 , 1 7 - , 浙江温州人 , 讲师 , 事中日跨文化交 际研究 ; 从 吴燮元 (9 5) 男 , 1 ・ , 浙江杭州人 , 4 教授 , 事荚语语法学 从 和应用语 言学研究。
第 2期
关键词: 双外语专业方向; 复合型人 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 6 2 C 4 , 文献标 识码 : A 2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 l 特别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人潜能的利用 , 对人才的素质提 出更新 的要求 , 即要求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化。然而, 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 养出来的外语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多元化的需求。一个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了 解 一些英 语基础 知识及语 言文学 的专业知识 , 作为第 二外语 的法语 、 语或俄语 等只能学 点基础 。其结 德 果必然是毕业生适应面窄, 工作过渡期长 , 并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 而既懂英语又懂其他语种 的人 才相对 紧缺 。另 一方 面 , 】 随着我 国 的改革 开 放步 伐 的加 快 , 越来 越 多 的高 校 和大学 生 更 加重 视 外语学习, 这些既精通某一专业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毕业生是各行各业人才引进的主流 , 这种局面无疑 对外 语专业 的人才 培养模式 提 出了尖锐 的挑 战。 针对这一挑战,l 2 世纪初我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把英语专业的办学方向调整为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 人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在全国许多高校蓬勃开展并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和用人单位的热切关注。
律+ 英语 , 旅游 + 英语 , 商务 + 英语等) 以其他专业为主体, , 强化外语语言能力 的训练。 随着《 大纲》 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标的规定 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 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 养 模式还会 不 断涌现 , 根本 的宗 旨是 一致 的 , : 求人 才 知 识 结构 的多 元化 和各 种 能力 的综合 化 。 但 即 要
“E+化工”双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2021年第2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6期 · 193 · “E+化工”双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彭梦1*,黄玉海2(1.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E+化工”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于国际化精英人才的要求。
经过武汉工程大学十数年的实践探索,发现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双专业的融合、学生的定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弱势,提出了E+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将英语和化工两个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更高效、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双专业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2-0193-01The “E+Chemical Industry” Compound Talent-training Mode of the IntegratedDual SpecialtyPeng Meng1*, Huang Yuhai2(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2. 2. School of Foeign Language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E+Chemical industry”, namely the compound talent-training mode of the integrated dual specialty, meets the society’s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elite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such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WI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with the current “E+Chemical industry”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ual specialt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ts students. Aiming at these shortages, a new cross-integ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ity “E+Chemical industry” has been brought forward. The new model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English major and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major, so gives full play to the multi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realizes the synergy effect of “1+1>2”, thereby establishing a mor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system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compound talents;dual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E+化工”即英语+化工双专业一体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强化扎实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和化工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具备良好科学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符合精英教育理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全球化时代需求的本科生新型人才培养体系[1]。
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思考
社 会 经 济发 展 对 复合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 述 了复 合 型 人 才 培 养 普 遍 存 在 的 问题 , 出可 行 性 建议 。 论 提
关键词 : 双专业 ; 复合型人才 ; 养模 式 培
中 图分 类 号 : G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8 2 (0 1 0 —0 4 —0 10 74 2 1 )4 0 3 3
发展 的重 点来 抓 。
一
多学科 、 跨学 科 人 才 ; 学所 培养 的人 才 也 不 能 只 大
合 型人 才知 识 能力 素 质 、 学 方法 、 学 内容 等 方 教 教 面 的内容 , 有 5 仅 0余 篇 文章 涉 及 本 科 双专 业 复 合 型人 才培养 。通 过对上 述文章 的总 结 可以发 现 , 目 前 我 国复合 型人才 培养 养模式 分为分 为三类 。
技术 与外 语 复合 型人 才 是 当前 复合 型人 才培
合成 两种 以上 材料 生 成 新 材 料 。这 种 复 合 不 仅 保 养 比较多 的一 种 模 式 , 模式 多 集 中在外 语 类 、 该 财 持 了两种 原有 材料 的化 学 、 物理 性 质 和微 观 材料 力 经类 和综 合类 院校 。其 一 , 以外 语 专 业 为主 体 , 改 学性 能 , 而且 还充分 利用 和发挥 了他们 的材 料力 学 革 单一 型外 语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精 通 外语 的 基 础 在 特长 , 从而 使新 材料 具有 了全 新性 能 。复 合产 生 的 上 , 同时兼 备商 贸 、 游 、 律等一 门 或多 门专业 知 旅 法 是 1 >2的 效果 , +1 复合 型人才 即为人 才 培养 领 域 识 的综合 性人才 , 外语 在整个 课程 体 系 中保 持 着相 的复 合材料 。 复合 型人 才 是 指 通 过 一 定 的 教 育模 对稳 定 的地位 ; 二 , 语作 为一种 技 能 , 附 于其 其 英 依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践,分析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文章首先概述了的重要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和现状,最后提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深入、系统和有效。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面对这一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校企深度融合成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途径。
校企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实践经验,而学校则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能力。
通过深度融合,双方可以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和创新环境。
而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亲身体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校企深度融合还有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调整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企业也可以通过学校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资源共享、实践创新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途径,校企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关于"E+"模式下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取前 9题 均 值 . 1 5 . 4 8 1 4 < 2 7 . 说 明学
生 对 教 师 要 求 很 高 :第 二 部 分 l 2
2 . 1 学 生对教 师需 求
表 2显 示 . 9 5 %以上 的学 生都 要 求 教 师 教 学 方 法 多 样 .知 识 渊 博、 口语 流 利 标 准 . 特 别 是 多 与 学 生 交 流 这 一 项 同意 度 高达 9 7 . 8 %.
关键 词 : E + 模式; 双专 业 ; 英语 学 习需 求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5 随 着 我 国与 国 际 间 的 交 往 E t 益频繁 . 人 们 普 遍 感 到 通用 英 语 的 语 言知 识 已不 能满 足实 际需 求 按 照 “ 通 识 教 育基 础 上 的专业 教 育 ”
前 5题 . 调 查 结果 均值 为 1 2 . 9 4 6 7 .
比较 接 近 1 5 . 说 明学 生对 课程 设 置
1 调 查
笔者 调 查 于 2 0 1 i年 1 2月 在
总体满意 . 但课 时量 . 课 程 安 排 顺
序 等仍 有 改进 的空 间 ( 见表 1 ) 。
武汉 工 程大 学外 语学 院进 行 。调 查 对 象包 括 O 7 —1 1级 E + 营销 . E + 法 学. E + 化 工及 E + 软 件专 业共 计 3 8 0
文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6 6 5 — 2 2 7 2 . 2 0 1 3 . 1 1 . 0 5 6
表 1 学 生 需 求 总体 情 况 人 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 值
并使 用 S P S S 1 7 . 0进行 统计 分析 。
“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诱人的光芒。
它是一种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预算等多个方面。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这就如同一个精美的花瓶,虽然外观华丽,却缺少了生机与活力。
而“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像一股清泉,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如同给花瓶注入了生命之水,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项目驱动是“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它就像一颗种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同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其次,实践教学是“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它就像一片沃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
如同植物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再次,校企合作是“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它就像一座桥梁,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习就业等工作。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ﻪ2 培养思路——双专业一体化。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途径以“外语+专业方向”为主。但这种培养方式往往只是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少量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其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难实现。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e+”模式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培养方案,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教学计划。另外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和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同时注重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ﻭﻪ
“e+”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和重点在于课程设置。因此尤其强调课程的精炼融合,重点突出双语教学以及实践环节,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博而雅”,专业教育“专而强”;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呼应,理论教学“少而精”,实践训练“多而实”;三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补充,课堂教学“新而深”,第二课堂“宽而广”。在课程分布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渗透,前后略有偏重。前四个学期以英语类课程为主,兼开公共课并开设几门另一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后几个学期另一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继续开设英语类课程,深化外语的学习。每个双专业必须开设若干学分的两个专业结合类的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有关学分安排及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如下表:ﻭ二、“e+”模式的实施概况ﻭ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子2005年提出并展开论证,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后于2006年实施。首批开设的双专业为“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学生采取进校后选拔产生;2009年新增了“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2011年又新开设了“英语+软件工程”。现有在校双专业学生438人,2011年首届毕业生共54名(1名学生于2010年毕业),其中2006级毕业42人,2007级毕业12人。
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汇报
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情况,特进行此次汇报。
首先,我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开设了一系列跨学科专业和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项目实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我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和创新项目孵化的平台。
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工作,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希望培养出既懂得知识运用,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我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在跨学科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实践中,往往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和能力不够的问题,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培养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将加大对跨学科课程的投入,提升师资队伍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学校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投入,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校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_土木工程_工程管理_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性 研 究 全 过 程 投资 进 度 质 量 控制 及 合 同 管 理 信息 管理 和 组 织 协 调 的 能 力
∃ #
∃ 4
,
熟悉 国 际 工 程 管 理 的 有关政 策 法 规 及 国 际 规 则 了解 学 科 的 理 论 前 沿 和 发 展 趋 势
具 有 阅读 翻 译专 业 外 语 的 能 力 和 较 高 的 计算 机 应 用 能 力
、
。
。
四
!
2
、
“
土 木工 程
工 程 管 理 一 体 化 双 专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特 点
”
课 程设5 和课 程体 系
,
结 合 学 院 土 木 工 程 专 业 的特 点 在 学 校 总 体 设 计 夯 实 基 础 拓 宽
“
、
口
径 强 化 个 性 善于 创 新 培 养 方
、
、
”
应 四 爱等
,
。
,
,
又 有 利 于 工 程 管理 人 才的 培 养
三
!
2
、
“
土 木工 程
,
工 程 管 理 一 体 化 双 专业 人 才 培 养 模式 改 革 与 实 践
”
深 化教 学 改 革 开 设 实 验 班
, ,
在学 生 自愿 的前 提 下 学 院 根 据第 一 学 年 学 生 的 成绩 挑 选 学 有 余 力 的 学 生 进 人 ∃ 组 成 实验 班 实 验 班 的 教 学 采 用我 校 健 行 学 院 的运 行 机 制 学 生 可 以 根 据 个 人 培 养计 划在 全 院范 围 内选 课
“
、 、
”
才
。
由 于 土 木 工 程 专 业 具有学 科 方 向多 专 业 口 径 宽 综 合 性 强 人 文 素质 要 求 高 等 特点 尤 其 是 人 世 后
化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化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应用性强、领域广泛的学科,更需要培养具备广泛知识和全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探索化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交叉学科的内容,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应用型课程,如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实验课程、工程实践、实习和科研等。
实验课程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型实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工程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让他们亲自参与实际生产环境中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情况,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求。
化学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和讲座、开设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同时,在课程中可以引入创新教育内容,如案例分析、设计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可以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着手。
通过增加交叉学科的内容,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来扩充课程设置;通过实验课程、工程实践、实习和科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举办比赛、讲座,开设创新创业项目和引入创新教育内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方向”特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55Crazy EnglishTeachers摘 要:随着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办学数量的攀升与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院校实际,合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特色性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诸多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回顾了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英语(English )+方向”(简称“E +方向”)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以地方院校实践为例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特色的“E +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E +方向”;特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05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13柯宁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十堰 湖北 44200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办学点数量激增。
根据2006年全国英语专业目录的统计数字,我国已有554所(超过80%)高校均开设有英语专业。
截止2008年,共有185所理工院校设有外语专业(其中英语专业占绝大多数)。
但各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极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形势不容乐观。
而自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严峻。
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院校实际,合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特色性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诸多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现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关乎学科专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等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王守仁等,2005)。
构建“双化”专业教学模式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和水 平 ,加 强学生 的实践 能力 培养 和提 养 ,提 高 师傅 的传授 技法 ;使 学 生 由理 过实 习使 一个 学校 人成长 为 企业 人社会
显示 , 目前 企业对铸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非 过实习实训这个关键 教学环节才 能提高学
常大 ,现有 的铸造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 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使学生将来走 向社会 业 实 习基地 ,完 成学 校与 企业 的无缝 对
当前制造业 的需求 。在北京、广东、浙江 发挥一技之长。因此 ,加 强技校实 习室和 接 ,真 正让 师生 与市场 、社 会零 距离 接
・ 司 轰’
・1 / 2 01 3
—6 7—
》 》 》 教 声管理
人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 良好的条件。 三 、打造 “ 双师型”教师队伍
量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 能掌握得到充 程 考核 。一般从 以下几 个个 方面 进行 考 分实现 ,从而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具 查 :一 是基 本技 能 ;二是实 习报 告 ;三
等地 ,铸造模具设计人员 、铸造模具开发 实训场地建设成为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 的 触 ,加 快 学生职 业能 力 的提升 ,强化 实 人 员、铸造模具维修人员等 己成为人才市 最 最基本 的条 件 。换句 话 说 ,没有 实 习 践 动手 能力 ,建 立新 的人才 培养 路子 。
场最紧缺 的人才 ,尽管许多企业打 出 “ 高 室和 实训 场地 的职 业技 能 教育 很难 实现 企 业在 承接 加工 业务 的过程 中让 学生 实
变专业教师理论教 学的观念 , 加 重技 能技术的培养 ;使学生 由理论研 究不断 向 理论 与实践相互融合 统一的方面转变,做到理论 与实践相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
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
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在现代社会,人必须有谋生的技能,才能择业生存——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
“E+”复合型人才培养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2培养思路——双专业一体化。
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途径以“外语+专业方向”为主。
但这种培养方式往往只是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少量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其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难实现。
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E+”模式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培养方案,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教学计划。
另外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和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同时注重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
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3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E+”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4~6年。
学生修完全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2个专业各门主干课并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可获得2个本科学士学位;只符合获得其中一个学位条件的,只授予一个学位。
实验区目前开设有“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四个双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主要基于两条原则:一是需求导向原则,即选择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有严格要求的相关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
“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主要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开设的。
二是学科优先原则,即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开展“E+”模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外语能力的强化,培养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兼备、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
“E+”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和重点在于课程设置。
因此尤其强调课程的精炼融合,重点突出双语教学以及实践环节,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博而雅”,专业教育“专而强”;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呼应,理论教学“少而精”,实践训练“多而实”;三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补充,课堂教学“新而深”,第二课堂“宽而广”。
在课程分布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渗透,前后略有偏重。
前四个学期以英语类课程为主,兼开公共课并开设几门另一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后几个学期另一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继续开设英语类课程,深化外语的学习。
每个双专业必须开设若干学分的两个专业结合类的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
有关学分安排及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如下表:二、“E+”模式的实施概况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子2005年提出并展开论证,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后于2006年实施。
首批开设的双专业为“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学生采取进校后选拔产生;2009年新增了“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2011年又新开设了“英语+软件工程”。
现有在校双专业学生438人,2011年首届毕业生共54名(1名学生于2010年毕业),其中2006级毕业42人,2007级毕业12人。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对“E+”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反复的修订和完善,先后组织人员赴省内外各大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多次组织有关专业教师、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
6年来,各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易其稿,日臻完善。
2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与磨合。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十分重视“E+”模式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校领导挂帅,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校教学、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学工处长、校团委书记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院院长组成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
另外还组建了跨学院的校一级教学团队,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实验区的日常教学建设与组织工作。
3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
近几年来,为了配合“E+”模式的实施,学校有意识地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先后从国内外大学引进和培养了数十名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能熟练使用英语或具有英语本科学位,同时拥有法学、商科、化工、软件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实验区的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校内外聘请了数十位外语及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博士为专、兼职教师,讲授各门课程并担任学生导师。
实验区还开设有“E+”讲坛、“E+”沙龙、“E+”大课堂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师生交流、校企交流、国际交流搭建平台。
4相关理论研究。
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E+”模式的提出及实施非常重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与论证。
2006年以来先后申报了“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等四项省级教研项目。
部分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有关项目和论文还被评为湖北省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教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这些研究为“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探索英语专业与其他更多专业之间进行一体化复合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引下,为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进行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该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3]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