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组成员:组长:魏所康 组员:张志平 崔允淳 郝京华 赵忠和 沈克强 朱小彬
- 1 -
- 2 -
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
《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邹兴华
在“九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的任务。目前,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基本完成。本报告将就“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内容和怎样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取得哪些成果?”等问题,作一个系统的回答。
一、问题的提出
90年代初期,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中课程计划的调整意见》(以下简称《调整意见》),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我们学校在贯彻落实《调整意见》的过程中,在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总课题组的关心和指导下,展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该课题属于总课题下的江苏子课题)。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物理学科内,进行课程改革和采用一种有别于传统物理教学的“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物理教学模式。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减轻学生物理学科的课业负担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总课题组的首肯。为了巩固和推广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贯彻执行《调整意见》,我校从1996年开始进行《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和试验修订稿),我省普通高级中学从2000—2001学年度始正式执行这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根据这种新的情况,我们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要求,及时充实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国家教育部推出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于高中课程的结构仅仅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学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须根据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原则要求规划出具体的、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学校课程结构。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调整意见》(到2000年,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进行发展性研究)的原则要求来改造学校的原有课程结构,并提出既体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要求,又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的新的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学校按照新的课程结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教育效果对新的课程结构进行评价或改进。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科学的经验总结和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研的方法。
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研究的基本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二个方面:
(1)新的高中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课程结构是学校具体确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我们将根据重点中学高中教育的目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原则要求,将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具体化,形成新的学校课程结构。这种新的课程结构与原有课程结构相比,应该具有这样三个特征:①新的课程结构所要求的总课时,不超过原有课程结构所要求的总课时;②减少学科类必修课课时,增加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课时;③新的课程结构必须更有利于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实施的研究 课程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是优化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和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科课程的教学效率,就有可能腾出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调整学校的课程结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分别根据《调整意见》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精神,两次调整学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如表1所示的学校教育课程结构。
(2)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体系,学生偏重知识的理解、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偏离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我们经过反复的探索、筛选、归纳,一堂课的大体环节是:
① 课前预习导学 导学即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习。教师应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在围绕思考题自学教材。同一个问题,教师要据学生不同的的层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难度、不同深度,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思考,教师备课时至少要掌握三个层次学生的预习情况。
② 课内质疑讨论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生质疑,是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创新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要鼓励学生把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对不常提问的学生要培养,并指点方法。然后师生共同筛选问题,把带有普遍性的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归纳出来,全班展开讨论,讨论时必须照顾三个层次的学生,千万不能只有少数尖子生讨论,多数学生当看客。若有不同意见,也可辩论。辩论能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好奇心、成功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讨论时学生思维最活跃,相互碰撞能闪射出创新的火花。
③反馈矫正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拔、解惑和归纳。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已学的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可以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难,也可以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
④练习迁移每节课至少留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要多采用开放性,能弘扬创新智慧的习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应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练习要作评讲。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现成的概念和结论,更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顿悟”,学会创新,课后也要适当留一部分作业,便于学生巩固与迁移。
模式不是套子,仅是基本规律的反映,不能生搬硬套。“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的特点灵活操作,但万变不离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
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与百花齐放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我们鼓励教师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法的束缚,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重组法:按照问题的特点或材料的内容,让学生凭借已掌握的知识,重新整理、筛选、组合,归纳其纲要和特点,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获得对问题整体的概括性认识。又如辐射法:以某一教学内容为轴心,全方位多角度地辐射、扩展,较深入地探讨内容各种要素的性质、种类、范围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或探讨这一内容各要素与其他相关内容的要素的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学生为主体来展开的,大大丰富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1)积极地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的实情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行开设的课程。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逐步开设,到1998年上半年我校就已开设了40门选修课。1999年上半年,我们进一步筛选、整顿,删除一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增开部分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这些课,一部分是据社会热点来开设的,如“社会热点问题剖析”;一部分是据学生的要求来开设的,如“插花艺术”“唐宋诗词评析”;还有一部分课据学生实际的需要来开设的,如“书法艺术”“英语情景会话”。我们还把属于必修课程中的一部分课时拿出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把这两种课称之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与现实结合紧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胃口,只考查不用考试,根本不用压作业,我们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逐渐总结出了四条教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探索为主;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因材施教;体现学科特点,形成课程特色。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一方面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与校本课程相配套,我们同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活动课有多种形式:一是各学科成立兴趣小组,如生物的“生命学会”、语文的“省前中小记者团”“新园文学社”、微机的“多媒体制作小组”、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的摄影(像)小组、音乐的“省前中艺术团”、“合唱队”、“民乐队”,体育的“业余田径运动队和各学科竞赛辅导兴趣小组等。要求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1—2个小组活动;二是在课任教师指导下的全班性活动课,如语文学科,每周至少用1节课,在教师指导下到阅览室阅读书报;数学课,每周一节数学思维训练课;三是成立省前中电视节目采编室,把一周来的重要新闻、焦点访谈、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方面的优秀节目制作成1—2小时的电视片,在周末转播,并配以文字资料发给学生,有时也播放一些他们拍摄的校内新闻;四是聘请高校教授、专家、校友中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名流给学生作讲座,传达科技前沿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课的广泛开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2)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学校环境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将学生管理工作也纳入到环境课程建设的内容中。我们根据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行“封闭”管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所谓“封闭”并不是把校门关起来与社会现实隔离,却却相反我们通过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办法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我们所说的“封闭”,是指与家长“保姆”式的教育隔离。现在的中学生90%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食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个性心理品质很脆弱,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磨难,往往无所适从,眼泪汪汪。这种学生离开学校走向充满竞争意识的社会,是难以适应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95%的学生食宿在学校(只有极少数家在前黄镇的学生除外),进出校门要请假,严禁家长在学校周围赁屋照顾,也不许几个学生合伙请人代伙或长包在饭店。学生一律在学生食堂用膳,洗碗、洗衣、整理床铺等一切个人生活方面的事皆由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告别家长“保姆”式的呵护,真正过集体生活,在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从实行一年多来的情况来看,效果相当满意,有位家长在家长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女儿在前中只读了二个月书,周日回家就抢着帮母亲洗碗、洗衣,自己的被子叠得四
- 3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