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一、中国古代的权力伦理思想


国家产生后,必然要运用权力对社会进行管 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法制的 强制性手段和伦理的非强制性手段。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 略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 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 互补充。在公共伦理建设中,作为治国方略 的法治和德治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认真研究 的内容。
第五,将德治与官德相联系



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心,突出德治。孔子 提出了五种官德。“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要得到五德必须靠修养,修养须从五个方面 进行:貌、言、视、听、思。 孔子主张从政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 事。五美: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 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 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四恶:不 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 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欢 迎 批 评 指 正 !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 思想学派(韩非子是传统认定的法家代表人物,
其实自其师荀子(名卿)就已有法家思想。 法家著名人物如商鞅等,法家思想盛行在秦 朝,以后各朝代均为儒法结合、亦即德治与 法制相结合,形成此消彼长的形势) 。这个

第三、爱民和施行仁政。
第 三 节 德 治 与 法 治

一是敬德、保民。有两层意思:一要 对民宽厚,达到惠民、保民;二就是 慎罚,用刑要恰当。敬德思想的提出, 反映了对人作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视。 以“三纲五常”规定了君臣之间的等 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尊卑秩序。
第四,君臣政治关系等级化、伦理化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孔子提出的五种官德: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解读 恭谨就不会有侮辱,宽容就会得到众人拥护, 守信就能使人敢於委以重任,机敏就能有成效, 使人得到实惠就足以让人听从指挥。
“恭则不侮,宽则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五种官德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 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 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 使唤人。”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 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 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 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 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 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 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 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第 二 节 公 共 权 力 价 值 与 伦 理
二、公共权力价值关系


公共权力价值观反映了公共权力主体和 对象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当公共权力 主体以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其客体 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当公共权力主体 以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的时候,公共权 力就异化为对立的力量,而丧失了它应 有的意义。 首先,公共权力价值主体关系中的政府 本位与公民本位的关系。

执政主体是由权力主体和道德主体构成 的统一主体。政府组织具有权力主体和 道德主体的双重性、一致性以及权力主 体和道德主体二者相分离的可能性。
第 二 节 公 共 权 力 价 值 与 伦 理


权力和权利是一种义务制约关系。一 切权力来自于人民,正确行使权力就 是一种义务。权力的来源以及正确行 使权力,决定了权力主体本身就具有 履行义务的规定性。在权力主体方面, 必须依法保障公民个人权益,不以权 力牟取个人权利,这是与义务相一致 的道德责任。 在非权力主体方面,依法享有各种社 会权利,既承担起履行义务的社会责 任,也依法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第 二 节 公 共 权 力 价 值 与 伦 理




其次,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经济价值与伦理 价值的关系。 第三,公共伦理中的“人情”与“法理”的 关系。 上述三层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的价值性和工 具性关系,权力设置的现实关系及其利益归 属,决定着权力的价值性和工具性关系,权 力价值观的改变也依赖于现实关系的改变。 价值的优先性是权力伦理的灵魂与核心,树 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以正确的执政伦理指 导政府行为,是确保政府组织及其成员正确 处理权力的价值性和工具性关系的前提。
毛泽东在建国之前就考虑到了建国后的权 力监督问题,明确指出,要通过实行民主,让 人民来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就不会政 息人亡,就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的权力存在异 化的可能。他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 做好思想准备。 由于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反腐倡 廉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权力伦理思想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新时期的政治文明建设 以及权力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对 权力监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公共伦理 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 治国”的思想,并将此写入了宪法。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 以德治国的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到“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提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从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创新,践行正确的公共 权力观,明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 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对公共伦理 建设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指导思想。
公共伦理学
第五章 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一、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 权力是一个结构系统,可以从不同 层面理解其含义: 1.能力层面 权力主体在组织和管理活 动中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管理对象思 想、行为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 (三力)。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2.制度层面 权力是依据管理的需要进行制度配 置的结果,因此,权力是强制组织在制度支 持下设置的一种工具,是实施制度的一种管 理手段。权力也是在组织内部或社会关系中 具有的职位和享有的职权,权力成为阶层分 类的依据,在阶级社会中成为阶级关系的象 征。 3.社会层面 权力是人类社会人文管理体系的标 志之一,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 类社会产生、发展和演变,是社会系统的控 制中心。 4.效果层面 由于权力主体的影响力、支配力和 控制力,使得权力实施对象产生预期的或非 预期的反应和结果,因此,存在有效权力和 权力行使失效的现象。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此 意。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第二,公私分明,公忠是德治的核心原则。
公的含义是:国家为公。 其作用是:得到百姓的支持;明确法 制,令行禁止。 公私分明的主要内容: 1.公私要明确区分。 2.国君以公众利益为代表,才能得到老 百姓的支持。 3.以私利治理天下则乱。


权力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结构系统,各种权力都 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作用特点,从而构成了 权力体系微观、中观与宏观层次的复杂联系。 权力关系的复杂性表明权力是多元性的关系结 构,既是特殊的强制性社会关系,也是社会关 系的表现,是历史和一定时代的产物,是社会 经济发展和治理需求所决定的,并且是制度设 计和安排的结果。 从根本上讲,人民权力是人民作为整体所享有 的权力,政党权力、国家权力、政府权力都是 人民权力的代表,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
(二)公共权力的实质和特征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公共权力的实质:在阶级社会中, 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 体现,是社会活动的统治力量。在 我国,公共权力是国家意志和公共 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和组织正常运 转的调派、调整和决定力量,也是 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础。
公共权力有以下特征: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第一,公共性 第二,强制性 第三,服务性 第四,功用性 第五,综合性 第六,政治性
集权化 权力弱化 权力僵化 权力分化 权力异化
专制、统治 权力层级间运行 无力,运转不灵 官僚、运行无效 手段职能分解转 化 特权化、权利化
二、权力关系与权力分化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将德治与国家安危相联系,高 度重视德治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 是: 1.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对君王 心悦诚服。 2.可以使天下同心同德,人际关系和谐, 实现顺治。 3.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大同,即和谐 社会。 4.国家稳固。
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在政 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 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1.立法和守法 2.以法治吏 3.加强和完善法制 4.严格执法
第 三 节 中 国 权 力 伦 理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二、中国当代的公共伦理思想及其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公共权力伦理思想
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 两个方面。公共权力分化的三个原因: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 改变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用经济 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推进政事分 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着力解决机 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 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满足公 众需要,增进公共利益。
第 一 节 公 共 权 力
5.价值层面 权力是一种资源,具有稀缺性, 也是一种价值形式。权力具有变异的可 能性,权力主体放大权力的独享功能而 成为特权,权力的权利化是腐败的根源 所在,由于放纵滥用权力而蹂躏了权力 价值。 因此,提升权力的价值灵魂异常重 要。其途径有二:一是权力主体必须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秉公用权,杜绝以权 谋私;二是制度约束。
一、公共权力伦理分析
第 二 节 公 共 权 力 价 值 与 伦 理

公共权力具有特定的价值属性和伦理关 系,人们对权力价值属性的看法和观点 就是权力价值观,是公共管理主体对权力
的意义和指向的伦理把握,在行为实践活 动中,就是个人对于权力所进行的价值评 价、判断、选择的内在主体尺度,是公共 权力主体和对象对公共权力具有的意义的 看法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