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用书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自学案课件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 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意识二 突破三种“关系”——理清关系,快速解文意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三种情况。
1.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 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 “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 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 念”现象。
3.读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 着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 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论据部分的意义大于论点部分。 论点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 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阅读时关注这些关系,很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 行。同样,“三意识”也要在阅读时同时进行,这样能快 速把握文意、快速解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 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 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 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 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 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选项
原文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有差异的表述并进行对照,如果选项本质意思不 对→
变就是正确项,反之就是错误项。 判断
③判断: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把握选项实质,准确判断选项正误。
真题解题示范
• (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三种人生态度
A项的内容主要对应原文第一自然段,选项对原文作了概括,语 意更集中,故是正确的。B项的内容对应的也是原文第一自然段, 语意更简洁,故也是正确的。C项的内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也就 是说……”一句,原文和选项表述一致,故是正确的。
满分答 案
满分技法点拨
• 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 一、审题要点
• 阅读文本时首先要把握住题目,或者文本后的出处,阅读过 程中要善于梳理内容进而分清层次,建立起对文本的宏观掌 控。
栏目导航
2年考情回顾 真题解题示范 考场答卷诊断 满分技法点拨 对点规范演练
2年考情回顾
考情总 高考全国卷近年所选论述类文本皆为社科类文本,3个选择题,9 结 分。
①下列关于“××××(概念或句 子)”的表述,不正确(正确)的一项 是。
[例](2016·天津卷,6),(2015· 安徽卷,1)。
•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 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 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 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 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 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 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 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 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 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 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 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 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精品提分练习】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
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
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新课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教案

新课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教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备考攻略】知识储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新知识、新概念、新信息,反映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更受命题者的青睐。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色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或当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容易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对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细心度。
这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设题方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曲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3)偷换概念。
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词语(概念)用具有一定干扰作用的非等值词语(概念)替换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乱。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已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已然;或然表述为必然,必然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把握。
(5)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A,与对象B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DAO TU CHONG WEN SUO YAO DIAN导图重温·锁要点MING QUE KAO QING BU DUAN BAN明确考情·补短板1.注意材料选取。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
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
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
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
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2020年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
【二轮复习达标】在二轮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
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
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
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抓论点、找论据、速通全文要准确理解文意,拿到9分,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和命题特点,然后结合考点、有的放矢高效备考。
[对应学生用书P4]◆[真题试做]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解析:B [A项,第二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是必要条件,A选项“就能够〞是充分条件,故排除。
C项,“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由第四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可知。
D项,第五段“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选项中“无须考虑〞过于绝对了。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表达。
解析:D [解析见“阅读妙招〞。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
〞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自学案课件-2019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3
1.关键词 (1)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 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 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 反而、 其实、 实际上、 也、 又、 不再是„„而是、 不仅„„ 还等。 (3)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1
综观近几年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 主要是考 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 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 的准确性时效性, 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 的考查。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2
自学案 三步读文意识 逐层解透论述文
应试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 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高考时间有限,按常规 去应试,必然吃力不讨好。考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具备 以下 3 种意识:
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 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4
(4)已然未然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 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如果、可能、也许、 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 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1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知识专题突破(教师用书)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主要考点如下:绝招一辨识陷阱,精准答题授解题绝技(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T1B项) [选项]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原文]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分析] 该选项属偷换概念;理由是: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解题] 应注意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对点演练](2015·湖南省卷,T13C项) [选项]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原文]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
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T2B项) [选项]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原文]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分析] 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理由是: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说它们“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解题]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点演练](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T3B项) [选项]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03 论述类文本高频考点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题型精准突破内容索引:突破一 破解论证分析难题突破二 信息的整合与比较突破三 文本观点的迁移运用突破一 破解论证分析难题一行文脉络、论证思路题答题必备知识论证思路术语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特点行文脉络是主干,重点梳理主要观点•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
•“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论述类文本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部分,其结构层次有“层递式”“并列式”“对照式”和“综合式”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归谬法本质主要答写的内容——从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进的思路讲清楚主要答如何论证——观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什么步骤去论证观点解题思路重点抓取中心论点/材料论述对象,再以论点/对象为中心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分点作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出发作答如何论证,说清楚全文的观点、论据、结构、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注意] 1.论证思路、论证结构和行文脉络的区别①论证思路包括论点的提出方式、本论部分展开论证的角度和层次、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得出怎样的结论。
②论证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本论部分的局部结构两个方面。
③行文脉络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
2.论证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概括得出。
例如:题干:[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①引用了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③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PPT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根据原文,应 是在我国发现的刻画符号共有三十多种,而并非“具有竖、 横、斜、叉等三十多种基本笔画”。
[温馨提示] 论述类文本中的“概念”一般指:①论述的对象;②文中出 现的重要术语;③重要指示代词。对概念含义的理解实际上 考查的是对相关信息的筛选与辨别。
[一轮偏差] 1.对文意理解不透彻,没有找出筛选辨别的答题区间,凭感 觉答题。 2.对概念的修饰语、限制成分分析不正确,理解不到位,扩 大了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3.对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手腕”不清楚,正中圈套。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结绳记事”与“刻木记 事”的方法来相互传递信息。《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 而治。”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独龙族、 傈僳族、高山族、怒族等,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有的甚至 到解放前还在使用。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一种刻画符 号。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 宝鸡北首岭、长安灵台、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址中,都发现了许多陶器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 符号绝大多数是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有的是在使用过程 中刻上去的。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有一百多
公元前 16 世纪我国的商代,出现了规范化的文字—— “甲骨文”。甲骨文是否就是从西安半坡等地的刻画符号或
山东大汶口的象形文字直接演变、发展而来的,还需要发掘
更多的资料来证明。不过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的出现,
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总之,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出于互
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 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2021年最新整理)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二)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2016·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语文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 提分攻略3 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三大题型 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技法点拨][典例剖析1](20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②20xx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对应A项)③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①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②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③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D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的第⑧句: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设定义务。
还对应原文第四段的第②句: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义务和成本。
D项,说法正确。
原文最后,在前面阐述的基础上,重申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D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技法点拨]附:论述类文本基础知识[典例剖析2](20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典例剖析1”),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解题流程】一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式,第一段是总述,第二、三段是分述,第四段是总述。
二析层意,明确论证内容:第一段总述气候正义的产生背景和关注核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领航]2016年高考全国卷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2014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甲卷乙卷丙卷卷Ⅰ卷Ⅱ卷Ⅰ卷Ⅱ塞壬的歌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艺术是什么美的奥秘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理解概念理解语句√(3分)筛选信息√(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结构思路归纳要点√(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概括观点√(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突破练2 分析论证特点

突破练2分析论证特点(限时20分钟,赋分18分)一、(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
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
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
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人,便是圣人。
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
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
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
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
这就是名实不符。
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主要考点如下:绝招一辨识陷阱,精准答题授解题绝技(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T1B 项)[选项]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原文]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分析] 该选项属偷换概念;理由是: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解题] 应注意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对点演练](2015·湖南省卷,T13C 项)[选项]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原文]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
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T2B项) [选项]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原文]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分析] 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理由是: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说它们“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解题]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点演练](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T3B项) [选项]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原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并无“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之意(2015·湖北省卷,T8A项) [选项]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原文]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分析] 该选项属张冠李戴;理由是: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是“一”,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的是“五行”。
[解题] ①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和原文中相关信息的主语与宾语是否一致。
②找出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对点演练](2015·天津市卷,T6B项) [选项] “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冠李戴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T1D 项)[选项]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原文]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分析] 该选项属以偏概全;理由是:“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
[解题]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重要词语前面表修饰与限制(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
[对点演练](2015·安徽省卷,T3B 项)[选项]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原文]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偏概全 选项句“就可以了解……”的说法过于绝对(2015·湖南省卷,T14B项) [选项] 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原文] 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分析] 该选项属混淆时态;理由是:把“或然”当成“必然”,“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用在家用电器上”更是无中生有。
另外,原文中的“微型传感器”,选项中改为了“小型传感器”。
[解题]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对点演练](2014·浙江省卷,T9D项) [选项] 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原文]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近90亿元,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
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
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淆时态原文中“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是或然,选项说成了必然(2016·山东省卷,T6B项) [选项]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原文]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分析] 该选项属因果混乱;理由是:“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解题]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对点演练](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T3B项) [选项]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原文]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果混乱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练备考主打题(2016·广东省汕头市考前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星宿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
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
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智慧。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在天上对应地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
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
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
占星术专以战争胜负、年成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
“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