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哲学嘛,总是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好像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是马克思偏不,他就像是一个接地气的智者,在这本书里对着那些错误的哲学观念猛戳。
马克思在书里对蒲鲁东那一套所谓的“贫困的哲学”进行了批判。
蒲鲁东就像是个蹩脚的魔术师,想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来解释经济关系,结果却搞得一团糟。
马克思就像那个看穿魔术把戏的观众,站出来大声说:“你这根本就不对!”他用很直白的话语指出,经济关系可不是靠那些凭空想象的概念就能搞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阶级斗争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说,蒲鲁东觉得只要发明一些新的概念,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就像一个人以为只要改个名字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可笑。
马克思却告诉我们,要从社会的实际生产方式、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实实在在的地方去寻找答案。
这就好比要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穷,不能只看他有没有个好听的称呼,而是要看他的工作、收入来源、社会环境这些真真切切影响生活的东西。
而且马克思在书里还展现了他那严密的逻辑。
他一层一层地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把蒲鲁东那些混乱的思想剥得精光。
他的论述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推理秀,让我这个之前对哲学经济学有点迷糊的人也能跟着他的思路走。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马克思那种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
他批判那些错误思想,其实就是想为工人阶级找到真正摆脱贫困的道路。
他可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这就好比是一个医生,他看到病人(工人阶级)病得很重,那些庸医(错误的哲学思想)却在瞎开药,他就忍不住要站出来,用正确的诊断(马克思自己的思想)来治病救人。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探究-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探究-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探究【绪论】马克思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内涵解读绪论【第一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产生背景【第二章】生产:经济范畴及所有权的物质基础探索【第三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形成【第四章】共产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第五章】《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地位【结论/参考文献】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哲学的贫困》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大基础背景下探索解放工人的索要。
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蒲鲁东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蒲鲁东代表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资产阶级,力图为工业无产阶级找到实现他们权利平等的理论工具。
然而蒲鲁东的理论却唯心了,缺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使他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而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
《哲学的贫困》这部着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公开阐发,是马克思揭露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蒲鲁东不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伟大胜利,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至少是重要标志。
本文从马克思与蒲鲁东交往关系的演变入手,以资本主义的生产为主线,十分重视马克思重要着作的内在联系。
在纵向上阐述了马克思(包括恩格斯)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哲学的贫困》的心路历程,并联系到后来的《资本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于受黑格尔和西方经济学者的影响,虽然对西方经济学展开了研究,但是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未科学确立。
《哲学的贫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确立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横向上研究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哲学的贫困》中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范畴的确立过程,并联系到后来的《共产党宣言》。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分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对现实的批判以及个人的收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唯物主义的坚持。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他理解和改造社会的基石。
另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而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变革的方向意义重大。
二、对现实的批判《哲学的贫困》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它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马克思通过对哲学发展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穷和不公正是哲学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唤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三、个人的收获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收获。
首先,我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了解到哲学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科。
其次,通过学习《哲学的贫困》,我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观点让我明确了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方向,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改造社会的热情。
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我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问题。
马克思的思想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去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和社会改革中去。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我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哲学的贫困节选
哲学的贫困节选
以下是一些哲学的贫困节选:
1. "被各种限制所束缚的人永远不能成为自由的人。
" - 亚里士
多德
2. "人生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
" - 卢梭
3. "一切我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 - 苏格拉底
4. "人生就像骑在自行车上,只有在保持平衡的时候才能前进。
" - 爱因斯坦
5. "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 - 圣奥古斯丁
6. "贫困不在于你的口袋里有多少钱,而在于你的心灵是否富有。
" - 柏拉图
7. "思考让人变得自由,行动使人变得有力量,习惯使人变得
可靠,耐心使人变得智慧。
" - 克拉齐
8. "真正的理性不是计算机般的,而是不断思考的活力。
" - 康
德
9. "人类的哲学只是人类的局部,而宇宙的哲学才能探究宇宙
的真相。
" - 斯宾格勒
10. "唯有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灵魂才能真正了解幸福的可贵。
" - 尼采。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篇一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哎呀,读了《哲学的贫困》这本书,我这脑袋瓜里可真是像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大派对!马克思的思想,就像是一把超级厉害的钥匙,一下就把我对社会和经济的那些迷糊事儿给解开了不少。
你说这世界吧,咋就这么复杂?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一开始还不太懂,心里就想:“这能是真的?”也许是我见识少,可后来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就说咱身边的事儿,那些有钱人好像说话都更有分量,这是不是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影响啦?书里还讲了好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事儿。
我觉得吧,这生产力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生产关系就是车上的各种零件,要是零件不好使,发动机再牛也跑不快。
这比喻可能有点土,但我觉得就是这么个理儿!不过呢,读这书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马克思说的那些理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再一想,又觉得可能没懂透。
我就问自己:“你真明白了?” 也许还得再读几遍才能真正搞清楚。
反正读完这本书,我这心里是又激动又纠结。
激动的是好像看到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纠结的是自己理解得还不够深入。
但不管咋说,这书真让我开了不少窍,我觉得以后再看世界,可能眼光都得不一样啦!篇二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嘿,朋友们!读了《哲学的贫困》,我真是有种被狠狠敲了一下脑袋的感觉!马克思这家伙,太厉害了!他的观点就像一道道闪电,把我原本那混沌的思维给照亮了。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 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比如说,他谈到的社会阶级斗争,我以前哪会想到这一层啊!我就觉得大家都在过日子,能有啥矛盾?可马克思说,这矛盾深着呢!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斗争,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也许有人会说:“哎呀,别那么夸张,大家不都能活下去嘛!” 但真的是这样吗?看看那些在工厂里拼死拼活干活,却只能拿到微薄薪水的工人,再看看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数钱的老板,这能一样吗?还有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简直让我惊掉了下巴!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原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是被生产方式牵着鼻子走的。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马克思一上来就对蒲鲁东那套所谓的“贫困的哲学”进行批判,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轻松地指出对手功夫里的破绽。
蒲鲁东把经济范畴当成是永恒不变的、固定的东西,就像他觉得这些范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马克思可就不这么看啦,他说经济范畴啊,那是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就好比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社会关系变了,这些范畴也得跟着变。
这就好比你不能穿着夏天的短裤在冬天的雪地里说这是永恒的着装风格一样,得根据实际的环境(社会关系)来。
书里提到的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论述也特别有意思。
马克思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把价值的本质从那些看似复杂混乱的经济现象中给揪了出来。
他告诉我们,价值可不是那些经济学家胡编乱造的神秘概念,而是和人类的劳动密切相关的。
劳动就像是魔法,赋予了物品价值。
而交换价值呢,就是价值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形式。
这就像演员(价值)穿上了戏服(交换价值)在舞台(市场)上展示自己,不同的戏服(交换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下其实是同一个演员(价值的本质不变)。
在批判蒲鲁东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理解。
他可不是那种只坐在书斋里空想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变革不是靠那些空想家的头脑发热,不是像蒲鲁东那样在概念里绕圈子就能实现的。
社会变革是基于现实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就好比是一个房子,要是地基(生产力)和房子的结构(生产关系)不匹配了,那这个房子肯定得摇摇欲坠,要么重新改造地基和结构(社会变革),要么就等着塌掉。
读完这本书,感觉马克思就像一个手持真理宝剑的勇士,斩断了那些在经济和哲学领域里的歪理邪说。
他让我们看到,要真正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就得深入到社会的根基,去看那些实实在在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和生产的关系。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周围的世界,尤其是那些看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时候,可不能被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给忽悠了,得像马克思一样,找到现象背后的真正本质。
哲学的贫困经典段落解析
《哲学的贫困经典段落解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一个有点难但又很有趣的东西,叫“哲学的贫困经典段落”。
比如说有这么一段话:“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 这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呀,就像咱们做游戏。
比如说,以前大家都是用手写信来交流,这是一种方式。
后来有了手机,能打电话、发信息,这就是新的方式啦。
因为有了手机这个新东西,咱们交流的方式就变了,和朋友、家人联系就更方便了。
这就好像是新的生产力出现了,咱们的交流方式,也就是生产方式改变了。
然后呢,因为交流方式变了,咱们和别人的关系可能也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以前写信要等很久才能收到回复,现在马上就能知道对方说了啥,关系可能就更亲密啦。
小朋友们,这样是不是就好理解一些啦?《哲学的贫困经典段落解析》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聊聊“哲学的贫困”里的经典段落。
有这样一句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对不对?其实呀,就像咱们盖房子。
手推磨的时候呢,就像是大家一起用小小的工具慢慢地干活,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个厉害的人来指挥大家,这个人就像封建主。
后来有了蒸汽磨,就像有了大大的厉害的机器,能很快地干活,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有钱的人来管这些机器,这些人就是工业资本家。
再比如说,以前大家都是用牛拉车,走得很慢。
后来有了汽车,跑得可快啦。
因为有了汽车这个新东西,运输的方式就变了,管运输的人也不一样啦。
小朋友们,这样说能明白吗?《哲学的贫困经典段落解析》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一段“哲学的贫困”里的话。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 这好像有点难理解,咱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说,咱们一起做游戏,要分组比赛。
分组就是一种规则,就像经济范畴。
大家按照这个规则来玩,才能玩得公平、开心。
这个规则就是把大家一起玩的关系给整理出来,让大家都明白。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示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论文,通过对这篇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和思考。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当时存在的一些哲学观念,特别是关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他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他认为,唯有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出发,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要立足于实践和现实,不能脱离实际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其次,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启发我们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这种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敢于批判现实社会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并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另外,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马克思在论文中批判了当时一些哲学家思想的贫乏和浅薄,呼吁人们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他的思想鼓舞着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不停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识水平。
此外,学习《哲学的贫困》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思想的重要性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马克思强调,思想是世界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思想的启发和激励,人们才能觉醒、奋起和行动起来。
他的思想给予了无数革命者和改革者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我们从中应该认识到,个体的思想和努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改变世界。
总之,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还能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本质,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认识到思想的力量和改变世界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在读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问题,探讨了人类贫困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通过批判传统哲学的方法,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
他指出,在这个制度下,财富被少数人掌握,而广大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甚至生活贫困。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追求无限利润,而不顾社会贫富分化带来的问题。
马克思的观点真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困在一种追求个人利益的竞争状态中,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平等。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贫富差距扩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停滞。
他主张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财富的公有化,从而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我觉得,马克思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资本主义制度过度强调个人追求利益,缺乏对全体人民福祉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和转型,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贫困问题。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给了我启示,我们不能止步于对贫困现象的抱怨,而应该积极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寻找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方式来分配社会资源。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的根治。
在阅读《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激发了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尽管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并不完美,但他为我们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种追求社会进步和公平的愿望。
总结起来,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
通过批判和反思,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制度相关的。
马恩文选[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阅读文选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一卷,第1-16页。
2.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同上,第17-3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同上,第39-53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上,第54-61页。
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同上,第62-135页。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同上,第136-195页。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同上,第248-307页。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同上,第321-363页。
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同上,第579-689页。
10.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上,第690-697页。
11.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同上,第698-701页。
1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同上,702-705页。
13.恩格斯《波斯与中国》同上,第706-712页。
1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同上,第713-720页。
15.马克思《英中条约》同上,第721-726页。
16.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同上,727-732页。
17.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同上,第738-754页。
18.马克思《对华贸易》同上,第755-759。
19.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0-766页。
20.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7-773页。
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同上,第二卷,第1-30页。
22.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
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第3-177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1975年,人民出版社。
《哲学的贫困》
哲学的贫困介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探索,是对世界本质和真理的追求。
然而,尽管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却始终面临着一种被称为“哲学的贫困”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哲学的贫困,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哲学与现实哲学的贫困首先体现在与现实的脱节上。
一些哲学问题被认为是抽象的思辨,与日常生活无关。
例如,某些哲学家关注的是“如果一棵树掉倒在森林中,没有人听见,它是否发出声音?”这种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思辨意义,但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并没有多大帮助。
哲学家辛苦思考的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挣扎、困惑、痛苦等问题相去甚远,这使得哲学显得遥不可及,难以被人们所认同和应用。
学术化与脱离另一个导致哲学贫困的原因是学术化与脱离。
在很多人眼中,哲学成为了一种高深晦涩的学科,需要对大量哲学名词和思辨方法有所了解才能理解。
这导致了哲学与一般大众的脱离,使其成为一种专家领域的独立学科,而非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思辨工具。
这种学术化的倾向使得哲学变得狭隘和孤立,无法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和交流。
缺乏实证研究哲学的贫困还体现在缺乏实证研究方面。
相比于其他学科,哲学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哲学问题往往是基于逻辑推理和思辨的,缺乏对实际经验的验证和支持。
这使得哲学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现实问题愈发复杂和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哲学的缺乏实证研究的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它的贫困。
哲学的价值与应用然而,尽管存在着哲学的贫困,我们不能忽视哲学的价值和应用。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价值等。
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例如科学思维的理性分析、人文学科的人类关怀等。
哲学的思辨方法和思考能力对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决哲学贫困的思考为了解决哲学的贫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推动哲学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这里所节录的片断是说明生产力同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1才是停滞不动的。
……正如经济学家...........是无产阶级的理......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论家。
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
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首先呢,马克思在这本书里对蒲鲁东那一套理论进行了非常犀利的批判。
蒲鲁东就像是一个拿着错地图还想当领航员的人。
他搞出那些所谓的经济思想,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马克思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把他那些隐藏在花里胡哨理论背后的错误一个个揪了出来。
马克思说,蒲鲁东根本就没搞清楚经济关系的本质。
蒲鲁东想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玩一些概念的小把戏来解决贫困问题,这就好比给一个生病的人只换身衣服,就觉得能让他病好一样可笑。
马克思指出,贫困可不是简单的概念问题,而是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就像被拴在机器上的小木偶,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压榨工人,这种剥削的关系才是贫困的根源。
我觉得马克思特别厉害的一点就是他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很深刻的哲学和经济道理。
他就像一个故事大王,一边给你讲着工人怎么在工厂里辛苦劳作,一边就把那些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概念给你解释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我们看到工人每天累得像狗一样,生产出一堆产品,但是拿到手的工资却只能勉强糊口,而资本家呢,啥体力活都不干,却赚得盆满钵满。
马克思就告诉你,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
这就好像是资本家偷偷从工人的劳动成果这个大蛋糕上切走了最大的一块,还假装这是公平交易。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觉到马克思的目光就像X光一样穿透了社会现象。
他不仅仅是看到了贫困这个表面的问题,而是深入到整个社会结构里面去分析。
他让我明白,要解决贫困,不是靠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措施,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就像是要把一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推倒重建,而不是只修修补补屋顶和墙壁。
《哲学的贫困》读书笔记
《哲学的贫困》读书笔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马克思在读了出版不接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重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的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理论和策略问题。
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给俄国文学家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为反驳蒲鲁东而写的这部著作的基础。
至1847年6月15日,马克思为该书写了一篇短序言。
最终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该序言为:蒲鲁东先生不幸在欧洲异常不为人了解。
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
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
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重错误。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的新世界观及其与德国哲学传统的划界,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
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发表《哲学的贫困》,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精练的表述首次问世。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的重点就是,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和正确方向。
该书的叙述固然始终针对着蒲鲁东原书的一系列说法而展开,但是,由于蒲鲁东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必须以针对黑格尔主义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境域。
因此,该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经典的重要性。
该著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的讨论针对蒲鲁东为“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所作的经济学论证,揭示这种论证尚未达到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这里所节录的片断是说明生产力同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1才是停滞不动的。
……正如经济学家...........是无产阶级的理......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论家。
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
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感悟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一部对哲学发展历程的深刻思考,它揭示了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和贫困性。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马克思对哲学的独特见解和对改造世界的坚定信念。
下面就是我从中得到的几点感悟。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贫困,即哲学对于现实的理解和改变力量的局限。
他指出,传统哲学往往只是对于世界进行解释,而没有积极的干预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使得哲学往往陷入理论的虚无和抽象的辩论中,难以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点让我深思,意识到哲学只有走出象牙塔,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决定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这使我认识到,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结构和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本解决之道。
马克思还在书中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的剥削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改变社会必须要关注底层人民的利益,并通过革命手段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公正。
另外,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宗教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对于贫困现实的一种幻想,是压迫的工具,只有通过解放思想和改变社会结构,人类才能真正解脱。
这使我对宗教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宗教对于思想和社会的影响,也明白了马克思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最后,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深被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信念所感动。
无论是对于哲学的批判,还是对于社会变革的探索,马克思一直追求真理和解放。
他的思想给予了我巨大的启示,坚定了我对于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通过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局限性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人类解放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哲学的贫困经典节选第一节感悟
哲学的贫困经典节选第一节感悟
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制度论证是天然的,永恒的观点。
他指出考察封建的生产,必须把它当做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
马克思初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指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规律,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民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
在对所有权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反对将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他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我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反对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反对一劳永逸找出社会的规律来指导社会的运行。
所以,那些孤立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教条,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必须从一定的社会形式进行考虑。
应该更全面的论述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
“一定的”限定更突出社会生产方式的阶段性。
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抽象的谈论社会,他进行研究时,也是分析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
例如,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等等。
从来都没有抽象的人性,人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都是出于一定社会交往形式中人。
不能将抽离出来,谈论所谓人性的“善”与“恶”,必须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中进行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摘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表述。
马克思通过七个说明,批判了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再一次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建构之中。
蒲鲁东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从观念世界中产生出来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理性逻辑的表现,而马克思则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特别是社会唯物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年撰写并发表的,是为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该论作以论战的形势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科学的表述。
在本书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形而上学的政治经济学和阻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间传播的蒲鲁东观点。
本文则为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之《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点感想。
在该部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方法,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剖析了所谓“人类理性”发现完备的真理的谬论,指出“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为了批判蒲鲁东假黑格尔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马克思做了七个说明。
这一章的开始,马克思就明确提出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反讽地说,“刚才迫使我们讲英国话,使我们差不多变成了英国人。
现在场面变了。
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
”从英国人变到德国人,就是从政治经济学家变成哲学家。
同时,马克思在此第一次直接论说了李嘉图与黑格尔的关系:“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了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以其前面的思路,李嘉图把人变成帽子,实际上是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的过程,而黑格尔不满意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物化状态,于是他再将物化了的人扬弃为绝对观念。
蒲鲁东既不理解李嘉图也不了解黑格尔,他只是在用“冒牌的黑格尔词句”来解释政治经济学。
在这一节里,马克思指出,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
而马克思则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特别是社会唯物主义)的超越。
他自觉地从生产关系入手,解释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具体地说,就是与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只能是历史的暂时的生产关系。
所以,政治经济学只能是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借以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以及这一经济关系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这也就是要研究“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的问题,以及“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
“经济学家们向我们解释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本身上怎样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蒲鲁东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从观念世界中产生出来的,经济范畴不过就是人类理性逻辑的表现。
他说:“这里我们论述的不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而是与观念顺序相一致的历史。
各经济阶段或范畴在出现时有时候是同时代的,有时候又是颠倒的……不过,经济理论有它自己的逻辑顺序和理性中的系列,值得夸耀的是,经济理论的这种次序,已被我们发现了。
”这就是说,他把经济范畴、理论看作是人们思想领域里本来就按一定的逻辑次序存在着的,而不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从而也就不存在客观的逻辑次序。
马克思揭露说,他这不过是扔向法国人的冒牌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观点中,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他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同时又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他还举例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既然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抽象,那么,它就同生产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马克思指出,在经济上的“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蒲鲁东不仅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糟粕,即它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还歪曲了它的辩证法。
“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借用了用语。
而蒲鲁东先生自己辩证法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
”黑格尔辩证法认为,观念或绝对精神是按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发展的。
观念的第一阶段是肯定自身(正题);然后否定自身(反题),这是第二阶段;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中,又否定了它的反题,即达到了否定之否定的第三阶段的合题。
但蒲鲁东却不然,他并不是从发展中去把握事物的变化,而是把每一个经济范畴划分成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并寻求一种能消除坏的方面而保存其好的方面的“公式”。
这样做法几乎是毫无可能的。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
”蒲鲁东所说的对资本主义经济范畴要保存其好的方面,消除其坏的方面,实际上无非是企图以狡猾的改良主义的手法来维护资本主义关系。
但是,蒲鲁东却自命不凡地把他改良主义的货色当为宝贝来夸耀。
在他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强调资本主义好的方面,社会主义者指责其坏的方面,而他自己则既超越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又超越于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对他这种狂妄的夸耀.给了无情的揭露和当头一棒。
马克思说:“蒲鲁东先生自以为他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也批判了共产主义;其实他远在这两者之下。
之所以说他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水平低,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自以为有了一个神秘的公式就可以不必深入纯经济学的细节;说他比社会主义者水平低,是因为他既缺乏勇气,也没有远见,不能超出(哪怕是思辨地也好)资产者的眼界。
”因此,他结果只是个小资产者,只不过“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
”因为在马克思已经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体”规定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抽象本质,而是一定的历史性存在。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确地看到了生产在人类生活中的基始性,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如李嘉图)已经在把握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中的经济关系,这些重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唯物主义。
在对待过去的社会历史运动,特别是由资产阶级否定封建社会,这些资产阶级的科学家是可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眼光。
可是,面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这些经济学家(同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天然)形态,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
马克思分析道:“经济学家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
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
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
而从实质上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以说现存的关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说明,这些关系正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
因此,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
这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
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
很显然,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本质遮蔽,在为其反动的不合理的资产阶级制度辩护。
这种非历史的隐性历史唯心主义,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尺度上才能被正确的透视。
因为蒲鲁东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非历史地描述了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不证自明的原理,而他只要用哲学来编一下次序就行了。
用未经证明的原理来作为论据证明其所说的合理性,两者相互证明。
马克思说,蒲鲁东“把任何一种事物都归结为逻辑范畴,任何一个运动、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归结为方法,那么,由此自然得出一个结论,产品和生产、对象和运动的任何总和都可以归结为应用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为宗教、法等做过的事情,蒲鲁东也想在政治经济学上如法炮制”。
在这个意义上,蒲鲁东就显得幼雅可笑。
因为蒲鲁东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非历史地描述了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不证自明的原理,而他只要用哲学来编一下次序就行了。
当然,马克思这里有更加明确有力的分析:“必须把它当作以对抗未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
必须指出,财富怎样在这种对抗中间形成,生产力怎样和阶级对抗同时发展,这些阶级中一个代表着社会上坏的、有害方面的阶级怎样不断地成长,直到它求得解放的物质条件最后成熟。
这难道不是说,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的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马克思阐明的关于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历史性的原理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指明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马克思的这个原理不仅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实际上也成了对全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露了蒲鲁东的经济学的阶级实质不过是动摇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他们观察社会现象时,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的这个光辉思想也为以后全面地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