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二、选书范围1.《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著名政治宣言,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入门之作。

2.《资本论》:这是马克思的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3.《哲学大纲》:这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学批判》:这是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

三、考试要求1.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考生需准确掌握著作的主要论点和理论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2.分析著作的时代背景:考生应了解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思想观点。

3.领会著作的核心思想:考生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4.掌握著作的批判精神:考生应能够辨析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5.运用著作的理论分析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运用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精读经典著作:考生应当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学习相关辅助材料:考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解读、注释和评析,帮助理解著作的内容和背景,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3.参加讨论和辩论活动:考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未完成的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首次公诸于众是()。

A:1927年 B:1844年 C:1932年 D:1888年答案:1927年2.当前中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两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马克思的理论要义的是()。

A:原初文本版 B:逻辑编排版 C:历史考证版1 D:综合编排版答案:逻辑编排版3.构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有()。

A:一个笔记本 B:三个笔记本 C:两个笔记本 D:四个笔记本答案:三个笔记本4.异化劳动理论体现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是()。

A: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 B: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 C: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 D: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答案: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5.异化劳动表现在()。

A: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 B: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 C: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 D:工人与工人关系上答案: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工人与工人关系上6.马克思认为克服异化劳动不能()。

A:彻底拒绝私有财产 B:平均私有财产 C:把工人变成资本家 D:积极肯定私有财产答案:彻底拒绝私有财产;平均私有财产;把工人变成资本家7.1844年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经常会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哲学展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阅读。

()A:错 B:对答案:对8.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A:对 B:错答案:对9.据考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个笔记应该记录着整部《手稿》中最主要的批判内容,却遗失了39页。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答案:A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 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C 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答案:B4、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D 劳动价值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实现共产主义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实践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毫不妥协地批判旧世界,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所有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3.3.17(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13年(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9.1(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7.8(6)《论粮食税》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1年(7)《论合作社》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3.1.4日和6日(8)《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 -1848.1 (9)《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毛泽东写作时间:1941.5.19(1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0年1月到3月(1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84.6.22、23日(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78.12.13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著理解、若干填空)(1).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及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的贡献: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2)其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敌人:驱逐、诽谤、诅咒工人:尊敬、爱戴、悼念)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判断、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和继承的理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是发展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一是唯物主义哲学;二是辩证法的哲学;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制度;核心理论:剩余价值论(定义: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

马选读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于1835年8月,发表于1925年)1.从青年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答:从青年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学到青年选择职业时应该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首先,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就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

其次,理性择业的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最后,理性择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我们不仅从青年马克思身上学到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学到了:①马克思的成功离不开创新。

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要学到,不要总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要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错的,有了新的想法就要及时抓住它。

②对待任何事物要有极其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

③学习青年马克思,就是要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能以自由心情享受精神生活的人,直至做一个致力于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的人。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发表于1888年)2.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怎样理解这句话?①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的意识。

这种“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意志、心。

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的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的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

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②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 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 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 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 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 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 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 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 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 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 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 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 院哲学的问题。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
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 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 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提出关于人的本质 的看法,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恩格斯党务繁忙,疾病缠身,以坚忍不拔旳毅力、真挚 高尚旳友谊,完毕亡友《资本论》第2、3卷旳整顿出版工作。
14
二、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旳历程
1、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面临旳挑 战
19世纪末第2次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 过渡,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挑战。
22
10
3、马克思主义旳创建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旳时代旳物质和经济旳事实,是他们 创建科学世界观旳根源;
他们创建科学旳世界观,与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旳 憎恨和对劳动群众旳深厚感情分不开;
他们主动投身于无产阶级旳革命实践,一生从事艰苦卓 绝旳科学研究,才创建了科学理论。
11
马克思恩格斯求索真理旳基本特色:
4
产业革命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引起 了阶级关系旳新变化。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暴发旳 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旳序幕。
5
2、马克思主义产生旳理论前提是人们对时代课 题回答中旳成就和困惑
马克思主义产生旳三个时代课题: 一是人类历史向何处去? 二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三是无产阶级向何处去?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版第33 页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旳发展作全方面旳历史旳了解, 把对于社会旳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 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旳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 义旳科学。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284页
3
一、马克思主义旳创建
1、马克思主义创建于欧洲资本主义高度 发展旳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欧洲15世纪,17世纪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才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词解释:1)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真正人的活动,即实践。

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这里是指实践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2)感性的直观:指不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即感性认识,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直觉和意象,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生动性、直接性,由于与感性世界相联系,故称之为感性的直观。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这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产者。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4)直观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直观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它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人的认识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和规律,而忽略了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化的人类: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对国民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的唯 物主义批判
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将私有财产(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当作一个不容争辩的客现 事实,从而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真 正根源,也就是劳动和资本、土地相分离的根 源和历史过程,把一种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 (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了论证的前提。 他们用原始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贪欲以及贪 欲者之间的竞争来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 真实根源,犯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错误。

人类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
人类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生产活动是有目 的、全面的。动物生产是无目的的、片面的。 动物的生产无预先确立的目的,仅仅是出 于一种生理本能并且不会超出生理本能的活动, 并仅仅按照客体的尺度进行。 人的生产目的不仅受其本能需要所制约而 且以超出其本能需要为前提,人的生产目的在 生产活动实施前已经存在,因而是自我选择, 自我确立的。这表现出自由。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同异化劳动的 关系
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异化劳动还生产出资本 家、生产出资本家同工人劳动之间的关系,即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同异化劳动的关系是: 它既是异化劳动出现的前提,又是异化劳动的 产物和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之后, 它和工人的异化劳动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相互关联
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是相互关联的, 其中以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 化为核心。异化劳动的第三、四种表现 则是第一、二种表现的必然结果。 衡量工人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标准是马 克思所设定的“人类劳动的类本质”概 念。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异化劳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 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的劳动已成为一种异化劳 动?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同工人的异化 劳动的关系? 3、如何理解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 动?以此说明人的生产活动同动物的生产活动 的本质区别。 4、说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同人的解放 思想的联系以及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认识题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生平及代表作。

2.《费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试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4.《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6、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论著中是怎样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8.论述马克思之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资本论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试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怎样阐述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1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重视怎样揭露资本主义的寄生性?13.试述《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背景。

14.如何正确认识“资必灭,社必胜”?15.恩格斯从那些方面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16.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将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7.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18.邓小平“一国两制”原则是怎样形成的?1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那些基本观点? 22.《哥达纲领》基本内容有哪些?23.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有哪些?24.试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怎样阐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2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 28.试述《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

29.《反杜林论》是怎样形成的?30.“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蕴含着怎样的思想?31.批判‘工资铁率’和‘不折不扣’的分配论。

3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怎样阐述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的?二、应用题:1、.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马克思一生的业绩:(1)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2)他参加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办报纸、参与各种工人组织中的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2、马克思如何继承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1)马克思坚决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2)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

(3)他加深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3、马克思如何创立了政治经济学?(1)他继承了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社会再生产、经济危机理论。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4、马克思如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揭示的结论,并彻底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2)无产阶级革命要求推翻上层建筑。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

7、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8、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第二部分是《提纲》的第二条,这一部分主 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差别,或者说 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 唯物主义;
第四部分是《提纲》的第十一条,概括地说 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 务。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 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 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 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 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
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
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 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 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 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 立的——人的个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五、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1、2条)是全文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 第一部分:(1 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树立 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 新唯物主义” 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1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 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 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 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 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 的变革作用,否认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关系。第二、 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 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 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 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 赖关系的错误。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 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第一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 一、《提纲》的写作: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 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 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 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 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3、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

刍议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现实意义

刍议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现实意义

刍议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现实意义【摘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激发革命意识,拓展思维视野,提高批判思考能力,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提升自身素质,还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传承下去,推动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是对个人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也是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推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现实意义、深入理解、革命意识、思维视野、批判思考能力、社会变革、发展、个人、社会、积极意义、指导作用、智慧传承。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和灵魂。

这些经典著作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和集中体现。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内容,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南和理论支持。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精髓,是认识和把握现实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路线和根本方向。

这些著作对人们深刻认识社会现实、揭示社会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只有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

1.2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实需求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实需求在当代社会十分迫切和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认清社会矛盾、把握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启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 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第二部分是《提纲》的第二条,这一部分主 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基 础作用;
第三部分是《提纲》的第三条到第十条, 这 一部分是第一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差别,或者说 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 唯物主义;
第四部分是《提纲》的第十一条,概括地说 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 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 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 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在马克思生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 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文章背景介绍
1关键时期。此时,马克思为了解决市民社 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研究了经济学,在巴 黎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 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但对于费尔巴哈哲学不 但没有批判,而且有过高的评价。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 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 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 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 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 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 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 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启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 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 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 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但是,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不仅同一切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线,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 划清了界限,预示着新世界观的诞生。它的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则是随后不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内容概述
《提纲》共十一条,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 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主讲人:张金洪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节选第四章)
•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一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的写作:
2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历 史唯物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明(3-9条)。马克思批判 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种种错误观点,并在实践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建立马克思的 “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9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第二部分,即第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体系勾画了基本蓝图;
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 大成。马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
●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 物主义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对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
●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 精神。维柯: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 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 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BY MARX AND LENI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一)考察的对象不同(二)立足点不同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1)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2)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

(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4-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过程。

(3)“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4-5)“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本主义”“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经济制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经济制度(1)(2)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3-7)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意义:列宁认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5)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6)(9-10)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6)和历史使命(7)。

(6-7)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2)英国古典经济学四.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与形成1、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2)(1)产生(1)“当农奴制被推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时候,一下子就暴露出这种自由意味着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新制度。

于是反映这种压迫和反对这种压迫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就立刻产生了。

”产生时间:资本主义的初期。

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与缺陷历史功绩: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1)“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

”缺陷: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创造新社会的力量。

(2)“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8)(1)阶级斗争(3-5)(2)唯物史观(6-7)(3)剩余价值学说(7)《改造我们的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1、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

内容解读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反面论证改造的必要性理论脱离实践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经验主义)不注重研究历史(教条主义)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教条主义)第三部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论证改造的迫切性1、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2、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表现、特点和实质第四部分:提出改造意见。

《关于费尔巴哈》一、写作背景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写作初衷:“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最初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二、第一部分是总论(1-2条)从总的方面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并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注重实践。

第一条的解读: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一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指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

“对象,现实,感性”指客观事物。

“从客体地形式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客观对象。

“从直观地形式去理解”指看不到人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地反映。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作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认识到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缺陷:看不到客观事物是人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人认识客观事物时的能动性。

新唯物主义特点:能看到客观事物是人实践的对象,而人反映客观事物也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旧唯物主义虽然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对象,但没有把它们当作实践对象;在理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关系时候,又把人的认识当作消极的认识。

第二句:“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唯心主义的功绩:认识到精神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的缺陷:离开物质片面的发展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从而认为精神是万能的,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唯心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

第三句:“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思想客体”是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感性客体”是指人和自然界等客观事物第四句: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分为“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两类。

他认为只有理论的活动才人真正的活动。

第二条的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一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第二句:“思维的真理性”指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思维的现实性”指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以及其规律性的思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转换为现实。

“思维的力量”指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借助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思维的此岸性”是指思维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

第三句:“经院哲学”本意是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

其特点是用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去论证基督教的教义。

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坏习气叫做经院哲学,或者叫做烦琐哲学。

马克思引用此词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认识是否是真理,是争论不清的,是学究式的争论。

(二)第二部分(3-9条)把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条的解读: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第一句:“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信奉这种学说的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功绩:看到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

第二句:“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缺陷:没有看到人可以改造环境、革新教育。

根据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想造出好公民,必须有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

那么,这种环境和教育是由什么决定和改变的呢?第三句:旧唯物主义的在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第四句:新唯物主义关于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的正确观点:人受教育、环境影响着,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也改变着环境和教育。

对环境的理解:马克思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旧唯物主义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第四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灭的途径。

第一句:“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并且认为神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

费尔巴哈在宗教方面的贡献: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第二句:费尔巴哈在宗教方面的缺陷:他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没能正确指出消灭宗教的途径。

第三句:从人间世界分离出一个神的天国,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世界自身中存在着自我分裂的根源,即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

新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宗教的产生不仅有自然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第四句:“世俗家庭”是指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及其国家;“神圣家族”是指宗教世界。

消灭宗教的方法: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消除私有制。

把天上的批判变成地下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应该停留在理论斗争上,而应该上升到政治斗争。

第五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上消极反映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第一条着重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第五条则着重从实践在感性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来谈。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是指从概念到概念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反思辨哲学之道而行之,指出我们不要再根据黑格尔的号召去研究“天上的领域”了,我们要努力研究自然界现实事物。

即“诉诸感性的直观”费尔巴哈理解的感性认识,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的自然,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一般动物式的本能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六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认识不科学,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1)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2)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理性、意志和感情”,“理性、意志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