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长潭水库湖滨带、缓冲带范围划定及生态修复实践

长潭水库湖滨带、缓冲带范围划定及生态修复实践

长潭水库湖滨带、缓冲带范围划定及生态修复实践徐宜雪;魏伟伟;李春华;叶春;郑烨;王昊【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年(卷),期】2022(12)6【摘要】长潭水库作为台州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对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长潭水库为研究对象,参考《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划定湖滨带、缓冲带范围并开展生态修复实践。

结果表明:长潭水库湖滨带总长度约97 km,分为山体型、自然滩地型、农田型、公路型、河口型、水库大坝型6种类型,长度占比分别为42.6%、25.3%、3.4%、20.6%、7.6%、0.5%;长潭水库缓冲带分为山体型、农田型、水库大坝型3种类型,面积分别为46.73、2.89、0.168 km^(2)。

在划定长潭水库湖滨带、缓冲带范围的基础上,识别其主要环境问题并选取重点生态修复区,从干扰去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3个方面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以期营造具有较强保护调节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库岸带生态缓冲系统。

【总页数】8页(P2105-2112)【作者】徐宜雪;魏伟伟;李春华;叶春;郑烨;王昊【作者单位】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相关文献】1.《浙江省河流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解读2.《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解读3.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生态服务价值评估4.典型高山堰塞湖湖滨带和缓冲带的划定及生态修复思路——以镜泊湖为例5.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村庄风貌提升设计--以洱海湖滨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中洱滨村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对工程区地形需进行测量,测量图比例不低于 1:2000,测量图 除一般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 沟渠、涵管等。
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 设施等用地情况。
污染源重点调查养殖、村落、农田、旅游、工业等污染源,同时, 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情况,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特征。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 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 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 一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 (平均坡度 25°以上)2 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一般 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往往是以附生生物为主的 低等生物。
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3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 13 4.2 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设计 ........................... 18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 30
2.2 水量减少
2.3 风浪侵蚀
2.4 ……
注:+++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 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 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 数值。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四生态修复类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专业术语 (1)1.3.1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1)1.3.2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1)1.3.3 河道基底 (2)1.3.4 河道岸坡带 (2)1.3.5 河道缓冲带 (2)1.3.6 河道岸线形态 (2)1.3.7 河道横断面形态 (2)1.3.8 河道纵断面形态 (2)1.3.9 生态护岸 (2)1.3.10 水生维管束植物 (3)第2章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2.1 河流概况 (4)2.1.1 自然概况 (4)2.1.2 社会经济概况 (4)2.1.3 河流特征 (5)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2.1 河流水文调查 (5)2.2.2 河流水质调查 (5)2.2.3 河流基底调查 (5)2.2.4 河流生态调查 (6)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2.3.1 水质 (8)2.3.2 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 (8)2.3.3 河道缓冲带 (9)2.3.4 生态多样性 (9)第3章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1.1 河道基底 (10)3.1.2 河道岸坡 (10)3.1.3 河道缓冲带 (10)3.2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2)第4章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17)4.1 河道形态保持 (17)4.1.1总体原则要求 (17)4.1.2河段类型划分 (17)4.1.3形态保持技术重点 (18)4.1.4断面形式设计 (23)4.2 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24)4.2.1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要求 (24)4.2.2 工程量计算规定 (25)4.2.3 工艺设计要求 (25)4.3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26)4.3.1 岸坡生境修复设计要求 (26)4.3.2 生态护岸构造型式 (28)4.3.3 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 (34)第5章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 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37)5.1.1 缓冲带构建原则 (37)5.1.2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3 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 (38)5.1.4缓冲带景观设计要求 (40)5.2 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40)5.2.1 缓冲带植物配置原则 (40)5.2.2 缓冲带植物栽种技术要求 (41)第6章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42)6.1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2)6.1.1 适用范围 (42)6.1.2 设计要求 (42)6.1.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2)6.1.4 注意事项 (42)6.2 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42)6.2.1适用范围 (42)6.2.2 设计要求 (42)6.2.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2.4 注意事项 (43)6.3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43)6.3.1适用范围 (43)6.3.2 设计要求 (43)6.3.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3.4 注意事项 (44)6.4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4)6.4.1适用范围 (44)6.4.2 设计要求 (44)6.4.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4)6.4.4 注意事项 (44)第7章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45)7.1 原位净化技术 (45)7.1.1 生物膜技术 (45)7.1.2 曝气增氧技术 (50)7.1.3 生态浮床技术 (52)7.1.4 其它技术 (54)7.2 异位净化技术 (55)7.2.1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 (55)7.2.2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58)7.2.3 前置库技术 (59)7.2.4 砾石床技术 (60)第8章维护与管理 (63)8.1 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63)8.2 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63)第9章投资估算 (67)9.1 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67)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67)9.2.1估算指标法 (67)9.2.2概算指标法 (68)9.3 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68)9.4 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68)9.5 投资估算编制 (68)第10章国内外案例分析 (71)10.1 国内河流案例 (71)10.1.1 生态堤岸构建工程—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入湖示范工程 . 7110.1.2 小河流生态修复组合技术—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73)10.2 国外河流案例 (75)10.2.1 河滨带修复案列-日本小田川河滨带修复工程 (75)10.2.2 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案列-日本㹨川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工程 (77)参考文献 (79)附表: (82)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第一节:介绍湖泊和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环境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附件 3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三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 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含水库,下同) 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 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 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i
5.3 疏浚范围确定的步骤.................................................................. 23 6 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 24
目录
1 总则............................................................................................................1 1.1 适用范围.........................................................................................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阐发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腐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地区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动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XXX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XXX出具的技术报告,树模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地区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树模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天时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良,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树模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指南(试行)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指南(试行)

附件4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4)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6)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7)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8)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0)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4)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4)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19)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2)4.4 景观设计 (34)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5)5.1 总体要求 (35)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5)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5)5.4 植物群落管理 (35)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6)5.6 人为活动管理 (36)6投资估算 (37)6.1 投资估算组成 (37)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7)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0)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0)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0)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0)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河湖缓冲带是指河流或湖泊周边50米左右的土地带,其具有保持水环境稳定、调节水体水量、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然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扰乱与破坏,河湖缓冲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制定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显得尤为紧迫。

一、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的制定背景1. 引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河道(河湖)管理保护的意见》、《中国河湖水环境传输过程及其影响与机理研究》等,明确了对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的政策与规定。

2. 对河湖缓冲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缺乏植被覆盖、沉积物过多、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沉积等不良现象十分突出,即使一些得到保护的区域,也存在建设规划不合理、破坏度过大等问题。

3. 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修复经验,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制订科学、可行、有效的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技术指南的基本内容1. 植被修复技术采用天然或人工种植方式修复缓冲带,建立生态系统,调节水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具体包括种植各类草本植物、树木、灌木、藤本植物等,以及设立人工湿地等。

2. 水质保护技术在保证水体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鳞次栉比的管理模式,实施水体环境指标的动态监测,控制水质污染,促进水质恢复。

3. 土壤保护技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控制畜禽养殖密度,防止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侵入缓冲带。

4.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技术在保护缓冲带的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修复历史文化遗迹,建立文化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

5. 环境教育技术通过设立生态展览馆、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环境科普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技术指南的实施与应用制定技术指南不仅是为了提出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思路,还要指导各地如何具体实施。

因此,应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技术方案。

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与纠正,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word版)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word版)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二〇二一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4 术语和定义 (1)1.5 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2)1.5.1 基本原则 (2)1.5.2 技术路线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 (4)2.1 河湖岸带分类 (4)2.1.1 一般规定 (4)2.1.2 河湖岸带类型 (4)2.2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6)2.2.1 缓冲带空间结构 (6)2.2.2 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7)第三章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 (12)3.1 河湖岸带调查与问题分析 (12)3.1.1 调查目的与形式 (12)3.1.2 调查流程 (12)3.1.3 资料调研 (12)3.1.4 现场调查 (14)3.1.5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5)3.2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 (16)3.2.1 总体框架 (16)3.2.2 保护修复目标 (17)3.3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要点及措施 (17)3.3.1 缓冲带保护要点 (17)3.3.2 缓冲带保护与自然恢复措施 (17)3.4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18)3.4.1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措施 (18)3.4.2 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功能强化措施 (23)3.4.3 分类修复措施选择 (27)3.5 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28)3.5.1 主要措施 (28)3.5.2 缓冲带修复技术模式 (33)第四章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 (42)4.1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 (42)4.1.1 一般规定 (42)4.1.2 日常维护 (42)4.1.3 工程维护 (42)4.2 河湖生态缓冲带监测评价 (43)4.2.1 一般规定 (43)4.2.2 生态修复面积监测与评价 (43)4.2.3 基底监测与评价 (43)4.2.4 生物监测与评价 (43)附录A (资料性附录)我国同湖区常见湿生草本植物 (44)附录B (资料性附录)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46)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指导各地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编制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说明书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说明书

2021-02-08 发布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 发布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2021-04-01 实施
T/CWEC 24—2021 T/CAQI 177—2021
目次
前言....................................................................................................................................................................... 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2 4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调查与评价 .....................................................................................................................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引言: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是为了恢复和改善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通过这些技术指南,可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以确保修复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一、修复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修复的目标和指标。

修复的目标应该基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修复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

修复目标可以包括湖水水质改善、湖滨带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需要对修复区进行详细的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湖泊的水质、底质、植被、生物群落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对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估。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方案。

三、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措施来实现。

在选择植物物种时,应考虑其耐寒、耐盐、耐湿等特性,以确保植被能够在湖滨带环境中良好生长。

此外,在植被的布局设计中,应考虑到湖滨带的生态功能,为湖泊提供生物栖息地、水体保护等生态服务能力。

四、湿地建设湿地是湖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中,可以通过人工修建湿地、恢复湿地功能来实现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在湿地建设中,应考虑湖泊的特征,选择适合湖泊周边环境的湿地类型,并根据湿地的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进行湿地植被的布局。

五、湖泊水质改善湖泊水质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湖泊水质改善工程中,可以采用生物修复、沉淀池建设等措施来净化湖泊水体。

生物修复可以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等手段来促进水质的净化作用。

沉淀池的建设可以通过人工构筑物等手段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六、生态保护与管理湖滨带生态修复完成后,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以保持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导言: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恢复和改善河湖的自然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水生态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包括项目评估、前期准备、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监测与维护等方面。

第一部分: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水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水生态系统评估与指标确定等。

首先,对目标水体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然后,确定适应性指标,包括水质指标、水生态系统指标和生物指标等,用于评估工程效果。

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模型模拟等手段,预测工程实施后的水环境改善效果。

第二部分: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是确保河湖生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

首先,需建立项目组织和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方协同配合。

其次,进行详细的施工设计,包括工程布局、措施设计和工程量估算等。

同时,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工期、工序和施工流程等,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此外,在前期准备阶段还需进行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评价,确保工程在法律法规和社会可行性方面均符合要求。

第三部分:工程实施工程实施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水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

在水体治理方面,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控制和水环境的改善,如沉淀池、湿地处理等。

在生态建设方面,采取植物修复、生物改良和物质平衡等技术手段,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如湿地重建、水生植被种植等。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工作。

第四部分:后期监测与维护后期监测与维护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保障。

在工程竣工后,进行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工程效果和生态修复成效。

根据监测结果做好维护工作,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2014年,生态环境部(时为环保部)曾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环保部南京环境所、中交上海航道勘测院联合编制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针对入湖河流生境的改善及修复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和保护措施指南。

虽然此指南仅为指导性文件,并非行业标准,但它对从业人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指南的内容涵盖了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河道缓冲带构建、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河道水质净化等方面,以及相关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投资估算方法等。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生态护岸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水质指标测定
来源:水环境与水生态、莆田河长制。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原则、分类与划定方法、生态修复要点、技术措施以及生态修复后维护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453.4排水沟设计规范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范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TS154-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LY/T2016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2639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湖滨带lake-terrestiral ectone湖滨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包括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陆向辐射带三部分构成。

3.2水库reservoir本规范的水库特指湖泊型水库。

3.3湿生植物hygrophyte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且不能长时间忍受水分不足的植物类型。

3.4基底basement基底是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3.5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 concrete指适合植物生长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3.6生态袋ecological bag指适合植物生长的高强度、难降解、可透水不透土的袋子,可用于生态护坡。

3.7潜堤submerged breakwater指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堤坝。

3.8生态拦截沟ecological intercepting ditch指利用沟渠表面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系统发挥水质净化功能,可拦截径流污染物的沟渠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1.2规范性引用文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1.3术语和定义1.3.1湖滨带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

1.3.2生态修复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轻负荷压力,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3.3湖滨带自然化率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

1.3.4水体生境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3.5基底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地貌等。

1.3.6护岸(坡)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1.3.7消浪潜坝潜没于湖泊常水位以下,防止或减缓波浪对湖泊岸线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的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

2.1湖滨带调查范围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200~1000 m。

2.2湖滨带生境调查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污染源,水文、水质、底质等。

2.2.1地形对项目区地形需进行工程测量,一般要求进行地形图和断面测量。

地形测图比例一般采用为1:2000~1:5000(研究阶段)、1:500~1:2000(设计阶段),对于地形复杂、有重要构筑设施的区域,测图比例宜进一步加大。

地形测图除一般常规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各种污染源位置以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底高程及水流向,必要时还应专门进行雨、污水通道测绘。

断面测量比例一般采用竖向1:100~1:200、横向1:500~1:2000,断面一般垂直于岸线,断面间距一般为200~1000m(研究阶段)、20~200m(设计阶段),若湖滨带横断面变化较大区域宜缩小间距,此外,必要时还须进行河道、沟渠纵断面测量。

2.2.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湖滨带内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设施等用地情况,土地利用应根据湖滨带外围人类活动压力适当向湖滨带外围扩展500-2000m。

2.2.3污染源及人类对湖滨带干扰活动污染源重点调查湖滨带内工业、生活、农田、养殖、旅游等污染,同时,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以及进入湖滨带内的径流污染、管道排污情况等。

调查湖滨带内植物资源利用、放牧、采砂等人类干扰活动。

2.2.4水文水文重点调查进入湖滨带内的河流、沟渠等径流水量情况等,湖泊水位季节性变化,风浪特征,岸坡侵蚀及岸线稳定性等,调研区域降雨、蒸发、洪水等情况。

2.2.5水质、底质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参见2.4),并分别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水质重点调查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透明度(或浊度)、溶解氧等指标,底质重点调查淤泥厚度、含水率、总氮、总磷、有机质等指标,调查方法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2.3湖滨带生物调查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保护湖滨带内植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通常以湖滨带内植被调查为主,主要调查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

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植物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

调查时需同时记录保护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湖滨带生物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

本指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地貌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一级分类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2种一级类型。

缓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小于20º,初级生产者一般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大于20º,初级生产者往往以附生生物为主的低等生物为主。

2.4.2二级分类根据湖滨带的生境及土地利用类型,又可将湖滨带进一步划分二级类型。

主要包括滩地型、农田型、房基型、河口型、鱼塘型、自然山地型、路基型和堤防型湖滨带等。

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在湖滨带污染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估(表1)。

+++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数值。

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3.1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的确定、整体设计、分区修复设计等。

(2)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基底修复与群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

(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

3.2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符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

(2)保护优先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区域的保护,避免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或干扰。

(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行处理净化。

(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及外围污染源,恢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与全湖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与流域污染及生态工程相衔接,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设计,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以本土物种为主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3.3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应从全湖出发,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同时尽量兼顾景观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

根据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

每个区域除一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

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3.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划分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度。

具有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强栖息地连通性、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