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合集下载

2024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

2024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

2024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____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洱海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一片高原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洱海曾经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洱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湖水水质下降,湖岸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工作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恢复洱海水质,保护湖岸生态,增强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洱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分类施策、依法依规、公众参与。

三、工作内容1.改善水质(1)加强河流入湖污染物治理:对洱海流域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水直排,提升水质。

(2)加强湖泊生态修复:修复湖底泥层,降低污染物的释放;增加湖区湿地面积,提升自净能力。

2.保护湖岸生态(1)严禁湖岸建设:禁止在湖岸区域内开展任何建设活动,确保湖岸带的完整性。

(2)加强湿地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增加湿地保护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

3.加强生态监测(1)建设监测站点:在洱海周边建设监测站点,对湖水质量、水位、水温等进行实时监测。

(2)完善监测体系:建设洱海生态监测中心,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及时获取洱海生态变化的数据。

4.宣传教育(1)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洱海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社区等单位开展洱海保护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5.加强法治保障(1)制定相关法规:制定洱海保护相关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

(2)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湖岸建设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者,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6.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与邻国的合作:与缅甸等邻国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2)寻求国际援助:寻求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洱海保护工作的实施。

洱海生态改善措施方案

洱海生态改善措施方案

洱海生态改善措施方案引言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淡水湖泊。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洱海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洱海的生态状况。

水质治理洱海的水质一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中之重。

为了提高洱海的水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洱海水质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2.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对洱海周边的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排入洱海的污水符合排放标准。

3. 防止非法排放:加强执法力度,对非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加大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4. 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周边农田采取有机耕作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农业污染对洱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洱海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湖泊,为了保护其中的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 设立保护区:划定洱海周边的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洱海生态的影响,保护其中的珍稀濒危物种。

2.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定期对洱海内的物种进行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

3. 增加保护投入:增加对洱海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保护区建设、人员培训、科研和教育宣传等方面。

4. 引进物种:根据洱海生态系统的需要,合理引进一些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物种,增强洱海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鸟类和其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洱海周边湿地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开展湿地调查:了解洱海周边湿地的类型、面积和生态现状,为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恢复湿地生态:针对湿地受到的破坏,适时进行恢复工作,包括湿地植被的恢复、湿地水位的调整等。

3. 建立湿地保护区:根据湿地类型和重要性,划定湿地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三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三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第二大高原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

洱海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环境破坏,洱海的水质逐渐恶化,湖岸线逐渐退缩,湖区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制定____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洱海水质:通过减少污染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措施,改善洱海水质,使其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

2. 保护湖岸线生态环境:加强湖岸线带保护,恢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增加湿地保护区面积,提高湿地保护区覆盖率。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洱海旅游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增加旅游业产值,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三、具体措施1. 加强水环境治理(1) 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对湖区工业企业的监管,优化工业排污许可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施肥和农药使用方法,加强农作物留茬和覆土管理。

(3) 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的合规排放。

(4) 加大水生态补水力度,通过调水、取水口减少等手段增加洱海水量,改善洱海生态环境。

2. 强化湿地保护(1) 加强湖岸线带管理,制定湖岸线带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强湖岸线带规划的耕地保护和开发控制,恢复和保护湖岸线带生态功能。

(2) 积极发展湿地农业,推广湿地农业种植模式,增加湿地农田面积,提高湿地农田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3) 增加湿地保护区面积,优化湿地保护区布局,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增加湿地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及时调整湿地保护区管理策略。

3. 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 制定旅游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加强对旅游业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叶春;金相灿;王临清;孔海南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4(024)006
【摘要】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构设计.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8种适用模式.
【总页数】5页(P717-721)
【作者】叶春;金相灿;王临清;孔海南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12;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洱海流域湖泊湖滨带福寿螺时空分布 [J], 邓晓玲;肖文;刘德清;郭学飞;田震;杨璐;顾荣;黄志旁;李延鹏;刘硕然
2.洱海沙坪湾湖滨带不同植被带中细菌分布特征 [J], 赵欣艳;王海燕;侯泽英;储昭升;杨永哲
3.洱海东区湖滨带现状及生态修复 [J], 金丹越;刘滨;杜劲冬
4.洱海湖滨带与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对比分析与环境学意义 [J], 乔永民;郭佳;杨骏;朱毅;余翔;张渊明;马舒欣
5.洱海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J], 赵海光; 孔德平; 范亦农; 谭志卫; 王志芸; 吴文卫; 朱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洱海保护计划范本

2024年洱海保护计划范本

2024年洱海保护计划范本洱海是我国七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宾川县、漾濞县和弥渡县境内,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旅游胜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洱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制定洱海保护计划势在必行。

下面将给出一个2024年洱海保护计划的范本,以供参考。

一、背景分析1. 洱海的现状洱海受到城市化、农业发展和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面临着水质污染、湿地减少、渔业资源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湿地的减少导致了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衡;过度的渔业捕捞使得洱海渔业资源减少。

洱海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迹象,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2. 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洱海水质达标、湿地面积增加、渔业资源恢复等目标,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原则:科学、可行、可持续、公正。

二、保护措施1. 水质治理(1)加强污水治理和排污管网建设,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

(2)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农田环境的改善。

(3)强化工业涉水企业的环保监管,防止工业废水对洱海水质的污染。

(4)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洱海周边水资源的利用。

2. 湿地保护与修复(1)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和功能分区,强化湿地保护管理。

(2)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推动湿地植被恢复和湿地生态演替。

(3)提升湿地的管理能力和保护意识,加强湿地监测和应急响应。

3. 渔业资源恢复与管理(1)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建立渔业资源监测系统。

(2)加强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科学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3)加强渔业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渔业捕捞活动。

4. 地方政府参与(1)加强政府的环保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洱海保护的工作机制。

(2)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洱海生态整治工作方案

洱海生态整治工作方案

洱海生态整治工作方案近年来,洱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恶化、湖岸退缩、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洱海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整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制定了下面的洱海生态整治工作方案,以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逐步改善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洱海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质改善。

1. 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洱海周边地区建设多个污水处理厂,对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洱海的污染。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推广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对洱海的污染。

3.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洱海周边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污染排放监管,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工业废水对洱海的污染。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

1. 加强湿地保护,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禁止采砂、开垦湿地等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2. 恢复湿地生态,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植被、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湖岸生态修复。

1. 加强湖岸植被恢复,通过人工植被种植和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岸的植被,减少湖岸侵蚀,保护湖岸生态环境。

2. 加强湖岸管理,加强对湖岸的管理力度,禁止乱堆乱放、乱建乱采等行为,保护湖岸生态环境。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 加强湖泊生物监测,建立湖泊生物监测网络,对洱海的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掌握洱海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2. 加强湖泊保护区建设,设立湖泊保护区,对洱海的生物多样性进行重点保护,禁止捕捞、破坏湖泊生物栖息地等行为。

五、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

1.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洱海生态整治工作,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洱海生态整治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整治的良好氛围。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洱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泊之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洱海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洱海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制定一套有效的保护工作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洱海保护工作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洱海水质持续改善,湿地恢复与保护,生态平衡维持与增强。

2. 原则:(1) 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洱海保护策略和工作措施;(2) 综合性原则:以综合性的观点看待洱海保护,将水环境、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视为一个整体,并统筹解决;(3) 可持续性原则:在洱海保护工作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保护工作的长期可持续性;(4) 参与性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公众对洱海保护的参与度和责任感;(5) 管理性原则: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具体措施1. 水质改善(1) 强化污水处理:加大对周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确保排放达标;(2) 禁止城镇、农田和工业废水直接流入洱海,建立污染源监测和执法机制;(3) 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4) 加强洱海周边生活垃圾处理,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2. 湿地恢复与保护(1) 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划定湿地保护区边界,并加强执法力度;(2) 定期开展湿地生态监测,确保湿地恢复与保护的实施效果;(3) 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例如湿地植被的恢复和水生动物的保护;(4) 加大湿地公众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3. 生物多样性保护(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加强对关键保护物种的保护与监测;(2) 加强保护区管理,打击盗猎、非法采伐和其他违法行为;(3) 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和保护,推广保护区域的生态修复和恢复;(4)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提高对洱海生物多样性演变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

大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

大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

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对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科学划定洱海湖区、湖滨带和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管理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大理市城乡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三线”定义(一)蓝线即洱海湖区界线。

(二)绿线即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

(三)红线即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

二、“三线”功能(一)蓝线区域蓝线区域是大理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实施生态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恢复湖泊健康生态系统。

(二)绿线区域绿线区域(蓝线与绿线之间的范围)是洱海湖滨带,为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重点管控区。

该区域实施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

— 1 —(三)红线区域红线区域(绿线与红线之间的范围)是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

该区域内实施污染控制,构建生态净化系统。

三、“三线”划定原则(一)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

(二)蓝线以‚2007年环洱海1:500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区范围界线划定。

(三)绿线以蓝线为基准线外延15米划定。

(四)红线以洱海海西、海北(上关镇境内)蓝线外延100米,洱海东北片区(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境内)环海路道路外侧路肩外延30米划定。

(五)蓝线、绿线、红线的部分区域,按照大理市城乡规划,结合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进行划定。

四、“三线”划定方式(一)蓝线(详见图1)1.蓝线采用1994年大理城建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按照‚2007年环洱海1:500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区范围界线划定。

双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范围线与蓝线不一致的按蓝线划定。

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村庄风貌提升设计——以洱海湖滨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中洱滨村为例

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村庄风貌提升设计——以洱海湖滨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中洱滨村为例
①该大悬挑楼盖模型 1 虽满足承载
载力设计工况外,整体刚度也需满足,对
力要求,但局部模态其第一自振频率小
于大悬挑结构楼盖舒适度设计需作为重
于 3Hz,峰值加速度为 0.28m/s2,不满足
中之重。
动下的楼面震动》要求,为满足安全及人
38(1):103-106 .
[3]
李爱群,陈鑫,张志强 . 大跨楼盖结构减震
在整体风貌的考虑中,秉持着坚守
净、排等生态技术处理后排入洱海,构建
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
有效消减进入洱海的污染物,保护洱海
水质。
图4
村庄段断面
村庄段排水示意图
指示牌
图10
石坐凳
4.3建筑立面
态性,如选用当地大理青石板、青砖、青
瓦等材料,通过一定的拼花处理,既实用
节进行修缮与改造,同时鼓励历史建筑
(上接第13页)
了高差问题,又起到了隔离作用。
除此之外,可在结合节点配置一些
洱海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村民得到切
文化相关主题的植物群落,如位于洱滨
实的利益后会更加珍惜和保护洱海的生
高差的围挡,形象不宜过硬,并适当结合
村的节点茶马小邑,以古道运输的主要
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日趋改善也会反哺
本土元素,可设置矮木篱笆,辅以矮灌植
旅游价值,促进大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
物,起到隔离作用。
料园 ;还有多品种山茶花的造景茶园。
发展,给大理人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
④除了这部分新建围挡外,还利用
三园景致各异,各具特色,游赏其间,联
态宜居的生活和生态空间。
了一部分原有民房院墙及客栈围挡,这
想起千百年间马帮为通商跋涉在这悠悠

洱海生态廊道施工方案

洱海生态廊道施工方案

洱海生态廊道施工方案1. 引言洱海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座大型高山湖泊,是云南省的重要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洱海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保护当地物种的多样性,本方案提出了洱海生态廊道的施工方案。

2. 目标本文档的主要目标是详细介绍洱海生态廊道的施工方案,并提出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3. 施工方案3.1 规划设计在进行洱海生态廊道的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工作。

规划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生态保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洱海的生态环境,确保施工过程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尽可能小。

•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保留和改善洱海周围的景观,使廊道成为一个吸引游客和提供生态服务的地方。

•生态连接:廊道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连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通道,促进物种迁移和繁衍。

3.2 施工步骤第一步:场地准备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廊道的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第二步:绿化和栽植根据设计方案,在廊道的两侧进行绿化和栽植工作。

栽种的植物应当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且能够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给当地的野生动物。

第三步:建设通道和桥梁为了方便人和动物的通行,需要在廊道中建设通道和桥梁。

这些通道和桥梁应当符合设计要求,安全可靠,并能够满足预期的使用需求。

第四步:设施建设根据需求,可以在廊道中建设一些设施,如观景台、休息点等,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给游客。

3.3 环境保护措施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周围的环境和洱海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垃圾处理:建立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确保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

•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减少对洱海的污染。

•生物保护:设立保护区,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避免对当地动植物的干扰。

4. 施工计划本方案的施工计划应该细化到每个施工阶段和步骤,并确保每个阶段顺利进行。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本(三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本(三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本____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洱海作为中国云南省的著名湖泊,拥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洱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水位下降、湖岸退化等。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以下____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

二、生态环境保护1. 水质保护:加强洱海周边的废水处理工作,建设和升级污水处理厂,减少农业和工业活动对洱海水质的负面影响。

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和处罚水环境违法行为。

2. 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使湿地成为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湿地保护区域的管控力度,禁止破坏湿地行为,同时加强湿地的恢复与修复工作。

3. 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加强对洱海周边河流和水源地的保护,防止非法捕捞、乱放养和非法采矿等活动,合理利用和保护洱海的水资源。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1. 植被保护:加强洱海周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禁止乱砍滥伐行为,推行植树造林项目,增强植被的覆盖率。

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动物保护:对洱海周边的重点保护物种进行保护和监测,加强对繁殖地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加强打击和禁止乱捕乱猎行为,保护洱海的野生动物资源。

3. 渔业管理:加强对洱海的渔业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渔业监管力度,严禁非法捕捞和非法饵料使用行为。

四、景观保护与修复1. 湖岸线修复:加强对洱海湖岸线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修复被侵蚀和退化的湖岸线,增加湿地和湖滨带的面积。

同时拓展生态旅游项目,提高湖岸线的综合效益。

2. 洱海风景区管理:加强对洱海周边的风景区管理工作,规范旅游开发行为,保护洱海周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3. 生态修复与重建:加强对洱海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进行湿地修复、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提高洱海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引言: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是为了恢复和改善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通过这些技术指南,可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以确保修复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一、修复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修复的目标和指标。

修复的目标应该基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修复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

修复目标可以包括湖水水质改善、湖滨带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需要对修复区进行详细的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湖泊的水质、底质、植被、生物群落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对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估。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方案。

三、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措施来实现。

在选择植物物种时,应考虑其耐寒、耐盐、耐湿等特性,以确保植被能够在湖滨带环境中良好生长。

此外,在植被的布局设计中,应考虑到湖滨带的生态功能,为湖泊提供生物栖息地、水体保护等生态服务能力。

四、湿地建设湿地是湖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中,可以通过人工修建湿地、恢复湿地功能来实现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在湿地建设中,应考虑湖泊的特征,选择适合湖泊周边环境的湿地类型,并根据湿地的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进行湿地植被的布局。

五、湖泊水质改善湖泊水质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湖泊水质改善工程中,可以采用生物修复、沉淀池建设等措施来净化湖泊水体。

生物修复可以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等手段来促进水质的净化作用。

沉淀池的建设可以通过人工构筑物等手段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六、生态保护与管理湖滨带生态修复完成后,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以保持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湖滨缓冲带功能性湿地模块化设计——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为例

湖滨缓冲带功能性湿地模块化设计——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为例

流景观空间界面设计的重要元素。

城市局部节点景墙的空间结构划分,人行道地板砖砌与马赛克的铺贴,河流硬边护坡方法等,无不反映出了百色的各种风俗传统。

同时,路面的形式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各组成部分与城市滨河景观形成有机统一。

4.4加强堤岸护坡修复技术应用河岸边坡在防洪、排水和安全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广泛使用水泥、石头等硬质材料将河道与河道隔开,极大地破坏河流生态廊道的完整性,使河流之间难以连通,影响物质交流的顺利开展[5]。

当前护坡方案设计流程中,重点关注护坡设计,高度重视自然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景观特色,尊重河道最原始生态环境结构,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的净化,促进生态平衡。

一般来说,植物护坡和石笼护坡是常见护坡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已广泛采用植物护坡,恢复河岸原有植物群落。

在岸坡上,应加强局部抗水、防潮植物的种植,多采用丛植和群植方式,以提高岸坡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

为了让效果与景观统一,在布置的时候先确定丛植主干,主次分明构图,提升丛植效果;其次,丛植有足够的起伏变化,让观感更加多变;最后,在选择丛植的时候,需要考虑丛植构成的习性,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深根植物与浅根植物进行搭配,发挥美观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从而让景观植物搭配更合理,让植物更好生长。

群植布置因为群植本身数量较为庞大,很容易形成较高植物对较低植物的遮挡。

因此,在选择时,高层植物选择喜阳植物,底层植物选择喜阴植物,互相搭配,不会对景观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也能够保证景观植物之间和谐生长。

4.5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滨河景观设计隐喻是引导运用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常用方法有引用、象征、比喻、比较和整合。

使景观富有层次感和文化性,如营造滨河景观的前景常被人们借鉴。

隐喻与符号密切相关,隐喻主要是通过暗示使人感受到事物隐藏的象征意义,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隐喻不仅能引发视觉联想,还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由于每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对于景观之中布置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布置方式,实现景观有效设计。

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

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
Ab ta t At r s n ,h r r n n i n n a rb e f r a L k u h a ur p ia in,d tr r t ewae u l s r c : e e t t e e ae ma y e vr me tl o l mso h i a es c se t hc t p o p E o o ee i a 现 状 ;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F 2 .2 33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8 1 8 0 7— 7 1 2 0 )7— 9一o 4
Cu r n oo ia i a i n a d Ec l g c lRe t r t n me s r s i k s d z n fEr a k r e tEc l g c lS t t n o o i a so a i a u e n La e i o e o h iLa e 【 u o o e

要: 目前洱 海富营养化、 水质 恶化 、 生态 系统退化等环境 问题加剧 , 致使 湖泊生 态 系统的 良性循 环遭到破 坏 , 尤其
是洱海流域 内最敏感和脆 弱的湖滨带区域 , 生态破 坏 更为严 重。为 了从 一定程 度上缓 解这 一现状 , 文在 洱 海湖滨 本 带的生态现状调查和湖 滨带生态修 复理论 的基础上 , 绍 了湖滨带 生态修 复和重 建的相 关技 术 。结 果表 明: 滨带 介 湖
( 北京佳成建筑 劳务分包有 限公司 , 1 北京
3山东济宁供水集团 , 山东济宁 5湖南安仁 防疫站 , 湖南安仁
10 2 ; 0 6 12上海 禹洪水处理设备有 限公司 , 上海 2 10 0 0; 1
10 8 ; 0 0 3 583 ) 10 1
22 3 ; 7 0 7 4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 北京 430 ; 2 6 0 6深圳市水务 ( 集团) 限公 司,广东深圳 有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引言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

”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

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1)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环境。

近期通过控制污染源、湖面清网、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提高水体流速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洱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的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洱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持洱海的生态平衡,制定洱海保护工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全面、有效的措施,实现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确保洱海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2. 原则:(1)科学性:制定保护工作方案需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研究,确保制定的措施具有实际效果。

(2)系统性:保护工作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洱海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从而制定出综合性的保护措施。

(3)可持续性:保护工作方案需要建立长期的保护机制,确保洱海的生态环境能够长期得到保护和恢复。

三、保护措施1. 水质保护(1)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定期对洱海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建立完善的水质数据库。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采取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农业废水的直接排入洱海。

(3)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镇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不再对洱海造成污染。

2. 围湖造林(1)组织大规模的围湖造林行动,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增加湿地覆盖面积,提高洱海的自净能力。

(2)开展湿地恢复工程,修复和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增加湿地植被种类和数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

3. 控制湖滨开发(1)严格控制湖滨开发的范围和规模,禁止在湖滨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工程。

(2)推行生态建设理念,将湖滨区域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宣传教育(1)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洱海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2)加强对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四、保护机制1. 建立洱海保护工作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大理州环湖生态修复助力洱海保护治理

大理州环湖生态修复助力洱海保护治理

「DAU大理州环湖生态修复助力洱海保护治理O......................................................................................|亍:/大理州林业禾d草原局「图/见图说兰去、S P E C I A L C O N T R 一B U T T O N洱海流域作为中国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森林覆盖率39.32%,湿地总面积为46.6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为91.86%…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的新部署,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大理州林草部门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围绕退耕还林、面山绿化等洱海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及湿地恢复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环湖生态修复,助力洱海保护治理。

源头攻坚全力推进洱海流域面山绿化洱海流域面山恶劣的立地条件和严酷的植物生长环境,决定了洱海流域面山绿化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植被恢复方式才能确保取得实效。

大理州、县市林草部门,积极克服资金缺乏、造林难度大等困难,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和适地适树原则,编制了海东面山绿化编制了大理州国家储备林建设洱海流域林业生态质量提升—期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在国家和省林草局的关心帮助下,争取到政策性银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洱海东面山营造林10万亩。

为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组建国家储备林建设洱海流计划3年内建设环洱海流域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总面积约0.93万亩,湖滨生态修复137公里,及洱海流域面山绿化等工作任务,目前大理市、洱源县正按工作方案有效推进任务。

为高标准完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会同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省林科院,提出了环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植物品种选择、配置、种植形式及原有植被改造等方面意见,指导洱海保护生态修复设计及工程实施。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

洱海保护工作方案洱海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重要生态资源,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洱海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保护洱海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洱海,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短期目标(1-2 年):通过加强污染源管控、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使洱海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指标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中期目标(3-5 年):建立健全洱海保护长效机制,实现洱海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长期目标(5 年以上):将洱海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实现洱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工作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将保护洱海生态系统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2、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洱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治理。

3、依法治理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公众参与原则: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洱海保护工作。

三、主要工作措施(一)加强污染源管控1、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对洱海周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责令限期整改。

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建设沼气池、堆肥场等环保设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

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鼓励采用生态处理技术。

(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1、湖滨带生态修复加强洱海湖滨带的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滨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滨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滨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1.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考虑湖滨带类型、要实现的生态功能、生态修复目标等,提出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详见表3。

1.1.1缓坡型湖滨带(1)滩地型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地势平缓,原有湖滨带生态系统仍有保留,但人为干扰造成其生态退化。

该类型湖滨带生态修复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一般按陆生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完全演替系列设计,植被类型包括乔灌草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四带(图1)。

湖滨大型底栖动物、鱼类退化严重的区域,可在沉水植物带增加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的栖息地的设计。

根据水位高程及其变化设计植物带。

水位变幅小的湖泊,陆生乔木带设计在最高水位线以上,湿生乔木和挺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1m水深以内的区域,浮叶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2m水深的区域,沉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5~3m水深的区域。

水位变幅大的湖泊湖滨带植被应充分参考湖泊植被的历史状况及现状的季节性变化,并以湿生草本植物带自然恢复为主。

—养灌草拦韌 ---- —理水H物---- |—?曰1朝畐一*|—砒植齡图1滩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2)农田型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受农田侵占,地形地貌受到一定的破坏。

退田后在湖滨带外围一般仍存在大量农田。

农田型湖滨带以农田径流水质净化功能为主,尽量恢复成完全演替系列(图1)0植物配置中应采用根系发达的大型乔木净化农田区浅层地下径流;在基底修复中应加固原有农田外围的护岸设施维持基底的稳定性(详见4.2)。

由于护岸工程对浮叶带植物生长影响大,植物配置中也可设计成浮叶带缺失的不完全演替系列(图2)。

养灌韬——I—«水腳帯—I 淋酣帯——I I聊购刊)图2农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断面示意图(3)房基型该类型湖滨带现状被村落房屋侵占,湖滨生态系统被破坏。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修复区,全部退房还湖并进行基底修复。

植被尽量修复为完全演替系列(图1)。

房屋不能完全清退的,拆除部分房屋并设计生态岸坡,做护岸处理,坡度小于25° (详见4.2);植被带可设计成陆生植被带或浮叶植物带或挺水带缺失的不完全演替系列(图3)I*——水植粉带一I豺植输帛一I 雕砂亂和挪W黄图3房基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4)鱼塘型该类型湖滨带现状为大面积鱼塘,湖滨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受损。

大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

大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
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漾濞县雪山河滨公园景观建设 PPP 项目
项目类型
新建
所属领域
市政工程
项目投资额
6.0 亿元
项目概况 运作方式及合作期限
分为 12 个子项:1.硬质铺装(木平台);2.景观建筑;3.园路场地铺装(滨江车道、步行游路、体育运动场);4.绿化工程:5. 景观给排水工程;6.室外灯光夜景工程;7.景观水体;8.雕塑及标识系统八项内容;9.市政综合管廊;10.民族特色建筑改造;11.
方式首先考虑银行借款。 可行性缺口补助
项目进展
已完成可研、环评批复、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初步实施方案编制;已完成项目准备工作,即将进入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机构
祥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鹤庆县草海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PPP 项目
项目类型
存量+新建
所属领域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项目投资额
3.7 亿元
机动车桥梁;12.河道治理。 BOT;16 年(建设期 1 年)
交易结构 回报机制
项目融资总额约为总投资的 70%,即 42,019.94 万元。项目公司拟采用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方式,在项目建设期由项目公司社 会资本方股东提供信用担保。项目进入运营期后可解除股东担保,转为无追索项目融资,拟采用项目经营收益权质押、保险受

房土建工程等。
6 宾川县城 新建 市公共停 车设施建 设项目
7 南涧县城 新建 涧河路彩 云路综合 管廊建设 项目一期
8 巍山县历 新建 史文化旅 游景区— 南诏王宫 建设 PPP 项目
9 巍山县城 新建 第二水厂 及配套管 网工程
15,896.00 5,260.00 40,611.00 4,331.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04,24(6):717~721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叶春1,2*,金相灿2,王临清2,孔海南1(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摘要: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构设计.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8种适用模式.关键词: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模式;洱海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4)06-0717-05Design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mode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Erhai Lake. YE Chun1,2, JIN Xiang-can2, WANG Lin-qing2, KONG Hai-nan1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4,24(6):717~721 Abstract: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ere inquired with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Erhai Lake as study o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ecological status the type of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as classified, the restoration object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ere suggested;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hole succession series and half succession series was designed in aspect of the physical fundu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dscape. The suitable restoration modes were inquired, based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functions and the human utility of the ecotone of Erhai Lak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e of the eco-restoration of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the same type.Key words: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eco-restoration;engineering mode;Erhai Lake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许多地区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延缓、阻止水生态系统受损进程、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我国湖泊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现象严重.湖滨带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的一个过渡与缓冲区域,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物质流和能量流、稳定相邻生态系统和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功能[3,4].其环境意义不容忽视.这个缓冲区域若因被过度开发利用而萎缩,湖泊的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极其脆弱而易发生变化[5].本研究以洱海为例,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现状,探讨修复和重建健康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目标、原则、设计方法和工程模式. 1 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 1.1洱海湖滨带的现状洱海属云贵高原湖区,地处云南省大理州境内,流域面积2565km2,海拔1974m(海防高程,下同),湖面面积250km2,平均水深11.3m,湖容量2.8×108m3,是典型的内陆断陷湖泊.目前洱海虽然保持II类水质,但正处于中营养发展阶段,局部水域已呈富营养状态.洱海只有1个出水口,流域相对封闭,湖滨带特征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洱海最低运行水位1971.0m,正常蓄水位1974.0m,防洪水位1974.2m,水位变幅为收稿日期:2004-04-06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2AA601013)* 责任作者, 副研究员, yechun@.cm718 中国环境科学 24卷3m*.洱海湖滨带包括3m的水位变幅带、水向保护带和陆向保护带.目前洱海湖滨带水位下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非点源污染严重,侵占滩地修建水田、围建鱼塘、填筑宅基地和填海建码头等蚕食湖滨带现象严重,洱海湖滨带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已经破坏殆尽,湖滨带的功能也随之减弱甚至丧失.1.2洱海湖滨带的范围洱海湖滨带范围主要以公路廊道为边界标志物.根据实地踏勘确定,西边按大丽路走向,自下关泰安桥至江尾路段与洱海环海路相接,经双廊、挖色、海东、满江路段,插石屏、团山、临西洱河路段与泰安桥闭合之内的范围为湖滨带区域,面积为63km2.1.3 洱海湖滨带类型洱海湖滨带可以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又可分为若干湖滨带类型.北部河口三角洲区主要有河口型、滩地型(包括湿地)、农田型和堤防型;西部及东南部低地平坝区主要有农田型、河口型、鱼塘型、滩地型、堤防型、村落型和码头型;南部城市建成区和旅游休闲区主要有码头型、湖滨公园型、湖边休闲地型、滩地型和农田型;东部低山丘林区主要有陡岸型、旅游景点型、堤防型和农田型.2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与设计方法2.1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过渡带结构,维持湖滨带的生境及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湖滨带尽可能多的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湖滨带修复必须尽可能维持湖泊和陆地系统间某一规模以上尽可能大的过渡带;尽可能发挥湖滨带的截污和过滤功能,使湖滨带的水质净化潜能达到最大值;为土著动、植物物种提供合适的生境,同时应允许因为某些特殊需求而引进的外来物种在特定地点生存;对湖滨带群落的生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维持在某一水平上的动态平*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修订>.1998.衡,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与普遍接受的土地利用和湖泊功能保持一致;尽可能补偿湖滨带土地和湖面占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和人类需求的有机结合是生态工程的基础,生态工程的设计要从长远考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价值.2.2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设计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必须紧紧围绕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设计的创新性在于因地、因类的优化组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应达到整体优化;设计系统有多个目标,其中至少确定一个主要目标,其余为次要目标;设计着眼于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而不是形式;设计的系统必须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设计的系统维护需求应该很少,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能;设计的系统应该具有生态交错带特征.2.3 湖滨带生态修复的设计方法与对策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实际上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湖滨带特征的分析,引起湖滨带结构破坏和功能退化的主要因子是水流及与其相关的物质循环,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因此,去除干扰、通过调节生物、生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改善水流和物质循环的状况是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的关键.根据湖滨带特有的圈层结构和纵向分区,可采取分级规划、分段设计的思想.分级规划是指根据湖滨带的生态敏感程度将湖滨带划分为3个保护等级,并采用不同的修复对策.1级,湖滨带的水位变幅区作为核心区,生态极为敏感,景观独特,自然干扰频繁,以恢复自然原貌为主.2级,湖滨带的陆向和水向保护区作为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较高,景观较好,在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作有限度的开发利用.3级,陆地和水域作为开发区,在维持主体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洱海管理条例<修订>》和洱海的水位动态变化,洱海湖滨带的分级设计为1970.0~ 1971.0m为水向保护带;1971.0~1974.2m为核心保护带;1974.2m~大丽路为陆向保护带;1970.0m6期叶春等: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719以下以及大丽路以上为适度开发带.分段设计是根据湖滨带的使用和规划功能、地形、地貌和生态破坏情况,按照湖滨带的类型分区,设计成不同类型的恢复工程模式,来指导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并通过反馈机制,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来达到最终的恢复目标.3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设计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基底设计、生态恢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3.1 物理基底设计物理基底(底质、地形、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主要包括控制沉积和侵蚀,保持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缓解风浪、水流等不利水文条件对湖滨带生态恢复的影响;对由于人类活动改变的地形地貌(如鱼塘、堤防)进行修复与改造.洱海湖滨带的基底修复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3.1.1废弃、拆除或部分拆除核心保护带内所有鱼塘并因地制宜选择废弃鱼塘的基底修复方式.暂时保留鱼塘塘埂,待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拆除.目前湖滨带内鱼塘塘埂对岸线的相对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可考虑在不影响湖滨带生态结构的前提下,适当保留鱼塘塘埂,发挥其护岸、固岸的作用,为湖滨带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将鱼塘塘埂拆除至吹填面而仅留塘基,上部石料与塘埂内的土料混合后,就地抛填在塘埂外侧,形成斜坡.同时间隔将塘基清除,使塘基呈散落状分布,内外土层沟通,以利于湖滨带生态系统的发展.部分半拆除鱼塘可作为前置库,恢复湿生、水生植物后,净化附近农田、村落的污水. 3.1.2结合小城镇、中心村规划,逐步搬迁湖滨带内村落,村落基底修复主要是改造村落外侧人为形成的不利于恢复湖滨带的陡坎和部分正在填筑的宅基.3.1.3堤防临湖面的仿自然改造.3.1.4微侵蚀区以稳定湖滨带基底为主,实施护岸固岸工程,并改造湖滨基底,改善局部水文条件,以利于湖滨带的生态恢复.3.1.5清除湖滨带内废弃物,对结构不合理的取水构筑物、码头等进行改造.就近取用或消纳基底修复材料,避免造成环境二次破坏.3.2 生态恢复设计3.2.1完全演替系列设计洱海湖滨带完全演替设计主要包括绿化隔离带、乔草防护带、灌草湿生带、挺水植物带和浮叶、沉水植物带5个部分,其中灌草湿生带和挺水植物带因地制宜或带状分布,或交错块状分布.绿化隔离带:为切实保护湖滨带的生态建设成果,美化湖滨带景观,在1974.2m高程线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建设20m宽的环湖隔离绿化带,物种选择主要考虑植物的隔离功能、观赏性和一定的经济性.乔草防护带:综合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优点,在海防高程1973.0~1974.2m区域带内,选择合适的植物配比,建立乔草结合的植物隔离防护带.营造方式为在1973.0m和1974.2m两条等高线间,对现有植被进行补植和块状或带状改造.选择耐水淹的速生阔叶树种进行带状改造,各树种呈不规则的块状混交.配置品种包括红柳、水杉、池杉、滇杨、河柳、美荷速生杨.间种中华结缕草,铁线草或其他本地开花草本植物.初植密度为行距4m,株距1.5m.灌草湿生带:在海防高程1972.5~ 1973.5m 区域带内恢复耐湿灌木或草本植物,由灌木和草被结合组成灌草防护带或直接配置草被带.灌木物种选择红皮柳、筐柳、沼柳、紫穗槐等;草本植物为中华结缕草、铁线草、普通早熟禾、节节草、灯芯草、水莎草、水葱或其他本地开花草本植物.灌木初植密度为1.0m×1.0m.配置方式为混种或块状混交.特殊地形处理:在草被带内,低洼地或自然池塘中可以种植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可选择满江红、浮萍等;挺水植物可选择观赏莲、莲藕、慈菇、茭白、菖蒲等.720 中国环境科学 24卷挺水植物带:在海防高程1972.0~1973.5m区域带内引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选用芦苇、茭草、香蒲、野慈菇等,湖湾地区还可小面积选种观赏莲.配置方式为芦苇、茭草、香蒲分片种植.初植密度1.0m×1.0m.浮叶、沉水植物带:在海防高程1971.0~ 1972.0m范围内,恢复和优化配置浮叶植物与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可选菱角、荇菜等,在条件较好的湖湾处可选睡莲、莼菜种植;沉水植物可选海菜花、黑藻、金鱼藻、菹草、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苦草、狐尾藻等.3.2.2不完全演替系列设计不完全演替系列是由于地形、底质和水文条件的限制,不能或难以恢复完全演替系列的湖滨区,因地制宜地减少不宜生长的植物类型.在洱海湖滨西区,不完全演替系列主要是挺水植物缺失的半系列演替.3.3 景观结构设计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元素(斑块、廊道和模地)组成的,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斑块、廊道、模地在景观中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具有多种景观构型.景观结构设计就是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洱海湖滨带景观设计分2个层次考虑:将湖滨带景观放在苍洱自然风景区中来考虑,从宏观上把握湖滨带景观与苍洱自然保护区规划协调一致;对湖滨带核心保护区与陆向保护区景观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区内农业景观、民居及其他建筑等白族人文景观、湖滨旅游景观与湖滨带生态景观的协调,并从景观角度对湖滨带生态恢复提供指导.4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以健康湖滨带微地貌景观结构为参照系,充分考虑湖滨带在湖泊流域中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因地制宜地设计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模式.根据人类对湖滨带景观基质的干预程度可分为3大模式:自然模式(包括滩地模式、河口模式和陡岸模式)、人工模式(包括生态鱼塘模式、堤防模式和少废农田模式)和专有模式(包括湖滨景区模式和其他专有模式).根据洱海湖滨带类型的划分,针对不同湖滨带类型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组合技术手段,分别对这些修复工程模式进行设计.表1列出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适用模式.表1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适用模式Table 1 Suitab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in the aquatio-terrestrial ecotone of Erhai Lake 工程模式适用范围技术特征滩地模式西部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北部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区和部分风景旅游湖滨保护区适用于地形坡度比较平缓,通常以沉积为主,物理基底稳定性好.该修复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为干扰,恢复湖滨带全系列植物区系河口模式北部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区、西部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分为河流廊道与河口湿地两大部分,以截留颗粒物、净化水质、改善河道和河口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兼有改善河口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陡岸模式东部水土流失防治区,侵蚀严重、风浪大的湖滨区在陆地建设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改善陆地环境,防风固土,蓄养水源;在水边采用人工介质护岸,改善底质状况,促进沉水植被修复生态鱼塘模式西部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在保证湖滨带主要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的陆向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为鱼塘、坑塘水面等)进行设计,以达到少产污、少排污的目的,减少湖滨带的污染负荷堤防模式已有防洪堤或需要设置防洪堤的区段采用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对现有大堤或湖堤公路进行改造,减缓面湖坡的坡度,修复植被,减少风浪对湖岸的直接冲刷,设置自然沟型的截污沟增强截污效果6期叶春等: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721续表1工程模式适用范围技术特征少废农田模式海拔1974m以上陆向保护带内暂时无法退耕的现有农田对陆向保护区内的水田、旱地、蔬菜地等土地空间利用格局进行调整,并采用农田少废管理技术,改善农田肥料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和微生态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流失湖滨景区模式风景旅游湖滨保护带及其延伸区、其他功能区内的湖滨休闲地或景点在保证湖滨带主要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湖滨带景观独特而秀丽、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景观设计和管理,为公众娱乐、休闲、教育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场所其他专有模式湖滨带内的码头、湖滨取水点、城市建成区、村落等专有设施(码头、取水点、城市建成区、村落等)在进行各自专业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湖滨带主要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5 结语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满足该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当地人口压力、生产规模和方式、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在探讨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时,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并根据各功能区的职能价值设计了不同的生态重建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 Hartig J H, Thomas R L. Development of plans to restoredegraded areas in the Great Lakes [J]. Environ. Manage., 1988,12: 327-347. [2] Schelske C L, Carpenter S R. Lake Michigan: Restoration ofaquatic ecosystem [M]. Washington D.C.: Nat. Acad. Press, 1992.380-392.[3]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J]. 生态学报, 1998,18(5):547-558.[4] 尹澄清,兰智文,晏维金.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对陆源营养物质的截留作用初步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1995,6(1):76-80. [5] Naiman R J, Decamps H.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aquatic terrestrial ecotones [M]. Paris, New Jersey: UNESCO and Parthenon Publish, 1990.作者简介:叶春(1970-),男,江西九江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以生态工程控制水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湖泊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工作.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8篇.英国环境部建议采取措施遏止与农场有关的污染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物部(DEFRA)于2004年6月17日发布一份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建议.要控制由农业活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并向公众征求意见.英国环境部长Elliot Morley说控制非点源污染是改善英国水质的最大挑战,并且是改进农场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机会.英格兰土地3/4是农场用地,农业运作进入水体的硝酸盐约占70%,磷酸盐约占40%.据DEFRA新闻发布会介绍,政府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建议文件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措施,改进土地管理实践;在农村污染高危地区变更土地用途;设立一个新的地方一级的“流域官员”岗位,能确定水污染问题并帮助农民找到解决办法;为农民提供资助,使其改善环境状况;开发污染额度和交易项目以及新的环境费用和罚款.江年摘自《Water Environment & Technology》, August,9-10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