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四生态修复类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专业术语 (1)1.3.1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1)1.3.2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1)1.3.3 河道基底 (2)1.3.4 河道岸坡带 (2)1.3.5 河道缓冲带 (2)1.3.6 河道岸线形态 (2)1.3.7 河道横断面形态 (2)1.3.8 河道纵断面形态 (2)1.3.9 生态护岸 (2)1.3.10 水生维管束植物 (3)第2章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2.1 河流概况 (4)2.1.1 自然概况 (4)2.1.2 社会经济概况 (4)2.1.3 河流特征 (5)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2.1 河流水文调查 (5)2.2.2 河流水质调查 (5)2.2.3 河流基底调查 (5)2.2.4 河流生态调查 (6)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2.3.1 水质 (8)2.3.2 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 (8)2.3.3 河道缓冲带 (9)2.3.4 生态多样性 (9)第3章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1.1 河道基底 (10)3.1.2 河道岸坡 (10)3.1.3 河道缓冲带 (10)3.2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2)第4章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17)4.1 河道形态保持 (17)4.1.1总体原则要求 (17)4.1.2河段类型划分 (17)4.1.3形态保持技术重点 (18)4.1.4断面形式设计 (23)4.2 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24)4.2.1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要求 (24)4.2.2 工程量计算规定 (25)4.2.3 工艺设计要求 (25)4.3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26)4.3.1 岸坡生境修复设计要求 (26)4.3.2 生态护岸构造型式 (28)4.3.3 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 (34)第5章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 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37)5.1.1 缓冲带构建原则 (37)5.1.2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3 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 (38)5.1.4缓冲带景观设计要求 (40)5.2 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40)5.2.1 缓冲带植物配置原则 (40)5.2.2 缓冲带植物栽种技术要求 (41)第6章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42)6.1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2)6.1.1 适用范围 (42)6.1.2 设计要求 (42)6.1.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2)6.1.4 注意事项 (42)6.2 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42)6.2.1适用范围 (42)6.2.2 设计要求 (42)6.2.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2.4 注意事项 (43)6.3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43)6.3.1适用范围 (43)6.3.2 设计要求 (43)6.3.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3.4 注意事项 (44)6.4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4)6.4.1适用范围 (44)6.4.2 设计要求 (44)6.4.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4)6.4.4 注意事项 (44)第7章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45)7.1 原位净化技术 (45)7.1.1 生物膜技术 (45)7.1.2 曝气增氧技术 (50)7.1.3 生态浮床技术 (52)7.1.4 其它技术 (54)7.2 异位净化技术 (55)7.2.1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 (55)7.2.2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58)7.2.3 前置库技术 (59)7.2.4 砾石床技术 (60)第8章维护与管理 (63)8.1 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63)8.2 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63)第9章投资估算 (67)9.1 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67)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67)9.2.1估算指标法 (67)9.2.2概算指标法 (68)9.3 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68)9.4 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68)9.5 投资估算编制 (68)第10章国内外案例分析 (71)10.1 国内河流案例 (71)10.1.1 生态堤岸构建工程—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入湖示范工程 . 7110.1.2 小河流生态修复组合技术—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73)10.2 国外河流案例 (75)10.2.1 河滨带修复案列-日本小田川河滨带修复工程 (75)10.2.2 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案列-日本㹨川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工程 (77)参考文献 (79)附表: (82)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2、养殖型湖滨带:
这种湖滨带内建有大量鱼塘、蟹池,甚至有时会有二层、三层连片规模。经 营者往往采取投放饵料、水草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塘水与湖水交换,直接 污染湖泊水体,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由于鱼池多用钢筋混凝土或者砌石 等材料,蟹池往往用软材料构建,基底被人为化,水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引起湖滨带生物物种消亡。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2.2 湖滨区主要污染源
根据多年调查经验,湖泊沿岸湖滨区污染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村落生活污染、景区 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 1.村落生活污染:主要包括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与垃圾,有的还 包括乡村企业的生产废水等,是湖滨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涉及农田施用的大量化肥、农药等,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 固体废弃污染物。
型。该类型缓冲带比较狭窄,植物群
落及种类较少。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3、临湖村落型缓冲带:以缓冲带内或紧邻缓冲带已建村落房屋为主要土地利 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这种类型缓冲带生态功能极差。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4、自然滩地型缓冲带:以自然湖滩地、废弃荒地、陆上稀疏草地为主要土地 利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由于水土条件差,无农田耕种,自然植被长势也较差。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
2016.01
• 内容提要:
•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三、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理念与设计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一、湖滨念

湖滨区生态系统:
湖滨带与缓冲带两个系统合称为湖滨区生态系统。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
复技术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1.12.04
•【文号】环办水体函〔2021〕558号
•【施行日期】2021.12.0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
正文
关于印发《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的通知
环办水体函〔2021〕5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指导各地做好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供工作中参考使用。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1年12月4日。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1. 引言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河湖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量,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为了确保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制定相应的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本文将从项目管理、工程运行及维护等方面,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

2. 项目管理2.1 项目组织•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并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设立专职或兼职的项目经理,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畅通。

2.2 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定期开展资源评估,及时补充不足之处。

2.3 进度管理•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定期召开项目进展会议,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

3. 工程运行3.1 前期准备•对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区域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了解水体现状、生态环境等基础信息。

•制定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工程施工、设备选型等内容。

3.2 施工管理•根据设计方案,合理组织施工队伍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

•加强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3.3 质量控制•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机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3.4 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定期检查设备、场地等安全状况,并及时消除隐患。

4. 维护技术4.1 水质维护•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并开展定期水质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

4.2 生物维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适宜的生境环境。

•定期进行鱼类、植物等生物群落调查和监测。

4.3 水量维护•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确保河湖水量充足。

•开展定期水量监测,及时调整供水方案。

5. 结束语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是确保工程效果持久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阐发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腐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地区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动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XXX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XXX出具的技术报告,树模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地区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树模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天时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良,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树模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浅水湖泊湖滨带是指湖泊的河流入口处,它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

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是指对湖滨带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1.河道修复:湖滨带的河道是湖泊的入口,如果河道的流速、流向或者水位不合理,会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河道进行修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2.河岸修复:河岸是湖泊的自然界限,如果河岸被破坏或者淤积,会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

因此,对河岸进行修复是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河岸修复方法包括:(1)在河岸边缘建造防护构筑物,例如护岸护栏、码头等,减少河岸被冲刷的可能性。

(2)在河岸上种植抗拉力强的植物,例如蒲葵、柳条等,增强河岸的防护能力。

(3)在河岸上修建人工河岸,例如河堤、挡墙等,防止河岸被冲刷。

3.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减少水体污染,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如果湖滨带的植被被破坏或者损失,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湖滨带的植被进行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湖滨带植被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修建植被带,例如树林、草坪等,增加湖滨带的植被密度。

(2)在湖滨带上种植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植物,例如花坛、花岗岩等,丰富湖滨带的植被结构。

4.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湖泊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或者种类多样性降低,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生生物进行保护与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止捕鱼、打捞等行为,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种植,例如鱼、虾、螃蟹等,增加水生生物的数量。

(3)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观测与研究,收集水生生物的信息,为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word版)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word版)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二〇二一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4 术语和定义 (1)1.5 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2)1.5.1 基本原则 (2)1.5.2 技术路线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 (4)2.1 河湖岸带分类 (4)2.1.1 一般规定 (4)2.1.2 河湖岸带类型 (4)2.2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6)2.2.1 缓冲带空间结构 (6)2.2.2 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7)第三章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 (12)3.1 河湖岸带调查与问题分析 (12)3.1.1 调查目的与形式 (12)3.1.2 调查流程 (12)3.1.3 资料调研 (12)3.1.4 现场调查 (14)3.1.5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5)3.2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 (16)3.2.1 总体框架 (16)3.2.2 保护修复目标 (17)3.3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要点及措施 (17)3.3.1 缓冲带保护要点 (17)3.3.2 缓冲带保护与自然恢复措施 (17)3.4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18)3.4.1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措施 (18)3.4.2 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功能强化措施 (23)3.4.3 分类修复措施选择 (27)3.5 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28)3.5.1 主要措施 (28)3.5.2 缓冲带修复技术模式 (33)第四章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 (42)4.1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 (42)4.1.1 一般规定 (42)4.1.2 日常维护 (42)4.1.3 工程维护 (42)4.2 河湖生态缓冲带监测评价 (43)4.2.1 一般规定 (43)4.2.2 生态修复面积监测与评价 (43)4.2.3 基底监测与评价 (43)4.2.4 生物监测与评价 (43)附录A (资料性附录)我国同湖区常见湿生草本植物 (44)附录B (资料性附录)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46)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指导各地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编制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1.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治理湖泊的方法:物理方法,如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和引水稀释等;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

各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湖泊内的营养负荷,控制藻类过量生长,均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1)物理、化学措施在控制湖泊营养负荷实践中,研究者已经采用了许多方法来降低内部磷负荷,例如通过水体的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可加快水体与溶解氧(DO)、溶解物等的混合,有利于水质的修复。

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入氧或氮。

2)水流调控措施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

若水体滞留时间很短,如在10d以内,藻类生物不可能积累。

水体滞留时间适当时,既能大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又有足够时间供藻类吸收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积累。

如有足够的营养物和100d以上到几年的水体滞留时间,可为藻类生物的积累提供足够的条件。

因此,营养物输入与水体滞留时间对藻类生产的共同影响,成为预测湖泊状况变化的基础。

为控制浮游植物的增加,使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损失超过其生长,除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外,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也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夏季浮游植物生长不超过5d,因此这种方法在夏季不宜采用。

但是,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的时候,冲刷等流速控制方法是一种更实用的修复措施,尤其对于冬季蓝绿藻浓度相对较高的湖泊十分有效。

冬季冲刷之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次年早春湖泊中大型植物就可成为优势种属。

这一措施已经在荷兰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水位调控措施水位调控已经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得到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鱼类活动,改善水鸟的生境,改善水质;但由于娱乐、自然保护或农业等因素,有时对湖泊进行水位调节或换水不太现实。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说明书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说明书

2021-02-08 发布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 发布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2021-04-01 实施
T/CWEC 24—2021 T/CAQI 177—2021
目次
前言....................................................................................................................................................................... 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2 4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调查与评价 .....................................................................................................................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引言: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是为了恢复和改善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通过这些技术指南,可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以确保修复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一、修复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修复的目标和指标。

修复的目标应该基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修复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

修复目标可以包括湖水水质改善、湖滨带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之前,需要对修复区进行详细的生态基础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湖泊的水质、底质、植被、生物群落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对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估。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方案。

三、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措施来实现。

在选择植物物种时,应考虑其耐寒、耐盐、耐湿等特性,以确保植被能够在湖滨带环境中良好生长。

此外,在植被的布局设计中,应考虑到湖滨带的生态功能,为湖泊提供生物栖息地、水体保护等生态服务能力。

四、湿地建设湿地是湖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中,可以通过人工修建湿地、恢复湿地功能来实现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在湿地建设中,应考虑湖泊的特征,选择适合湖泊周边环境的湿地类型,并根据湿地的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进行湿地植被的布局。

五、湖泊水质改善湖泊水质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湖泊水质改善工程中,可以采用生物修复、沉淀池建设等措施来净化湖泊水体。

生物修复可以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等手段来促进水质的净化作用。

沉淀池的建设可以通过人工构筑物等手段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六、生态保护与管理湖滨带生态修复完成后,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以保持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20、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侵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区域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植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宜兴市农林局出具的技术报告,示范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区域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导言: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恢复和改善河湖的自然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水生态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包括项目评估、前期准备、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监测与维护等方面。

第一部分: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水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水生态系统评估与指标确定等。

首先,对目标水体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然后,确定适应性指标,包括水质指标、水生态系统指标和生物指标等,用于评估工程效果。

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模型模拟等手段,预测工程实施后的水环境改善效果。

第二部分: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是确保河湖生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

首先,需建立项目组织和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方协同配合。

其次,进行详细的施工设计,包括工程布局、措施设计和工程量估算等。

同时,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工期、工序和施工流程等,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此外,在前期准备阶段还需进行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评价,确保工程在法律法规和社会可行性方面均符合要求。

第三部分:工程实施工程实施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水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

在水体治理方面,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控制和水环境的改善,如沉淀池、湿地处理等。

在生态建设方面,采取植物修复、生物改良和物质平衡等技术手段,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如湿地重建、水生植被种植等。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工作。

第四部分:后期监测与维护后期监测与维护是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保障。

在工程竣工后,进行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工程效果和生态修复成效。

根据监测结果做好维护工作,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全文)
2014年,生态环境部(时为环保部)曾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环保部南京环境所、中交上海航道勘测院联合编制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针对入湖河流生境的改善及修复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和保护措施指南。

虽然此指南仅为指导性文件,并非行业标准,但它对从业人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指南的内容涵盖了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河道缓冲带构建、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河道水质净化等方面,以及相关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投资估算方法等。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生态护岸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水质指标测定
来源:水环境与水生态、莆田河长制。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原则、分类与划定方法、生态修复要点、技术措施以及生态修复后维护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453.4排水沟设计规范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范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TS154-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LY/T2016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2639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湖滨带lake-terrestiral ectone湖滨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包括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陆向辐射带三部分构成。

3.2水库reservoir本规范的水库特指湖泊型水库。

3.3湿生植物hygrophyte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且不能长时间忍受水分不足的植物类型。

3.4基底basement基底是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3.5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 concrete指适合植物生长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3.6生态袋ecological bag指适合植物生长的高强度、难降解、可透水不透土的袋子,可用于生态护坡。

3.7潜堤submerged breakwater指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堤坝。

3.8生态拦截沟ecological intercepting ditch指利用沟渠表面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系统发挥水质净化功能,可拦截径流污染物的沟渠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工程区地形需进行测量,测量图比例不低于 1:2000,测量图 除一般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 沟渠、涵管等。
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 设施等用地情况。
污染源重点调查养殖、村落、农田、旅游、工业等污染源,同时, 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情况,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特征。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 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 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 一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 (平均坡度 25°以上)2 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一般 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往往是以附生生物为主的 低等生物。
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3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 13 4.2 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设计 ........................... 18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 30
2.2 水量减少
2.3 风浪侵蚀
2.4 ……
注:+++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 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 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 数值。
1.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通过湖滨带生境、生物
2
群落等调查,分析湖滨带健康及受损情况,甄别湖滨生态退化的影 响因素和主导因子。
(2)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确 定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分区修复。
1.3 术语和定义
(1)湖滨带 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 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 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 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 (2)生态修复 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
(3)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物理基底修复与群 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 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
(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基地修复工程投 资、生物群落配置工程投资等。
(6)工程效益评估,主要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水 体净化等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
3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 7 3.2 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 8 3.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 10 3.4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 11
6
3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遵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 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 (2)保护优先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的区域的保护,避 免对其进行干预或干扰。 (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 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 行拦截净化。 (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 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外围污染源,恢 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对湖泊的 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应充分考虑湖泊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变化, 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进行,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避免引入外来种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流域内土著物种进行生态修复,避免 引入外来物种。
2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 4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 4 2.3 湖滨生物调查 ...................................... 4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 5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 5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 6
1
轻负荷压力,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 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 进行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 展。
(3)湖滨带自然化率 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 态要求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 (4)水体生境 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 物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 态因素。 (5)基底 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 地貌等。 (6)护岸(护坡) 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筑物。 (7)消浪潜坝 潜没于湖区控制高水位以下,并以湖滨带消浪为主要目的而构筑 的建筑物。
附件 6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 一四年五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1.3 术语和定义 ........................................ 1 1.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 2
3
2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 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 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 200~1000 m。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水位变化、风浪特征等。
2.4.2 二二级 类型。主要包括滩地型、退田型、退房型、河口型、退塘型、自然山 地型、路基型和大堤型湖滨带等。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在收集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湖滨带污染 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结果,对湖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表 1)。
根据湖滨带要实现的功能,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 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除 1 种主体功能外,还 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湖滨带增加栖息地面积,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加栖息地连通性、 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 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 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 度。特别指出的是,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 重要栖息地,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
表 1 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
水生生物
生境
序号 压力
植被 鸟类 底 栖 动 鱼类 水质 底质 基 底 空

间结构
1 人为因素
1.1 农田
1.2 鱼塘
1.3 村落
1.4 旅游
1.5 植物资源利用
1.6 挖沙采石
1.7 外围污染
1.8 人工水位调控
1.9 ……
2 自然因素
2.1 洪水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并分别在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
污染源、水质、底质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2.3 湖滨生物调查
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调查湖滨
4
植被、底栖动物、鱼类、水鸟、浮游植物等,通常以湖滨植被调查为 主,主要调查湖滨带范围内的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 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物种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湖滨生物 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ii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水库库滨带及其它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照使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 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 年 8 月)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金相灿 屠清瑛 等,1990 《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