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上看庄子是消极遁世者,但这只是从统治者 和社会的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肯 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的文明,而且认为, 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 化,更无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 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
译文: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 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 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 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 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 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 在马体上吗?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 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 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 于水乎?”
译文: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 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 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 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 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 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 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 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在表现手法上, 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 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 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作比喻的意义,而成了一 种思维方式。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 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形万状,出人 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紧承上文,对河伯之所以有那种看法的原因进 行了分析,是受时地的限制所致;同时肯定了河 伯自我检讨的态度。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 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 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译文: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 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 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 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 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 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 ,不可计数。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姓庄名周,宋国蒙(在今河 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 吏。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先 秦时期最具哲学家气质的人, 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方式影响复杂而深远。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 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 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 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 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 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 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 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 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 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 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
喻,具有浪漫 主义的艺术风 格。
本文出处
这篇文章节选自 《庄子》 中 《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 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 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 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 贻笑大方。
朗读课文 I:\大学语文\秋水.mp3
请欣赏图片
百川灌河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 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由骄傲而至自惭形秽。
为后来小大之辨作了铺垫。
结构分析
认识
Fra Baidu bibliotek
前 ——自大 “不辩 黄河
后 ——自叹
对 “不见 北海
比 牛马” 开阔
水端” 壮阔
神情
“欣然 骄傲 自喜” 自满
扬 “望洋 自叹 兴叹” 不如
抑 结果 “美尽 踌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 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 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 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 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子小故事三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可以不损害自己(刀)。这 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 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 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 亦不肯立,亦逃之。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
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 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 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 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 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 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 而知天。
秋水
《庄子》
一、焦点问题
在庄子看来,人类如何突破自身 认识的局限性?
《庄子》一书何以成为后世浪漫 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模范?
二、背景资料
1. 关于《庄子》的著作权问题
– 《庄子》共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 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 该书内篇为庄子独创,外篇为庄子 后学所作。
二、背景资料
2. 关于庄子其人
“贻笑 狂妄
在己” 满志
大方” 盲目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 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 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 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 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奔腾的黄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平静的黄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文: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 我夸耀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 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 末之在马体乎?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年),姓庄名周,宋国蒙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漆园吏 。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 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 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 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 别,无论大小、贵贱、寿 夭、生死、善恶、得失、 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想
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中有所作为, 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 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 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 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 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 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 “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 价值。
译文: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 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 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 河水之多一样吗?”
一层问答
• 万事万物皆有局限。 • 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
思考与练习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 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 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 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知鱼乐”之辩
本文以故事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
一个命题,由庄子提出这一论题:
庄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 鱼是快乐的?
鱼真快乐呵
惠子
按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 么知道鱼快乐,那么你也不是鱼,所
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这不全了?
这里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出在哪儿呢??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知鱼乐”之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 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 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 的门徒所著。
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译文: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 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 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 看不到水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 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 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2.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 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 有力。
3.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 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坐井观天 太仓稊米
庄子其文
庄子既是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学的后人,也受 他感染。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 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在文学 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 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 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 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 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 周 梦 蝶
他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对统治者毫 无威胁,故能容之,流传至今,而在野 的道家之所以不像其他诸子百家那样, 遭受被排挤乃至消灭的结果,也得益于 庄子及其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