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篇 1一、教学目标1. 数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比例的性质和应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分析等。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负数,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 解题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比例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有关折扣、利息、税率等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 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能力,能够通过数学现象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包括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比例的应用,如按比例分配问题。

-百分数的应用,如折扣、利息、税率等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比例的性质和应用,特别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和应用。

-统计图表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练习法-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将一起探索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奇妙世界!在这个学期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问题,相信大家一定会充满好奇和期待!-回顾上学期的数学知识,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了哪些重要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然后过渡到本学期的内容。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课》精品教案

第4单元 比例第3课时 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1表2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个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四、作业布置练习九第13~16教师总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 单元圆柱与圆锥1.圆柱第7课时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课堂讲练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

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

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五的第11~15题。

【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新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第9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练习四第6~11题。

第(9)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2.在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百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区别,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勤奋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基本练习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谁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练习。

填写数量关系(1)一堆煤,第一次运走了总数的20%,第二次运走了总数的25%。

(2)工厂10月份用电量比9月份节约10%。

自己读题,写出数量关系式,全班交流展示对比练习1.巩固练习(1)某校有学生800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某校有男生比女生多1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9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只列式(或方程),不计算(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25%,篮球有多少个?(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25%,篮球有多少个?(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20%,篮球有多少个?(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20%,篮球有多少个?提问:为什么第(1)(3)两题应该用乘法计算,而(2)(4)两题应该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呢?3.给下面各题补充一个问题或条件,使问题变完整(1)一筐苹果重100 kg,第一天卖出20%,第二天卖出25%,(2)一筐苹果,第一天卖出20%,第二天卖出25%,,这筐苹果有多少千克?重点对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讲评:①两天共卖出多少千克?②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卖出多少千克?③两天后还剩多少千克?讲评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第(1)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乘法计算,而第(2)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出数量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教学笔记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50~52“练习九”中第7、9、12、13、14、15、16题。

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2.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比较正、反比例的意义,加深理解1.回顾旧知识,对比感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的方法,你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吗?(出示课件)【学情预设】预设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速度一定,路程÷时间=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路程一定,速度×时间=路程,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3:路程和速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时间一定,路程÷速度=时间,所以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师:同样都是速度、时间、路程,为什么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反比例关系?【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还要看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

(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情预设】预设1:单价、数量、总价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数量=总价,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一定,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数量一定,总价÷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求表格中的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3.锻炼学生的表格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表格的阅读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准备
电子学案、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常见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再通过课堂热身活动,如口算、小游戏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习新知
1.利用电子学案或课件,给出相应的计算模板,解释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二中关于平均数的部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按照模板填写表格并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练习二中的问题。

3. 巩固练习
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如何助教可以布置一些和练习二类似的题目,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4. 课堂总结
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如何在表格中运用进行总结,点名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堂答题情况,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六、教学延伸
让学生自己寻找现实生活中可用平均数计算的例子并加以运算。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可以对各科学习产生帮助。

七、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如课堂答题情况、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进行评估。

同时,课后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案27 正反比例练习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案27       正反比例练习课教案
走进生活
1、李洋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10分钟到校;
郭跃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40米,需要的时间( )
A比10分钟多 B比10分钟少 C无法确定
2、王静买了一个3元的笔记本,张晶有12元钱,能买( )本。
A4本 B比4本多 C无法确定
3、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
用表格表示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环节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一)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
例,说明理由。
1、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爸爸每月的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4、给一个房间的地面铺砖,每块砖的面积和铺砖的块数。
5、买“蒙牛纯牛奶”的袋数和钱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会判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中的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根据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环节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6.作业设计
7.板书设计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1)树高与影长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3)树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吗?你是依据什么作为判断的?
2、一个手机组装车间要完成一批任务,每天组装手机的数量与需要的天数如下图。
教师活动:
(1)树高与影长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3)树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吗?你是依据什么作为判断的?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不同的数据,让学生探究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能根据数据绘制出正比例图像,并能在正比例图像中找出不同的比例,学会举一反三。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练习课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练习课

9 回顾整理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回顾整理。

⏹教学提示灵活运用圆锥与圆锥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死套公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圆柱和圆锥的有关计算公式灵活解决问题。

难点:加强圆柱与圆锥的相互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圆柱与圆锥实物。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综合练习第3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外壳是圆柱形,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提醒学生注意无盖,因为加上盖下雨的时候就不能准确地量雨了。

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毫升雨水是雨水的体积,可以把雨水看做圆柱形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

3.14×22×50+3.14×(22÷2)2=3799.4+379.94=4179.34(平方厘米)3.14×(14÷2)2×4=615.44(毫升)答: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无盖),至少需要4179.34平方厘米。

储水瓶里一共接了615.44毫升水。

2.完成综合练习第4题:这根竹筒里的大米大约重多少克?(1)指名学生读题。

(2)引导学生分析“把大米装至竹筒长的五分之三处做米饭,”从里面量竹筒的总高度是10厘米,那么装了大米的部分的高度为6厘米。

也可以理解为圆柱形体积的五分之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3)提示:得数保留整数要采用四舍五入法。

答案:(1)10×35=6(厘米) 3.14×(4÷2)2×6=75.36(立方厘米)75.36×3≈226(克)或(2)3.14×(4÷2)2×10×35=75.36(立方厘米) 75.36×3≈226(克)答:这根竹筒里的大米大约重226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整理与复习 第9课时式与方程(练习课)》》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整理与复习 第9课时式与方程(练习课)》》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整理与复习第9课时式与方程(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整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式与方程的解法方法;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式与方程的解法方法。

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试卷。

3.学生:学生课前完成的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提醒1.回顾知识点:请学生主动回答前几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第二部分:教学授课1.引入新知识:通过教学PPT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重点难点:详细解释式与方程的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三部分:练习巩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准备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2.解答与讨论: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答案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1.知识梳理: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反馈评价: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拓展练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更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习题册上指定的练习;2.思考并解决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式与方程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通过师生互动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式与方程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希望学生能够在这节课中收获满满的知识!。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第7课时 数的运算(练习课)》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第7课时  数的运算(练习课)》优质教案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第 7 课时 数的运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9~80页练习十五第1~3,5~12,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数的四则运算,熟练掌握四则运算中的相关运算定律,并能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体会熟能生巧的解题手段,养成细心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 巩固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关于运算定律的知识。

突破方法 讲解引导,练习巩固。

难点 提高混合运算的运算速度,争取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 多思考,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教法与学法教法 指导练习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基础练习1.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第1题。

(1)本题主要练习计算速度。

(2)包括了小数、整数和分数的计算,属于单式计算,主要考查速度和准确度。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 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21-21×12+88 1156÷17+5040÷42610-714÷21×15 9.2-16.8÷4÷797÷[(31+41)×4] (43+41÷103)×12 教师指导:此题包含了小数、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注意分步骤进行解答:先算括号里的,从里到外,每一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指导练习1.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第3题。

(1)本题主要考查估算。

(2)将第一个算式中的803看成800,207看成210或200;第二个算式中的798看成800,205看成200或210;第三个算式中的498看成500;第四个算式中的632看成630,69看成7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找准估算的要点。

2.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第5题。

(1)本题考查小数、整数、分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2)能简算的要简算,注意运算定律的运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练习十二》教案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练习十二》教案

练习十二海宁市南苑小学曹明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6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3.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识应用,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以问引思师: 昨天云课堂上梳理了“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我们用一幅知识结构图回顾学习了哪些内容吧。

(课件出示:单元知识结构图)师: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比较多,我们在知识点整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典型的题目分析解答,加以巩固。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升第一部分:基础练习1. 练习十二第1题填空(课件出示:书本第66页第1题)(1)独立分析,自主解答。

(2分钟)(2)集体校对,聚焦知识类型。

第1题:求比例尺。

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强调转化格式。

第2题:比和比例。

关注转化求解的过程。

第3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先转化长度,再计算面积。

(改编:把一个底为5cm,高为3cm的三角形,按3︰1放大,求得到的图形面积?)2.练习十二第2题判断(课件出示:书本第66页第2题)(1)回顾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的一般方法(图表)(2)组织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3)校对并说明理由(附:判断结果)①比例尺一定,两地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关系。

②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③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即(上底+下底)÷2的数值一定,梯形的面积和高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关系。

④如果y=5x,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y︰x=5,y和x成正比例关系。

2.小结:明确知识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解答。

3.独立解答作业本P.42 第1题选择。

(自主解答,逐题分析。

2+3=5分钟)第二部分:综合应用师:生活中,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很多,比例尺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为练习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第1课时和第2课时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的运用。

2.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分数运算的处理,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练习题目和解题过程。

2.练习题目: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

2.呈现(15分钟)展示PPT,呈现本节课的练习题目。

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3.操练(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
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性质。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比例。

三、教学准备
1.所有学生的作业本和文具。

2.教师准备比例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好教学板书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梳理基础知识
教师将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并解释应用比例的常见
情况。

3. 练习演练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包括计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拓展应用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 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比例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表面积的练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表面积的练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
让生读题后,先想像一下,增加了哪些部分?
学生直观感受,动手操作,拿出细的萝卜,先观察它的表面积;然后把它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找出切后的两个小圆柱比原来的圆柱增加的部分,并指给同桌看。从而发现,这样切增加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
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4)教材第7页的第4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默读第4题。
观察“通风管”它是什么形状?(圆柱体)它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体?(没有底面的圆柱体)是的,没有底面只有侧面。那么通风管的表面积也就是指它的?(侧面积)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学生理解的基础独立进行列式计算)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页的第3题。
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具
自制圆柱体的纸盒、小黑板、每位同学自制两个萝卜圆柱体( 一个粗的,一个细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出示圆柱体纸盒)它的形状是?(圆柱体)那关于圆柱你们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
指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刚学习的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积及圆柱的表面积汇报。
教师要有选择的板书,如
与上一题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切法不同,一个横着切,一个要沿直径竖着切)
动手操作:把粗萝卜沿直径切开,找出增加的面。让生说出,沿直径切,增加的面是两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柱的直径和高。
列式计算
师:看来对圆柱的切法不同, 增加的表面积也不同。沿圆柱的横截面切,增加的面是底面;沿圆柱的直径切,增加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1)每分钟前轮压路的面积有多大?
(2)每分钟前轮滚多远?
3.一个盛奶粉的圆柱形铁罐,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3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罐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第2课时-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第2课时-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第2课时-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对于大数或较长的计算过程,如何正确、快速地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四、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白板演示、课外阅读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步:复习1.回顾上节课中所学的数的因数、倍数、质数等知识,并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起来;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一。

第二步:引入1.通过白板演示或示意图介绍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通过举例、提问等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2.教师辅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练习,指导学生正确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学生自主检查答案,并互相交流、讨论,做到思维交流、相互学习。

第四步: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练习二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进行演示;2.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和易错点;3.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练习、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对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引入部分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后面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部分学生还存在计算错误的情况;2.下节课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学练习的难度,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4单元比例3.比例的应用第6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十一第1、2、4、6~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练习中经历“审题、解题、交流、评价”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科书练习题投影图。

学生:直尺等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一)教师活动1.我们在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要注意什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将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

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课)(二)学生活动1.回忆、交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

2.了解课堂学习任务。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一)教师活动1.练习十一第1题。

投影出示练习题的四个图,让学生进行判断。

本题只有图D的各边是按2:1放大了,因为它的四条边都是原图A各边长度的2倍。

判断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2.练习十一第2题。

第(1)个问题是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进行放大。

第(2)个问题是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进行缩小。

进行放大和缩小时,都是先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进行放大与缩小,最后画斜线。

第(3)个问题要将二个三角形联系起来看。

3.练习十一第4题、第6题至第12题。

这几题都是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行独立解答。

学生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和相互评价。

第4题,这道题中的运行的周数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1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1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1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练习课,主要针对人教新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教材的章节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初步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初步知识进行练习。

具体内容包括:1. 数据的收集:学习如何用图表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绘制方法。

2. 数据的整理:学习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筛选,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

3. 数据的分析:学习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4. 概率初步知识:学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了解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概率的初步知识。

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数据分析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次学校运动会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运动员的成绩数据。

2.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图表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4. 概率初步知识讲解:讲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概率的初步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概率的初步知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2. 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练习四》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练习四》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练习四》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练习四》主要是对分数应用题的进一步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等,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分数应用题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存在理解不深、运用不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本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分数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分数应用题的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

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呈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题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相似的分数应用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练习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练习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三》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建立知识网络。

二、基本练习1、观察方格纸上所画的图形的关系,并填空。

(1)图形B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2)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C绕点O_____方向旋转°得到的,还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____方向旋转°得到的。

2、笑笑能将下面的图1通过图形的运动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3.图形A如何运动得到图形B?图形B如何运动得到图形C?三、综合练习4、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和图形C。

(1)图形A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形B。

(2)图形A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2、(1)以直线MN为对称轴,画出与图形A轴对称的图形,得到图形B.(2)将图形B绕点0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3)将图形C向左平移6格,得到图形D。

四、拓展练习第三单元《练习三》导学案一、回顾旧知,建立知识网络。

(完成在导学单背后)二、基本练习:1、观察左下图方格纸上所画的图形的关系,并填空。

(1)图形B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2)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C绕点O_____方向旋转°得到的,还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____方向旋转°得到的。

2、笑笑能将右上图1通过图形的运动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3.观察左下图,图形A如何运动得到图形B?图形B如何运动得到图形C?三、综合练习:4、在右上图,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和图形C。

(1)图形A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形B。

(2)图形A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5、(1)以直线MN为对称轴,画出与图形A轴对称的图形,得到图形B.(2)将图形B绕点0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3)将图形C向左平移6格,得到图形D。

四、拓展练习:P38的第6题。

(完成在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 5 10 25 50 100
时间 1 2 5 10 20
表2
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四、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1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