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容,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各层次城市设计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2018
5.0 建筑物设计
23
平面布置 | 建筑层高 | 建筑分类设计 | 建筑设施 | 其他规定
6.0 建筑形体与空间
31
建筑形体 | 建筑立面 | 建筑屋面 | 建筑色彩 | 公共空间 | 城市界面
7.0 地下空间利用
39
平面布置 | 建筑层高 | 建筑分类设计 | 建筑设施 | 其他规定
8.0 绿色建筑和建筑环境
本导则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通过对国家、省、 市大量关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法律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梳理、总结,结合审查、 建筑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借鉴其它省市建筑设计技术管理经验,形成 符合南京市特色的建筑设计导则,用以指导全市的建筑管理和建筑设计工作, 提升南京市整体建筑质量和水平。
1.0.2 本导则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坚持“和谐宜居、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美观有序”的原则,坚持“适 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 升城市竞争力。
02 南 京 市 建 筑 设 计 导 则
2.0 术 语 THE TERMS
03 2.0 术 语
2.0.1 容积率
指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总和与建设 用地面积的比值。表达公式为:容积率 = 地上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2.0.2 建筑密度
指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 率(%)。
6 大型文化娱乐、商业、体育、交通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有 2 个或 2 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连接的)出入口。 基地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连接,也不得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 划另有规定外,应结合交通影响分析确定且不得小于 10 米,并应留出临时 停车场或回车场。
城市设计导则资料讲解
城市设计导则系统设计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的形态方案是引导性的,开发活动在贯彻控制意图的前提下,具有多种形态方案的可能.涉及每个地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参照分地块设计导则.空间使用体系(含土地使用体系)合理规划地块,确保本区域各地块进行建设实施时,整体的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依然可以被维持与执行.控制本区域各地块上的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并在各项指标上加以落实,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构建亲水宜人的滨湖城市空间. 1,地块划分原则上以道路中心线或河道湖泊蓝线为边界,区域内各地块的划分界线和编号如地块编号图所示.2,区内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不宜随意更改.地块的功能在各地块的导则中阐明.每一地块体现的是城市整体设计原则,地块内形态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协调的反映,应严格遵守. 3,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各地块的详细实施计划应整体设计,送审.基于操作的现实性和市场因素,可允许进行分期建设,分期分区办法应专门研究实施.4,各地块控制图中确立的技术指标,反映城市空间容量的整体平衡,应予遵守,建设时如因具体情况变化,需经专门审议许可,但其变化不得超过10%.5,各地块开发应体现公共空间优先原则,在具体使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矛盾时,以确保公共空间的实现为先.应鼓励地块开发使用者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提供公共空间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应鼓励几个相关联系的地块组合进行整体实施建设,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机性和城市形态的完整性.交通空间设计导则综合考虑机动车道路及公共停车,步行交通,轨道交通,防洪抢险交通等,在原有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组织动态,静态及堤坝抢险交通,通过对道路系统,道路断面及标高,公交站点,社会停车场设置,地块车行出入口等的控制,确保滨湖广场区域以及核心商务区的交通可达性,确保区域内机动车交通顺畅通达,车辆停泊方便有序,步行系统安全便利,建立服务于滨湖新城核心区的,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体系.1,交通性道路:参照车行尺度,速度进行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指认,绿化种植应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2,生活性道路: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行人穿越道,增加行人活动的范围.在市民活动量密集并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增加行人滞留机会.公共空间设计导则公共空间设计风格必须要与周边环境,建物风格和街景相融合.街道空间提供主要干道和人行步道两旁的绿化带.标准的处理方式是植树.树的间距,大小和种类必须和邻近街道相同.在视觉焦点或地标性建筑物旁多设置广场,并于其上配合水体的运用.大面积的小区内可多设置公共的景观绿化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和人行步道系统相结合,可用以展示公共艺术品.小区内的开放空间应为居民提供休闲设施,包括花园,游泳池,建筑遮阳和儿童游戏区.若住宅楼有裙楼屋顶,其设计应当让居民得到最大的使用效益.自然生态设计导则自然环境具有生态丰富性和脆弱性并存的特征,是滨湖新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滨湖核心区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问题,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推进生态和谐.1,在城市建设中应尽可能保留自然山地地貌和林木.2,应运用多种手段恢复被破坏的地形与地貌,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共生. 3,在城市建设中应积极的进行防洪理水,促进防洪水利与景观活力相结合.夜景设计导则1,区域亮化结合建筑物和各节点的照明,道路照明和有关构景元素的照明,分高,中,低三个层次规划布光,高低错落,点,线,面兼顾,构成一幅庄重大方,亮丽壮观,简洁明快并富有生机活力和时代精神的组团夜间景观.2,线性亮化滨水带亮化:以绿色泛光灯为基础,沿河布置庭院灯,结合行道树亮化,渲染出良好的亲水氛围.道路亮化:以路灯亮化为基础,结合广告亮化和沿路装饰灯具的安装,以及沿街点缀亮化的建筑物,节点等完善道路亮化系统.重点路段可沿路安装泛光灯照明,道路上方拉软管灯,营造良好的道路夜间景观.3,点状亮化节点亮化:道路交汇点,街头绿地等夜景灯光雕塑,以取得良好效果.重要建筑物亮化:主要指中心地段的商业娱乐建筑物,利用多彩泛光灯进行外部照明,并结合建筑内部灯光照明.4,控制光污染强调城市夜景照明以"以人为本,节能照明"为原则,严格按照照明标准设计,要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和布灯方案,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并在灯具上采取加遮光罩或隔片的措施,严格限制光污染的产生.建筑高度间距控制1,建筑高度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和消防等方面的要求.2,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3,同时,建筑高度和间距的控制应符合山东省和聊城市有关规定.建筑物退让规定沿建筑基地边界和道路,河道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1,建筑退道路红线根据规划区道路的不同等级,规定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主干道:道路规划红线为40-50米,两侧高层建筑退道路红线15米,多层建筑及沿街商业后退道路红线8米;次干道:道路规划红线为30米,两侧高层建筑退道路红线10米,多层建筑及沿街商业后退道路红线6米;支路:道路红线12-24米,两侧高层建筑退道路红线8米,多层建筑及沿街商业后退道路红线4米.2,建筑退绿线道路设有绿化带的,两侧高层建筑后退主干道道路绿带8米,后退次干道,支路道路绿带5米;多层建筑及沿街商业后退道路绿带不小于3米;建筑后退鱼丘湖绿带10米,后退其他水系滨河绿带5米.3,建筑退用地边界多层建筑退用地红线不小于5米,小高层建筑退用地红线不小于8米.紧邻绿地广场一侧的小型商业建筑后退用地边界不小于3米.在满足以上规定时,同时满足高唐县有关建筑退让规定.道路交通要求1,出入口方位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设置1—2个机动车出入口.2,禁止机动车开口规定322省道全线禁止设机动出入口.其他道路交叉口禁止开发地段规划见下表:注:均以自相交道路(中心线)直线段延长线的交点算起.3,停车位配建规定停车场(库)须与主体建筑工程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服务半径不得超过150米,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的方式.配建机动车停车位大于50个时,出入口应不少于2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当设两个出入口有困难时,可改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9米."四线控制"规定1,道路红线规划控制规划区的道路红线包括:主干道,次干路,支路和小区路的道路红线.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的中心线,红线位置,宽度及交叉口用地范围;确定城市道路两侧规划绿化带控制线.主干道红线控制:泉林路,人和路,时风路,滨湖路,管道路及东兴路道路红线宽均为50米,金城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0米;次干路红线控制:红线宽度30米;支路红线控制:红线宽度12-24米;小区路道路红线宽度为6-9米.2,蓝线规划控制规划区鱼丘湖及其引排水渠道,蓝线宽度根据水利部门相关规划和上层次规划标定.3,黄线规划控制规划区基础设施黄线包括规划确定的供应设施用地,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绿线规划控制规划对规划区内的公园,街头绿地等绿地划定绿线控制范围;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实施规划实施1,要将规划付诸实施,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措施,健全法制,加强管理,保证其稳步的实施.2,本规划批准后,有关规划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本规划,严格按本规划进行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3,在本规划指导下,加强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对规划公共绿地,广场等应进行城市设计.4,进一步编制和完善土地开发的各种政策规定,调整和引导规划区的建设.基础设施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产业化经营的途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5,大力宣传,普及,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法进行本规划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保证本规划的落实.规划法制建设措施充分发挥发展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检查,监督作用,强化规划的法制职能,并根据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依法进行规划管理.规划行政管理措施加强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以及组织实施规划工作是政府及相关机构重要的工作职责.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要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并提高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第十二章术语,条件标准用词及图则索引查询有关名词解释用地性质:规划用地按照所担负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用途类型,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称为用地性质.本规划使用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中的用地分类.用地兼容性:即城镇用地与建筑的互适性,规划对每一具体地块规定某种用地性质.在某一用地性质下,一些性质的建筑允许建设,对用地及环境没有干扰和影响;而另一些性质的建筑在符合条件下才被允许建设,称为用地兼容性.地块面积:又称建筑基地面积,用地面积,由道路红线和地块界线围成多边形的水平投影面积.容积率(FAR):指某一地块地面以上的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可以直观地反映该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计算公式为:FAR=Sa/SFAR——容积率Sa ——地块上的建筑面积总和S ——地块面积建筑退让:指用地中的建设项目必须后退建设项目的土地边界的最小垂直距离.分后退道路红线和后退用地边界.建筑后退用地边界:指建筑后退地块边界线的距离.它确定了建筑沿非道路面的建造界线,保证建筑间必须的正面和侧向间距,同时满足消防,通行,日照和通风采光要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指建筑沿道路部分的建筑外边界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建筑密度: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在本规划中指建筑底层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建筑间距:指规划用地中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建筑高度:指室外地坪起至建筑物最高层面部分的高度.绿地率:指规划地块中绿地面积与该建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之比.地块边界:指地块或某建设项目用地由道路红线,自然边界围合而成的封闭的边界线.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指建议某个地块宜在此设置机动车出入口.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为保证安全行车地块内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必须退让道路交叉口一定距离而设置的封闭界面.建筑控制线:指限定地块内的建筑建造范围的界线.建筑控制线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和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组成.当地块沿道路时,建筑控制线即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地块内的公共开放空间,公共通道以及各地块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用地红线: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界线.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市政黄线: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线.条件标准用词说明执行条例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使用时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4,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 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城市设设设设容内一、设城市设设体1.设城市设设原设~体2.土地利用设~划3.设平面设设~4.土地设设强度分~区5.地下空设设~划6.城市建筑高度控制~7.城市天设设控制~8.路设点控制~径与9.设敞空设系设设~划10.建筑色彩设设及指引~11.城市交通系设;交通设设方式、步行系设、道路面形式、道路设化指引,~断12.城市公共交通系设;公交设路设设、公交港站设置、有设设设系设、地设接设站点设设,湾。
二、建设地设设设1、地设设设强制性容建筑布局形式、建筑高度、建筑退设、沿街界面、设设率、底设通透内——率、出入口位置、设敞空设、设设控制、街道设化引设性容建筑量、建筑设格、高设建筑位置、主立面、裙房形设、第五立内——体体面、公共景设~街道设施、停设设、建筑布局形式2、特色地城市设设引设区设水地设强设建筑设境的融合~突出设湖域和河域特点不同的城市空设~区与区内区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布局~活多设的设水界面~富有律的天设设~控制设设廊道~聚灵韵焦景设设点~设多通往设水设敞空设的路~步行廊道设敞空设相设合~建设设的步划条径将与构行设~控制公共建筑水的空设设系~加强水岸面形式的设设~打造魅力设水休憩网与体断空设~有效设理地设防洪堤设的设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与1商设设设地设强设商设设~打造宜人的街道尺度~突出中央商设设设的空设特点。
沿设两区氛设依据功能分多设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空设~合理设设路串设各景设设点~划个区径个形成设设的步行系设~注重街道空设设奏的设化和建筑界面的设设~强设地设部功能的设合利内用~有效提高土地使用价设。
形成具有设志性的建筑设点~设水地设强设城市自然、建筑设境的融合~突出设湖和设河不同特点的城市区与与内空设。
考设设水界面、天设设、设设廊道、景设设点等容~内2设步行系设设敞空设相设合~设设设设的休设游设~依据使用功能~控制建筑水的划与与体空设设系~加强水岸面形式的设设~打造魅力设水休憩空设~有效设理地设防洪堤设的设断与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一、前言城市色彩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和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旨在通过规范城市建筑、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完善城市环境的外观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打造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
二、总体目标本导则的总体目标是保护、继承和发扬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富有当代文化内涵的城市色彩,促进南京城市形象的提升,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三、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
对于较为特殊、复杂的设计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配色方案。
四、设计原则1.历史文化传承原则。
南京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应遵循历史文化,尽可能体现南京古城特有文化氛围,使城市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
2.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保护原则。
南京位于江苏省中部,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建筑色彩设计应以融入自然环境,减少对其影响为原则,同时也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保护,设计宜采用健康、人性化的色彩,创造一个明快、温馨的城市环境。
3.辨识度和统一度原则。
城市色彩集群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统一度,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识别不同的建筑物和空间,并且通过色彩搭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4.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原则。
新建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应考虑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尽可能反映当代城市文化特征,使城市色彩更加活泼、富有生命力。
五、设计指南1.建筑色彩设计建筑色彩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位置、用途、风格以及背景等因素来确定,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1)历史建筑物色彩设计。
历史建筑物的色彩设计应保持历史风格和特色,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不得擅自改变原有的色彩。
(2)新建建筑物色彩设计。
新建建筑物的色彩设计应突出其功能和用途,建筑物的色彩应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不应过于华丽、浮夸。
2.道路、广场色彩设计道路、广场的色彩设计应以路面塑形为基础,采用明快、鲜艳的色彩,使人们在感受城市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美感。
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 gov
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 gov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指导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相关要点和规范,提升南京市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城市特色与文化保护1.1 南京市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设计应充分尊重和融入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1.2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南京市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明清建筑风格、长江文化等,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三、建筑规划与设计原则2.1 建筑规划应考虑城市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注重生态环境和空间利用效率。
2.2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创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空间与社区。
2.3 建筑设计应注重多功能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变化需求。
四、建筑外观与景观设计3.1 建筑外观设计应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同时注重建筑的独特性。
3.2 建筑景观设计应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打造和谐的城市景观。
五、建筑结构与材料选择4.1 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工程技术标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4.2 建筑材料选择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尽量采用绿色、节能的材料。
六、室内设计与功能布局5.1 室内设计应注重空间功能和人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感。
5.2 室内装饰设计应充分考虑文化特色和时代风尚,创造具有个性和品位的室内环境。
七、建筑施工与监管要求6.1 建筑施工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进行,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
6.2 建筑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监管,严格把关建筑质量和安全。
八、建筑设计评审与验收7.1 建筑设计评审应按照相关程序和标准进行,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7.2 建筑设计验收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规定要求进行,确保建筑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九、建筑设计与城市更新8.1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设计应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2 建筑设计应注重创新和突破,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gov旨在规范和指导南京市建筑设计的过程和要点,提升城市建筑的质量和水平。
南京设计导则
南京设计导则南京设计导则是指在南京进行各种设计工作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这些导则不仅包括了设计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设计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下面就是南京设计导则的几个重要方面:1. 以南京地域文化为核心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设计作品中,需要充分利用南京的文化元素,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
可以采用南京本土的传统元素、文化符号和建筑风格等来进行创意设计,彰显南京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2. 认真研究对象群体的文化特点在进行设计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从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方面入手,挖掘出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作品。
此外,还要注意考虑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矛盾。
3. 保持设计的简洁性和清晰性南京设计导则强调设计作品要保持简洁明了的风格。
不应该过度追求华丽的外表,而要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设计作品应该尽可能地遵循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原则,确保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4. 保持创新和艺术性南京设计导则不仅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还要注重其创新和艺术性。
设计作品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应该是独立的思考和创造。
此外,设计作品还应该展现出艺术美感和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5. 保持设计作品的品质南京设计导则认为设计作品的品质是评判其价值的重要标志。
作为设计师,必须时刻注意保持作品的品质,追求卓越的设计风格和创意。
设计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得非常周到,从而确保其整体性、完整性和美感。
总之,南京设计导则是南京设计界的重要准则和规范,它不仅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精髓,而且对于推动南京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师们可以在遵循这些导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价值。
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一景观风貌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划分为老城商业风貌区、新城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综合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等几类进行控制.◆老城商业风貌区主要指南山路与青山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地区.导则1:以商业服务为主要导功能的区域,控制开发建设密度,鼓励用地的复合利用,要创造好的步行环境和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导则2:建筑风格可有对比变化,建筑色彩可采用相对明快的色系,不必强调统一,但在色调上应有一定的协调或对比关系,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建议在建设前对整个建筑群深入细致的空间环境设计,以保证空间环境品质.导则3:应结合龙河与其两侧绿化形成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设置要将绿地和活动广场相结合,成为购物、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导则4:倡导立体开发,混合利用.可利用绿化、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购物中心.◆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导则1: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建筑应形成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以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导则2:文化建筑以广场为依托,建筑采用规则式布局,在统一中有变化,彰显个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主要指沿龙河北路两侧、青山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周边地区.导则1:要充分体现现代产业建筑的特色,强调技术美,现代感,建筑尺度不宜出现过高和超大体量.导则2:建筑应后退道路相应的距离,以保证形成围合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作为人群休息、交通的场所.◆综合景观风貌区导则1:公共建筑成组成群设置,建议建筑采用较为一致的体量,突出标志性建筑的高度,建筑造型以水平线条为主,开窗简洁,细部处理精致.导则2: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低层为辅,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居住景观风貌区主要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寻山片区内的各个居住区.导则1:鼓励沿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用地复合利用,增添地区的活力,保持街道宜人的尺度.导则2:居住建筑以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主,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导则3: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也可以市场认同为准绳,在组团中保持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风格及色彩.◆旅游度假景观风貌区主要指寻山片区临海的区域和新城片区、老城片区靠山的区域.导则1:规划居住建筑以低层为主,建筑体量不应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顺应地形,形成建筑与绿化穿插的景观效果.建筑形成应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导则2:规划公共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应留出视线通廊,重点地段应突出标志性建筑.二城市景观轴带控制主要由自然景观带和人文景观轴组成,自然景观带主要指沿龙河、崖头河、十里河、桑沟河景观带;人文景观轴主要指新城片区和寻山片区中心的两条南北向景观主轴线.◆龙河、崖头河、十里河、桑沟河景观带导则1:从营造景观角度保护水体,河道驳岸尽量保持自然、生态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亲水断面设计.导则2:滨河地带要体现滨水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以提升本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使滨河景观带不仅成为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也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廊道.导则3:沿河建筑宜以点式为主,控制建筑密度,体现空间的通透性.限制单位建设用地破坏滨河岸线的连续性.导则4:尽量在河道沿线留出块状、条状的绿化用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导则5:在滨水岸边应重点安排绿化廊道连通周边区域的公共空间,并与步行系统相结合,保护与增强滨水地区与大环境绿化和城市主要开敞空间的联系.◆人文景观轴线导则1:结合中轴线两侧不同性质的建筑组织绿化、广场,创造出既有一定气势又符合步行者尺度的序列空间环境,以保证中轴线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导则2:寻山中轴线中心为中央绿带,贯穿轴线南北,是一连续的步行空间,将办公、文化、商业等串联在一起,突出了轴线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导则3:寻山中轴线南段结合水系的引入,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也有效的缓和城市气候.三城市节点、标志性地区控制◆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主要指龙河北路与将军北路交叉口、青山路与南山路交叉口、东方广场周边地段、青山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寻山片区中轴线周边地段.导则1:规划应注重城市景观节点的外部空间设计和引导,提高开放空间的共享性和景观多样性.导则2:对于进出本区的重要道路,主要是将军西路、寻山路、北外环路,在进入区域应作地标处理,入口节点应具有明显的标识性和景观特征,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处理.导则3:节点周边的建筑要简洁大方,城市设计要考虑通过式快速景线的组织,注意建筑高度的控制.导则4:主要道路和河道转折处是重要的节点地区,应重点打造环境景观,以建立独特的标识和风貌.◆标志性地区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周边地区导则1:城市标志性景观不仅是建筑景观特定意义的建筑如文化建筑开放空间以及开放空间与建筑空间形成的公共空间如中轴线,也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导则2:标志性地区如东方广场应有良好的观赏视角,和周边环境的烘托.导则3:在视线开敞区,特别是河流沿线项目,必须考虑观赏水岸景色可视范围的变化.四公共空间与开敞空间控制◆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控制导则1:通过带状、片状和点状绿地构成网状绿地空间,保障居民步行300米即可抵达一处公共绿地.◆层次丰富、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导则1:注重竖向绿化环境的塑造,打造林荫步行环境.林荫步道是城市空间中交通、餐饮及购物等商业功能的完美组合.导则2:步行交通应保持连续,并要考虑对使用者的关心,主要道路上的步行系统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导则3:行道应有足够宽度,街道拓宽应避免压缩人行道,要使街道在改造后人行的环境更舒适.导则4:水边散步道设置小咖啡馆等场所,增加生活气息.◆街道风格与特征控制导则1:青山路是本区重点打造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景观轴,作为贯穿城市东西的主要干道,在青山路两侧又集中了荣成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因此要强调线型景观空间与节点塑造相结合的做法,在重要节点处加强景观处理.导则2:中轴线两侧道路,即府东路与府西路,应与两侧用地的气氛相适应,宜设置较多的停留和休息空间,设施应尽可能隐蔽于绿化空间中,地面铺装和变化不宜过大,并具有导向性,与广场铺装有良好衔接.导则3:生活性景观道路,强调人性化的细部设计,具体体现在景观小品,人性化步行道和供行人休息的停留的公共设施等方面.导则4:商业景观道路应适合现代化商业服务功能,体现繁华的都市气氛,人行道同购物空间分开设置,保障人行道行人通过流畅,购物空间应方便行人观光购物,宜设置专门休息带.导则5:清晰的公共指示系统,在大型的公共建筑、公共活动区和目的地都应有方向指示、城市地图指示、位置指示和公共厕所指示等.◆本区及周边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导则1:突出大尺度的开敞空间,提升本区整体形象和环境,加强本区及周边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山体、河流,滨水地段等自然条件形成片区的绿色大背景.导则2:在本区周围营造两个大尺度的自然开敞空间,即北部山体大环境绿化和东南部滨海公园.导则3:在区内营造两个大尺度的分割绿带,即三个片区之间的分割绿带.导则4:增强大尺度开敞空间的可亲近度,便于市民亲山、亲水、亲绿、亲近自然.导则5:山体与河流是本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应进行严格控制,通过保护和开发增加其观赏性、可达性、公共性与开放性导则6:绿化分割带是本区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应加以严格保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宜分段处理,赋予不同的主题功能,鼓励提升可达性和生态化的岸线处理形式.五建筑导引◆重要建筑群设计引导导则1: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建筑群是本区的重点建筑群.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建筑采用大方、简洁的处理手法,形成庄重、严肃的气氛.建筑造型结实稳重,给人以坚实可靠的感觉.导则2:商业建筑群是本区中最具活力和人气的区域.建筑群的组织应充满韵律感,富于活力.导则3:文化娱乐建筑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特色和个性的重要体现场所,设计以科技、现代为主题,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建材等方面的变化来体现这一特色.◆建筑实体设计引导导则1:对设于开放空间东、西、南向的建筑,应通过日照分析限制其高度和体量,减少建筑对开放空间使用效果的影响.导则2:在绿地广场周围的建筑,装饰性要加强,统一建筑细部的处理,包括裙房高度、层高、色彩等方面.导则3:重要的城市景观轴和与城市开敞空间有呼应关系的地段,应控制建筑退界,增强城市肌理.导则4:一般的生活性街道沿线,应尽量缩小建筑的体量.导则5:控制建筑的第一层空间轮廓.完善近人尺度的街道环境,增添街道的活力和趣味性.导则6:提倡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结合.鼓励建筑形式的创新,但不应违反基本的视觉审美标准,如均衡、稳定、比例等.导则7:广告设置:高层建筑广告高度不超过裙层墙面且低于24米,离地高度不得小于4.5米,多层建筑广告高度不超过建筑顶层窗台且低于24米,离地高度不应小于4.5米,低层建筑广告高度不超过建筑顶层窗台,离地不宜小于4.5米.。
城市设计导则
6.1导则制定的目的:1)控制、引导南京江宁百家湖一九龙湖地区各个不同开发地块间的建筑、街道、公共开放空间及环境的建设,以保证该地区能有一个与南京总体规划和东山新市区总体规划相匹配和统一的、有效满足跨世纪建设发展的高品质城市环境,启发开发商、规划设计者了解、认识各开发地块与周边地块和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2)为开发商建设提供用地的周边环境及其发展潜力的分析。
3)引导建筑师在整体城市设计概念框架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创意、鼓励多样性。
4)为江宁区政府相关部门审议、评估和修正百家湖一九龙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项目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城市设计整体框架和决策依据。
5)为沿线开发建设实施的项目管理提供持续有效的技术支持。
6.2导则内容:6.2.1总则1)导则结合江宁的总体定位,深化并调整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确定的江宁百家湖一九龙湖空问轴线的功能定位,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强调江宁百家湖一九龙湖空间轴线城市设计建设开发中生态化基础设施的先决性作用,以绿、水、水加绿的三个核心的层次递进关系,强调公众对于城市要素的参与性,根据不同的功能主题和环境要求合理调整用结构,建立富有弹性的空间结构框架,合理组织城市空间。
2)应保护百家湖、九龙湖及牛首山河作为新区内部水绿交融的生态核心作用,完整保护其自然形态与景观特征,强调水面、绿地等自然要素在生态、景观、空间、文化等方面对城市特色塑造的突出作用。
滨水地带应按照本城市设计所制定的导引及原则进行建设,运用生态要素增强和生态修复原理,改善水质,在滨水地带增加绿化和人行步道,形成滨水景观带。
同时应有计划拆除与上述目标冲突之建筑,把清澈美丽、整洁有致、生态良好、环境品质高雅的百家湖、九龙湖水系风光带还给南京与江宁市民。
3)将开放空间规划系统作为百家湖及九龙湖地区物质环境秩序感和建筑协调性建立的基础,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保持沿湖界面公众开放领域的完整性,美化城市环境。
4)在整体功能定位前提下,建筑布局形态、密度分布、容积率等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从强一弱渐次变化的格局,建筑高度为高一低一高的总体变化的格局,并遵循整体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留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和绿楔。
2020南京街道设计导则
沿线业主和市民:沿线业主和市民是街道的使用主体和利益相关者,本导则为街道的使 用和沿线物业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规范性的引导。
导转向文化与功能并举,街道设计从工程主导转向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2 应用指南
加强街道设计、建设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工作。《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 明确街道的概念、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 各类相关要素,促进各相关部门和团体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引导, 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面向不同对象,导则的编制采用了条文、条文说明、案例解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 颜色、大小和字体的文字进行区分。设计师和管理者应以条文和条文说明作为开展相关工 作的依据。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8
引言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整治设计。新建
城市街道和既有街道改造整治工程应进行方案设计,并纳入规划审批程序。
读者对象
本导则的读者对象包括所有与街道相关的设计师、决策者、管理者、沿线业主和市民。 设计师:设计师是街道设计工作的主体,街道设计需要包括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 道路工程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在内的设计师的共同参与,本导则为街道相关设计工作的 开展提供了从规划到具体物质空间要素的不同层面的指引。
章
以质量提升为引擎的新一轮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城市能够达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并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以下是城市设计导则的一些常见内容。
1.城市愿景:城市设计导则首先要明确城市的愿景和目标,即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期望达到的状态进行规划。
这就需要制定城市发展策略,确定城市的定位和特色,以及发展的重点和优先事项。
2.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导则需要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定,包括不同区域的用途和密度。
比如,商业区应该集中在市中心,住宅区应该与公共设施和绿地相结合,工业区则应该远离居民区。
3.建筑规划:城市设计导则还需要对建筑设计进行规范,包括建筑的高度、体量、外立面设计等方面。
这样可以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
4.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导则需要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网络的布局、公共交通的发展、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安全等。
这样可以确保人们能够方便、快速和安全地出行。
5.绿地和生态保护:城市设计导则应该注重绿地和生态保护,包括规划和保护生态系统、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给市民一个宜居和美丽的生活环境。
6.公共设施:城市设计导则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以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同时要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和质量,确保市民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7.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导则还需要保护和利用城市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古城区等,以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8.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导则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以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城市能够达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并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一、总体城市设计1.总体城市设计原则;2.土地利用规划;3.总平面设计;4.土地开发强度分区;5.地下空间规划;6.城市建筑高度控制;7.城市天际线控制;8.路径与节点控制;9.开敞空间系统规划;10.建筑色彩设计及指引;11.城市交通系统(交通组织方式、步行系统、道路断面形式、道路绿化指引);12.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公交线路组织、公交港湾站设置、有轨电车系统、地铁接驳站点设计)。
二、建设地块图则1、地块图则强制性内容——建筑布局形式、建筑高度、建筑退线、沿街界面、贴线率、底层通透率、出入口位置、开敞空间、视线控制、街道绿化引导性内容——建筑体量、建筑风格、高层建筑位置、主体立面、裙房形态、第五立面、公共景观,街道设施、停车场、建筑布局形式2、特色地区城市设计引导滨水地区应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突出滨湖区域和内河区域特点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布局,灵活多变的滨水界面,富有韵律的天际线;控制视线廊道,聚焦景观节点;规划多条通往滨水开敞空间的路径,将步行廊道与开敞空间相结合,构建顺畅的步行网络;控制公共建筑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加强水岸断面形式的设计,打造魅力滨水休憩空间;有效处理地块与防洪堤间的竖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商务轴两侧地区应强调商务氛围,打造宜人的街道尺度,突出中央商务轴线的空间特点。
沿轴线依据功能划分多个风貌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合理组织路径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形成连续的步行系统;注重街道空间节奏的变化和建筑界面的设计;强调地块内部功能的复合利用,有效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节点;滨水地区应强调城市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突出滨湖和滨内河不同特点的城市空间。
考虑滨水界面、天际线、视线廊道、景观节点等内容;规划步行系统与开敞空间相结合,组织顺畅的休闲游线;依据使用功能,控制建筑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加强水岸断面形式的设计,打造魅力滨水休憩空间;有效处理地块与防洪堤间的竖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城市设计,导则设计城市设计的导则是指在规划和建设城市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这些导则包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形态、空间布局和连通性、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导则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使城市能够更加合理、美观、便利、舒适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城市设计的导则应该关注空间布局和连通性。
城市的空间布局要考虑到居住、工作、娱乐等功能的匹配和平衡,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和比例合理。
此外,城市的连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道路的规划和交通网络的构建,使城市的交通流畅,方便市民出行。
另外,城市设计的导则还应该关注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因此要注重公共设施的配置和服务的提供。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使市民能够方便地享受这些服务。
同时,还应该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等方面,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最后,城市设计的导则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主要地点。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包括绿化、防污染、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低碳生活等方面,以保证城市的长期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生活。
总之,城市设计的导则应该注重整体布局和形态、空间布局和连通性、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这些导则能够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市更加合理、美观、便利、舒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还能够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城市。
因此,城市设计的导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一、背景分析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应该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宜居的城市核心区。
二、总体规划1.城市布局城市中心区应该形成有机融合的多中心城市布局,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住宅区等。
并采取分区域开发、分阶段建设的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2.交通规划针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该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电车等。
同时,引导居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
并规划建设交通枢纽,提高交通效率。
3.绿化规划将城市中心区打造成具有丰富绿化景观的宜居区域,增加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
在公共区域设置多功能的休闲广场、绿道和街心花园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4.城市功能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合理规划商务办公区、文化艺术区、旅游购物区、科技创新区等功能区,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三、重点规划1.历史保护与更新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并进行适度的更新和改造。
要注重保持历史风貌,重塑历史文化氛围。
2.商务办公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商务办公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发展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中心,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实力。
3.文化艺术区规划规划建设文化艺术区,集中展示和传承南京市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特色。
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
吸引游客,促进消费。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5.科技创新区规划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南京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四、其他建议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
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导则
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导则1 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南京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要求,统一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和管理程序,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也是《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具体实施配套文件之一。
1.0.2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区范围内道路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活动,郊县范围可参照执行。
1.0.3 本导则的技术规定以国标为依据,结合南京具体情况和城建实践多年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定中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执行。
2 道路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及交通设计2.0.1 道路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道路建设项目应遵循国家规定的“七阶段”基建程序,按序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道路规划)、工程勘察设计(含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建设准备(各类基建手续办理、现场“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评估等七个阶段。
各阶段工作先后衔接,互相联系,其中交通工程设计贯穿于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的始终。
2.0.2道路建设项目设计程序道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须按照“先勘察,后设计”和“先初步设计,后施工图设计”的原则开展,一般应经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为提高设计水平,道路建设单位应按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对大中型及以上规模的项目和含较大规模构筑物工程的项目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组织设计竞赛或设计招投标,择优选择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
道路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须符合国家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施工图设计须遵循初步设计确定的原则、标准和范围。
道路工程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合理的设计与建设标准,以控制建设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益。
2.0.3道路建设项目设计审批管理中小型道路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由市建委组织规划、公安交管等部门进行会审;重大项目的方案设计应在建设、规划等部门会审的基础上,由市建委组织专家咨询和进行社会公示,并报请市政府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1.4.5 提高效率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策划,加强公共空间组织,优化城市功能,方便居民生活。
加强土地的混合利用,提高土地与空间效益,提升城市活力。
1.5 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及重点城市设计是以城镇空间组织与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作的研究和设计。
南京市的城市设计应在综合考虑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的基础上,强化“功能发展策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形态设计、综合交通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五位一体”的工作内容,强调对城市空间的综合策划,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与活力。
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有城市中心地区、滨水地区、沿山地区、城市交通枢纽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及其它重要功能片区等,对居住区、工业区等一般城市建设地区可按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引”进行控制(详见附件)。
1.6 编制层次南京市的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块城市设计四个层次。
总体城市设计: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确定南京总体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及控制要求。
其内容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下层次城市设计的总纲。
片区城市设计:属于片区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可结合片区总体规划同步完成,也可单独组织编制。
地段城市设计: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层次,可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完成,也可单独组织编制,其成果应及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反馈。
地块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是实施城市设计全覆盖的基础手段,地块城市设计导则作为规划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土地招拍挂合同。
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同步完成相应地块城市设计导则。
该阶段工作深度相当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层次。
2 城市总体空间特色定位与控制2.1 总体城市空间特色定位2.1.1 龙蟠虎踞的绿色都会南京拥有良好的山水资源,长江、紫金山、石头城、秦淮河、玄武湖等山水空间是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自然要素,共同构筑了“龙蟠虎踞、襟江带湖”的自然山水格局。
2.1.2 历史悠久的十朝都会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建城史,历代都城城郭、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清晰,逐步积累形成了“环套并置、多朝叠加”的古都格局。
2.1.3 多心组团的现代都会城市新区是塑造现代都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南京未来城市空间以组团跳跃的方式向外拓展,与周边山水资源融合,形成了“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现代化都市区空间格局。
2.2 空间形态控制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型线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绿色开敞空间为绿楔、分层次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体系,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形态。
老城以保护、展示和织补为主,整体保护老城山水格局、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严格控制老城南、明故宫、鼓楼至清凉山三片历史城区的历史风貌,控制老城范围内建筑高度,三片历史城区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
新区鼓励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设计,鼓励中心区高层建筑簇群化布局,以形成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
保证长江、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大型水体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性与开敞性;控制紫金山、老山、栖霞山等山体周边建设规模及建筑高度,禁止出现建筑与山体比高的情况,保护大型山体山脊线的视线完整性,保证城市轮廓与山体背景相融合。
沿长江两岸通过建筑的合理布局创造丰富而有层次的景观效果,形成以大型都市建筑群体为特色的沿江空间界面。
保护城市外围开敞空间内的山林、水体、湿地、基本农田、人工防护林等构成的城市绿楔。
主城外围主要通道两侧的绿地应严格保护,形成绿化带,串联城市生态空间及副城、新城、新市镇等发展组团。
2.3 特色意图区特色意图区是指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空间特色及对城市空间特色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分为市级和片区级两个层次。
市级特色意图区是体现南京城市独特个性的地区,是城市空间形象的名片,在空间格局上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市级特色意图区名录详见附表1。
片区级特色意图区是指代表片区地域空间特色的地区,由片区城市设计确定范围并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2.4 特色空间要素特色空间要素是指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感知有着重要影响的地区,包括城市轴线、视线廊道、门户节点以及天际轮廓线等,市级特色空间要素详见附表2。
特色空间要素相关区域应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创造富有层次且具有韵律感的空间景观形象。
城市轴线是城市精神和风貌的集中展示线路,要体现空间环境与人文特色的和谐相融,要组织好轴线的空间序列;视线廊道内要避免出现大体量、不协调的高层建筑,要组织好“第五立面”设计;门户节点应具有空间标识性;天际轮廓线应强调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和富有韵律感。
2.5 城市空间基底控制对城市一般地区要强调适度的集约,保持一定的建筑强度和绿地率。
沿次干路、支路等城市生活性道路的建筑,建筑裙房(24米以下部分)在满足消防安全的条件下鼓励拼建,以形成连续的建筑街道界面。
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贴线率不得小于60%,步行街、商业街沿线建筑贴线率不得小于80%。
城市绿地内可兼容一定数量的低密度公共休闲设施,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活力。
3 片区城市设计3.1 片区确定及特色引导依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包括主城,江北新区(副城)、仙林副城、东山副城,龙潭、桥林等9个新城,以及汤泉、竹镇、石湫等34个新市镇。
各片区空间特色引导详见附表3。
3.2 片区城市设计内容3.2.1 空间特色定位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结合规划用地布局,综合考虑片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功能结构,提出片区空间特色定位,制定城市设计目标。
3.2.2 功能结构分析片区内产业发展特征,加强各功能片区之间的必要联系和沟通,深化功能布局,组织公共活动空间体系,优化和完善片区功能结构。
3.2.3 景观风貌结构合理划定片区景观风貌分区,确定景观轴线、景观节点、视线廊道和城市天际轮廓线,研究观景路径及观景点,保持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构筑景观风貌结构。
3.2.4 空间形态依据天际轮廓线及视野控制要求,结合用地功能、区位、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片区空间形态,划定高度分区及密度分区。
3.2.5 片区级特色意图区挖掘片区空间特色资源,结合空间特色定位及景观风貌结构,确定片区级特色意图区,并提出控制要求。
3.2.6 开敞空间系统分析城市山体、河流、湖泊、绿地等自然环境特征,合理组织人的活动路径,强调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形态,构筑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2.7 道路交通系统顺应人的行为习惯,深化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对城市慢行系统的组织。
3.3 成果要求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说明和图纸。
片区城市设计成果也可作为独立章节纳入相应的片区总体规划成果之中。
3.3.1 设计说明设计说明包括现状分析、方案说明及相关专题研究。
重点应对特色定位、功能策划、景观风貌结构、特色意图区、空间形态及高度分区、开敞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内容作出阐述,明确控制要求。
3.3.2 图纸核心图纸为必备图纸,包括景观风貌结构图、特色意图区分布图、高度分区规划图、开敞空间系统图、表达设计意图的整体鸟瞰图或局部鸟瞰图等。
其它图纸可根据片区特色酌情增加,包括现状资源分析图、功能结构图、密度分区图、慢行系统规划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引导图及其它表达设计意图的效果图等。
工作底图比例不低于1:5000。
4 地段城市设计4.1 地段确定市级、片区级特色意图区和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
4.2 地段城市设计内容4.2.1 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结合地段的资源禀赋及周边发展条件,细化地段的功能分区,对公共活动功能进行策划,组织公共活动空间,确定地段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4.2.2 空间形态与高度控制根据地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加强相关视廊和视野景观分析,协调地段内建筑群体与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对各类建筑空间、界面处理和建筑高度提出设计控制要求。
4.2.3 交通组织根据地段内的活动行为需求,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通道,优化道路断面形式,布置停车场、人行天桥(地道)等交通设施。
加强慢行活动系统组织,注意与城市公交站、轨道交通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
4.2.4 开敞空间针对人的活动需求、活动路径及自然环境条件,结合街道、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组织开敞空间系统,确定主要开敞空间的位置、功能和尺度,并提出场所氛围、景观特征、开敞度等景观建设要求。
4.2.5 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利用研究,按照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及其开发规模、功能布局、地下交通流线,研究地上地下交通衔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