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日汉语中以动物作喻体的惯用语比较

日汉语中以动物作喻体的惯用语比较
类 的 短语 就 成 了 现 在 的惯 用语 。 在 人 类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物 一 直 与 人 类 保 持 着 密切 的关 动 系 . 们 经 常借 用 动 物来 寄托 或 表 达感 情 。日汉 语 中大 量 存在 人 的动 物 比喻 惯 用 语 就 是 人类 隐喻 思 想 在语 言 中 的体 现 。 但 由
3掩 饰功 能 。 .
英汉 两 种语 言 中有 些 委 婉 的方 式虽 有 不 同 , 可 能会 有 对 但 等 的表 达 , 此时 就 要用 意译 的方 法 翻译 , 之能 够被 读者 理 解 。 使 例 : 1 T a h o g k dr pn h nh ud ( ) h t o l a l e p i o w e e o l. in i i gf c 译 : 个 阿 飞喜 欢 偷 窃 , 那 一有 机 会 他就 会 动 手 。“ p f 的 r of i ” 原 意 是 “ 开 , 开 ”后 成 为 “ 窃 ” 委婉 语 。 撕 扯 . 偷 的 如果 一 味 直译 , 将 会 使 人感 到 莫 名 其妙 。
考 试 周 0年 1 刊2 9 第5 0 期
日 汉 语 中 以 动 物 作 喻 体 的 惯 用 语 比 较
杨 晓嫱
( 京 农 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体 的 惯 用 语 作 为 隐喻 中 的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喻 在 日汉语 中也 存 在 着 相 同 点和 不 同点 。 本 文 主要 是 比较 日汉语 中以动 物 作喻 体 的 惯 用语 , 出了 它们 的 相 同点 和 不 同点 , 找 从 而 可 以看 出 日中两 国人 民隐 喻认 知 的 异 同 。 关 键词 : 用语 动 物 喻 体 喻 义 隐喻 惯 隐 喻是 无 所 不在 的。 义 上 的 隐喻 就是 “ 广 比喻 ” 由主 旨和 , 媒 介 构 成 。 隐喻 就 是通 过 特 定 的 媒 介 来认 识 、 达 、 释 特 定 表 解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也展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上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和独特的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日谚语,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二、关于动物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将动物作为重要的比喻工具,体现在各自的谚语中。

例如,“蚂蚁搬家,蛇出洞”和“秋を老さして知らない鼠”,两句话都传达了预兆性的事件。

其中,“蚂蚁搬家”在中文里是“将有变化”的征兆,“鼠不知道秋天老”在日语中则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二)差异之处然而,汉日谚语在关于动物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如“虎落平阳被犬欺”反映了中国对老虎的敬畏,而日本则没有类似的表达。

而日本的“鹿の姿に歩む”则表达了从容不迫的姿态,这在中文谚语中并不常见。

三、关于自然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汉日谚语中,自然主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国的“风大吹折了门头柳”,还是日本的“雨はまどの花を吹く”,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观察自然变化所获得的经验。

(二)差异之处汉日谚语在表达自然主题时,也各具特色。

如中国的“天有不测风云”强调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而日本则有“天は晴れども雲が移る”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此外,中国谚语中常以山川河流为背景,如“山高皇帝远”,而日本则更注重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关于人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人間の思いは遠くにあるものを思ぶのと共通でし”(人都爱憧憬遥远的东西),两句话都表达了人们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性。

(二)差异之处尽管如此,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的表达仍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有“不打不相识”,而日本则有“争いの仲間が親しくなる”(争执的朋友更亲近)。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作者:杨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语言关系与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谚语是来源人民生活的语言,与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

中日两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很早开始就有文化交流。

因此,笔者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和研究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试图揭示产生差异的因素,从而探究两国文化的关联与差异。

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为日语教学提供参考,为日语学习者服务。

关键词:中日动物谚语动物形象对比研究文化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也是人们世代口口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

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同时,动物又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往往习惯通过有关动物的谚语来表达和体现人类的感情及思想活动。

笔者以《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三省堂编修所,2001)为底本,并同时参考了《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陶元山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日语成语谚语辞典》(杜建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和《日汉双解学习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考察和分析出中日谚语中有很多相同动物形象表达相同含义的情况和相同动物形象表达不同含义的情况。

一.中日谚语中相同动物表达相同含义的谚语1.和“龙”有关的谚语“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动物,不仅被看作帝王的象征,也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

现在的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可见中华民族对“龙”的感情深厚悠久。

而且,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龙”是吉祥、高贵、尊荣的象征。

受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的日本人也认为“龙”是神圣、伟大、英雄的象征。

以上举例的谚语中,“龙”全被积极地作为最高、最强、最善的形象出现。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人民的观念中,“龙”可谓是至高无上的动物。

2.关于“鼠”的谚语“鼠”的形象与习性在中日两国人眼中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它偷吃食物,咬坏物品,传播疾病,总是偷偷摸摸躲在黑乎乎的角落里,脏兮兮的。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够结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动物隐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将基于数理的实证研究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阐述类研究数量明显偏少,目前“动物隐喻”的理论基础多是以引入国外的相关理论为主。

引入最多的是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10l、Fauconnier和Turner于2002年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f111。

关于“动物隐喻”的综述性研究是最少的,说明目前关于此类研究的反思性总结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

每个研究本身都会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动物隐喻”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学交际等,虽然已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相比国外的理论基础而言仍显不足。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隐喻体现了人类对所要认知世界的渴望,它以语言形式来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l甜。

认知科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相学科,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修辞隐喻的基本观点f13l。

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从“会话目的”或者“言语行为”的角度对动物隐喻进行研究,分析动物形象所具有的隐喻意义,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在会话中隐藏的隐含意义,开阔研究的视野。

从文化交际的视角而言,“动物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而且也承载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充分理解“动物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能够更好地去探究文化形成的机制和内涵,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141。

“动物隐喻”是一种语言形式与文化相互交际的行为,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针对单一的文化行为进行“动物隐喻”研究的情况不太多见。

这其中针对汉语进行“动物隐喻”研究的文献最多,其余的为日语惯用语。

在针对汉语的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狼”和“狗”两类动物,如以鲁迅《呐喊》文集中的“狼”和“狗”的语言表达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两个理论,对其意象描述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

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 ——以'十二生肖'为中心

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 ——以'十二生肖'为中心

文化长廊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以“十二生肖”为中心单丽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范丹云出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日动物意象对比研究——以‘十二生肖’为中心”的成果之一。

摘 要:本论文以十二生肖为中心,侧重对中日谚语进行对照,进而阐述两国对十二生肖意向方面的差异。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旨在对比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

因为两国的不同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组成、神话与信仰的不同,对十二生肖动物有了不同的认识。

关键词:动物意象;生肖;对比作者简介:单丽(1981-),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范丹云出(1996-),女,辽宁大连工业大学日语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138-02一、前言谚语作为语言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质,传承着语言的精髓,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伦理。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但通过十二生肖的相关的中日谚语所反映的动物意象的对比研究,对中日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的相关先行研究目前还很少。

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古老的纪元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动物信仰和图腾文化作出了明确诠释,以此能映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不断吸收中国的传统理念,并与本国自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底蕴。

十二生肖也因此流传到日本,成为两国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纪元。

二、中日对比动物意象的异同在对十二生肖动物的中日动物意象的调查发现,汉语与日语中动物意象不尽相同,从整体来看,动物意象差异较大的为龙,其余的差异则要具体分析。

下面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对中日动物意象的具体异同之处,做以分析。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对“鼠”的印象都不太好,在语言使用中以贬义为主,如汉语中的“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相对应的,日语中也有“猫の前の鼠”,用以表示十分胆小之人等。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浅析中日十二生肖谚语中的动物意象

浅析中日十二生肖谚语中的动物意象

浅析中日十二生肖谚语中的动物意象曲明月【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5【摘要】Proverb,a kind of idioms,is spread as a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language in the folk and circulated as a easy to understand expression in oral language.Some proverbs about zodiac animals in China refle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ecome the most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Similarly,there are a lot of related proverbs in Japan.The author mainl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verbs about zodiac animals in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在民间的言简意深的语言,是口语中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其中汉语中有一些与十二生肖相关的谚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是对汉语语言最具代表意义的诠释。

同样日语中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谚语。

本文主要将中日两种语言中与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相关的谚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好的掌握这类语言的精髓。

【总页数】3页(P98-99,172)【作者】曲明月【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相关文献】1.中日影视作品中谚语使用情况比较研究——以中日8部电视剧为例 [J], 冯明舒2.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J], 郭莉3.中日谚语中十二生肖形象的对比 [J], 孙巧慧4.日语成语谚语中的十二生肖 [J], 刘素生;5.谈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 [J], 魏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动物谚语特点的对比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特点的对比研究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6 学法教法研究活动中学生能展开自主联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实物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坐在课堂里认识客观事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掌握。

例如,在讲授4A Unit1 May I have ….?时,就拿学生身边的笔,书,橡皮等物创设教学情景,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此句的意思及用法。

四、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

而每个人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活动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改变成自己的对话,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I ’d like … Would you like ….等句型后,我把学生 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一句型自编小品,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编成的对话各式各样,有的在课文的基础上多加上I ’m hungry/thirsty .有的吧对话改成在家里请客,Welcome to my home .Come in and sit down.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等。

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有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活生生的交际语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表演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即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来说话,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喜欢表演,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在讲授6B Unit3 Asking the way 时,可设计一个问路的情景,将班里的某些地方划分成不同的场所,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组进行练习,讲台变成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情”从台出,融情于境。

每位学生为了能表现自我,为小组争光,个个都情绪高涨,对课文内容掌握得非常好。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动物谚语方面,中日两国有许多共同的谚语,也有一些差异和互补。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首先,比较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狐狸精”在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常用的谚语,在中文中用来形容一个有心计、善于伪装的女人,而在日本文化中则用来形容妖精或狡猾的人。

另外,“狗咬人不算事,人咬狗才是事”也是两国流行的动物谚语,用来形容弱者被强者欺负好像理所当然,而反过来则是个大新闻。

然而,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细节上却有一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常用猪、牛、羊等动物来形容人的某些特质,如“大猪蹄子”形容脚大、粗莽的人,或者“牛大肚皮”形容一个人肚子大,胆子也大。

而日本文化中,较少使用这些动物,更多使用狐狸、熊、猫等动物。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两国对于动物的文化连结和对动物形象的认知有所不同。

此外,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有着一些互补之处。

中文谚语中有许多以鸟类为主题的谚语,如“整蛊吃人的乌鸦”形容小人心机多,还有“鹰击长空,鸡飞狗跳”形容强者出现时,其他弱者或者无关人士只能灰溜溜躲避。

而在日本文化中,不常使用这些鸟类的谚语,但却有许多与鱼有关的谚语,如“鱼目混珠”形容伪装成正常人的假冒者,或者“洗净鱼闻猫”形容逃脱追求的难度。

通过对中日两国动物谚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国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差异。

中文动物谚语更侧重于人和动物的关系,以动物形象来形容人的某些特点,有时候显得直白而幽默。

而日语动物谚语则更注重动物本身的特点,对动物形象有更多的启示和赋予。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

总之,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和互补。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两国文化和人民心理的差异和共性。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往往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底蕴、社会智慧以及生活的哲理。

在中国的汉语和日本的日语中,动物、自然以及人等元素是构成谚语的主要元素之一。

这两种语言下的谚语虽然形式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对比汉日谚语,探讨两者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的异同和内涵。

二、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对比研究1. 动物在汉日谚语中的象征意义在汉语中,许多动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如“龙马精神”、“狐假虎威”等。

这些谚语通过动物的形象来传达某种情感或观念。

而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虎の威を借りる”(借用虎的威势)等。

但是,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的理解和评价往往有所不同。

2. 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异同虽然汉日谚语中都使用动物作为比喻或象征,但两者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常以“猫”来比喻懒散,而日本则常以“熊”为象征。

此外,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比喻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三、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的对比研究1. 自然在汉日谚语中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自然常被赋予神秘、崇高的意义,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

而在日本,自然也具有类似的地位,如“天に昇る”表示尊敬天意。

但两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略有不同。

2.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的异同汉日谚语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时,虽然都强调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但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日本则更注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四、汉日谚语中关于人的对比研究1. 人在汉日谚语中的形象和价值观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人的形象和价值观都是谚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汉语中,“人”常被赋予善良、勇敢、智慧等品质;而在日本,人们更强调忠诚、忍耐等品质。

这些价值观在各自的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汉日谚语中关于人的异同虽然汉日谚语都以人为主题,但两者的关注点略有不同。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作者:赵宏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所谓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其不仅属于一种认识现象,同时也属于一种语言现象。

而在本文对中日惯用语动物隐喻的对比的研究中,笔者选取了犬(狗)、猫、虫、马等在汉语与日语中较为普遍的含有动物隐喻的惯用语,通过对其的对比分析试图解释中日动物隐喻的异同点,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动物隐喻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动物隐喻中日惯用语比较分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与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动物会产生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得人类对不同的动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会表现在人们的惯用语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类惯用语包含着相关国家历史、文化、以及民俗等一系列信息。

结合这一理论,本文就中日惯用语动物隐喻的对比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两国民众在意识与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一.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犬(狗)在中日两国都是较为常见的动物,但两国文化中对犬(狗)却存在着不同的态度,日语文化中的犬(狗)往往是“忠诚的代名词”,而忠犬八公的故事就表现了犬(狗)对主人的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而在汉语文化中,犬(狗)基本上属于一种贬义词,“狗官”、“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词汇比比皆是。

结合汉语与日语对犬(狗)持有的较大差别,对其进行“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对比的研究就很有必要,这里笔者通过体型、声音和生态习性三个方面对汉语与日语“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进行详细对比。

1.体型狗的体型在中日犬(狗)惯用语中多有体现,在日语惯用语中,“犬が西向きゃ尾が東”是形容某人或某件事情理所应当、“犬の尾を食うて回る”是比喻徒劳,劳而无功;而在汉语惯用语中,“狗颠屁股”是形容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渣”是形容轻浮的人稍稍实现一点志愿就狂傲起来、而“狗眼看人低”则形容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人。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动物。
2 . 关 于“ 鼠” 的 谚语
“ 鼠” 的形象与 习性在 中 日两 国人 眼 中是一种令 人讨厌 的动物 , 它偷 吃食物 , 咬坏物 品 , 传 播疾病 , 总 是偷偷摸摸躲在黑乎乎 的角 落里 , 脏兮兮的 。 因此 , 对
的结 晶。 同时 , 动物又与人类有着密切 的关系 , 人类 往 往 习惯通过有关 动物的谚语 来表 达和体现 人类 的感 情及思想活 动。笔者 以《 新 明解故事谚语辞典 》 ( 三省 堂编修所 , 2 0 0 1 ) 为底本 , 并 同时参考 了《日汉惯 用语 谚 语辞典 》 ( 陶元 山 国防工业 出版社 , 2 0 0 7 ) 、 《 日语 科 学技术文 献 出版 社重庆
“ 龙” 是 中国古代 神话 的动物 , 不仅被 看作 帝王的

象征, 也被看作 中华 民族 的象征 。现在 的中国人 自称 “ 龙 的传人 ” , 可见 中华 民族对 “ 龙” 的感情深 厚悠久 。 而且 , 在 中华 民族的观念 中 , “ 龙” 是吉 祥 、 高贵 、 尊荣
的象 征 。 受 中华 文 化 深 刻 影 响 的 日本 人 也 认 为 “ 龙” 是
供 参 考 , 为 日语 学 习者 服 务 。
关键词 :中 曰动 物谚语 动物形象
对 比研 究 文化
谚语是 民间集体创造 、 广为流传 、 言简意 赅并较 为定型 的艺术语句 , 也是人们世代 口口相传并流传下
来 的语 句 。它 是 人 们 生 活 方 式 的反 映 , 也 是 民族 智 慧
学 教育
咽 圜
中 日动 物 谚 语 比较 研 究
围 杨 露
内容摘 要 :在我 国的语言学研究 中,注重语言关系与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 的关注 。谚语 是来源人 民 生 活 的语 言 ,与 人 们 生 活 关 系非 常 密切 , 它 能够 反 映 一个 国家 的 民俗 、文 化 和 心 理 。 中 日两 国 又是 一 衣 带 水 的邻 国,很早开始就有文化交流。 因此 ,笔者 以中 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 究对象 ,通过对 比和研 究 中 日两 国的 动物谚语 ,试 图揭 示产 生差异 的因素,从 而探 究两国文化 的关联 与差异。希望这项研 究成果 能为 日语教 学提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毕业论文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毕业论文

1引言1.1先行研究1.1.1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与《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辞书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与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谚语的先行研究不仅仅是编纂辞典,有关谚语的理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

中日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

中日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
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希望能对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谚语, 比较, 异同, |
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
世界。

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审美情趣等。

中日两国的谚语中,都有许多和动物相关的内容,它们生动地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喜好。

本文通过粗略的统计,找出两国谚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动物,探究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探究两国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最后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谚语中对动物的使用偏好和动物形象,达到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两国谚语的目的。

1 中日谚语中最常出现的动物
笔者通过对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的《新编谚语大全》的统计,整理出了该书所收录的近8000条中文谚语中动物所出现的频率。

另外,日语方面统计了2002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所收录的8000条左右的谚语中动物出现的频率。

从上文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马作为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特别是作为出行方面重
要的交通工具,在谚语中最常出现。

许多生活智慧和人生道理通过马来表达,这一点上中日两国都是如此,甚至在数量上也非常接近。

中日猫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猫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猫谚语对比研究猫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从古至今,猫都是一个能代表着富足、和平、忠诚的象征,而中国和日本的传统中也有大量的猫的谚语,本文将会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

中日猫谚语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猫的谚语在两国皆有着流传。

日本的传统“猫谚”大多以禅宗及神道为主,是把猫当做“神化”的存在,而中国的传统“猫谚”则以家庭和平为主,是一种有助于家庭和睦的希望。

第二,关于猫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说日本的“猫有三张嘴”,指的是猫总能说出人们想要听的话;而中国的“说猫无暇”,指的是要学会口授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听教。

第三,中日猫谚语中都含有对猫的尊敬。

日本的“把一只猫拴上铃铛”,指的是猫有着神秘而又神圣的品质;而中国的“请猫出门去”,指的是以礼貌的方式处理问题,从不去拘谨地动辄强加自己的观点。

此外,中日猫谚语也可以用来体现两国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比如说,日本的“不要把猫称为狗”,暗喻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而中国也有“把猫称为虎”,意味着要多关注不同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文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猫谚语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是基础的价值观是相近的。

猫不仅是一种可爱的家养宠物,同时也是一种象征着家庭和平以及尊重他人文化的象征,从而对中日文化中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猫都充满着神秘感,都有着流传。

其次,在这期间,关于猫的谚语都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在文化的背景中也有所不同。

最后,中日文化中,都有一定的价值观是相近的,而猫也对这种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可以看出,中日猫谚语之间的差异和异同,不仅能体现出中日文化的不同,同时也能看出两国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

今天,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更加尊重、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文化,也许这样的灵感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

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互相适合。

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①洪堡特以精神为基础,强调精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每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

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具象性和后馈性。

本文根据日本民族思维的特点,对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具象和其文化意义的特点进行研究。

以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依据,重点研究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依据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讨论含有动物具象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使用的特点,来看日本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

动物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载体,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对象。

自然界中的动物的生死也能激发人们的感怀,人们也将其与自身相比照,这些对动物的认知成果在与动物相关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文化意义的获得中都得到了体现。

日语中的动物惯用语是人类对动物认知成果的符号化,由于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我们能将他们称为生命的物象符号。

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doc

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doc

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语言表现的一种手法,是修辞学的种类之一。

人们具体地描述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心情、想法的时候,常常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动物是与我们人类一起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其中,狗和人类的关系尤其突出。

人类在认识狗的同时,也被狗所影响着。

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是对谁都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根据人各自的不同差异而显现出来。

这是因为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历有所区别,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

本文通过与人类的认知相结合,来探讨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

具体来说,是围绕与“狗”相关的惯用语,探讨其表现形式、意义,并试图探讨其异同背后存在的要因,以及两国人民的认知差异。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惯用语认知研究相关的先行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首先是明确惯用语的定义,以先行研究为基础,通过词典类书籍的说明以明确本文中涉及的惯用语的范围。

第二章在列举出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及各自具体的形象和意义的同时进行具体分析。

中日两国在历史、地理、民族性与文化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

因此,对“狗”相关的认知存在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章对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中“狗”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从相似形象的比较、不同形象的比较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分析。

两者都同时从褒义形象、贬义形象、中立形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第四章从认知语义学的立场来看中日两国与“狗”想关的惯用语中对“狗”的形象的认知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的原因。

即:(1)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影响(2)生活环境的影响(3)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解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分歧,这样的惯用表现背后潜在的原因。

最后的结论部分以总结的形式总结本文所分析的内容,同时提出今后的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人 类漫 长 的发 展 史 中 ,人 类 够 发 现 日语惯 用语 关 于犬 ( 狗) 的隐 喻主 要将 目光 集 中在 狗 的尾 巴 和体 态稳 重方 面 ,而 汉语 惯 用语 关 于犬 ( 狗 )的 隐 喻则 将 目光 集 中在 “ 狗 头” 、 “ 狗 眼看 人低 ” 方 面。 2 . 声音 而从 声音 角度 考 虑 , 日 语 惯 用 语 中“ 犬 速 吠 之 ” 是 形 容胆 小 的人
最 简化 与形 象 化 ,但想 要更 为 透彻 的做 好 惯 用语 中动 物 隐 喻 的研 究 ,
从 生 态习 性 角度 考虑 , 日语 惯 用 语 中“ 犬f 主 人6 : 付 孝、 猫c 家 } = 付
<” 称 赞 了狗 的忠 诚 、 而“ 烦 恼 犬 c 毒 追之 屯 去 岛守 ”则 比喻 了人 类
的 日语 惯 用 语 主 要 将 目光 集 中 在 “ 知恩 图报 ” 、 “ 忠诚” 、 “ 烦 恼 ” 等 方
种贬 义词 , “ 狗官 ” 、 “ 狗奴 才 ” 、 “ 狼 心 狗肺 ” 等 词汇 比 比皆是 。 结合 汉语 与 日语对 犬 ( 狗) 持 有 的 较 大 差别 , 对 其进 行 “ 犬( 狗) ” 惯 用语 中动 物 隐喻 对 比 的研究 就很 有 必要 ,这 里笔 者 通过 体 型 、声 音 和生 态 习性 三个 方 面对 汉语 与 日语 “ 犬( 狗) ” 惯 用语 中 动 物隐 喻进行 详细 对 比 。 1 . 体 型
我 们就 必须 将 这类 惯用 语带 入具 体 语 境 ,这样 才 能够 较好 的完 成这 一
研究。
不 论 怎样 都甩 不 掉烦 恼 ;而在 汉 语 惯 用语 中“ 狗揽 三 堆屎 ” 代 表 爱管 闲 事、 “ 狗往 里 咬 ”形容 斥责 人惩 治 自 己人 。 结合 生 态习性 这一 角度 , 我 们 能 够发 现 生态 习性 角 度关 于犬 ( 狗)
关 于犬 ( 狗) 的 日语惯 用语 主 要将 目 光 集 中在 “ 不 敢靠 近 了叫 ” 、 “ 盲 目乱 叫” , 而汉 语惯 用 语 则主要 将 目光 集 中在 “ 盲 目乱 叫” 、 “ 对 主人 叫” 方面。 3 . 生态 习性
征、 生态 特 征 、 精 神特 征 、 关 联性 角 度 出发 ,结 合 实例 我们 能够 看 出 中 日关 于猫惯 用语 隐喻 角度 的不 同。 三. 总体 分析
与生 活 在 自己周 围的动 物会 产 生较 为 密切 的关 系 ,这 种关 系会 使得 人 类 对 不 同 的动 物 产 生 不 同 的看 法 ,
而这 种 看法 往往 会 表现 在人 们 的惯 用语 中 ,所 以从 某种 角 度来 看这 类 惯用 语包 含 着相 关 国家 历史 、 文化、 以及 民俗等 一 系列 信息 。结 合 这一
之 所 以中 日惯 用语 中动 物 隐喻 的会产 生 角度 不 同 的差 异 ,这 与两
犬( 狗) 惯 用 语 中动 物 隐 喻
的对 比 犬( 狗) 在 中 日两 国都 是 较 为常
见的动物, 但 两 国 文化 中对 犬 ( 狗)
却存 在 着不 同 的态 度 , 日语 文化 中 的犬( 狗) 往往是 “ 忠诚 的代 名 词 ” , 而忠 犬八 公 的故 事就 表 现 了犬 ( 狗) 对 主人 的忠心 耿耿 、 不 离不 弃 。 而在 汉 语 文化 中 , 犬( 狗) 基 本上 属 于 一
一 .
或 者 是 懦 夫 在 背 地 里 张 狂 或 说 坏 话、 “ 一犬 影 l 二 吠 扎 c 百犬 声 c : 吠 ” 是 形容 某 种传 闻 一有 人讲 , 很快 就会 传播 开来 ;而在 汉语 惯 用语 中 “ 犬 吠非 主 ” 形 容 臣子 各 忠 于 自己的 君主 、 “ 蜀犬 吠 日” 形 容少 见 多怪 。 结 合声 音这 一 角度 ,中 日两 国的不 同 文化 环境 使得 民众对 犬 ( 狗) 的声 音 特 征 的理 解也 存 在差 异 ,声音 角 度
国之 间具 备 的不 同文化 背 景有 着较 大关 系 ,但 文 化背 景并 不 能对 中 日 惯 用语 中动物 隐喻 产生 决定 性 的影 响 ,我 们必 须 结合 认知 语 言学 的理 论 才 能够较 好 的完 成这 一研 究 。结 合 认知 语 言学 ,笔 者发 现惯 用语 中 动 物 隐喻 的 出现是 为 了实 现语 言 的
圜 团
学 教 育
中 日惯用语 中动物 隐喻 的对 比研究
固赵 宏海
内容摘要 : 所谓隐喻指 的是 用一种事物来理 解和体验 另一种事物 的认知 现象, 其不仅属于一种认识现 象, 同时也属于一种语言现象。而在本 文对 中 日惯用 语动物猫、 虫、 马等 在汉语与 日语 中较为普遍 的含 有动物隐喻 的惯用语 , 通过对其 的对 比分析试 图解释 中 日动物隐喻的异同点, 并 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动物隐喻研 究方面存在 的不足 。 关键 词 : 动物 隐喻 中 日惯 用 语 比 较分 析
么 用 的 猫 的手 都 想 借 用 、 而“ 猫 ” 则 形 容地 方小 、 “ 猫l 二 鲣 钸”则 形容 身边放 着 心爱 之物 , 难 保不 动心 ; 而 在 汉语 中“ 猫 嘴里挖 鱼 鳅 ” 形 容 想都 别想 、 “ 猫 见 了鱼 鲜饭 ”形 容 见到 了 最 喜欢 的人 或 事物 、 “ 猫 哭耗 子 假慈
悲” 则 形 容不 含好 意 。总 的来说 , 中 日关 于 猫 的惯 用 语 主要 从 体 型 特
理论 ,本 文 就 中 日惯 用语 动 物 隐喻 的对 比进行 了具 体 研究 ,希 望这 一 研究 能 够在 一定 程度 上 明晰 两 国 民 众在 意识 与观 念上 存在 的差 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