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合集下载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萧红及其作品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

第一部是《湘行散记》。

这是萧红的第一部小说集,于1929年出版。

《湘行散记》主要以她在湘西地区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为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视角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土风民情,展现出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人文情感。

第二部是《干校六记》。

这是萧红在1961年到1972年期间写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集合。

《干校六记》以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为主题。

通过精准的语言和刻骨铭心的描写,她将自己和其他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第三部是《呼兰河传》。

这是萧红在1947年至1948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她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自然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第四部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是萧红于1944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以作者周文璟与哈笑社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周文璟的情感经历和内心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和女性自我解放的渴望。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一部是《萧红小说选》。

这是一本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选集,收录了萧红的部分作品。

《萧红小说选》汇集了她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丰富展现了她作为作家的多样风貌和独特创作理念。

萧红的小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风格独特,思想深刻,以其独特的人物刻画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她的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对女性地位和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

萧红的作品小城三月

萧红的作品小城三月

萧红的作品小城三月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作品以揭示社会不公、探讨人性思想而著称。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之一就是《小城三月》。

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介绍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

《小城三月》是萧红于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小城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小说以小城的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的人生遭遇和社会现实,展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中的种种故事。

小说以女主人公姜桂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其家庭为地点,通过展现她身边的人物及其社会环境,勾勒了一个封建社会渐渐走向瓦解的图景。

作品通过描写小城人物的生活,呈现了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封建礼教、旧式家庭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

小说创作中,萧红以鲜明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人物。

首先是女主角姜桂花,她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家庭中的女子,长大后却因意外被家族们误解和排斥。

她勇敢地反抗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压迫,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独立女性。

其次是姜桂花的堂兄弟林世荣,他是一个长相俊美但心术不正的人,通过与姜桂花的争斗,揭示了封建家权的荒谬和罪恶。

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小城的常人形象,如小镇上的官吏、富商、中产阶级、工人、妓女等,他们的命运交错纠缠,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而具体,既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又在作者的笔下承载了对封建社会的责备和批判。

作品以真实性和写实性为主要的艺术特色。

萧红深入描绘了小城人们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她用精细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动感和可信度。

同时,她通过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巧妙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与现代社会的不合拍之处,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关切。

在《小城三月》中,萧红不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关注了性别和阶级的问题。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姜桂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反映出女性地位低下和社会不公。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萧红,原名萧续,一九一七年九月出生于上海,是一位华语文坛著名的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

在萧红的文学创作中,她以强烈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看法描绘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社会改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宏观上看,萧红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叙与具有深刻寓意的哲理贯穿着她的创作,这样的创作历史性、哲理性兼备,正是萧红的代表作。

其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萧红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清末民初社会为舞台,描绘了家族和社会变迁背景下十余个家族成员的悲欢离合,以及时代变迁下贫富、老少、师生之间的关系。

作者以史观文言宗教概念及新思想作为重要表现手法,借助人物细腻的性格刻画,充分展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与近代新思想的冲突,并以传统家庭故事的形式,讲述家族及社会变迁和个人内心的转变,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个家族的变故。

《秋水伊人》也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上海文坛最激动人心的长篇故事之一。

《秋水伊人》以半自传半儿女爱情的叙述模式,把穿越上下两个时代的两个时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历史潮流、个人命运与时代进退间的纠缠关系,揭示了时代变迁下个人价值观变迁及信仰体系转变的历史进程。

此外,《缘起》、《艳阳天》、《金粉世家》等也是萧红的代表作。

她以个人及家庭故事的形式,刻画出一个个细腻而动人的人物。

她将社会改革、新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关系融合起来,将文学艺术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有机结合,这些独特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萧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社会观察力和观点,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在社会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萧红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秋水伊人》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严谨而又诗意的表达,对于读者而言,无不让人着迷,无不触及心灵,萧红的文章把中国的文学精神传承至今,使中国文学走向了新的高度。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1932年萧红作品目录一、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萧红女士作品

萧红女士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写于香港。

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分为7章,由茅盾作序。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

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

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马伯乐》是著名作家萧红所著的一本书,也是她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书中主人公马伯乐是萧红笔下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其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整天怨天尤人,逃避现实和困难,沉迷在自己的悲观哲学中。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作品描述了一个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牛车上》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是作者萧红所著,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桥》入编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第19课课文、(教科版)第12课课文)、(人教版)第7课课文(标题为祖父的院子)《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1课)《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祖父和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上海六年级(预初)上学期第一课)《跟祖父学诗》(现为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火烧云》(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第六课课文)《三月的原野》(选自《小城三月》,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A版)第三课)《火烧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课)《回忆鲁迅先生》(选自《回忆鲁迅先生》,现为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八课)。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萧红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萧红的作品1933年,萧红发表了第一篇重要作品《王阿嫂之死》,在文坛上小试锋芒,引起关注,后来在左翼作家的影响下,萧红发表了大量揭露当时黑暗现实以及追求进步的作品,萧红在《跋涉》中勇敢揭露日军暴行,在《生死场》中深刻揭露国民的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受到鲁迅的关注。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小六》、《三个无聊人》等一大批作品也得以与读者见面,萧红的名声也逐渐显现出来。

后来萧红辗转来到香港,在这里萧红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部小说,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的地位,而这部史诗般的伟大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萧红的诗关于萧红的诗,可以说写的很多,但也可以说写的不多。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苦杯》,另一首就是《拜墓诗》了。

萧红写诗,像是一个人在絮絮低语,感情倾向太明显。

拿《苦杯》这首诗举例:“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象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

”这诗句是明显指代萧军,那个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已经走向了陌路,她在哭诉她有了新的恋人。

“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

”这一段又是在说自己的难过。

到了“感情的帐目,要到失恋的时候才算的,算也总是不够本。

”这句话的时候,开始了萧红自己的爱情哲理。

到了最后“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表达了萧红内心的绝望。

而《拜墓诗》就比较的`简单明了,却字字泣血:“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萧红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的是东北农村死气沉沉的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枝奇葩。

萧红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也作者自己的家乡作背景,描述了呼兰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风土人情,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等等。

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比如说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在创作领域都是第一次采用的。

后期萧红在香港创作的《小城三月》依然以北方小镇做背景,也是她比较知名的一部作品,但是表达的就完全是另一种情绪了《跋涉》,悄吟(萧红)、三郎(萧军)合著,集中收萧红小诗《春曲》及短篇小说五篇。

《生死场》(长篇小说)《商市街》(散文集)《桥》(散文、短篇小说集),署名消吟《牛车上》(散文、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萧红代表作

萧红代表作

萧红代表作
萧红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孤独的生活》,《小城三月》,《马伯乐》等。

具体介绍如下:
《呼兰河传》。

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

《生死场》。

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孤独的生活》。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小城三月》。

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马伯乐》。

萧红的《马伯乐》是她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哲学式的文学风格在20世纪中期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标志”。

作为新月文学团体的一员,萧红以“唯物主义”和“抒情主义”为主导思想,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富有深度又充满哲理的作品。

萧红的代表作有《像雨后的彩虹》、《明天的脚步》、《少女的微笑》和《给自己的信》等。

《像雨后的彩虹》是萧红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母亲不舍将女儿送出家门出国留学的故事,感人至深,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卓越的梦想,以及对家庭的不可撼动的忠诚,为了目的的不懈努力,对未来的理想以及对母亲的告别等主题,深刻地告诉读者,努力付出和忍耐终会有回报。

《明天的脚步》是萧红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以一个发生在新中国初期的田园故事为背景,结合她对历史变迁的理解,深刻表现了乡村学校的艰苦和贫困,以及农民的苦难和勤劳的精神,表达了她以乐观和忍耐坚持不懈、发展进步,把握未来的信念。

《少女的微笑》是萧红一部最著名的小说,通过一个简单的恋爱故事,表达了萧红对爱情的深刻理解,生动描绘了难以抹去的少女特有的痛苦,教导人们即使经历苦痛,也要以最美丽的微笑面对生活,坚持梦想。

《给自己的信》是萧红最著名的一篇作文,它描述了萧红从孩童时期到成年的成长经历,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

文中,萧红倡导人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新的事物,敢于接受新思想;倾注心血,
努力奋斗,不断追求完美的自我;全心全意投入,一起追逐生活的美好。

总之,萧红的作品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形象有力地展现出女性的热情和激情,引导人们在追求精神完美和伟大梦想中不懈地努力,勇于展现自我,从而成为一代新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家。

呼兰河传-萧红

呼兰河传-萧红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最新文档】萧红的资料-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最新文档】萧红的资料-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萧红的资料篇一: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

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

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

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

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

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萧红《商市街》出版后,大家都认为她散文写得好,言外之意她的小说写的不如散文。

对此,萧红很不服气。

但无论萧红服不服气,《商市街》的确是她散文的经典,甚至有人说,不读《商市街》,没有资格谈论萧红。

《商市街》的写作背景萧红的《商市街》写于1935年4至5月期间,有的传记说两个月时间写了41篇散文,还有的说,终续写至36年5月,结集出版是1936年8月。

这一时期萧红的心情即是其写作背景。

写作环境好了,得到了鲁迅的关照和宠爱,因此,急于多写作品,写出好作品。

初到上海,萧红生活平静,遇见鲁迅,心情大好。

一时没有写作计划,自己又会做饭,一天吃吃睡睡,胖了很多,萧军管她叫“小海豹”,朋友管她叫“胖蝈蝈”。

萧红给鲁迅写信,让鲁迅鞭打她,鲁迅幽默地说,文章是打不出来的。

如果胖的象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搬到拉都路351号新居后,萧红埋头创作散文,鲁迅和许广平到萧红家做客,萧红正埋首创作《商市街》。

《八月的乡村》的成功,使二萧的心理地位发生严重倾斜,萧红怕失去那贫苦中的快乐。

一次,胡风夫妇来访,见萧红一个人在擦地板,问三郎呢?萧红说:人家一个人到公园看书用功去了,等回来,你看吧,一定怪我不读书。

然后她又说,你看这地这么埋汰,他可以不收拾,我不收拾能行吗!不一会儿,萧军容光焕发地回来了,一边谈他看书,一边既带炫耀又带谴责的口吻说萧红了:你就是不用功,不肯多读书,你看我,一大早大半本。

萧红冷冷地说:人家一大早去公园用功,我们可得擦地板,你还好意思说呢!萧军自知理亏,哈哈一阵大笑,胡风夫妇联想到进门时萧红说的话,也不禁大笑起来。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萧军的变化。

萧红已经感到萧军在慢慢远离自己,他成名了,有了作家的范儿,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更加严重。

萧红越来越感到自己只是他的附属品或者内人。

在这种时刻,她是多么想念商市街的那些贫穷中的快乐日子啊!离开家乡久了,人在寂寞、苦闷、失落的时候,总有乡愁萦绕心头。

萧红是一个乡土作家,总有乡愁在心头,离得越远、越久,这种乡愁越浓。

在上海,虽然离开家乡并不是很久,但人在爱莫能助的时候,总是想起父母、想起家乡的依靠。

二萧在商市街那段生活很苦,但有精神支柱,有奋发进取,有穷欢乐的劲头,而往往条件好了,却滋生矛盾,产生了分歧。

那些如烟一样无法追寻的过去,那可能永远回不去的故乡,那再也不可能重现的爱情,是萧红要向往的,也是能抓住和打动读者心灵的。

《商市街》的内容《商市街》写的是萧红和萧军结合后从暂住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欧罗巴旅馆,到筑巢商市街25号铁路局姓汪的庶务科长家耳房一段穷困潦倒而又快乐的生活。

这段时间不算长,大约两年左右,大致经历了这样几段生活:蜜月里的饥寒交迫生活。

二萧结合后身无分文,只能投宿在朋友裴馨园家,但常住下去总不是那么回事,这之中经历了萧红生产(生孩子)的刑罚,和寄人篱下的冷言及白眼,最后在人家下了逐客令的情况下只能硬着头皮另找住处。

对于这段经历萧红在《商市街》中没有写,也许是她不愿意回忆的往事,她只在第一篇《欧罗巴旅馆》结尾处点了一句“天明了,是第二天,从朋友处被逐出来的第二天”,这看似轻轻带上的一笔,分量还是挺重的。

之后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

有饿的饥肠刮肚,也有冷的无衣遮盖;有借钱的无奈,有当东西一时的爽快,也有拉下脸来向朋友要的不得已的举动;有求职的艰难和谋生的不易,也有二人为了谋生而发生的争执和借酒消愁的愁绪。

再不行,她们就用睡眠来抑制饥饿,两人依偎一起,互相拥抱来取暖。

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的快乐生活。

到牵牛坊结识了新朋友,尽管她们生活依旧很拮据,看着好吃的有碍于面子的推迟,也有看人家吃松子感觉奢侈浪费的念头,别人是吃着玩的,她们是用来充饥的,但是毕竟有拍剧的投入,跳舞的愉悦,捉迷藏的感怀,萧红终于找到了几个快乐的日子。

被人盯梢,被迫离开哈尔滨的恐惧生活。

快乐的日子只有几天,紧接着就由于自费出版册子带来了麻烦。

出门一个熟人拍一下都吓一跳,在家里把所有可以的东西都烧掉,还觉得不放心,整天处于提心吊胆的恐惧生活之中,最终只能走向流浪和逃亡。

因第三者介入带来的爱情烦恼生活。

在《商市街》中萧红写到了两个女人,一个房东的三小姐,萧红的中学同学汪林,萧红对她的感觉是:美丽、优越。

她的出现,时时提示萧红的窘迫。

她和萧军经常在一起玩,夏天来临的时候,她主动进攻了,好赖萧军抵住了诱惑,后来帮她找了一位编辑,结束这段风波。

另一位是《一个南方姑娘》的陈娟,萧红一开始就对她有防范之心,她慢慢地看着陈娟,陈娟也慢慢地看着她。

在萧红眼里,她很漂亮、很素净,脸上不抹粉,头发没有卷起来,只是扎一条红绸带,这就显得别有风味,又美又净。

她和萧军是在舞场认识的,她邀萧军一起去滑冰,她知道和萧红之间有误会后又主动带着自己真正恋人到二萧家来告别,以此解除疑忌,但她并没有得到萧红的谅解。

萧红在《一个南方的姑娘》结尾处写道:“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

这段时间尽管她们总的生活基调是愁苦度日,但是两个人也主动追求快乐,以青春生命的天然活力去对抗炎凉的环境。

春天来了,萧红咏物抒情,她们去公园去观景,到江上去划船,玩的高兴了,萧军把放在岸上的衣服丢了,捞了死鱼回去煮着吃。

萧红还怜悯、关怀穷人,自己有一分也要劈着花,一条小鱼死了,能想到人和鱼同命运,诅咒社会不公,缺少人性,缺少自由。

看了老人劈木板给了钱不走,以为给少了,原来是给多了,要求扣除吃的面包钱,萧红说不要了,老人一再谢谢,萧红由此思考人性。

许多年后萧军回忆说:“尽管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是艰苦的,政治、社会……环境是恶劣的,但我们从不悲观、不愁苦、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不垂头丧气……我们常常用玩笑的,蔑视的,自我讽刺的态度来对待所有遇到的困苦和艰难,以至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危害!这种乐观的习性是我们共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