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交响乐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鉴赏——交响乐鉴赏》期末论文
深沉而动人心弦的悲怆之美
—对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音乐分析
教师: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本文通过对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中具体乐章的
分析,进一步探讨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音乐风格及这部作品带给世人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创作背景;音乐分析
一、作者简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840年,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性格温柔敏感,对音乐极具天赋。
1862年他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兵斯坦学习作曲.1877年至1890年,他得到了朋友梅克夫人的资助,不用去工作,专心投入到他的创作中去。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温柔细腻。
在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中,他是唯一在创作领域中达到古典大师们的广度和深度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遍及于舞剧、歌剧、室内乐、交响乐、钢琴、声乐等各个领域,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被俄罗斯人民自豪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
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被称为柴科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哲学深度。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交响曲的完结篇,被认为是他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展示了无限深厚的人文底蕴。
这部作品可以说集中了柴可夫斯基音乐中所有的音乐特点,优美的音乐语言、宽广博大的音乐情怀及温婉细腻的音乐情感,还有那充满异国特色的俄罗斯情调。
二、创作背景
柴科夫斯基在第四、第五交响曲大获成功后,名满欧洲,这也激发了他再创作下一步交响曲的欲望的决心。
1889年,柴科夫斯基就开始酝酿这部新的交响曲。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就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
”1890年,长期资助帮助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突然中断与他的通信,倾诉情绪的重要通道的封闭使他陷入长期的寂寞悲伤中,形成了《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在这种极度的悲伤中,柴科夫斯基于1893年10月28日,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作品在圣比得堡首演时,听众反应相当冷淡。
直到第二次演出,全场听众才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含义,全场一片哭泣,演出获得成功。
可是柴科夫斯基却未能出席这次演出,他已悲惨地撒手人寰。
果然,这部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成为了他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成了他本人的安魂曲。
这部作品本质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后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镇压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三、作品分析(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包括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 小调、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
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这是饱尝心酸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
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音乐形象。
第二主题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具有柴科夫斯基式的温暖。
真切地表现了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最后,柔美的旋律伸展,乐章结束在送葬般的哀伤中。
第二乐章包括优雅的快板、D 大调、复三部曲式。
这是一支很有特色的圆舞曲,充满了愉快和谐的气氛和清新迷人的情绪,描写出渴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的幸福世界。
其构思来自于俄罗斯民谣。
第一部分的主题运用圆舞曲使音乐多了几分明朗,反映了主人公短暂的喜悦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中间部为b 小调,旋律有些哀伤,叹息哭泣的小二度音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忧伤。
结尾对中间部情绪进行了补充,在安静的气氛中又含有激情的音调,最后在一片安静中结束。
《悲怆》的第二乐章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意义在于,柴科夫斯基把原本属于一般音乐会领域的圆舞曲带进了交响乐的高雅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第三乐章包括甚活泼的快板、G 大调、谐谑曲与进行曲的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乐章。
它表现了斗争、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象征着人类为理想而战的不屈品质。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形成对比,第一主题是幻想般的、飘忽不定的诙谐主题,但其中孕育着第二主题材料。
第二主题为进行曲主题,展示出英雄性的正面形象。
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乐章的结尾由铜管乐有条不紊的相互呼应着,主要主题吹得响亮而有力,非常雄伟豪迈,表现出能压倒一切的意志与力量。
它与如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乐章包括哀痛的慢板、b 小调、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是这部作品最具独创性的部分,他是以哀痛的柔板作为交响套曲末乐章的。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音调上与第一乐章副部隐隐相连。
再现主部,是适度的行板,形成高潮。
渐弱后,三支长号和一支低音号奏出绝望的呼喊进入终结部。
本乐章在无限凄凉中结束。
这一乐章与本交响曲的标题呼应,悲伤、悲戚,浸透了安魂曲的气氛,刻画出主人公内心无比苦痛悲楚的哀歌。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曾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柴科夫斯基的同时代人。
人们一直把这部旷世之作誉为“经典的忧伤”、“灵魂的震颤”。
它虽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决不是一首消极死亡的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正因如此,它以极大而又深沉的悲怆之美震撼着人们。
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他的音乐也超越了国界的藩篱,是全人类音乐宝库中最重要、最珍贵的音乐遗产。
柴可夫斯基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