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考点

合集下载

611马哲背诵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一、马哲的总体特征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哲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马哲的物质观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马哲的意识观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3. 意识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四、马哲的实践观
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3.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马哲的社会观
1. 社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体。

2.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

3.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4.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 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本的理论体系,它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础理论,强调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应当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推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唯物史观,即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变革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存在剥削关系,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工资,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和贡献分配收入。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普遍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应用1. 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事业单位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2. 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等。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为中国高中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马哲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哲的核心观点。

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认为世界是多样的、总体上统一的,并提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如矛盾的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它认为社会的变革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提出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3.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指导致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

准确把握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关于人类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看法,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践、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例如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等。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想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物质和文化的丰富发展。

以上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

§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以外的存在都是物质的属性或表现。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联系与发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质量互变:事物的质的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对立统一: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阶级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价值论:价值: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积极肯定。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评价事物价值的基础。

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事物进行的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的反映。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政治考点速记口诀 答题要点汇总!马哲原理

政治考点速记口诀 答题要点汇总!马哲原理

作用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
记忆口诀
▲经上政文
关键词组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
答题要点
记忆口诀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关键词组
▲物质体系发展过程
答题要点
A.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记忆口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关键词组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答题要点
A反
记忆口诀
▲新旧并非时间先后
关键词组
▲发展及其实质
答题要点
A.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
6
记忆口诀
▲违背规律必受处罚
关键词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答题要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
2.对立统一规律
记忆口诀
▲矛盾每年必考
关键词组
答题要点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
特有的活动
B.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
作用
C.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形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
15
关系及其相互制约。
(2)制约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1、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是从物质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辩证唯物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7、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8、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马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辨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2、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1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两方面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

1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马原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原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一、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规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指导及回顾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指导及回顾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指导及回顾摘要:对于考研政治中马哲的重要知识点,复习时候要客观地学,科学地学。

不仅背名词、原理,还可以采取一些生动的直观形式或方法,将知识点学活化为己有。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与静止●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空间(时空)时间和空间●时间具有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具有广延性,三维性●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意识●本质(概念)●一种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能动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AI●不具备人类意识形态●不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AI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规律尊客主能●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不能改造)●人与自然●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桥梁●实践是分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其统一起来的基础●自然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影响自然界●总结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怎样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两大规律●联系着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着的●新事物符合规律的事物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螺旋上升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4个)●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关系P16 分析题答案材料●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具体事物的不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作用●关系P17 分析题答案材料●质量互变规律小题●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两段叫关节点/临界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考●五个基本范畴●因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同内容可有不同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本质与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多样性●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规律●展开两次飞跃: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实践●总结认识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真理(特殊的认识)●本质客观性,一元性●发展规律●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永远处于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谬误●对立的绝对性确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价值●价值本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论总结改造主观世界(人类思维)和改造客观世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大发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关键词:基础,决定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阶级相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位置,起主导作用●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历史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根本/基础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关系●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血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及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核心●社会历史其他动力×4●科技●改革(毛中特考)●革命●阶级斗争●人●前提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分类●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包括知识分子特殊时期包括剥削阶级●每一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中性词 e.g.蒋介石,毛泽东●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总进程和总方向●杰出人物具有进步意义 e.g.毛泽东●新的历史人物往往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无产阶级领袖●历史上做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常识积累】马哲常考名言考点汇总

【常识积累】马哲常考名言考点汇总

【常识积累】马哲常考名言考点汇总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先秦哲学著作《鹖冠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太虚即气。

(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水是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德谟克利特)(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费希特)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三)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鬼神论。

道理论。

绝对观念论。

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二、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解读:物质决定意识。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列宁)解读:物质和意识只有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绝对对立。

超出这个范围,建立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二者之间的对立是相对的。

3.“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毛泽东)解读:通过实践,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解读:“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列宁)解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门科目,对于备考者来说,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进行汇总,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矛盾的全息系统,认识世界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的角度进行。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应用,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前进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是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2.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社会制度,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3.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

2. 观念批判: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其表面现象和虚假性质,揭示社会现象中的本质矛盾和阶级斗争。

3.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正确认识,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 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考研政治马哲的六个高频考点

考研政治马哲的六个高频考点

考研政治马哲的六个高频考点凯程考研晶晶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哲的六个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观1.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是一种或几种实物,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原子,具有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在自然观唯物、在历史观唯心,具有不彻底性,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物质的定义(1)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不是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

3.按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区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第一性唯物就是唯物主义反之第一性唯心就是唯心主义。

4.按意识与物质的有无统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如果有统一性就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或彻底的唯物主义),如果没有统一性就是不可知论(本质就是唯心主义)5.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

主观唯心:就是按人得意识去认识世界,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等。

主张唯我论,提倡人的精神是世界本源。

(信自己,自大型)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与物质世界而存在;如上帝创造世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提倡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信主)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三种: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时物质组成的,比如风火雷电水火气土等;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性唯物主义。

比较古板善于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不彻底性被马克思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原因是说在自然方面是唯物主义但是一到历史方面又回到了唯心主义。

3.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要做事情要联系事物的两面性)7.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8.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9.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性(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一元论一元论唯心一元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源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二者其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42-43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四)物质,运动,时空,规律以及他们的特征第23-32页。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时空:值得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

(五)意识含义,能动作用,对物质的反作用,独立性?第28-30页。

(1)意识含义:从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4)意识的独立性:(六)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33页。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第35-37页(1)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展作用的诸要素总和。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种根本的显著地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八)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第二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比较?第64-65页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在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论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65-66页。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这种以实践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62-64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问题: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辩证关系。

第73-78页。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真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识、理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