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舆情管理制度46043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法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法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学校的舆情监测机制,特别是深化对校园舆情的引导与监控能力,防范不良信息对校园的渗透,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我们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及引导工作,以塑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构建一个健康的舆论生态,从而推动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稳健、有序发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并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工作目标本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实现舆情动态的即时掌握。
我们将坚决遏制并清除各类有害信息,密切关注学生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动态,积极实施正面引导策略,解答疑惑,化解矛盾,消除负面影响,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
二、主要内容本办法所提及的网络舆情,特指那些可能或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网络负面报道及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工作,则聚焦于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后所引发的各种舆论反应、言论、评论及后续报道的监测、控制及化解措施。
三、组织结构为高效推进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工作,特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该小组将全面负责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规划、监督执行、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等工作。
四、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监督员需密切关注学校BBS、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以及学生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动态。
一旦发现舆情,应立即向网络舆情管理员通报,并督促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进行引导。
同时,监督员还需做好日志记录及备案工作,并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向学校上报。
五、工作原则我们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流转办。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我们坚持“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对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及全面评估。
在回应舆情时,我们需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真诚、公开、及时地与学生及当事人沟通,避免矛盾激化。
学校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总则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
3. 各部门、学院要明确专人负责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加强与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与协作。
三、舆情监测1. 学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 监测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师生员工生活等方面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
3. 监测人员要定期分析舆情动态,对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进行预警。
四、舆情处置流程1. 舆情发现:监测人员发现舆情后,及时报告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 舆情研判: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舆情进行研判,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处置难度。
3. 应对措施:根据舆情性质和处置难度,采取以下措施:(1)对一般性舆情,由相关部门、学院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对重大舆情,学校领导亲自部署,相关部门、学院协同处置,确保舆情得到妥善处理。
(3)对涉及敏感信息的舆情,采取保密措施,避免信息泄露。
4. 舆情回应:根据舆情处置措施,相关部门、学院及时回应舆情,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
5. 舆情跟踪: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确保舆情得到有效处置。
6. 舆情总结:舆情处置结束后,相关部门、学院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舆情处置机制。
五、责任追究1. 对未按照本制度要求履行舆情处置职责的,学校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对泄露学校敏感信息、恶意炒作舆情等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舆情处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提高学校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学校内外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形象、声誉、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产生影响的各类信息、言论和事件。
第三条学校舆情处置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学校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二)真实性原则:对舆情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三)主动性原则:主动应对舆情,积极引导舆论,避免舆情恶化。
(四)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协同配合,形成舆情处置合力。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舆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学校舆情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二)对全校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三)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四)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职责:(一)网络信息中心负责舆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
(二)德育处负责舆情处置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三)保卫处负责校园安全稳定,协助处理涉及校园安全稳定的舆情事件。
(四)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配合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七条学校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对校内外的各类媒体、论坛、社交平台等进行实时监测。
第八条发现舆情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向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包括:(一)舆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
(二)舆情的主要内容、传播范围和影响。
(三)初步判断舆情性质和影响。
第九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四章舆情处置第十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和处置难度,采取以下措施:(一)及时回应:对涉及学校形象、声誉的舆情,及时发布官方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学校舆情管理制度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舆情动态,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和稳定,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体师生员工。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事件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快速响应。
(二)准确性原则:准确把握舆情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保密性原则:严格保守学校秘密,防止信息泄露。
(四)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应对舆情事件。
(五)引导性原则:积极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学校舆情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学校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三)分析研判舆情事件,提出应对措施。
(四)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应对舆情事件。
(五)对舆情事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条学校设立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舆情管理办公室职责:(一)负责舆情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负责舆情事件报告、处置和跟踪。
(三)负责舆情应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四)负责舆情信息发布和宣传。
(五)负责舆情管理工作档案的建立和归档。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八条学校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包括校内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以及校外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
第九条舆情监测内容包括:(一)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
(二)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
(三)学校形象、声誉等方面的问题。
第十条舆情监测采取以下方式:(一)人工监测: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师生员工等渠道,收集舆情信息。
(二)技术监测: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一条舆情监测发现重要信息,应及时报告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舆情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工作,提高学校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舆情工作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学校及其教育教学活动、教职工、学生等产生关注、讨论和传播的信息。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准确判断舆情性质;(二)依法依规处理舆情,确保学校合法权益;(三)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四)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制度落实。
第二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舆情管理工作。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监测、分析、处理和报送等工作。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部)应设立舆情管理责任人,负责本部门、本学院的舆情管理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七条学校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校舆情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一)网络舆情监测: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二)媒体舆情监测:关注主流媒体、校园媒体等,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三)师生舆情监测: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舆情监测发现重要舆情信息,应及时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第四章舆情分析与研判第九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上报的舆情信息进行审核、分析、研判,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十条舆情分析研判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舆情产生的原因;(二)舆情传播途径和范围;(三)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四)应对措施建议。
第五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十一条舆情应对与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二)依法依规,确保合法权益;(三)公开透明,尊重事实;(四)有效沟通,化解矛盾。
第十二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分析研判结果,制定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
学校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引导舆论导向,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实现对学校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控。
2. 及时发现、分析、处置网络舆情,确保学校网络环境安全稳定。
3. 引导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4. 加强与师生沟通,倾听师生心声,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2. 舆情监控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 及时发现并报告网络舆情事件;- 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处置网络舆情;- 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
3. 相关部门职责:- 教务处: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 教务科:负责教师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 宣传部:负责网络舆情宣传教育工作。
四、舆情监控内容1. 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发布的信息;2. 学校师生在各大论坛、贴吧、社交网络等平台发布的言论;3. 学校周边社区、家长群等网络空间发布的与学校相关的信息;4. 其他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产生影响的网络舆情。
五、舆情监控方法1. 人工监控:通过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对学校官方平台、师生言论、周边社区等网络空间进行实时监控;2. 技术监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分析,提高舆情监控效率;3. 信息报送:各部门、各单位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应及时向舆情监控办公室报告。
六、舆情处置1. 及时响应:舆情监控办公室接到舆情报告后,应及时分析研判,制定处置方案;2. 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师生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化解矛盾;3. 正面引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导向;4. 依法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三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处理等工作机制;(三)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四)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防范和引导;(五)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一)对校内网站、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二)对校外与学校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定期巡查;(三)关注媒体报道、网络评论、网民意见等,及时了解校园舆情动态。
第七条网络舆情预警:(一)对可能引发校园舆情的事件进行预警,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校园舆情事件,提出预警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第八条网络舆情引导:(一)对校园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针对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第四章报告与处理第九条网络舆情报告:(一)对发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重要舆情事件,按照要求撰写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
第十条网络舆情处理:(一)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解决;(二)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由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中小学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中小学校园网络舆情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预防和化解网络风险。
2. 引导师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维护网络秩序。
3. 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
2. 设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监测、处置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四、工作职责1.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2)定期分析校园网络舆情,提出应对措施;(3)组织开展校园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活动;(4)对校园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2.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职责:(1)负责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网络风险;(2)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研判,提出处置建议;(3)协助相关部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4)组织开展校园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五、舆情监测1. 监测范围:包括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
2. 监测内容:关注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负面信息、不良言论等。
3. 监测方式: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六、舆情处置1. 及时封堵、删除有害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2. 对负面舆情进行核实,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3. 加强与师生沟通,化解矛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4. 对涉嫌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理。
七、宣传教育1.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3. 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培训,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八、监督考核1. 定期对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
2. 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学校防舆情管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声誉,提高学校应对舆情的能力,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工及校内各类组织。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舆情,避免舆情蔓延。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3. 及时报告,快速处置。
发现舆情事件,要及时报告,迅速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4. 依法依规,公开透明。
在舆情工作中,要依法依规,公开透明,保障师生、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舆情监测1. 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包括网络、媒体、校园、社会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收集舆情信息。
2. 设立舆情监测员,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上报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3. 定期对舆情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学校舆情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五、舆情处置1. 舆情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处置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2. 对舆情事件进行核实,查明原因,制定处置方案。
3. 积极与媒体、公众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4. 对涉及学校师生、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依法依规妥善处理。
六、舆情培训1. 定期组织舆情培训,提高师生、教职工的舆情意识和应对能力。
2.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舆情讲座,传授舆情应对技巧。
3. 开展舆情模拟演练,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责任追究1. 对舆情事件处置不力、延误时机、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2. 对违反舆情管理制度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纪律处分或法律追究。
八、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誉,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及学生。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实效性:针对不同舆情事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维护学校声誉。
3. 预防性:加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提前预防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因素。
4. 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 指导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 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
4.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活动。
第六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职责:1. 监测网络舆情,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信息。
2. 及时报告网络舆情事件,提出应对建议。
3.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4. 负责网络舆情档案管理。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第八条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搜索引擎等途径,对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后,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舆情事件性质,评估事件影响。
2. 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收集相关证据。
3. 根据舆情事件性质,制定应对策略。
4. 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5. 加强与媒体、公众沟通,化解矛盾。
6. 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条学校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并及时报送上级部门。
第四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导致学校声誉受损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学校舆情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对学校产生、传播的各类信息。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控遵循以下原则:1. 依法依规,严格规范;2. 及时发现,快速响应;3. 科学引导,正确舆论;4. 责任到人,协同处置。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管控工作的总体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 舆情监测组:负责对学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2. 舆情应对组:负责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协调和沟通;3. 舆情宣传组:负责学校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提升学校形象。
第六条各部门、各单位应明确舆情管理责任人,积极配合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开展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舆情监测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实时关注学校网络舆情动态;2. 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舆情发展趋势;3. 及时向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报告舆情情况。
第八条舆情应对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对负面舆情,迅速响应,制定应对方案;2. 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舆情;3. 积极引导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第九条舆情宣传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学校正面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2. 引导舆论关注学校发展,树立良好形象;3. 定期发布学校新闻、动态,回应社会关切。
第四章舆情培训与考核第十条学校应定期开展舆情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师生的舆情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十一条学校对各部门、各单位舆情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由学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四条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学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师生、员工以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传播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三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收集、整理、分析、报告等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舆情事件。
第五条学校各院(系)、部门、班级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报送机制。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六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第七条发现网络舆情信息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立即进行分析,评估其影响程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网络舆情形势,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第四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九条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消除不良影响。
第十条对涉及学校重大利益、师生安全、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事件,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学校各院(系)、部门、班级等要积极配合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第十二条对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七章监督与保障第十六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十七条学校将定期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学校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和意义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教职工以及校内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问题,防止负面舆情扩散。
2. 依法依规,科学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信息传播安全。
3. 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迅速响应,确保网络舆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4. 正面引导,积极化解:弘扬正能量,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化解矛盾,营造和谐校园。
四、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
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等工作。
3. 各部门、班级、学生组织等应设立网络舆情联络员,负责本部门、班级、学生组织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五、主要职责1. 网络舆情监测小组:(1)定期对校内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开展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网络舆情问题。
(2)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3)定期向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报告网络舆情工作情况。
2. 各部门、班级、学生组织:(1)加强对师生的网络舆情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2)加强内部管理,防止负面舆情在本部门、班级、学生组织中传播。
(3)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监测小组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1)制定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协调各部门、班级、学生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研判,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4)定期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六、舆情应对措施1. 对于负面舆情,及时了解事实真相,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2.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引导舆论。
3. 对于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打击。
学校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学校声誉,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预防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坚决封堵、删除有害信息,维护学校网络舆情安全。
3. 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
4. 提高师生网络素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同维护校园网络安全。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设立舆情信息员,负责本部门、班级的网络舆情监测和信息上报。
四、职责分工1. 学校网络舆情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1)制定学校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监督、检查各部门、班级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
(3)协调解决网络舆情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负责:(1)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
(2)对网络舆情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3)指导、监督各部门、班级舆情信息员工作。
3. 各部门、班级舆情信息员负责:(1)负责本部门、班级网络舆情监测,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2)配合网络舆情安全办公室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五、舆情监测与处置1. 网络舆情监测:(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关注校园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了解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3)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形成舆情报告。
2. 舆情处置:(1)对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言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对涉及学校声誉的舆情,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校形象。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网络用户,包括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等。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网络舆情管理政策,监督、指导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执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四)组织网络舆情培训和宣传;(五)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和数据库。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第九条网络舆情监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校园内外的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二)新闻媒体、专业网站等对学校的报道;(三)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体。
第十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章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理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不当言论和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网络舆情处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公正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三)合法性: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网络舆情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加强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师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学校舆情防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思想动态,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造成侵害。
2. 强化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
3. 做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维护学校形象。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组,负责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分析、研判和报告。
3. 设立舆情应对处置组,负责舆情事件应对处置、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四、网络舆情监测1. 监测范围: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及校内外的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
2. 监测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权益、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3. 监测方式:采用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五、舆情应对处置1. 及时发现和处置负面舆情:发现负面舆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遏制事态扩大。
2. 正面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 协调联动:加强与上级部门、新闻媒体、师生家长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4. 信息发布:严格按照信息发布流程,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六、舆情培训与宣传1. 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培训,提高师生网络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
2. 加强网络舆情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能力。
七、监督与考核1. 学校网络舆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2. 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稳定,维护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加强对学校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处置,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预防和化解网络风险。
3. 引导师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
2. 设立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互联网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工作。
四、职责分工1. 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1)制定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2)指导、监督各部门落实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3)协调解决互联网舆情管理中的重大问题;(4)对互联网舆情管理进行考核评估。
2. 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办公室:(1)负责互联网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2)收集、整理、分析学校互联网舆情信息;(3)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4)及时上报重要舆情信息,提出处置建议。
3. 学校各部门:(1)积极配合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2)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网络安全教育;(3)加强网络内容审核,防止有害信息传播;(4)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办公室。
五、舆情监测与研判1. 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 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判,评估其影响力和危害程度。
3. 对重要舆情信息,及时上报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六、舆情处置1. 对一般性舆情,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 对重大舆情,学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参与。
3. 舆情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迅速响应,及时处置;(2)准确性:准确把握舆情性质,合理处置;(3)有效性:有效化解矛盾,消除负面影响;(4)合法性: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学校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工及与学校有关联的各类人员。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各类舆情事件;(二)主动性:主动了解、关注、引导和化解舆情;(三)真实性:真实反映舆情事件情况,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四)保密性:严格保护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确保信息安全。
第二章舆情信息监测与报告第四条学校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五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定期对以下渠道进行监测:(一)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二)各类新闻媒体、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三)校内师生、教职工、家长等群体反映的问题。
第六条舆情监测小组发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报告:(一)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舆情信息;(二)可能对学校形象、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的舆情信息;(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校园不稳定因素的舆情信息。
第七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及时将舆情信息报告给学校领导,并按程序处理。
第三章舆情处理与应对第八条学校领导接到舆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以下措施:(一)对舆情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二)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三)加强与媒体、师生、家长等群体的沟通,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四)对事件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九条舆情处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二)依法依规,合理处置;(三)积极沟通,化解矛盾;(四)保密原则,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舆情管理工作责任第十条学校领导对舆情管理工作负总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舆情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舆情监测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
舆情学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学校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及时妥善处理舆情对学校声誉、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师生权益的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所有教职工、学生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各类社会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各类舆情信息及时掌握、分析和应对。
2. 准确性:对舆情信息进行准确判断,避免误判。
3. 主动性:主动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舆情的潜在问题。
4. 协同性: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应对舆情。
5. 保密性:对涉及学校敏感信息的舆情信息严格保密。
第二章舆情定义与分类第四条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公共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关注、评价和议论。
第五条舆情信息分为以下类别:1. 正面舆情: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2. 中性舆情:对学校工作的一般性评价。
3. 负面舆情:对学校工作的质疑、批评和指责。
第三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六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管理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第七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 舆情监测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
2. 舆情应对组:负责制定舆情应对策略,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舆情。
3. 舆情评估组:负责对舆情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第四章舆情信息处理第八条舆情监测组应及时收集各类舆情信息,包括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
第九条舆情应对组在接到舆情信息后,应立即进行分析,判断舆情性质和影响范围。
第十条对于正面舆情,应及时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对于中性舆情,应予以关注,积极改进工作;对于负面舆情,应采取以下措施:1. 核实情况: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判。
2. 回应关切: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
3. 制定措施: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媒体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舆情。
第十一条舆情评估组应定期对舆情处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下坝镇中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
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电教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
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
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
1.监测对象。
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
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学校主管人汇报,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主要领导汇报,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主要领导汇报,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