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4、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1、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2、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表达不规范的词句:“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累坠”应改为“累赘”“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烦重”应改为“繁重”“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力量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育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比的联想力量。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剧烈的激愤之情;3.体会、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悟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悟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尝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比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会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同学活动】预习,诵读。

思索,争论。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索: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日,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索。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非常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期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头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头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灯下漫笔(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内容: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灯下漫笔(节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灯下漫笔(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讽刺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一本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散文集,由中国当代散文家贾平凹创作。

该书以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教授《灯下漫笔》这一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赏析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并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意义。

2. 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让他们就该段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研究和讨论。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写出自己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给予写作任务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散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于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3.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讨论,提取段落中的重点内容、文学要素和修辞手法。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讨论和互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味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教学过程]一、导入没有伟大民族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安葬鲁迅的第三天,郁达夫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

读了《灯下漫笔》一文,我们就更明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二、解题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既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发散。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

2.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学生分享对鲁迅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4.深入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拓展延伸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鲁迅散文进行阅读,分享阅读感悟。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鲁迅作品。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和批判精神。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学习兴趣浓厚,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鲁迅散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作品。

2.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一、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灯下漫笔》时,有没有发现鲁迅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老师,我觉得鲁迅的语言很尖锐,有时候也很讽刺。

”教师引导:“很好,鲁迅的语言确实有这样的特点。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案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案 精品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思路分析,体会本文表达的深刻思想。

2.通过语句分析,品味作者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体会语句,分析思想教学难点: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讲读。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下漫笔》。

二:了解背景,齐读课文提示第1段,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领会,品味——在黑板左上角)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放幻灯片:词语解释)提问一位学生,如果概括正确(怒,哀)则予表扬,然后导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错误,则趁机导入下一个环节。

四:课文分析1、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

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

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名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灯下漫笔》一文,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2. 分析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灯下漫笔》一文;2. 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3. 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4. 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黑白插图,描绘一个人在灯下写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写字的思考:写字的意义、写字的场景、写字的感受等。

步骤一:导入1. 教师展示作家简介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文章的?b)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c)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情况吗?步骤二:阅读1. 学生阅读《灯下漫笔》一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文章中的灯下是什么意象?b)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步骤三:分析1.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a)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b)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步骤四:讨论1.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为什么作者使用了灯下这个意象?b) 文章中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有感触?步骤五:写作练习1. 学生以灯下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感悟,并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文学世界,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拓展活动:学生自行选择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一、课程背景本堂课是一堂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文言文《灯下漫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灯下漫笔》这篇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灯下漫笔》的方式,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灯下漫笔》,并对课文进行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25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阅读理解问题。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仿写练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下漫笔》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表达结构。

2.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仿写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审,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5. 总结和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现,包括对课文细节和主旨的理解;4.学生的写作能力表现,包括仿写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言文的作品,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短文,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灯下漫笔〉节选》这篇文章,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特色。

2.运用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导入 (10 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30 分钟)1.让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

2.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章中有哪些典故和比喻?它们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文章有哪些描述性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 (20 分钟)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

Step 4 创作活动 (3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

每个组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片段,仿照《〈灯下漫笔〉节选》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其中的景物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取的段落或片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主要思想?-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描写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Step 5 展示和交流 (10 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Step 6 结束总结 (10 分钟)1.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灯下漫笔》中的精彩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鲁迅散文的特点;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 鲁迅散文语言的把握;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默读和精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散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本中的精彩片段;3.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

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培养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2.2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篇文章?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对文本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4.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提供《灯下漫笔》的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

5.2 影像资料:播放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5.3 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