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专业:姓名:学号: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

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

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途径,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推动文学研究 的发展。
增强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比较文学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语言学、历史学、 哲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研究者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提 高综合素质。
CHAPTER 02
比较文学的目的
促进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
CHAPTER 04
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技巧
文本比较研究
文本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 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文化交流与对话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民族之 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的 独特性和多样性。
搭建多元文化的对话平台
比较文学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平 台,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跨文化对话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 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文化外交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为文化外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 践指导,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世界和平与发展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THANKS
[ 感谢观看 ]
文学研究深化
拓宽文学研究视野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将文学研究视野从单一文 化拓展到多种文化,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本 质和价值。
挖掘文学作品的多元意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相对主义出现并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文化相对主义的出现,对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相对主义和比较文学两个方面探讨。

一、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最初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博阿斯对文化的研究。

他指出,文化不应该作为行为和思想的原始因素,而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形成的结果,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对同一文化现象的解读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文化的相对性。

文化相对主义最早的内涵就是批判种族主义和文化优越主义,主张不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这对于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化相对主义的另一重要理论支撑是语言启示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生成的基础,不同语言系统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制定的概念和知识体系都是有区别的。

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文化相对主义缺乏普适性,它的相对性定位会导致文化之间的隔阂,让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文化相对主义在代价的考虑上过于简单粗暴,它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互动和交融。

二、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相似点,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跨文化现象,从比较的角度去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间互相渗透的影响。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被扩大到了跨艺术、跨民族和跨历史时期的比较,从而成为了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学科。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穿比和对比。

穿比法是指将一个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其他艺术作品、其他学科文本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从而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连接和内在意义。

而对比法则是将文学作品直接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差异性,以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比较文学的优点在于,它能揭示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进程。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

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

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

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

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

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

人类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人类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人类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文化及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旨在研究人类的本质,包括文化、生物学和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而文化比较研究则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及影响因素,来深入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

两者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人类学可追溯至18世纪晚期,是一种以理解人类文化和生物进化为重点的学科。

人类学家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实地研究、考古学和绘制人类家谱等方式,来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惊人差异,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研究过程中,人类学家通常会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是一种基于相对方法的比较研究。

它主要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化之间的相同和差异,以及它们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发掘和理解文化的各个层面。

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何为文化以及如何了解、适应和评价不同的文化体系。

人类学家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研究文化,例如深入访谈、参与观察和自然观察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了解某个特定文化的情况,通过比较其它文化来发掘相同和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文化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比较文化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一种文化中对道德、伦理以及行为规范的集体观念。

不同的文化会因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而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念。

文化比较研究强调对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和理解,通过发掘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来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

2. 比较文化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种社会中各种组织形式、职责和角色所涉及的集体观念。

因此,文化比较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社会层级和阶层、政治系统、家庭结构等,以此探讨不同文化的社会特征。

3. 比较文化的符号体系符号体系是指一种文化中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标志和表示形式。

符号体系是某种文化重要的行为模式之一,它反映了该文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

文化比较研究强调探索不同文化间的符号体系差异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幸运的颜色,但在其他文化中,它却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首先,把“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

这有助于克服比较文学研究史上出现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学术偏向。

第二,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也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事实上的广泛的联系性。

第三,比较文学的比较必须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是跨越两个以上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的比较,是在不同文学体系中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性,并将它们加以比照、对照、参照和借鉴。

第四、“各种文学关系”指的是人类文学现象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文化”是指民族文化,即相对稳定、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成传统的文化单元。

二、国民文学国民文学是以“国家”为依据界定的文学单位,在数量上指的是某个国家作家作品的总和,在质量上指的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特质的作家作品。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民文学与民族文学具有同一性。

在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民族文学小于国民文学,如中国;当一个民族分成两个以上的国家时,民族文学大于国民文学,如朝鲜民族的文学。

鉴于“民族”现代化后成了“国家”,“民族文化”现代化后成了“国民文化”,在指称现代主权国家的文化、文学现象时、应以“国民文化”“国民文学”的概念。

三、区域文学所谓区域,是指由若干民族和国家形成的集合体。

由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关联,使某一区域内的各民族文学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联系性、共通性和相似性。

这就形成了区域文学,或称“文学圈”。

地理上的毗邻、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宗教的纽带和推动作用、语言上的关联与翻译文学的媒介促进区域文学的形成。

区域文学的形成是某一文明中心国的文学向外辐射的结果,是区域特征与民族风格的辩证统一,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当今世界主要有东亚文学区域,南亚、东南亚文学区域、中东文学区域、欧洲文学区域、拉丁美洲文学区域和黑非洲文学区域。

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比较文学是现代文学中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与单纯地研究一国或一民族的文学创作相比,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突破国界,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限制,对多个文学体系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考察,旨在揭示人类的普遍价值和文化间互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范式1. 宏观比较文学宏观比较文学从整体上比较多种文化、多个民族或不同语境下的文学,探讨文学现象中人类的普遍价值、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等问题。

宏观比较文学可以观察到文学多元化发展、流传和交流,探究不同文学间的关系和文学的全球影响,反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达方式。

2. 微观比较文学微观比较文学则是从某个特定文学现象入手,比较不同史时背景、文化环境或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的异同,例如“文学家族史”或“作家主题研究”,比较评论一个文体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写作。

在微观比较文学中,人们可以深入到具体的文本、作品和创作者中,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揭示不同文化岛、语言、思想、历史、风俗等差异,同时也找到文学的共性和趋势。

3. 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传统文学学科研究文学本身,而比较文学通过与其他文学相关的学科交叉,例如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使文学脱离了单纯的文本研究和学科边界限制,更多元的无法科学深度探究文学问题。

与文化人类学合作,比较文学研究从文学中认识特定文化群体的社会制度、政治意识和宗教信仰类似的文化表现;与语言学合作,比较文学研究从比较特定语言结构、语系、历史变迁、语境和文采等角度探寻文学创造中语言的作用;与文化研究合作,比较文学研究从社会文明、文化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文化背景。

二、比较文学的方法1. 跨学科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跨越学科领域,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比如,融合文本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文学创作和接受历史、文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差异、共性问题等进行探讨。

文化人类学介绍

文化人类学介绍

文化人类学介绍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探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社会组织等方面。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以及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调查,他们会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环境中,与当地人交流、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和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法,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和新领域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和新领域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和新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最大得益是,既有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等精品力著的问世,又有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等前辈专家的身体力行,他们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启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如今,我们已拥有学科理论研究、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文学人类学、形象学、译介学、生态文学批评、宗教与文学关系等多个稳定的传统学术方向和新兴研究领域,其领军人物和活跃在学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中坚力量,预示着我们学科的未来后继有人并发达兴旺。

(一)传统方向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和华人流散文学研究,是我们比较文学复兴时就有的传统研究方向。

1.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对比较文学具有基础性和起始性的意义,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就说过“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循此,大家渐次深入文化层面,或抉隐钩沉、考辨梳理、还原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新文学的发生去考察异国文学资源的变异转化、作出新的诠释和认识等,成果丰硕,人才济济。

若从国别文学之间关系的角度看,有季羡林、郁龙余,赵毅衡、刘海平,孟华、钱林森,卫茂平、杨武能,李明滨、陈建华、汪介之,严绍璗、韦旭升、王晓平和严明等的中印、中英、中法、中德、中俄和中日韩文学关系研究;以及中外文学思潮及相关专题研究,如赵毅衡的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研究,解志熙的中国唯美-颓废主义和存在主义研究,艾晓明、罗钢、罗成琰、李庆本等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研究,温儒敏、陈国恩等的中国现实主义研究;孙乃修、尹鸿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孙玉石、吴晓东、尹康庄的中国象征主义思潮研究;戴锦华、孟悦、杨莉馨等的女性主义思潮研究等等。

若从中国文学主体创造角度来梳理、研究外来文学的传播、影响和接受来看,则突出体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学文化关系的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乐黛云、赵瑞蕻、彭定安、王富仁、孙乃修、杨武能、刘海平、孟华、王宁、高旭东等人的研究著作,以及2005年由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和文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深入了解文化的重要方法。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而文化研究则更多关注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研究对象。

在文学研究中,可以选择某个特定作品或者某个作家的所有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而在文化研究中,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地区、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文化群体等。

不同的研究对象选取,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多学科交叉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围,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

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思想,结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

三、时代背景分析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探究时代背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化现象也是在某个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对社会背景有足够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的背后含义。

四、大众文化意义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也需要关注大众文化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时,要更好地关注大众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它们的含义。

五、跨文化分析跨文化分析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和文化现象,可以更好地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分析是一种文化认知方式,既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能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六、批判性思考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中,批判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有深度的分析,探究其中的缺陷和问题。

人类学转向与文学人类学——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文学人类学专场会议综述

人类学转向与文学人类学——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文学人类学专场会议综述
— —
A S mm r f t e S eilMet g o i r r l r p Ig tt e u a y o h p ca ei f L t a y A, o Do y a h n e t
T nh An u lS mp s m o hn s o a a ieL tr tr e t n a y o i f C iee C mp r t i au e u v e
a hr po og . nt o l y Ke r s: n hr o og c l ur n lt r r a t o l gy y wo d a t op l ia t ni g;ie a y n hr po o
21 0 1年 8月 9日到 1 1日, 中国 比较 文 学第 十届
第2 5卷 第 1 期
Vo. 5一 No 12 .1






21 0 2年 1月
Jn 2 2 a . 01
j oURNAL 0F B S AI E UNI R I Y VE S T
人 类 学 转 向 与 文 学 人 类 学
第 十届 中 国比较 文 学 年会 文 学人 类 学专 场会 议 综述
杨 骊
( 四川 大 学 锦城 学 院文学 与传媒 系 , 四川成 都 6 1 3 ) 1 7 1 摘 要 : “ 学人 类 学” 中 国比较 文 学第 十届 学 术年会 上 首 次成 为专 场会 议 之 一 。此 次域 的学术 前 沿 , 概括起 来 有 以下三 方 面: . 于人类 学转 向 问题 的理 论 1关 研 讨 ;. 文学人 类 学元话 语和 方 法论 的思考 ;. 关 文 学人 类 学的个案 分析 。 2对 3有
o e a d s o r e a d m e h d l g o ie a y a t r p l g ; ) t e c s n l ss o i r r n m t — ic u s n t o oo y f l rr n h o oo y 3 t h a e a a y i n l e a y t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学研究是一个极其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各种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讨。

在文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研究的理论是研究的理念和框架,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对文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理论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之间的关联来建构文本的意义。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对文本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

结构主义的方法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这种方法注重文本的自身属性和内在关联,忽略了文本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导致了对文本外部因素的忽视。

2.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稳定、多元和矛盾的,主张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和解构。

解构主义的方法强调对文本的多重解释和多重意义进行挖掘和展现,注重对文本的边缘、间隙和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多重意义和可能性。

解构主义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多维度的分析,但是也容易陷入理论的自我否定和无限解构的怪圈。

3.文化批评理论文化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揭示了社会和历史的特定现象和价值观念。

文化批评的方法注重对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和交融。

文化批评理论的方法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使得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4.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在20世纪后期兴起,它认为文学是多元、游戏和流变的,主张对文学进行多元和开放的解读。

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跨语境和跨媒介的分析和讨论,强调文学作品的跨越性和流动性。

比较文学人类学研究

比较文学人类学研究

比较文学人类学研究1以人类学视角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自人类学诞生的初始阶段,人类学家就将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形式纳入到人类文化的范畴进行研究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不同族群的文化、文学现象,人类学当中的跨文化的文学比较成了人类学和文学的交汇点。

起初,以人类学研究比较文化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学科定位和位置,被相关学者认为是旁门左道,并不入流。

而在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使其成为了一个既前沿又略显边缘化的学科。

前沿化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人类学在神话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化人类学阐释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并在世界文学人类学界位居前列。

但是其边缘化的问题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这门学科一开始在学科归属上并不为传统的学科所接纳,之后才在比较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渐渐壮大。

我个人认为,以人类学来研究比较文学,也应当是在进行一场比较文化的研究,它给文学的创作和意义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它将透过文学创作的文本文字、艺术形式、审美价值以及它的社会意义,来发掘其根本的深层文化涵义和内因。

并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内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SonsandLovers》、《孔雀东南飞》以及《金锁记》的比较2.1《SonsandLovers》以及《金锁记》里女主角人格异化的精神分析《SonsandLovers》和《金锁记》是在中英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但在其文中我们可以找到“性格”相似的女主人公。

我所说的这种“性格”并非是女主人公莫瑞尔太太和曹七巧天生从娘胎中带出来的生物意义上的遗传基因所致。

而是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后天“性格”。

是其人格异化的产物。

无论是《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太太,还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无法摆脱的问题就是婚后妇女从属于丈夫的社会属性的地位以及无法改变自己婚姻状态的苦衷。

面对自己爱情的缺失和强烈的诉求,她们都选择了将爱继续放在了狭小生活范围中唯一的异性———儿子的身上。

(NEW)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编 绪 论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1章 文类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详解第2章 主题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译介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详解第4章 形象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思潮流派比较研究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类型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详解第7章 比较诗学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1章 文学与其他艺术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文学与心理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学与宗教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详解第4章 文学与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详解第5章 文学与科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编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第1章 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详解第2章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详解第3章 阐释学与比较文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详解第5章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绪 论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1 复习笔记一、“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淘通(一)比较文学被誉为当今世界一门“显学”比较文学从19世纪末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盛行于世界各国,发展得极其迅猛,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文坛上最有活力、最有成就、最受人青睐的学科之一。

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增长,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中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而文化研究则着眼于更加广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

两者都是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从历史上看,比较文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研究,而文化研究则更加跨学科,包括了众多领域,如人类学、历史、社会学、视觉艺术、音乐等。

两者的研究对象也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探究作品之间的异同和联系,而文化研究则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研究,涉及文化、社会、艺术、音乐等多个方面。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主张,这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比如在中国和印度的古典文学中,都有许多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作品,但其中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却大不相同。

在文化研究方面,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所承载的人们的价值观。

此外,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比如在西方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引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这也让中国古典文学在全球学术领域中受到更多关注。

而在文化研究中,也可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和影响,揭示文化传递的历史和途径。

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众多的文化成果就在这条路上进行了传播和互通。

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间的比较需要遵循一些严格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简单地进行表面上的对比,更不能因表面相似而轻易地下结论。

其次,当前的全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文化同质化问题,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面临挑战。

此外,对于不同的文化,也必须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策略,不能套用一般的理论和模式,这也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和理解。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的学科。

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寻找共性与差异,并探讨这
些共性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在比较文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比较:比较是比较文学的核心方法。

它指的是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等进行对比,来发现和分析它们之
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是跨文化、跨作品、跨时期的,也可
以是相同作品或作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对比分析。

2. 文学: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思想、感情和想象的文化创作形式。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3.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创作者通过语言、叙事、形式和结构等手
段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作品。

它可以是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篇
散文、一出戏剧等。

4. 文化:文化是特定社会或群体的共享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思想和知识等的综合体。

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文学作
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背景设置等方面。

5. 共性和差异:比较文学关注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指
的是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可以是主题、风格、叙事结构等
方面的相似性。

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学作品在内容、形式、文化特色上
的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扩展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发现文学作品的共性和时代特点,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苏日娜 31305015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 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 二、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 • 三、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 • • • • •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 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产生历史背景 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 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 文化 人类学的核心范畴,人类特有的一种适应环境 的体系或机制,解决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需要所涉及的关 系: • 人与自然: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文化或人工制品; • 人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制度和社会事实; • 人与自己心里:个人基于知识、思想、信仰、态度、价值 等所显示的行为和精神文化或心态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
• 创始于1901年,区别于体质人类学(人类体质特 征)1871年 • 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对文化进行系统的科学研 究的尝试
• 奠基性著作
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 德国 1860
泰勒(Edward B. Tylor) 英国 1871
«历史上的人»
«原始文化»
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
• 文化人类学 比较文学(时间、空间)
• 发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文学界; • 20世纪获得长足的发展; • 范围、规模; 文化人类学: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有综合优势的显学之一; 比较文学:文艺学中体现跨文化和跨学科旨趣的一个学科;
• 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产生了根本性的亲缘影响,而且继续产生着这 种影响。
文化有机论
•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 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中各部分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分别在文化整合中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切特征---思维、语言、 理性、艺术、宗教等,均可归入“文化” 范畴,并在文化系统中得到本质的说明。 这就是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中领先学科的内在原因。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 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迅猛发展,先后涌现 出众多的流派,大大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领域和研究视界,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理论经验, 并使文化问题的研究从学科本身中拓展开来,形 成普遍性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 “文化进化”问题 • “文化传播”问题 • 文化有机论
“文化进化”问题
几种比较法
• 一对一比较法 • 有限比较法(Controlled Comparison) • 统计比较法(Statistical Comparison)
• 这些使得比较作为建立和验证假说的方法更加精 确有效,近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取样技术。
•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因受到学历,视野和资料等 方面的限制,还不能达到人类学的那种纵横四海 的统计比较程度。不过,比较文学从西方扩展到 东方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森严的堡垒已经 被打破,中、印、日、阿拉伯等亚洲主要文明同 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对话业已展开,这也就为未来 的文学人类学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供局部概括 和演绎的基本素材。
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
• 一、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二、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三、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 的整合
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 • “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的依据 • 几种比较法
引 言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冷战结束,信息高速公路 开通和世界性市场的真正形成,对比较文学学者 的自我定位产生了根本性影响。随着文化交往升 级和文化对话的空前扩大,一种以多元取代一元, 边缘挑战中心为特征的超学科的文化研究正方兴 未艾,预示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新趋势和新格 局的到来。我们在此时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 成果,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中远期理论目标的有 益参照,是比较文学继续发挥促进文艺学总体变 革的先锋作用。
• 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弗雷泽
• 新进化论---怀特,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
• 单线进化说已经被兼顾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多线进化说 所取代,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本质差异的观念也得到理 论的确认。
“文化传播”问题
• 早期的德澳,英国的文化传播论派
• 当今的文化变迁理论
• “文化圈”,“文化丛”,“文化特质”,与 “文化中心”等相关的概念单位,可以对传播和 变异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也可以为比较文 学中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解释的模型。
• 在21世纪中。随着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文 学艺术的人类学价值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 视和更深入的开掘与利用,而人类学的影 响也会进一步拆除文学经验的国别和文化 界域,把诸如«北京人在纽约»、«日本人在 巴黎»之类的猎奇式体验引向人类文学经验 整合的总体目标。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 一、原型批评与文学整体:弗莱的文学人 类学方法; • 二、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人类学 研究; • 三、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构想


•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 人类学的主要分支,有时亦简称为人类学,是以人类文化 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 文化人类学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和进化 (包括一般和特殊进化)的过程,并比较研究各民族、各部 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的文化同异,由此发现文化 的普通性以及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它从文化的而不是生 物的角度去考察人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人类生 活、行为、信仰和观念的差异性及成原因。 • 人 文化动物(cultural animal)
与异文化的对话
• 在人文研究领域寻求与异文化的对话,成为本世纪以来学 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 托多洛夫(保加利亚裔的法籍批评家)倡导:“对话批 评”,可以看做是文化对话通过个人经验而凝结出的杂交 优势成果的典型案例。 • 文化间的边缘体验和个人的流放经历使托多洛夫获得了反 思自己原有的单一立场和偏执态度的可能,这种反思终于 使他克服了“普遍与相对的对立”,站到“对话批评”的 境界之上。 • 不同文化代表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可能的,假如这种互相理 解的愿望存在的话。比较作为异质文化对话的形式导致了 认识论上的突破,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则引发出新的真理 观:真理不在形形色色的自我本位者和民族自大狂的手中, 真理就在对话中的“相通之处”。
产生历史背景
•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上着眼,关于宇宙自然科学出现 在前,关于人本身的科学在后。 • 古希腊哲学始于自然哲学 • 苏格拉底时代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理论命题 • 文艺复兴后解决了宇宙认识的根本问题:日心说取代地心 说 • 19世纪开始解决人的认识的根本问题:进化论取代深造轮。
• 文化人类学:将有关人与文化的认识纳入科学的理论框架。
“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 的依据
• 人类学家必定要跨越某一独特文化的界限而比较 人类行为,比较分析是文化人类学的必需的因素。
• 人类学家能建立假说,控制可变因素,并检验接 受或抛弃假说。人类学家在得到大量的民族志材 料后,能够借这些材料来建立或检验假说。其他 人类学家能再检验其对这些假说的检验。因此, 交叉文化分析达到了科学的方法的基本标准之一--能够检验和再检验假说。
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比较文学在文化对话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业绩,但 是比较既不是理由,更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一种过 渡和中介,它未来的理论目标将通向总体文学或文学人类 学。从文学研究本身来看,比较文学比国别文学的封闭研 究传统是大进了一步。从文化人类学的进展上来看,把一 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比较,或把一个语种的作家同另一语 种的作家想比较,充其量只能看做通向对人类文化学的本 质与功能认识目标的一个起点,一种过程,因为世界上有 数千个民族和一千多种语言,其中的每一种都毫无例外的 应视为“视界”或“人类”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
• 19世纪--欧美人类学之父--泰勒和摩尔根--概括人 类进化的程序--是建立在三百多个社会样本上的; • 19世纪末--戴克斯特--“文学的比较史”--预期的 文学理想也只不过是“欧洲的”而已; • 20世纪初--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欢 呼世界大同的到来--被迫接受了东方学的历史成 果,在一部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文学史的框架上 点缀了若干“东方”民族文学的花絮。
• 以上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整合,构成了各社会的制 度化的人生之道或行为规范,形成各种文化模式。这也是 人类学家的主要兴趣所在。
• “文化”概念作为学科术语在文化人类学中获得 普遍共识的重要前提,便是“文化相对论”的立 场和态度,它对于破除种种形式的本位主义、中 心主义都是有效工具。具体说来“文化”概念的 相对论底蕴,直接消解着两种典型的本位态度--“我族中心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 • 文化相对论--美国人类学家法籣茲· 鲍亚士提出的 一种观点与态度。其内容主张某一个文化的行为, 不应该只由其他的文化观点来判断,只由从该文 化本身的标准及价值出发才能够了解该文化。
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文化相对主义 • 与异文化的对话
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比较方法不只和跨文化分析的技术有关,而且也直接影响 到处理异文化问题的情感和态度。 • 斯梅尔塞在回顾社会科学中比较方法的兴盛时指出:“在 人类思想史上,人类集团歪曲他们对“不同”集团的认识 的倾向,只是在最近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为克服这种 歪曲而进行的严肃努力相对也是在最近才出现的,其途径 是超越单独一个集团的实践范畴去认识社会生活的差异。 大部分这样的努力都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的,尤其是在 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对于闭关锁国 了几十年的中国学界来说,由于“歪曲”早已习惯成自然, 最初倡导比较就需要相当的勇气。
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方法
• 加拿大理论家诺斯洛普· 弗莱改造了柏拉图,荣格的“原 型”(archetype)概念,以之作为整合人类文学经验,寻 找从宗教、神话到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则,建构史、论统一 的文学批评规范的核心概念。他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把文学 还原到文化背景之中做出整体性考察。他还试图为文学虚 构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规则归纳出普遍的模式。弗莱曾把 文学原型的研究称作一种“文学人类学”。文学评论家认 为弗莱德原型批评论是建构“系统诗学”的最重要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