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其关键的因素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就促使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一轮的课改要求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探索、有讨论、有合作、有交流,我们的备课理念新、观念新,我们的评价也变得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说明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将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比以往更乐于学数学。但每当在课堂上听到“你会了吗?”“懂不懂?”“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处理方式,使我们又意识到目前很多教师关注的仍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了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的理念,所以我们还应该问一问学生:你学得愉快吗?
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日常行为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某两个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差不多,数学考试的分数也差不多,但两位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却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兴趣,对数学知识很好奇,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而另一个学生对数学本身并不太有兴趣,但他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取得好的数学成绩有一种成功感觉。
我曾经询问几个学生对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
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成功”;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3.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仅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和改变行为,而且每时每刻创造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的方式。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下面对于在平日听课中一些教学场景进行反思。
场景一:
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
师问:这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通分的,有化小数的,有画图解决等多种方法。
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们要先通分再加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题目。
在练习中,有学生没有用异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教师立即指出应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并让学生改正。
反思:
我们在计算教学时,会启发学生想到多种方法来计算,学生的
各种想法也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他探索的乐趣,无不展示着一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教师往往会在总结时指明一种最佳方法,如上面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只是做了简单的总结,就直接指向统一的计算方法,这样做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相当于暗示了大多数学生:你的思考是失败的,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创造的天性、扼杀了学习的灵气。其实教材中提到的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每道题目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就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如用什么来作公分母,通常我们用最小公倍数,但学生觉得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比较麻烦,对于一些题目用分母的乘积作公分母更简单,更直接,其实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远比能快速地计算几道题来得重要。场景二: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在一小组中,一个优等生在老师提完问题后,马上积极举手要求回答问题,而同一组的另两位同学,看到本组已有答案,并不需要自己再讨论什么,就放弃了思考的机会。
教师预想的效果已达到,教学过程继续下去……
反思:
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主动参与的学生能在教师面前随意表白,并有与教师和同学沟通的权利,这时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畅通的,而被动参与的学生的头脑成了装灌知识的容器,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因而很难有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
学生在干什么,这时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对于学困生,更要在这种展示之后适时地表扬他们,有可能他的发言不够精彩,不够完整,但只要他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应即时给予肯定,这样当他在得到赏识时,心里由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所以要让学困生在合作交流中也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发言,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怎样让学生更乐于学数学?我又做了以下一些思考。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的。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教师的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能获得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上课要转变由教师“独白”为相互之间的“对话”,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小型的数学研讨会,成为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场所。如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编写数学小报或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情感
3、学习内容联系生活,用于生活。
由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极强的逻辑性,在学习时极易给人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它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