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实验报告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弦振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 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三、波。示。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 “O ”,且在X =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
别为:
Y
1
=Acos2π(ft-x/ λ)
Y
2
=Acos[2π (ft+x/λ)+ π]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λ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Y 1+Y
2
=2Acos[2π(x/ λ)+π/2]Acos2πft ①
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π(x/ λ)+π/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 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π(x/ λ)+π/2] |=0
2π(x/ λ)+π/2=(2k+1) π / 2 ( k=0. 2. 3. …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x=kλ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x k+1-x
k
=(k+1)λ/2-kλ / 2=λ / 2 ③
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π(x/ λ)+π/2] | =1
2π(x/ λ)+π/2 =kπ ( k=0. 1. 2. 3. )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
x=(2k-1)λ/4 ④
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
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
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
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L=nλ / 2 ( n=1. 2. 3. …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
λ=2L / n ⑤
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根据波速、频率及波长的普遍关系式:V= f,将⑤式代入可得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V=2Lf/n ⑥
另一方面,根据波动理论,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V=(T/ρ)1/2 ⑦
式中T为弦线中的张力,ρ为弦线单位长度的质量,即线密度。
再由⑥⑦式可得
f =(T/ρ)1/2(n/2L)
得 T=ρ / (n/2Lf )2
即ρ=T (n/2Lf )2 ( n=1. 2. 3. … ) ⑧
由⑧式可知,当给定T、ρ、L,频率f只有满足以上公式关系,且积储相应能量时才能在弦线上有驻波形成。
四、实验内容
1、测定弦线的线密度:用米尺测量弦线长度,用电子天平测量弦线质量,记录数据
2、测定11个砝码的质量,记录数据
3、组装仪器
4、调节电振音叉频率,弦线长度和砝码数量得到多段驻波,用米尺测量驻波长度,记录频率,砝码质量,波数,波长。(靠近振动端的第一个驻波不完整,要从第二个驻波开始测量波长)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弦线密度测定
弦线总长:2.00m 总质量:0.383g σ=0.383/2.00=0.1915 g/m
2、砝码质量测定:兰州g=9.793m/s2
六、实验分析
本实验结果基本符合经验公式,但还存在误差,分析有以下原因:
1、未等挂在弦线上的砝码稳定就开始测量。
2、未等形成的驻波稳定就开始记录数据。
3、用米尺测量时读数不够精确。
七、实验问题
1、.如果要确定v与σ的关系,实验应如何安排?
答:应准备材质不同的弦线,在频率f和张力T一定的情况下,出现不同数量的驻波,测量对应波长L,V=2Lf,作出σ—V图像。σ作为V的幂函数令σ=AV ,
两边取对数得
lgσ=lgA+BlgV作lgσ—lgV图像求A,B.若B=V,A=T则公式推导正确。
2、弦振动时,使N(波数)为偶数,将音叉转90°后,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
答:旋转音叉90°波数变为N/2。原因是音叉带动的弦线由原来的左右摆动变成了前后摆动,形成的都是横波,原来左右振动一个周期形成两个波,旋转90°之后前后振动一个周期只形成了一个波,此时,电振音叉的振动频率不变,但是弦线的振动频率变为了原来的一半,所以波数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