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分布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r2 = 0.979 r2 = 0.978 r2 = 0.986 r2 = 0.987 r2 = 0.986
1、日本案例
50
城 40
市 30
人 口
20
万 人
5
1955-65-75-85-95回归线
1955年
/
0
5 10
50 70
城市规模的位序
图2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
2、中国的验证
1953年 Pi = 781.18 Ri-0.906 r = 0.990 1963年 Pi = 910.87 Ri-0.888 r = 0.992 1973年 Pi = 554.84 Ri-0.811 r = 0.991 1978年 Pi = 773.56 Ri-0.762 r = 0.987 1990年 Pi = 1058.25 Ri-0.737 r = 0.995
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 2000年 Pi = 1872.54 Ri-0.729 r = 0.994 (7)
式(7)中,截距不固定。
2、中国的验证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 类型。
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 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我国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想规模小得多。
1 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2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分布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2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对中国城市规模进行系统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和资源聚集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大城市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流入。
与之相对,内陆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
大城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还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因此人口和资源更容易集中在大城市。
这种集聚现象可能导致大城市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鼓励和引导人口和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转移,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另外,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还受到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地理条件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城市规模有所差异。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比内陆地区更快,因为沿海地区更容易进行海上贸易和对外开放。
历史和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城市规模的分布,如历史上曾是重要经济中心或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7-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四:将(3)式P=P1/(R )两端取对数,变 换为
q
lg P = lg P1- q lg R
(4)
(4)式为一条形如 y = a - bx的直线方 程。其中, a为截距,b为斜率。 由斜率q的大小变化,有如下图示:
lg P = lg P1- q lg R
方程图示
• 从城市首位率方面考察,笔者分别计算了这3 个年份的首位度、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表1 珠三角城市规模回归系数、q 值及城市首位度指数
P=P1/R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三:以q为指数形式参数,修正(2)式 P=P1/R后
P = P1/(R )
q
(3)
当q=1时,与(2)式相同,是一种理想分布。 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 当q>1时,高位次城市比低位次城市规模大得 多,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墨西哥、泰国, 贫富差距显著。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 国家,中国。
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q<1,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q=1,捷夫模式,城市规模分布理想状态。
城市首位分布
马克·杰斐逊1939年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比起其它 相邻位次城市的差距大得异乎寻常,这已构成 一种规律。称城市首位律。 城市首位度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该国 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 如: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是10.2,秘鲁是 10.1,表明两国人口的高度集中趋势。 城市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规模分布称城市首位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案例 1: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模 等级的变动(潘裕娟)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年提出
英国100—14—13,
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117.8 万人);
丹麦100—11—9,
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 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城市金字塔
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
城 是市( 晋)级第为110节0—2城00市万人规口模的分城布市理数论目
A.10个 B.12个 C.14个 D.16个
1980年城市数
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 作对数变换后,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分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可以根据q判断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一般 以q =1为理想状态, q >1为分散状态, q< 1 为集
中分布。
▪ 在规划确定合理的q值和总区域城市人口后,可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 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 人 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这是 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 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 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 开的。在这样的条件 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S11 1.19 0.48 1.30 0.74 0.92 0.93 0.87 2.28 0.88 0.95 0.45 1.10 1.01 0.55 0.60
省区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S2 7.22 2.31 5.26 1.18 2.67 1.33 2.73 5.20 5.00 5.60 4.91 9.56 1.36 3.44
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S2=P1/P2 =2
(2)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1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1
省区 京津冀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沪苏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0.970
城市 数 19 15
13
1.180 0.886 14 0.994 0.973 44
0.948 0.958 23
1.083 0.943 29
1994
K值
a值
113.16 115.46 78.88
0.819 0.765 0.839
负相关 系数 0.989 0.960
S4 2.69 0.84 2.26 0.61 --0.90 1.30 2.14 --2.02 2.07 --0.94 1.55
S11 2.36 0.79 1.81 0.76 --1.08 --2.30 --2.26 1.99 ----1.27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数量 越少;而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
城市地理学第7章
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 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 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 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我们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模结构 的些许变化:
1979—1990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20万 新设市 <20万 <20万 239 50 20-50万 37 41 41 19 50-100万 100万 合计 276 91 60
20-50万 100万
合计 289 119
分析我国城市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P177,表7-2),得到以 下结论: (1)从三个阶段来看,都是第一阶段高,第二阶段最低, 第三阶段有回升,但达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呈明显的马鞍形 趋势; (2)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都是第一阶段较大,二、三阶段 较小; (3)各规模级在各时期都存在着规模级从大到小,增长速 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由小到大的负相关关系; (4)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规模级越高平均增长速度 的下降幅度越大;而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相比,情况相反。
0.4375
0.4194 0.6371 0.6553 0.2380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
显著 显著 -
案例: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布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 包括1个省级城市(上海市),2个省会城市(南京 市和杭州市),1个副省级城市(宁波市),以及12 个地级市,共16个地级以上城市、37个县级市, 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 按城市人口数划分城市规模等级,得到长三角 城市的规模分布体系见表一。 表一显示,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呈反比, 规模较大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的城市数 量较多。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对应的城市数量 越来越少,总体呈现出金字塔状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域区分布
在世界城市网E络va联l接ua度t方io面n,o中n国ly香. 港、北京、上海和台 ted with As北要p四节os个点e城。.S市其l已 中id跻,e身香s世港fo界和r城北.市京N前跻E列身T,全3成球.5为62世C4个界lie城城n市市t中网P的络r前o的f十重ile, 5.2
6
一、城市规模
二、以主建成区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城市 的规模大小(不主要考虑人口和经济发展水
平)。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1.s超po大s城e市.S:li大d于es40f0o平r 方.N公E里T 3.5 Client Profile 5.2
C2o.p特y大ri城gh市t(2省0会04城-市20)1:12A00s~po4s00e平P方t公y 里Ltd.
Co方大p公杭y里州ri;连g片h区t 2域0(0含4萧-2山0机1场1、A绍s兴p等o)s:e8P34t平y方L公td里.
苏州: 主建成区:222平方公里
青岛: 主城区:180平方公里 含即墨不含黄岛的主体连片区:540平方公里
10
一、城市规模
三、信息流和世界城市网络决定的城市规模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12
一、城市规模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 q=1 时的特例。对( 6 )式作对数变 换:lgPi=lgP1-qlgRi (7)
三、位序—规模法则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 =P1/Riq
(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在分析中发现,38个国家中有: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 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
图 贝 里 的 城 市 人 口 规 模 分 布 的 几 种 类 型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 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 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
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等等。
§7.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 , P2 ,„, P11 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 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
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规模分布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进行探讨。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是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拥有超过600个城市,其中15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36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
另外,还有168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更加分散,中小城市数量多,而大城市的数量相对较少。
例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大城市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城市相对较少。
这种特点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
1.政府政策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目的是将人口从农村引导到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
政府政策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政府鼓励产业集聚,引导外来投资,这些政策可以促进城市的增长。
此外,政府也鼓励城市之间的竞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城市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发展带动着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也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城市化需求,因此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拥有大城市。
例如,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都是国际大都市,因为它们不仅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优良的经济基础。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规模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很多,包括气候、水资源和地理环境等。
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因素不同,这也导致了城市规模的分布不均衡。
例如,北方城市因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而南方城市因其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水资源,更容易形成大城市。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英国100—14—13,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 (117.8 万人);
丹麦100—11—9,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 (91 万人);
奥地利100—8—6,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 (15.3 万人);
墨西哥 100—18—13,墨西哥城(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 拉哈拉(18.4 万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规模分布 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包括:城市首位律、城 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一、城市首位律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
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
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 影响。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2)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3)
二、城市金字塔
1、现象: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 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 而变动的关系图。
不同城市规模组之间城市数量的差率可以用 每一规模级城市数与它上一规模级城市数相除的 积(K 值)来表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3.44新缰 2.73贵州
1.36宁夏 1.33四川
PPT课件
欠发达地区不足以 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 的大城市。由于制造 业发展水平低,大部 分城镇规模小,但其 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 高等级,制造业和高 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 中心城市,所以城市 首位度高。
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
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
的分布特征。
PPT课件
5
第一节 城市规模理论
❖ 一、城市首位律 ❖ 二、城市金字塔 ❖ 三、位序—规模法则
PPT课件
6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PPT课件
7
典型例子(20世纪30年代): ❖ 英国100-14-13
1985 324
21
31
94
178
1990 467
31
28
117
291
1995 640
32
43
191
374
2000 663
40
54
217
352
2008 655
122
118
151
264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
❖ 内因: 1、地形因素;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能源资源因素; 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
。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
社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人
口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是第r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当q = 1 时,就是捷夫模式。
lgpi lgp1qlgri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位序(lg)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q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 q越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镇” 1976年以前:“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 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
极发展小城市” 1990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
二、城市合理规模的论证问题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给出了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 AB是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 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 减弱,最后下降。 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 应有的效益。 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 MC是边际费用曲线。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 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反映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
城市数量规模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 数量结构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比如:1994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 比例结构大体为1:2.4 :5.1,呈金字塔型,但其等级规模结 构为2.3:1.3:3.1
(2)从建设造价和经营费用的角度(巴拉诺)
从生产性质和技术经济角度考虑,各类城市最适当的基本人口 该有多少?
自然条件,包括用地条件、气候条件及其它自然条件如何? 有无可能实现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创造良好的工业环境? 城市有无可能建立起有效经营的各种现代化服务设施和先进的
市政、交通设施? 城市有无可能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类型
3.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区域差异
(1)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的区域差异
经济发达省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各层 次的城市均有发育;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系 列的发育则不完整。
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的有:辽、冀、苏、粤和鄂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完整的有:鲁、浙、闽、黑、吉、晋、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城市规模分布学术界通常分为 ①首位分布 ②位序-规模分布 ③过渡类型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 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3. 城市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2=P1/P2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
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中国各省区二、四、十一城市指数值(1989)
由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1. 位序-规模分布 2. 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 开放以来,首位度指数回升 4. 高位序城市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的多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验证
1.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特点
2.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4)经济及其它因素
25万人可以作为新城市合理规模的下限,以80-120万人为结论: 不考虑经济因素,人口不超过5万人的城市较为合理。考虑最好, 上限不要超过200万人。
三、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小城市重点论 城乡一体化论或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结论:合理规模一般在15-20万人。
(3)从行为心里和社会学因素(吉布森Gibson)
3万人的城市规模——最适合“人类尺度”(Human scale)的 “自然规模”(natural size).
超过4万人——多样化的生活、就业机会增多 到25万人——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高级专业部门和专业化商店 接近100万人——更多的工作职位,环境问题
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首位律
1. 含义
指在一个国家中,第一位城市比第二位城市大得 多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规律)。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④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20
四、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之间的关联
首位城市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形
一般地,经济开发初期城镇的规模分布是首位城市型; 到了经济发达、全面发展时期,城镇规模分布大体服从 位序-规模分布律
不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城镇规模分布服从首位城市分 布律;处于城市高级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城市规模 分布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律。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
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梅勒(K。Mera1973):人均地方政府开支与县人口规 模呈U型曲线关系。人口1.5万至5万的县,人口为100万或 100万以上,其开支比最低的县高80美元。
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长率随城市人口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结论:城市的最佳规模主要取决于每人平均生产率的作用, 而不是取决于每人平均费用的作用。
4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 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有人具体建议中国东部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中部应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西部要以发展 大城市为主。
谢谢!
世界国家城市规模比较
经济高度发达,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国家(如美国、德国)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不高的大国(如中国、印度)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刚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如泰国、墨西哥) 首位城市分布;
经济发达而经济部门极端专业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 首位分布
领土较广,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
(1)从经济的角度
费用/效益 Y
MC AC AB MB
p1
p2
p3 P4
X 城市人口
与城市规模相关的个人费用与效益( 巴顿)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
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模。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 。 P3,是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 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 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 上限而不经济。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不是很确定的 , 所以P1,P2,P3,P4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相 当数量,由于人口密度过高,效益下降时,人口会扩散,使人口密度 下降,城市地域扩大,这时会产生新的费用/ 主要分布在落后边远地区,包括鄂、青、甘、陕、藏和滇等
均衡型
城市体系发育较完整,城市首位度一般介于1.6~4.5之间 包括辽、苏、浙、闽、粤、琼、黑、晋、赣、湘、黔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