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是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要深层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归纳整理,慎重选题
要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必须高瞻远瞩,严格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题材。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题材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二是贴近群众,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记者要在采访之前将手中掌握的线索进行仔细归纳整理,从中选出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题材来,做到把好选题关这一要求。
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相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即是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
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是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新闻报道形式。
有一次我们在做一期灾情报告专题报道时,为了将因内涝造成的严重灾害全面报道出来,我们没有将镜头对准灾情的表面现象,没有像往年那样只是拍一些庄稼被淹、雨水多大几个镜头完事,而是对准了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不顾大雨滂沱所带来的危险,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来到一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子的玉米地里,看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站在齐腰深的涝水中,冒着大雨在地里坚持扶着刚刚长粒却快被淹死的玉米秆。
当记者将镜头慢慢拉近老人苍老的面部时,老人那失望的表情、痛惜的眼泪,与他仍不放弃的坚韧劲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镜头,老人泣不成声。
他向我们诉说的不是庄稼被淹的痛苦,而是无处排涝的无限伤感。
老人说:“老百姓不怕老天下雨,而是痛恨这排涝渠不畅通,政府要是能下决心为老百姓解决排涝问题,那是我们最需要的啊!”老人简短的话语一下子让我们找到了内涝形成的根源所在。
接着我们又把镜头对准了本该畅通而被人为堵塞的沟渠,大胆揭示了内涝形成的问题所在。
这期节目播出之后,立刻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就出台了彻底解决内涝问题的措施,并从根本上进行了治理。
事后,这期节目被评为当年的“政府好新闻奖”。
苦练功夫,扎实采访
深层次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
记者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以偏赅全。
记者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要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地现场展示,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因此,采访有深浅之分、有高低之分,不同素养的记者要注重练采访基本功,做到扎实、深入、理性地进行采访。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
记者要多用镜头语言来完成自己的深层次报道,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摄影功底和良好的镜头意识,才能拍摄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性的镜头,才能更好地让电视新闻表情达意、传递信息。
记者不仅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该条新闻在观众记忆中历久弥新,还要巧妙地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现的东西运用各种拍摄技巧把它们规避掉,把能反映真、善、美、假、恶、丑的事物留下来。
理性思维,深度辨析
拍摄电视新闻和做理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记者对选题、报道思路、拍摄角度都要做好理性思维,深度辨析。
所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显著特征。
深度报道的生命在于通过构思严密的逻辑力量,以精心的选材配以理性的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道理。
深度报道的思辨色彩可以表现在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思考中。
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道德的,也有理论的。
关键之处在于思辨出事实表面之下隐含的本质以及对本质的感悟和认识,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进行积极的思考。
从而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的社会功效,彰显新闻力量。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之所以备受观众喜爱,就是因为这些栏目的采、编、播人员在做每一期节目时,都要进行理性思维,深度辨析,对每一个选题,他们事先明确报道思路,制定采访计划,获取相关背景,追踪新闻线索,归纳分析资料,仔细验证信息,做到对新闻事件,采访目的、拍摄重点、景物、角度及拍摄方式心中有数后,才实施采访。
表现手法,形式多样
深度报道在内容上对事物作多层次的主体化的展示和理性思考,但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
既可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也可做成透视性的、评论性的;既可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也可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
不管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电视是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记者编辑要善于将像、声(同期声、效果声、音乐)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采访拍摄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每一个环
节都不能放过,不然就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对于电视摄像记者来说,错过了拍摄时机,是无法弥补的。
(作者单位:范县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