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3.3.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案
3.3.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平板、 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你学得怎么样?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说说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小组实验:(1)实验:用体积为1cm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边说边摆,并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2)汇报交流:我用10个小正方体摆成了这样的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1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
我用20个小正方体摆成了这样的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
我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了这样的一个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我也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了这样的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也是12立方厘米。
……2.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
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
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长⽅体和正⽅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位杰出的⽼师,有必要进⾏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长⽅体和正⽅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长⽅体和正⽅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长⽅体和正⽅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标: 知识技能⽬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体、正⽅体体积的计算⽅法,能正确计算长⽅体、正⽅体的体积。
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动⼿操作能⼒,进⼀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法策略⽬标: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
从⽽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标: 培养学⽣动⼿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
情感⽬标: 激发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 使学⽣理解长⽅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体体积的计算⽅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长⽅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唤起⽣活经验和旧知 课件出⽰: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具书,必须要常备⾝边的,淘⽓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本经常带在书包⾥⽐较⽅便呢?为什么?(⼩本的字典。
体积⼩) 2、在我们⽣活中经常会遇到⽐较物体体积⼤⼩的情况,请你观察下⾯的这⼏组物体,你能发现物体体积的⼤⼩可能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与物体的长、宽、⾼都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体的体积. [意图:导⼊新课⽤学⽣熟悉的⼯具书,引⼊新课,体会物体的体积有⼤有⼩,课件出⽰体积⼤⼩不同的字典,直观形象的看出体积有⼤有⼩。
] ⼆、唤起旧知提出猜想 1、看⼀看下⾯的长⽅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体积是4⽴⽅厘⽶。
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厘⽶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长⽅体的体积就是指长⽅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教师新课肯定要设计教案啊,那么教案该如何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用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2、昨天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相信同学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快乐合作,获得新知识。
二、民主导学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情欲设)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块,看看一共有多少块,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像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想办法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老师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你们认为呢?师:谁来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猜想对吗?我们来一起验证。
好,请同学们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呈现: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完成下表:出示表格。
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区级公开课)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解一个数的立方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长主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知识的经验,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人合作的意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最近我们学习了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老师也带来了生活中的2个物体。
目测谁的体积大一些?生:纯牛奶的包装盒体积大一些?师:什么叫体积呢?生: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这个物体的体积。
师:那我们学过哪些体积单位呢?生: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师:这些单位都是计量物体体积时用的体积单位。
师: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么? (出示PPT)师:怎么计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的?生:这条线段长5厘米。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条线段有5个1厘米。
师:这是一个面积单位,还记得怎样用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这个长方体的面积吗?师:怎么用这个面积单位来计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生:摆一摆,看这个长方形里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师:怎么摆?生:沿着长摆4个,沿着宽摆3个。
一共摆了12个,它的面积是12立方分米。
师:思路很清晰,说的真好。
师:这个是体积单位,摆出这个不规则物体体积是多少呢?生:6立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因为这个不规则物体里有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生:。
师:我可以稍微动一下,:这样看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更容易些。
师:要看这个物体体积有多大,就得看看它里面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由不规则的物体图形转化为规则物体图形更方方便圩我们的观察与研究。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的物体是不好用数体积单位方法。
来得到物体的体积大小的,那怎么办呢?看来,我们得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样体积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学生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三维图形,是一个飞跃。
本单元基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学会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常用单位。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知道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情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从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的一次飞跃。
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组合、绘制和制作物体和模型来丰富对身体的感知,从而培养其初步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体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长、宽、高关系的探索过程,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隶属关系,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体积计算,并解决简单问题。
4.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展示课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来测量呢?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吗?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取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格,验证操作。
小组讨论:填表发现了什么?2.总结(1)研究数字间关系分组讨论(2)概括体积公式。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abh(3)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一. 教学目的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特点;(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听讲、思考、互动、讨论相结合。
三. 教学过程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特点1)长方体:长方体是指六个面都为矩形的立体图形,每对相对的面是相等的,并且相邻面间有直角。
2)正方体:正方体是指六个面都为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每对相对的面是相等的,并且相邻面间有直角。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lwh)其中,长宽高为长方体的三个面长。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边长³(V=a³)其中,边长为正方体的任意一条边长。
3.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例1:一辆行李箱的长、宽和高分别是70厘米、50厘米和30厘米,求行李箱的体积。
解: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得: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70cm×50cm×30cm=105000cm³行李箱的体积为105000立方厘米。
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例2: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为5米,请计算这个正方形花坛的体积。
解: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得:正方体的体积=边长³V=5m³=5×5×5=125立方米这个正方形花坛的体积为125立方米。
四. 教学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基本的概念和特点开始,掌握其体积公式,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来检验我们的掌握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学具、长方体教具、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游戏兴趣,导入新课老师带来了一个游戏,高兴参加吗?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组选派一名快递员派送物品。
起点货架,终点老师。
2、物品由快递员自己挑选。
3、谁在规定时间内送的件数多,谁们组获胜。
获胜组每人获得一个成功标志。
游戏开始,音乐计时游戏结束。
老师现场采访一下特别能干的快递员:你为什么挑选这些物品?(体积小)我看这个体积挺大的呢?(它的上表面的面积大,能托住好多物品)你真是既能干又聪明。
师挑出一块橡皮:怎么能知道它的体积呢?(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切开就知道了。
分割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看有几个,就是几立方厘米。
)现场演示。
这个方法真不错,我们知道了这块橡皮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可是,我的橡皮不就没法用了吗?(生困惑,思考)师随手拿起一本书,要知道这本书的体积,还能分割吗?(不能)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求物体的体积。
二、交流预习收获昨天我们布置的预习作业是预习课本40页至42页的内容。
好,打开书拿出你的预习作业,我们交流一下,有哪些收获?(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三、自主探究新知1、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验证一下。
刚才有同学说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课件演示,师生共同分析。
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
2、既然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是不是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乘宽乘高呢?你们预习时是怎么得到这一公式的?(用拼摆小正方体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的)谁能具体说一说你是怎样用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直观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发现体积的计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现体积的计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三篇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4.标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
板书课题:体积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1)常用的体积单位(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备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25—26。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法学法:教师:学生: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发问题1.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谁能用手势分别比划一下1cm3、1dm2、1m3的物体大约有多大?2.师:老师手上的这个小正方体棱长是lcm,它的体积是多少呢?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呢?6个呢?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可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如果求这本大词典的体积呢?如果求我们电教室这根水泥柱的体积呢?(生:疑惑)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长方体不能切或切不开,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找出求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长方体可能与哪些数量有关呢?(再次让学生猜想:可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猜想就是我们的思维向导,长方体到底与哪些数量有关,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师揭示课题)[教学设想:通过师生共同直观演示,复习导入,拓展学生空间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操作实验,探索新知(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1.同学们任意拿出一些小方块(允许学生拿出相同或不同数量的小方块),小组合作,在桌面上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和你们的发现填人《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体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体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体积时可能会出现对公式记忆不牢固、应用不灵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以及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水果箱的体积是多少?”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关注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公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确体积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
= 6(立方厘米)
4厘米
2厘米
6厘米
4 × 2 × 6
= 8 × 6
= 48(立方厘米)
8
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
×
×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例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厘米 )
01
82= 8×2= 8+8=
02
二、算一算。
三、选一选。 1.93=( ) A.9×3 B. 9×9×9 C.9+9+9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 4 C.8 3.棱长为6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与体积 相比,( ) A.一样大 B. 体积大 C.无法比较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0.2 =0.2×0.2×0.2;( )
( 2)5X =10X;( )
( 3 )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 =12(立方分米)( )
( 4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
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m,宽30m,深50cm的长方体土坑,控出多少方的土?
一块棱长30cm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考考你
02
01
03
05
06
04
解法一:
解法二
看 谁 想 得 快?
2
2厘米
1厘米
3厘米
2 × 1 × 3
= 2 × 3
= 6(立方厘米)
长4厘米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秀10篇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目标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重点理解底面积。
仪器教具投影仪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札记一、创设情境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投影显示)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三、巩固练习1.做第20页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补充:一段长方体方铜,长1.2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这段方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2、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并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转换练习。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执教人张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教学难点: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1、提问:什么是体积?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出示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两个大的长方体模型,这两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3、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老师想知道教室的体积大约是多少?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自主探索学生动手操作:用几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怎么摆?(1)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中所含的小正方体数?三、合作交流1、用12个棱长1厘米的立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看看摆出的长、宽、2、总结发现,得出结论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长、宽、高不同、形状不同)为什么图形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学生总结,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 a×b×h=abh3、合作探索正方体体积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能总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吗?学生总结: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师: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a表示棱长则v=a×a×a=a.a.a=a3 a3读作的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四、巩固应用1、填表(见课件)2、巧判断(1)7.07.07.07.03⨯⨯=()(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1553=立方厘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应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 体积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桌子、书架等。
2. 提问:同学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它们有什么特征?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0分钟)1. 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和尺寸。
2. 提问:同学们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3.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
4.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 长×宽×高。
三、实践操作(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
2. 引导学生使用体积计算工具或手工计算模型物体的体积。
3. 让学生分享计算结果,并讨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计算其体积。
2. 让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和公式。
2. 提问:同学们能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比如,一个教室的长、宽、高分别是10米、8米、3米,请计算教室的体积。
3. 让学生分享解答过程,讨论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讨、实践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和公式。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加深了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通过解答实际问题,提高了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小学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书桌、黑板、教室门等。
(2)提问: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呢?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体积公式。
3.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里某个长方体物体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1.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 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体积,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 请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运用心得,写在课后反思日志中。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掌握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具运用: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二、新课讲授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设计和反思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把握,以及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4.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运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运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练习: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反思1. 优点:(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不足:(1)在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板书:体积=每行个数某行数某层数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2)活动二: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第一个:5=5某1某1第二个:15=5某3某1第三个:12=3某2某2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某b某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某3某3=63(cm?)V=a3=4某4某4=64(cm)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某4某5=160(cm3) 6某2.5某10=15(dm3) 8某4某4=128 (cm3) 1.5某10某12=180(m3)3、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比较、观察的能力,扩展思维,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杯子、水、石头等道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5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2理解底面积
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件
学生准备: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