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1、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2、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

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

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探究性目标: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若干组、剪刀、透明胶、卷尺、竹竿等。

教学设计理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

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

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

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授课人周信志学校名称陆川县第四小学教学对象五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教学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有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并初步建立“立体图形”概念,形成表象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课书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建立起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理解弄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

3、自主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等等。

4、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1、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1.呈现问题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4.继续反馈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

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出示思考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相对的棱长短怎样?(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

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本学期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和数量、棱的数量和长度、顶点的数量等。

最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可以感知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但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实际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物模型: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习单:准备一份学习单,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问题,供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时使用。

3.PPT:准备一份PPT,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图片和文字,供学生学习和巩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准确地给出它们的定义;2.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够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问题;3.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4.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引入问题:你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讨论,确认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认识。

Step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30分钟)1.准确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特征。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并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Step 3: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3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展示,示范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

2.学生根据示范,独立计算一些简单例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Step 4:解决问题(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思路和结果进行展示。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6:拓展活动(剩余时间)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展并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更加复杂的问题解决。

2.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找到更多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实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手段与媒体:1.教师讲授;2.图片、实物;3.白板、黑板、彩色笔、计算器。

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上课参与度、讨论观点是否准确、问题解决能力等;2.学生作品评价:观察学生完成的计算题和问题解决情况,评价其应用知识的能力;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供改进意见。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特性。

2、学会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基本元素。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识别。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元素及其性质。

3、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与图像辅助。

2、小组讨论与互动问答。

3、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实物(如骰子、饼干盒)或图片展示,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①详细阐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包括它们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及其特点。

②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 互动探究
①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列出它们的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②教师提问,例如:“所有的正方体都是长方体吗?”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应用实践
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例,并描述其特征。

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家中某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
品的尺寸,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五.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理解程度。

六. 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需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3)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合作;(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见过这种形状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2)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新知呈现(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并给出定义。

(2)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解释其应用。

(2)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比如:你手中的本子是什么形状的?你的水杯是什么形状的?(3)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并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4.拓展应用(20分钟)(1)给出一些进一步拓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新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

5.讲评与归纳(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2)再次强调和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6.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长方体和相关实物模型。

3.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定义。

2.引入:教师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包括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性质等。

3.示范:教师通过示范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计算给定长方体的体积,解决相关问题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容积等。

6.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分享给全班。

2.活动2: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不同面,并计算体积。

3.活动3:游戏竞赛:设置长方体相关问题,让学生以游戏形式竞赛解决。

六、教学评价1.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2.评价方式: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概念。

以上就是本次课《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标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这部分应该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例如,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究它们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里应该列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重点可能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难点可能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这部分应包括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模型、课件等,以及学生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如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有趣的故事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知学习
(详细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3. 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或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两个图形的理解)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和技巧)
5. 布置作业
(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改进和优化)。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的立体图形。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感。

3.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和形状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

相关的图形卡片或PPT。

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可用积木、塑料球等代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书本、礼盒、水杯、足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二、新课呈现(10分钟)1.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相等。

圆柱:有两个大小相等、互相平行的圆形底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球:所有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形状为圆形。

2.使用图形卡片或PPT进一步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动手操作(10分钟)1.分发学具,让学生根据教师指示,找出并分类立体图形。

将所有长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正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圆柱放在一起。

将所有球放在一起。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从学具中挑选一个立体图形,并轮流描述其特征。

其他小组成员需判断描述是否准确。

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今天学习的立体图形名称及其基本特征。

2.强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下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并尝试描述它们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

(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标出“面”)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

(课件演示)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问题提示: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六小学王永胜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景和实物认识长方体。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首先呈现四幅情景图,图中分别有长城、高楼大厦、冰箱、柜子、电视机纸箱。

这些情景都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如,垒长城的砖是长方体,电视机纸箱是正方体等等。

教材把这些物体都用红色箭头标示出来,由此引出长方体,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材通过例1,从身边实物开始观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观察认识长方体。

在此基础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教材通过例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可以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能简单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空间观念较差,观察立体图形有困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借助情境图和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

任务二:认识认识长方体特征,知道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任务三:通过制作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任务四:通过观察事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城的立体图形,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价标准】
1、能用语言描述出情境图和实物中的长方体。

2、能说出长方体特征,能指出两个相同的面。

3、能制作长方体,可以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评价方式】
以交流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

1、交流式评价。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如下,根据学生对一下问题的回答情况检测任务的完成。

问题A :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问题B :请你说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是长方体与正方体?
问题C: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

问题D:
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长方体有几个面、棱、顶点?检测任务二。

问题E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问题F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问题G: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问题H :那正方体的棱和面都什么样的特征呢?
问题I :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检测任务四。

2、表现性评价。

通过共同制作长方体,观察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以及问题的回答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含有特殊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铁丝框架作教具。

学具准备:茶叶盒、化装品盒、牙膏盒、墨水瓶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任务一:借助情境图,初步认识长方体。

1、观察主题图。

师:出示城市风景图。

问题A: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师:问题B:请你说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是长方体与正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独立思考、共同探索
任务二:借助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

1、问题C: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

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

任务三:借助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问题D: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长方体有几个面、棱、顶点?
问题E:长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问题F: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问题G: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以自学提纲为依托,指导学生4人一小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

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28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的特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任务四: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通过刚才的填好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完全符合正方体,而正方体又有些特殊性,也就是正方体不仅对面相等,而且6个面完全相等;不仅4条棱相等,而且12条棱都相等。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1、基础训练:主要是完成教材31页中的第1至第5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拓展训练:布置实践作业: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等知识作一定的铺垫,同时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高
主要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那些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及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6个正方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12条所有棱长长度相等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8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