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个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它意味着: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 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 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3、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往的教学比较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验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今天,我们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互动交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

“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目前,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长期被这样的尴尬现实所困惑。

一方面:体育教育必须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青少年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和人民,而青少年健康体魄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另一方面:学生们虽然有正规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来保证他们的基本身体锻炼,但日益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全社会追求应试的风尚,使学生们基本的身体锻炼也正在受到威胁。

体育场地、器材是最得不到保障的教学设备,体育课是最容易“混”的课,体育的分数是最廉价的成绩。

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体育是所学学科中副科中的副科,仅仅是因为中考科目中体育还占有一定的分数,不得不重视体育课。

同时,学生也被竞技式的训练课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支配的晕头转向了,对体育课已毫无乐趣可言,学生对逐渐失去乐趣的体育教学表示厌倦,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体育中的乐趣是独有魅力的,是体育的生命。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四个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

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新的教学观念倡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弯道跑技术是中学体育课短跑技术教学内容之一。

我们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让学生快速跑半径较小的园弧。

(2)让学生快速跑直道。

(3)向学生提问:练习身体的重心有何变化。

(4)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5)讲解弯道跑技术的要领。

……这样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承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经历为根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经历。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学习和改良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简介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关注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特长、强调综合能力、追求健康与快乐的体验。

1. 关注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秉持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2. 注重个性特长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兴趣和潜力,体育教育应该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培养。

3. 强调综合能力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不断研究和锻炼,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4. 追求健康与快乐的体验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追求学生的健康与快乐体验。

体育教育应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体育活动的设计,注重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和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5. 发展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鼓励发展多元化的体育项目。

传统的体育项目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开拓和发展更多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兴趣的新型体育项目。

通过拓展体育项目的范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运动方式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结论以上是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通过关注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特长、强调综合能力、追求健康与快乐的体验以及发展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小学体育教育将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有哪些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 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目标之一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课程内容繁难偏旧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

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

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5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①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②社会研究2.社会实践学习①社会服务活动②社会考察活动③社会公益活动3.生活学习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目标之三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下:
1.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重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衔接,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3.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呈现方式的整体规划,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育人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注重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4.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的各个方面,围绕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精选课程内容,设计有深度的教育活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5.坚持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实际,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6.坚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系统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确保课程标准建设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衔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第二讲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引言: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是新课程规划的背景,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新课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国际走势;二是新课程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重点讨论新课程是如何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传统与创新、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的;三是新课程涉及的基本课题,粗略地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涉及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有关新课程的全貌式图景.第一节新课程规划的背景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2、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3、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2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第二节新课程的规划1、新课程规划中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2、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3、新课程规划的流程.第三节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课程结构的重建;4、国家课程标准;5、教学过程的改进;6、教材的开发与管理;7、发展性的课程评价;8、三级课程管理政策;9、教师的培养与培训;10、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功能:1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2课程目标的确定;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历史上说,课程目标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B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第一,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第二,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第三,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2、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目标的确定;2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课程目标.3、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A、创新精神;B、实践能力;C、科学与人文素养;D、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第二节课程结构1、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对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关系形态的总称.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由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共同组成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内容;旨在形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等.2科目;科目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特定的逻辑线索体现某一具体科学领域或范畴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目主要有语言、数学、思想品德类课程、社会、科学、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3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具有属性相同、组织方式相同或功能相近的课程的总称,每一种课程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2、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体系结构:A、课程计划与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为特定阶段学生制订的课程修习计划,该计划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意志,是通过开发和设置课程的方式具体反映教育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课程计划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每一种课程所占的比重或所拥有的课时总量.B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将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进行实践转化所形成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表分为:班级课程表、年级课程表和学段课程表 2科目结构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3、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课程目标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案.第三节新课程的结构和特点1、新课程的课程结构;2、新课程结构的特点:1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选择性原则.2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3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4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第4讲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第一节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1、课程标准的性质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5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2、我国现阶段课程标准的框架;3、学段与水平的划分.第二节课程标准的陈述1、教育目标的层级性2、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第三节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1、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2、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3、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5、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第5讲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第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转型1、教材概述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2、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转型;新教材的设计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就是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3、教材和教师的关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材通过预先设定内容来决定教学活动和教学进程的状况将发生改变,教材将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直接面对的对象这一中心地位转向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择的学习资源之一的工具性地位.第二节以学习为中心教材设计与呈现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2、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3、重视学科大观念和方法;4、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5、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6、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7、体现时代的精神与最新研究成果.第6讲学习方式及其转变第一节学习方式及其意义1、学习方式的含义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第一,它具有差异性,亦即有“质”的“优劣”、“量”的“是否充分”、“形式”的必要性.如果学习方式东具备差异性,也就失去了“转变”的必要性.第二,它具有可变性,亦即它可以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学习方式无法改变,也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行性.第三,它具有多样性,亦即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果学习方式只有一种或为数极少的几种表现形态,也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能性.学习方式的定义: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 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2、学习方式的类型及其关系1学习方式的分类: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演习;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学术学习;情境学习与抽象学习;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探究学习.2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首先,某些学习方式在内涵上有一定交叉,其次,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再次,尽管研究者所划分的某些学习方式是成对出现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最后,由于学习方式的划分维度存在交叉的可能,从而使得各种学习形式可能出现某种组合.3、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1转变学习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2转变学习方式是回归学习本质的要求:自主性、建构性、社会性;3转变学习方式是提升学习质量的要求.第二节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含义:我国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学习的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2、自主学习的条件: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要“能学”;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要“想学”;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要“会学”;必须以意志控制为条件,也就是要能够“坚持学”.3、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1宏观层面的教学指导: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自学检查、组织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2微观层面的教学指导.第三节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含义及意义:合作学习应具备五项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二是面对面的互动.三是个体责任.四是人际交往交往和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五是集体评判.2、有效合作学习情境的特征:异质性小组、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全体责任、资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时间.3、合作学习的教学实施:贯穿一节课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环节的合作学习其中的六种形式:拼接法、思考-结对-共享法、三步面谈法、循环式头脑风暴法、数字提名法、团队-成对-独立法.第四节探究学习1、探究学习的含义及类型1探究学习的含义: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探究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主动提出或接受问题,进而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技能生成新的问题解决规则产品的过程.它不同于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也不是基于模仿而进行的学习,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2探究学习的类型: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2、探究学习的条件:1探究学习的内部条件:从学习动机看,它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和欲、好奇心、兴趣等在内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从学习过程看,探究学习需要高水平的认知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2探究学习的外部条件:首先,学习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其次,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是讲解;最后,探究学习更需要小组协作.3、探究学习的教学指导:1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对结构良好问题的探究学习、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探究学习.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对结构良好问题的探究学习、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探究学习.第7讲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第一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新课程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特征:一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三、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一般程序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年/学期课程纲要三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第二节有效教学的框架一、构建有效教学框架的基本思考二、有效教学的框架:一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1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2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3创建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二研究并理解学生:1深入地研究学生;2移情地研究学生;3差异地适应学生;4积极地期望学生.三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四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五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六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第三节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一、呈示行为策略依据使用手段的不同,呈示行为主要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教学媒体呈示和动作示范四种方式二、对话行为策略课堂对话主要有问答与讨论两种行为三、指导行为策略第8讲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第一节从“外部评价”走向“内部评价”一、内部评价的优势:可以根据评价情境来设计和实施,能更好地适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对象可以介入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因此评价结果更易为评价对象所接受,更易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反馈;评价的实施比较便利,评价信息的传递更为快速,能更好地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表现性评价等.二、内部评价的边界有效的内部评价必须具有一些不同于外部评价的性质:首先,评价是收集信息以支持决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次,评价是一个研究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评定过程.最后,评价的核心在于反馈,而不在于证明.第二节教学评价一、从“奖惩”走向“发展”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综合框架一确定评价维度1、课堂教学的输入维度包括情境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准备2、课堂教学的过程维度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发生的环境,主要是课堂文化.3、课堂教学的结果维度二收集评价信息三提供改进建议第三节学习评价一、从“甄别”走向“发展”二、学习评价的综合框架一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1、综合素质评价2、学业成就评价二选择评价方法三分析评价信息四及时反馈三、课堂评价艺术:1、一分钟试卷2、模糊点技术3、一句话总结 4、应用卡片第四节方案评价一、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就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确定、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做出的一种规划和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又可以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的课程纲要.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的概略性描述,它具体包括课程规划的基础研究、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课程纲要是指教师在开发具体一门校本课程时所做出的一种设计方案.包括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内容.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价的综合框架一背景评价背景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校本课程目标合理、有效.二输入评价三过程评价四成果评价第9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概述一、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二、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经验”,强调体验和参与生成。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以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哲学家XXX指出,只有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强调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并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为了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同时,为了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应关注人,重视过程,并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多元性也很重要,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为了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需要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并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等方面。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相继推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到思维逻辑、创新思维、合作与沟通等方面。

因此,新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力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研究中全面发展。

2. 探索与实践并重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密不可分。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探索与实践并重。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研究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种实践性的研究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创新思维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鼓励学生的原创性思维,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研究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多种方案和思路。

4. 强调合作与沟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合作与沟通变得更加重要。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合作与沟通。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研究中与他人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沟通,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提倡健康和谐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社会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健康和谐的信息环境。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该标准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并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1. 信息素养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将信息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信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观。

2. 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学生将研究如何主动获取和管理信息,如何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创造和表达个人想法。

这样的能力培养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研究中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3. 协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重视协同合作与交流。

学生将研究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4. 安全与伦理的意识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安全与伦理意识。

学生将研究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了解数字世界中的安全风险和隐私保护。

同时,他们还将研究关于信息使用的道德和法律原则,从而培养良好的信息使用惯和道德价值观。

结论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重视协同合作与交流,以及培养安全与伦理意识。

通过实施这一标准,我们可以为小学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2012-02-29 17:09朝华51081[博客]7579 字, 阅读1605, 评论1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1、导入技能;2、语言技能;3、板书技能;4、教态变化技能;5、演示技能;6、讲解技能;7、提问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9、结束技能;10、教学组织技能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的教育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备课?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

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

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

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实施作业个性化?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

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法的作业。

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法的作业。

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

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

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面: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2、进行必要的法指导;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4、组织协调各面关系;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通识部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 C )。

A、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B、智力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德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劳动技术与实践力2、教育要求应控制在(B )的程度上,才能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A、对儿童来说感觉很容易B、对儿童来说有难度但努力能达到C、对儿童来说感觉很难D、对儿童来说没有特定要求3、教育改革新的要求强调使(C )。

A、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B、每个学生都达到高素质要求C、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D、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相同的发展4、启发性教学的实质在于(D )。

A、教师问学生答B、学生问教师答C、教师讲学生听D、促进学生主动思维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学要针对(D )进行教学。

A、后进生B、优秀生C、中等生D、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6、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