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君子观
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名句
1.以德立身,以德立国。
——《荀子》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4.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论语》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左传》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诗经》10.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11.有志者事竟成,有缘人事更佳。
——《红楼梦》12.以和为贵,以和为贵。
——《易经》13.忠恕为先,礼法为辅。
——《孟子》14.知足常乐。
——《庄子》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1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礼记》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9.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荀子》20.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23.愚公移山,志在千里。
——《列子》24.情人眼里出西施。
——《红楼梦》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2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28.大丈夫处世,当以义为先。
——《孟子》29.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金瓶梅》3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论语》3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3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清照3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34.能教育者不必为长者。
——《论语》3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记》3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3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礼记》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史记》选读(4)日者列传货殖列传夏本纪孝文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礼书孔子世家留侯世家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游观长安中,见卜筮之贤大夫,观其起居行步,坐起自动,誓正其衣冠而当乡人也,有君子之风.见性好解妇来卜,对之颜色严振,未尝见齿而笑也.从古以来,贤者避世,有居止舞泽者,有居民闲闭口不言,有隐居卜筮闲以全身者.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观其对二大夫贵人之谈言,称引古明王圣人道,固非浅闻小数之能.及卜筮立名声千里者,各往往而在.传曰:「富为上,贵次之;既贵各各学一伎能立其身.」黄直,大夫也;陈君夫,妇人也:以相马立名天下.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留长孺以相彘立名.荥阳褚氏以相牛立名.能以伎能立名者甚多,皆有高世绝人之风,何可胜言.故曰:「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夫家之教子孙,当视其所以好,好含苟生活之道,因而成之.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史记日者列传》)【译文】褚先生说:我做郎官时,曾在长安城中游览,见过从事卜筮职业的贤士大夫,观察他们的起居行走,行动都由自己,常常谨慎地整理好衣服帽子来接待乡野之民,有君子的风范.遇到性情喜爱解疑,乐于卜筮的妇人来问卜,对待她们态度严肃,不曾露齿而笑.自古以来,贤者逃避世俗社会,有的栖息于荒芜的洼地,有的生活在民间而闭口不言,有的隐居在卜筮者中间以保全自己.司马季主是楚国的贤大夫,在长安游学,通晓《易经》,能够陈述黄帝,老子之道,知识广博,远见卓识.看他对答二位大夫贵人的话语,引述古代明王圣人的道理,原本不是见识浅薄能力低下之辈.至于以卜筮为业名扬千里之外的,往往到处都有.传记上说:"富为上,贵次之;已经显贵了,各自还须学会一技之长以立身于社会之中."黄直是位大夫,陈君夫是个妇女,以擅长相马而立名天下.齐国张仲和曲成侯以擅长用剑击刺而扬名天下.留长孺因善于相猪而出名.荥阳褚氏因善于相牛而成名.能够因技能立名的人很多,都有高于世俗和超过常人的风范,怎么能说得尽呢所以说:"不是适当之地,种什么也不生长;不合他的意向,教什么也难以成就."大凡家庭教育子女,应当看看他们喜好什么,爱好如果包容生活之道,就顺其爱好因势利导而造就他.所以说:"建造什么住宅,为子取用何名,足以看出士大夫的志趣所在;儿子有了安身之处,可以称得上是贤人了."计然曰:「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史记货殖列传》)【译文】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完好牢靠,没有滞留的货币资金.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继而耀武扬威于中原,号称"五霸"之一.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史记夏本纪》)【译文】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史记高祖本纪》)【译文】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他喜欢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春,上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历日绵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墠场珪币.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史记孝文本纪》)【译文】这年春天,文帝说:"我有幸得以执掌祭祀的牺牲,玉帛来祭祀上帝,宗庙,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历时已经很久,以我这样一个既不聪敏又不明智的人长久地治理天下,深为自愧.应当广泛增设祭祀的墠(shàn,扇)场和玉帛.从前先王远施恩惠而不求回报,遥祭山川却不为自己祈福,尊贤抑亲,先民后己,圣明到了极点.如今我听说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祷时,全都是为我一个人,而不为百姓祝福,我为此而感到非常渐愧.凭着我这样无德之人,却独自享受神灵的降福,而百姓却享受不到,这就加重了我的无德.现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献上敬意,不要为我一个人祈求什么."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於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闲,闲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史记陈丞相世家》)【译文】楚军加紧进攻,切断了汉军的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过了好一段时间,汉王为这种困境而忧虑,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你们各方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采取你们双方的长处,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但是大王爱随意侮辱人,不能罗致到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过楚军方面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项王那里刚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jū,居),周殷之辈,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人."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一]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译文】扁鹊是渤海郡鄚(mào,茂)人,姓秦,叫越人.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说:"好吧,遵命."他这才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用草木上的露水送服这种药,三十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又接着拿出全部秘方都给了扁鹊.忽然间人就不见了,大概他不是凡人吧.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因此诊视别人的疾病时,能看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还在为病人切脉.他有时在齐国行医,有时在赵国行医.在赵国时名叫扁鹊.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史记礼书》)【译文】礼的本身实在深奥啊,"坚白同异"理论的辨析入微,与它相比,就会丧败破灭.礼本身实在太博大了,那些擅自制作的典章制度,及狭隘,浅陋的理论,与它相比,就会自愧渺小,望尘莫及.礼本身太高尚了,那些粗暴,傲慢,放纵,浅露而又轻俗自高之徒,与之相比,就会自坠形象,显露出浮薄来.所以说,绳墨既设,则不能以曲直相欺;秤锤已悬,则不能以轻重相欺;圆规和角尺摆在那里了,就不能以方圆相欺;君子精审于礼,人们就不能以狡诈虚伪相欺.因为,绳墨是直的标准;秤锤是轻重的标准;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礼则是人道的标准.但是,不守礼法的人不值得待之以礼,称为不守法术之民;守礼者才配以礼相待,称为守法术之士.能得礼之中道,不偏不倚,又能事事思索,不违情理,叫做能虑;能虑而又不变易礼法,叫做能固.能虑能固,加上对礼的无比喜好,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明亮的极点,无究是广大的极点,圣人则是礼义之道的极点.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为,困於陈蔡之闲,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过了不多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后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鲁国后来对他好了,所以他终于返回了鲁国.(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译文】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郭滢。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及故事
君⼦⾃强不息的名⾔及故事1.求关于君⼦的⼀些名⾔或典故仲尼⽈:“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礼记·中庸》⼦⽈:“君⼦周⽽不⽐,⼩⼈⽐⽽不周。
” 《论语·为政》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君⼦坦荡荡,⼩⼈长戚戚。
” 《论语·述⽽》君⼦固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君⼦⽽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仁者也。
” 《论语·宪问》⼦⽈:“君⼦上达,⼩⼈下达。
”《论语·宪问》君⼦乐与⼈同,⼩⼈乐与⼈异。
君⼦同其远,⼩⼈同其近。
《易·同⼈·彖》⼩⼈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
君⼦则穷通皆乐,未尝⼀⽇忘其君。
《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闻为⼈君者,在乎善善⽽恶恶,近君⼦⽽远⼩⼈。
善善明,则君⼦进矣;恶恶著,则⼩⼈退矣。
《贞观政要》卷五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之交淡若⽔,⼩⼈之交⽢若醴。
君⼦淡以亲,⼩⼈⽢以绝。
彼⽆故以合者,则⽆故以离。
《庄⼦·⼭⽊》天不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君⼦不为⼩⼈之匈匈也辍⾏。
《荀⼦·天论》。
2.求关于君⼦的⼀些名⾔或典故仲尼⽈:“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礼记·中庸》⼦⽈:“君⼦周⽽不⽐,⼩⼈⽐⽽不周。
” 《论语·为政》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君⼦坦荡荡,⼩⼈长戚戚。
” 《论语·述⽽》君⼦固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君⼦⽽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仁者也。
” 《论语·宪问》⼦⽈:“君⼦上达,⼩⼈下达。
” 《论语·宪问》君⼦乐与⼈同,⼩⼈乐与⼈异。
君⼦同其远,⼩⼈同其近。
《易·同⼈·彖》⼩⼈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孔子的义利观:
“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宋·陆象山 孔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利字面前,坚守正义,即利要服
从义,要重义轻利,甚至能舍生取义(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 的道德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所取之利并不害 义,那便是合宜的、正当的。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 非此即彼的义利观。(课后练习三)
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 愧。” ——(《宋史·文天祥传》)
三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当生命与仁义冲突时)
勇者不惧!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思考:君子可以获利吗?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 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文
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气貌之间,而可以窥见其心地修养之所至。学者当 内外交修,即从外面气貌上,亦可验自己的心德!——钱穆《论语新解》
君子的具体要求:
一要道德仁艺,全面发展;(12·8、14·28、7·6) 二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15·18) 三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5·9) 四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4·16、4·12) 五要安贫乐道,发愤好学;( 4·9 、17·15、6·11、 7·16、7·19) 六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8·7)
弘,广大。 毅,坚毅。 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 的斗争。
思考:作为读书人,我们平时该如何要求自己?
一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二要“毅”, 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 条件再追求正义、持之以恒,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引言:开篇点题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
”而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之宝库”,堪称史书中的瑰宝。
《史记》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中,我们能够见证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观点。
一、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1. 张仪:权谋与智慧的典范张仪是《史记》中被塑造为一个智慧和权谋兼备的英雄人物。
在与韩国的斗争中,他提出了“非攻”之术。
他不用军队直接进攻敌人,而是利用巧妙的策略和外交手段,间接地使韩国渐渐衰弱,最终实现了秦国对韩国的统治。
这种非攻之术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史记》中智者胜于力士的观点。
2. 虞姬:美丽与智慧的化身虞姬在《史记》中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美丽的女性形象。
她是项羽的爱人,为了保护项羽,她不惧危险,智慧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和机智与秦军进行斗争。
虞姬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在古代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追求智慧和美丽的结合。
二、历史观点的显现1. 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历史观点,体现了“内因外果”、“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
也就是说,通过英雄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发展是由内部的政治制度和外部的战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
君子通常是有仁义道德观念,聪明才智的、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人物,而小人则是狡诈自私、以私利为先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历史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君子之德,国家和民族才能获得长久的繁荣。
三、历史观点对今天的启示1. 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从《史记》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智谋在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智谋,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关于忠义的经典语录
关于忠义的经典语录忠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之一,有许多经典语录反映了关于忠义的观念。
以下是一些关于忠义的经典语录:1. 《论语·卫灵公》:>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过及蓬蒿之下,死而后已耳!”在这段语录中,强调了君子报仇的时间不拘一格,但要等到合适的时机,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
2. 《左传·僖公二年》:> “言忠信而动不忮,虽褊必升。
”这句话强调了言行要忠实可信,而且行动中不能怀有私心,这样即使遇到小人的阻挠也能够得到提拔。
3. 《大元大一统志·孟翻传》:> “忠义之事,宁死勿休。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忠义的坚持,强调在忠诚和义气面前,宁愿舍生取义。
4. 《庄子·养生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这段话中,强调了忠言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听起来不悦耳,但对于行为有益处。
5. 《史记·陈涉世家》:> “君子爱人以忠信,小人爱人以利。
”这句话突显了君子以忠信为重,而小人则以私利为先。
6. 《三国演义》:>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之一,强调了忠诚的劝告虽然不好听,却是对人有益的。
7. 《红楼梦》:> “宁负天下人,不负君。
”这句话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表示宁可失信于天下人,也不愿辜负君主。
这些语录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义价值的重视,强调了在各种场合下保持忠诚和正直的品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也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君子之风
话题链接——知行合一形神俱佳1.教材赏悟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2.名句赏记◆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吴兢◆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胡宏◆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方孝孺◆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金缨3.典例赏析曾参不受鲁君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从《左传》《史记》异文比较看周礼的衰落
从《左传》《史记》异文比较看周礼的衰落《左传》和《史记》,一个产生于先秦,一个诞生于西汉,二者虽然同属上古汉语文献,实际上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二者的异文对比里可以探寻到不少蛛丝马迹。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史记》在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周礼衰落的历史事实。
《史记》在采用《左传》的相关材料时,很有规律地删改了一些有关礼的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左传》人物对话中有关礼的内容,多数是各国贤德之人所发表的有关礼义的讨论,或劝谏、或讽议、或评论,经常引用《尚书》《诗经》等文献,其中许多观念带有重视社稷、民心、德行、道义等进步思想,是早期华夏文明的踪迹,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源所在。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几乎所有来自《左传》的与礼相关的内容,《史记》都会有所删节。
例如:(1)a.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
……王怒,将以狄伐郑。
富辰谏曰:“不可。
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
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
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
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
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狄皆则之,四奸具矣。
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召穆公亦云。
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其若文、武何?”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者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该传记是史记专记⽇者的类传。
所谓⽇者,即古时占候⼘筮的⼈。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者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者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古受命⽽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筮决於天命哉!其於周尤甚,及秦可见。
代王之⼊,任於⼘者。
太⼘之起,由汉兴⽽有。
司马季主者,楚⼈也。
⼘於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夫,贾谊为博⼠,同⽇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之道术,究遍⼈情,相视⽽叹。
贾谊⽈:“吾闻古之圣⼈,不居朝廷,必在⼘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夫,皆可知矣。
试之⼘数中以观采。
”⼆⼈即同舆⽽之市,游於⼘肆中。
天新⾬,道少⼈,司马季主间坐,弟⼦三四⼈侍,⽅辩天地之道,⽇⽉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夫再拜谒。
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延之坐。
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星⾠之纪,差次仁义之际,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悟,猎缨正襟危坐,⽈:“吾望先⽣之状,听先⽣之辞,⼩⼦窃观於世,未尝见也。
今何居之卑,何⾏之汙?” 司马季主捧腹⼤笑⽈:“观⼤夫类有道术者,今何⾔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所贤者何也?所⾼者谁也?今何以卑汙长者?” ⼆君⽈:“尊官厚禄,世之所⾼也,贤才处之。
今所处⾮其地,故谓之卑。
⾔不信,⾏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汙。
夫⼘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
世皆⾔⽈:‘夫⼘者多⾔夸严以得⼈情,虚⾼⼈禄命以说⼈志,擅⾔祸灾以伤⼈⼼,矫⾔⿁神以尽⼈财,厚求拜谢以私於⼰。
’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汙也。
” 司马季主⽈:“公且安坐。
公见夫被发童⼦乎?⽇⽉照之则⾏,不照则⽌,问之⽇⽉疵瑕吉凶,则不能理。
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
其誉⼈也不望其报,恶⼈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故官⾮其任不处也,禄⾮其功不受也;见⼈不正,虽贵不敬也;见⼈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其罪也,虽累辱⽽不愧也。
论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德育观
论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德育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中“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和“自我完善”等人才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干部培养和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以德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格外强调道德和伦理。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周易》里也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
在古代传统社会,官员的政治标准,首先应是道德上的贤人,然后才是政治上的执政者,即所谓“修身而不能及治者有矣,未有不自己而能及民者”。
《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排在了第一位。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正统的知识分子大多希望通过居官从政这一途径来济世益民,把从政实践中为圣为贤作为人生的至高目的。
在今天的干部教育培养中,我们仍然要强调“德”的重要性,要把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党员干部成为新时期道德上的楷模,进而来推动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德才兼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立“德”在先的同时,也突出了“才”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早在尧舜禹时代,我国就有了“选贤、用能”的传统。
推举有德之舜继任尧就是很好的明证。
汉代著名儒学大家董仲舒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必仁且智”,并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他认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是根本,但必须德才兼备,二者不可或缺,否则就不完美。
孟子强调:“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韩非亦力主用贤,强调发挥个人的“才能”,其曰:“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
”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曾提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这说明王安石更是注重“选贤任能”,认为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是治理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的头等大事。
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其於周尤甚,及秦可见。
代王之入,任於卜者。
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
卜於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遍人情,相视而叹。
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於卜肆中。
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谒。
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
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於世,未尝见也。
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汙?”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汙长者?”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
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汙。
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
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於己。
’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汙也。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
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
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
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
卑疵而前,韱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比周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於操白刃劫人者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翻译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翻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意思是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
指君子能够贫贱不移,不失节操。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1、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2、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先,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赏析:此“固穷”的“穷”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无路可走”。
在古代贫与富相对,贵与贱相对,而穷与达对应。
所以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就是无路可走的”。
说的更明白就是:君子的路是不好走,但君子还要走下去的,否则就是小人一般胡做非为了。
孟子之观点:古汉语中“贫”与“穷”,意义不同。
用现代汉语来解释,“贫”专指穷困、没钱;“穷”则与“达”相对,指没有官职、功名。
君子固穷可以理解为(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里理解“穷”应该参考古意,根据当时的语境(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两国交界被围于野,已断粮),穷途末路的当下。
中国文明文化史论文 史记孔子世家
从《史记.孔子世家》管窥孔子的君子观邓妍12291137太史公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详细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并给予了孔子高度评价,将没有诸侯之位的孔子列入世家。
从这些介绍中可以管窥孔子的君子观,其中包括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可以了解当时的儒家士君子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孔子一生历经苦难挫折。
孔子的父母不合礼仪生下孔子,孔子幼年丧父,可谓出生低贱,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从小做游戏时就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礼仪的动作,这对孔子后来形成健全的君子人格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少年时期也曾被人斥退,不准参加名士宴会。
后来,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常常受到排挤、斥退、嘲讽,有时连生命也受到威胁,但是孔子的政治热情依然不减。
可以看出,孔子的君子观之一就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并不畏困苦去努力践行它们。
他认为,君子在困窘面前就能坚节操不动摇。
由孔子周游列国与各国的交涉可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时回答齐景公时提出,一个国家虽小,志向却很大,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很恰当也能称霸。
孔子在景公问政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观;鲁定公十年齐国与鲁国和解时,孔子也用礼仪化解了齐国的阴谋;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理想。
孔子还提出,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孔子的政治主张得到的景公的赞赏,然而在晏婴的劝阻下,孔子终未被起用。
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难,被迫签订盟约,但他认为这种城下之盟是不具有效应的。
还有其他类似事迹也可以管窥孔子的君子观。
然而,孔子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打算去帮不正义的佛肸。
即使他给出的理由是,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
然而,这仅仅是对他个人来说,对当地的百姓也许是一种灾难。
在这点上,我并不认同孔子的君子观。
公山不狃凭借费城反叛季氏,他派人来召请孔子去帮忙。
孔子探索治国之道已经很久了,但抑郁不得志,无处可以施展,没有人能任用自己,便欣然前往,并号称将在东方建立一个像周那样的王朝。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记述了汉代侠⼠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游侠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韩⼦⽈:“儒以⽂乱法,⽽侠以武犯禁。
”⼆者皆讥,⽽学⼠多称于世云。
⾄如以术取宰相卿⼤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可⾔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也,读书怀独⾏君⼦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空室蓬户,褐⾐疏⾷不厌。
死⽽已四百馀年,⽽弟⼦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虽不轨于正义,然其⾔必信,其⾏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之 戹困,既已存亡死⽣矣,⽽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多者焉。
且缓急,⼈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饭⽜,仲尼畏匡,菜⾊陈、蔡。
此皆学⼠所谓有道仁⼈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有⾔⽈:“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阳⼭,⽽⽂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虚⾔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取荣名哉!⽽布⾐之徒,设取予然诺,千⾥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苟⽽已也。
故⼠穷窘⽽得委命,此岂⾮⼈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权量⼒,效功于当世,不同⽇⽽论矣。
要以功见⾔信,侠客之义⼜曷可少哉! 古布⾐之侠,靡得⽽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如顺风⽽呼,声⾮加疾,其埶激也。
⾄如闾巷之侠,修⾏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称者。
司马迁君子观之我见
司马迁君子观之我见摘要】《史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中有众多的悲剧人物,本文将从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悲纵向、深入的为我们揭示司马迁的君子观。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君子观项羽魏公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中国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一书中记录了很多孔子有关君子的语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写出了君子的坦荡、磊落;“君子不忧不惧”道出了君子的从容、高贵;“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写下了君子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写出了君子坚守信义,诚信的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君子的崇高理想,获得精神的强大力量成为精神上的贵族,是君子一生的目标追求。
司马迁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整部《史记》中,我们从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悲深入解读司马迁的君子观。
君子之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在司马迁笔下塑造了一位最雄伟的悲剧英雄——项羽,这种带有明显立场倾向的写作让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的君子观的体现,尽管司马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项羽的很多不足,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光芒。
以《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为例我们解读司马迁的君子观之君子之行。
“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惊天动地,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这是怎样的惊天动地,气势冲天,又是怎样的一位虎将才能带出这样的一支队伍。
寥寥数字,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骁勇善战,勇猛无敌的项羽。
已破秦军后,“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八个字已胜过千言万语,项羽所率楚军之势盛矣,正如郑板桥《巨鹿之战》诗曰“战酣气盛声喧嚣,诸侯壁上惊魂逋。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载无”。
英雄之气、英雄之势,由此一战已深深植入人脑海。
“君子尚勇”我们从司马迁笔下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尚勇的项羽,也完成了司马迁对君子的形象描绘。
“鸿门宴”上刘邦的狼狈落跑让我们看到了刘邦政治上的成熟,项羽却展现了他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慈厚性情,尽管项羽性格暴戾,但在鸿门宴上,与樊哙之会面看到的是项王的仁而敬人及勇士性格的再现,而对亚父范增示意决断的置之不理,看到的是项王磊落的一面,在司马迁笔下,尽管并未规避项羽的不足,但更足意为我们展现了项王坦荡的君子之行,不用权术,不弄权谋,行事磊落坦荡的项王。
《诗经》中的君子形象与君子观
《诗经》中的君子形象与君子观《诗经》中的君子形象代表着中华文化里理想的形象,他们外表彬彬有礼,作风谦虚却有极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注重“和人为贵”。
他们勇于以和平之道解决问题,有一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仁义之风,是一种独立无畏、用和谐超越冲突的精神。
君子观在《诗经》中也定义了人们理想中的道德和具体行动表现。
君子观崇尚仁义、尊重他人、不说谎、不抢夺、不攻击他人等,追求大义、尊重礼节、勤奋恒心的道德精神,务求行善事、去恶事,秉承自省、谦虚、慎言、宽容、心存善念、正视世间一切过错等。
《诗经》也强调要以“知己”的态度审视自己,把握礼仪,及时行乐,维持这个社会和谐。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史记“战国四君子列传”读书笔记
史记“战国四君子列传”读书笔记【说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私,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
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
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敬仰。
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
信陵君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
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
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出处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出处“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短短六个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无尽的光芒。
这六个字出自《周易》。
《周易》那可是咱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巨大宝箱。
这其中“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啊,就像是宝箱里最耀眼的那颗钻石。
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有着深远的意义呢。
咱打个比方吧,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爬山。
这山啊,又高又陡,到处都是荆棘和石头。
要是没有点儿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爬山的时候没有带登山杖,没有穿合适的鞋子,只能在山脚下干瞪眼,或者爬两步就摔得鼻青脸肿,灰溜溜地回去了。
可是君子呢,就不一样了。
君子心里就想着,这山再高,我也得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不会被那些荆棘划破了手就放弃,也不会因为石头绊倒了就哭哭啼啼地不肯再走。
这就是自强不息啊。
咱再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人物。
像司马迁,他遭受了宫刑啊,这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一般人可能就觉得天都塌了,干脆找个地方一死了之算了。
可司马迁呢,他就像一棵被狂风暴雨吹打得东倒西歪却始终扎根在土地里的大树。
他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硬是在那样的痛苦和屈辱下,写出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如果他没有这种精神,咱们现在就看不到这么珍贵的史书了,多可惜啊。
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演出,主角要是因为一点小挫折就罢演了,观众们可就看不到精彩的节目了。
还有祖逖,他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每天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
鸡叫的时候啊,天还黑着呢,大多数人都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
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天天如此,不断地磨砺自己。
他为什么能做到呢?不就是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嘛。
这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今天累了就不垒了,那房子什么时候能盖好呢?只有不停地努力,才能把房子盖得又高又结实。
在咱们的生活里,这种精神也特别重要。
你看那些创业者,哪一个不是面临着重重困难?资金不足、市场竞争激烈、技术难题等等。
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行者。
要是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就说,哎呀,不行了,太难了,那这个创业肯定就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 仰他们 “ 言必信 , 行必果 , 景 其 其 已诺必成 ” 的精 神 , 为 认
他们 这种 “ 取予然诺 , 里诵 义 , 死不顾 世 ” 设 千 为 的重 义 轻 生
亦宜乎 ? 《 申君列传 》 评佞 臣弥子瑕 不仁之 恶性 , 虽百 ”春 批 “
世可知也 ” 。正 是 这 样 一 正 一 反 、 赞 一 驳 的 相 互 映 衬 , 更 一 就
微意哉 !“ ” 然读传 后赞语 , ‘ 桀子弟 ’ 日 ‘ 日 暴 、 任侠 奸人 ’而 , 终之 以 ‘ 客之喜 ’则 史公 不但不满 于孟尝 之客 , 好 , 其不 满孟
死 于守 阳山 。太 史公感 于兄弟二 人礼 让之义 , 《 在 太史公 自
序》 中称赞二人 “ 末世争利 , 维彼奔 义 ; 国饿死 , 让 天下称之 ” 。 太伯 与伯夷 等均 以让德 显义 , 义礼让 ,世 家首太伯 , 重 “ 列传 首伯 夷 , 美让 国 , 节 以风世也 ” 。 吴太 伯与伯 夷并 高 “
蔺相如的行为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气。对于这
种“ 修身立智 ” 的人物 , 太史公 不无 感慨 地赞叹说 : 蜘一奋 “ 其气 , 威信 敌 国 , 而让颇 , 退 名重 太 山 , 处智 勇 , 其 可谓兼 之
为就逊色得多了。平原君之游 , “ 徒豪举耳 , 不求士”并不能 ,
真正 地做到爱 施好客 。孟尝君 “ 士三千 , 养 仅得 一士 ( 冯谖 ) 之用 。其余纷 纷 , 并鸡 鸣狗盗之不若 也 。太 史公 于此 , 有 其
君子 , 贬黜小人 , 主张君子要 “ 修身立智 ” “ 、爱施 以仁” “ 与 、取
( 信陵君式的君子——爱施好客 一)
在“ 战国四君” ,以魏公子为最贤 。太 史公 作 四君传 , 中 “
以义 ” “ 、 忍辱 负重 ” 最 终达到 “ 名 以行 ” , 立 的人 生 目标 , 现 体 出具有鲜明特色 的“ 君子观” 。
探讨 《 史记》 中的君子 观 , 首先还要 从 司马迁 的《 任安 报 书》 说起 。他说 :修身者 , “ 智之府也 ; 爱施者 , 仁之端也 ; 取与
者, 义之符也 ; 耻辱者 , 勇之决也 ; 立名者 , 行之极也 。士有此
矣 。 虽然此 传为廉颇 、 ” 蔺相如合 传 , “ 但 赞语则 以蔺为主 , 举 其尤重 , 爱慕 之所 在也” , 见 二者高下 已分 。也正是凭借着
智” 等多种 表现无 疑说 明了它所包 含 的内容广泛 , 所囊 括 的 形 式多样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智勇双全 的蔺相如式 的君子 。
蔺相如 的智 勇主要 是通过 完璧 归赵—— 渑池 斗智—— 将 相和等一 系列 事件表现 出来 的。 完璧 归赵 ” “ 一事 中 , 蔺相
如以“ 头与璧 俱碎 于柱 ” 这一充 满智慧 的威胁 和玉石俱 焚 的 勇敢 行为 , 不仅 保全 了赵 国之 宝 “ 氏璧 ” 而且 也赢得 了秦 和 , 国上 下的尊敬 。渑池斗智 ” , “ 中 蔺相如 以血染 当场强逼秦 王 ,
这种君子素质 , 蔺相如往往被称为是战 国人才之首。
五者 , 然后可 以托 于世 , 而列 于君 子之林 矣 。 ‘ “ “君子 ” 在西 周、 春秋时期大 抵有两层较为通用 的含义 : 一是贵族 的通称 , 如郑玄 注《 尚书・ 无逸》 君子所 , 无逸” “ 日“ 其 ,君子 , 止谓在官 长者 ” 二是指 当时的统治 阶级 , 小 人” 指的被统 治的 ; 与“ 所
论, 盖表其有让德” , n 是太史公心 目中同等 的君 子人物。 与以上二 者 同属 , 季札 与宋襄公 同是太 史公 笔下 “ 义 重 礼让 ” 的典 范。 季札贤 , “ 而寿梦欲立之 , 季札让不 可” 后竟然 ,
尝之意 , 明言之 矣”69 又 [7 ]0对 于春 申君 , 太史 公更 是颇有 微
词, 将在 以后具 体分析 , 在此不 多赘 述。
( ) 广 式 的 君 子 — — 爱 施 忠 实 二 李
《 将军 列 传 》 李 载李 广 以“ 射见 长 ” 自称 为 “ 弓之 善 , 引
民” 匈奴 “ 日‘ , 号 汉之 飞将军 ’避之数岁 , , 不敢入右北 ” 可见 , 李广确 是才 气无双 。但是最 博得 太史公 歌颂 的是李广将 军 的另一方 面—— 仁爱士兵 、 忠勇护 圄。他“ 赏赐辄 分其麾下 , 饮食与士共之 ” “ 绝之处 , ,乏 见水 , 士卒 不尽饮 , 广不近水 ; 士 卒不尽 食 , 广不尝 食” 。故李 广“ 引刀 自刭” 之后 ,广军 士大 “ 夫~军 皆哭 , 百姓 闻之 , 与不知 , 老壮 皆为垂涕 ” 知 无 。可见 李广爱 施 、 忠实 的深人 人心 , 由此 也深入 太史公 之心 。故太
我 国史传文 学的典范代表 《 史记》尤 其是 以“ , 扶义傲傥 ,
不令 己失 时 , 功名于 天下” 立 的七十列传 为主 ,君子 ” 词 ]“ 一
的首要条件 。概括起来 , 爱仁 ” 以“ 成为太史公笔 下的君子之
人主要有 以下两类典范 :
数见不 鲜 , 结合 《 报任 安书》 中所 言 , 太史公 在《 史记》 中崇 尚
一
亦 以魏公 子传为 最 出色” 并且 “ 中称公 子者 , , 传 凡一百 四十 七处 。因其钦佩公 子者深 , 故低 回缭绕 , 于繁复处 , 特 作不 尽
、
君
’
孬
概 括 。一篇好 客是主 , “ 救赵是 大节” "。以“ 。 窃符救赵 ” 分界 点, 其爱施 、 好客 主要 通过两件事来表现 的 : 一是 自迎夷 门监
“ 义 礼 让 ” 真君 子 。 重 的 ( ) 客 、 侠 式 的君 子 — — 重 义 轻 生 二 刺 游
史公 在《 李将 军 列传 》 “ 日李 广 , 日李将 军 , 中 不 而 只一标 题
间, 已见出无限的爱慕敬仰” 。 “。
相 反 地 , 史 公 从 另 一 个 对 立 面 也 贬 黜 了 那 些 苛 刻 不 仁 太
[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高校优 秀青年人才基金项 目 ( O 9 O S 0 ) 2 O S R 1 2 ;蚌埠学 院科研项 目 ( B Y H H O 0 O ) B X H W 2 l C 3
[ 作者简介 ] 李艳 洁 ( 9 9 ) 1 7 一 ,女 ,硕 士,讲 师,研 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 文学 、地域 文学。
的小人 :商 君列传 》 《 中虽肯定 商鞅变法 之功 , 但却 明显 不满
其极刑酷罚 , 批评商君 “ 刻薄 ” “ 、少恩 ” “ 、受恶 名” “ ,盖史 公于
鞅之为人 , 尽情 贬抑 , 以导人 于正”5 , 所 l。活现 出法家下场 , l 7 令
太史公 著史秉承 “ 不虚美 、 不隐恶 ” 的求实态度 和勇敢无 畏 的批判精 神 , 故而敢 于为 其他史 家所不齿 的游侠 、 刺客列 传颂 义 , 观地 评述其君子 品质。他肯定游侠 “ 客 救人 于厄 , 振 人不 赡” 的社会 作用 , 叹他们 “ 感 不爱其躯 , 赴士衣厄 困” 的行
以成 败 论 英 雄 , 而 崇 尚 “ 襄 之 有 礼 让 也 ” 虽 然 “ 于 泓 , 反 宋 , 败
而君 子或 以为多 , 中 国阙礼义 , 伤 褒之 也” 所 以在 太史公 眼 , 中, 宋襄公虽败犹荣 。 不倾 于权 、 不倾 其利 的太伯 、 伯夷 、 季札 、 宋襄公等 人 , 是
的君 子行 为是 不应被忽略和淡忘的 , 载入史册 , 应 传名 后世 。
与《 侠列传 》 游 相提并 论 的《 刺客 列传》 载 了战国时 聂 记
政、 曹沫 、 豫让 、 专诸 、 荆轲五人 的义举。这些 以义却 金 、 以忠
V0 .5 N . 1 o3 2
M a .01 r2 2
《 史记》 中的君子观
李艳 洁
( 蚌埠学 院文 学与教育系 ,安徽蚌埠 ,2 3 3 ) 30 0 [ 摘 要 ] 君 子从孔子以后被逐渐赋予 了道德 的含义 ,司马迁在 《 报任 安书》 中论述 了五种可 以列为君 子的表现 ,体 现 出
春全 以 ,粤 ” 为相对 的两个 称谓 。 二君 要爱 以 秋 后“ 子”与“小人 逐渐成 末 曼 年 君 仁 , , 一、 一“ … 子 一 施一 , …
,
分别代指广义上 的“ 有德者” “ 和 无德者 ” 了。
所谓 “ 爱施者 , 仁之端也” 是说爱人 与对人有好处 , , 是仁
前” 。这一 系列行 为可谓是极尽诚 恳谦恭 了 。二是在赵 国对 待毛公 和薛公 。窃符救赵 ” ,公子 闻赵有 处士毛公藏于博 “ 后 “
徒, 薛公 藏 于卖 浆家 ……乃间步往从 此两 人游 , 甚欢 !太史 ” 公认 为正是 由于信陵 君能 “ 接岩穴 隐士” “ ,不耻 下交 ” 所 以 , 才会 “ 名冠诸侯 , 虚耳 。 对其爱施 好客 的倾慕 之情溢 于言 不 ”
者侯 赢和 数往请朱 亥 。侯 生地位卑 微 , 然信 陵君厚加馈赠 , 置酒 会 宾 , 亲 往 车 驾 ” 让 出上位 。酒 宴 上再 “ 寿侯 生 “ , 为
所谓“ 修身者 , 之符也 ”是说 修身主要在增进 素养 , 智 , 故 为智之聚集 。就其 在《 记》 史 中的表 现形式来看 ,智 慧” “ “ 、理
其他再如 《 魏公子列传 》 中的隐者侯 赢 , 出奇谋助信陵君 “ 窃符救赵 ” 干 罗贤年少就 “ ; 出奇谋” “ 称后世 ” 乐毅“ ,声 ; 数 奉教 于君子 ” 敢 于“ 书 以闻” , 献 ……这 些 以智 而 闻名 于后 世 的历史人物 , 无不是太史公热情追崇 的对象 。
又一 次狠挫 了秦王锐气 , 直至盟会 结束 , 秦王“ 终不 能加胜于 赵 ”“ 0 将相 和” 一事 中 , 蔺相如 为国着想 , 为保 将相和睦 , 理智 退让 , 表现 出胜于廉颇 的大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