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及其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征地、拆迁等政策背景下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这些人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其养老问题也倍受关注。
为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
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分析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存在,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1. 公共养老金制度与失地农民的矛盾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职工的,而失地农民并没参加其中。
这就导致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可靠保障来源。
同时,此类群体普遍属于边缘化群体,缺乏相应信息渠道和社会网络,致使他们较难获取到规范化、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方式。
2. 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再加上他们受教育程度低、通常从事职业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等多种原因,其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不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养老保障领域。
同时,受制于城乡双重户籍等因素,失地农民在获取相关政策上的优待也不如城市居民。
3. 养老保险缺乏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养老的需求,且其建设起点已较晚。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些省市也曾考虑过保障失地农民养老问题,但由于制度设计、经费保障等原因,未能取得实质成果。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议为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若干建议:1.建立特殊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失地农民与城市职工在收入、身份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应建立特殊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应由政府出资,同时采取社会资助、发放救济等方式,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金、护理、医疗等方面保障。
2. 推广商业化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可开发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的市场,为失地农民提供多层次保障。
政府可通过资金补贴、税收激励等方式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并为该市场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措施。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土地不断被占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
这些失地农民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养老问题尤其重要。
然而,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经济状况,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养老保障。
近年来,学界和政府开始关注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其中,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可行的方向。
下面将从制度的必要性、构建途径和实施评估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制度的必要性1. 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
失地农民的生活苦难重重,缺乏退休金等稳定收入来源,很难保证老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由此,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弥补政府的养老保障不足,保障失地农民在老年阶段的生活品质。
2. 平衡城乡养老差距。
城市居民可以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下享受到较好的养老保障,然而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机制。
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养老保障的统一安排,能够缩小城乡养老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3. 降低政府财政支出。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系统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养老扶持负担。
相比于政府一次性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福利,建立保险制度可以引导失地农民自付保险费用,并通过多年积累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构建途径1. 同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应独立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应同步推进两制度。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将农民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基数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情况等因素确定保险费用。
2. 建立社会保险机构。
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的机构需要与地方的社会保险机构紧密结合,确保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在具体实施中,建立保险服务站、养老救助中心等机构,并与社会保险基金及时对接,确保保险赔付的填补。
3. 设计妥善的保险规划。
制定适合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方案是关键。
根据失地农民的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生活类型等因素考虑,制定不同等级的保险方案,确保养老保险的受益和保费的支付能够相互匹配。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比较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提出政策建议。
分析不同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和效果。
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法规、运行模式、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等。
研究对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和可持续性缺乏考虑,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引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3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03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度覆盖面较窄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市近郊和工业园区周边的农民,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的覆盖率较低。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保障水平偏低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相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说较低,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
研究表明失地农民面临着养老保障的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保障其生活需求。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宜兴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宜兴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土政策的不断调整,许多失地农民在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或城市化新区开展农业经营活动,但他们往往面临没有固定收入、医疗保障困难等问题,尤其是在老龄化人口增长的趋势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宜兴市是江苏省南京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该市位于太湖流域,以竹编和紫砂陶器著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失地农民在宜兴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或城市化新区开展农业经营活动。
然而,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逐渐浮现。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宜兴市为例,通过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现状,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阐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和现状,同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宜兴市及其它城市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1. 了解宜兴市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现状,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2. 分析宜兴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成因,阐明其内在机制和制度缺陷;3. 提出解决宜兴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政策扶持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4. 为宜兴市及其它城市的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和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手段,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宜兴市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现状分析,包括其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养老财产积累情况等方面。
2. 探析宜兴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成因,包括政策制度缺陷、经济困难、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比分析国内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和制度,借鉴其可行经验和做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一、论文题目《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二、标题1. 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困境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建设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缺失的原因分析4.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思考与展望5. 失地农民养老案例分析与对策三、现状和困境作为人口规模相当庞大,从事中国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劳动力的失地农民,其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加之国家扶贫扶老政策的缺失,使得失地农民的贫困现状更加尴尬。
同时,失地农民因其生活的特殊性,往往要承担儿女教育、奶奶养老等支出,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针对这种现状,国家亟待制定一套符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而如何从政策层面,通过保障制度等手段,破解失地农民的疑难问题,是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与建设为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需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为核心点的保障制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着手:1. 建立养老金体系。
其中包括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金和农村居民养老金三级体系。
要通过不同的层次制度,让失地农民、流动人员、外来工人等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得到合理保证。
2. 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在个人的养老金账户中积累的养老金为个人的主体,可随时转移,并可由他人代管。
3. 健全制度框架。
建立养老保险资金缴存、汇缴与管理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引导不同人群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4. 落实专项补贴政策。
设立失地农民养老金补贴资金,实行全国或区域性资金的统筹,等具体措施。
5. 建立失地农民家庭医疗保险。
建立一套失地农民家庭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家庭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可以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优良的医疗服务。
这些制度的建设需要由政府、社会力量以及失地农民三个角色合力完成,注重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与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
五、保障缺失的原因分析当前,导致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缺失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失地农民受现行养老制度失衡的影响,许多制度和政策难以实际落地,严重缺少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与保障对接。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摘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原有的保障方式及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如何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摆在学界和实践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项制度不仅影响到失地农民的当前和今后的生活,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笔者在分析了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政府角度,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府国内学术界也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失地农民定义及类型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因自己承包的土地被征用而丧失土地的农民。
刘菁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国家因法定原因而征用、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村居民。
而李春斌则认为,失地农民,顾名思义,就是指失去土地的农民。
从社会学的角度,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而逐步失去包括林地、耕地、其他农用地的农民;从法学角度看,失地农民是指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
刘万兆等指出,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大概有3种情况:因为城市发展被征地,这些农民离城市较近,土地补偿额也相对较高,主要依靠在城市务工、经商获得生活来源,大部分人还保留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被征地,因为修路、开渠、建水库等土地被征用,但这些农民的土地补偿金不高,而且由于远离城市,信息不灵,谋生手段较少,失地农民的生活相对困难;工业用征地,其中一些失地农民被选招为占地工。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他们既不享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也不享有农村的土地保障,生产生活存在着风险。
失地农民65岁问题的解决方案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对于失地农民中的65岁群体,他们面临着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来源等多重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原本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来源消失,养老保障成为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医疗保障面临困难。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收入减少而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生活来源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生活来源受到严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失去土地而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提高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失地农民65岁群体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参保。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更多选择。
2.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1)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效率。
3. 创造就业机会(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鼓励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65岁群体自主创业。
4. 加强社会救助(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实施临时救助、生活救助等,确保其基本生活。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综述。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失地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
接着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强调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必要性。
在首先对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
然后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了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参考。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综述、现状分析、制度演变、政策探讨、政策效果评估、问题、建议、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始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农民。
他们往往面临着养老保障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研究背景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需求的群体养老问题。
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失地农民,而他们又因失地而无法享受传统涵盖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如何为失地农民建立适合其特殊身份和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程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以及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综述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综述一、选题背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使作为民生之依的社会保障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它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福利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对城市实行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享有就业机会及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与粮食、住房等补贴。
而农村实行的是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作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土地政策努力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
土地的福利绩效足以抵消其效率损失,从而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及其保障功能奠定基础,为农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制度安排。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现阶段国内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对失地农民规模原因的研究,二是对失地农民权益的研究,三是对失地农民产生问题的研究,四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问题的研究,五、对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研究,六、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七、对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原因研究周天勇认为大量非法圈地、农田占而不用、炒买炒卖土地、征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有关土地法及其实施法规对农民的补偿规定的极不合理及农民基本上没有地权;朱林兴等学者则认为失地农民权益受侵犯是由于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吴国庆、周建春等一批学者从产权经济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国家凭借其独特地位,通过强制性权力驾驭着集体所有的土地,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模糊,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明确。
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解 志 文
摘 要 :近十年来 ,伴 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而来的是 用地 规模的扩 大、失地农 民的增加 。如何 解释 失地农 民的抗 争 , 如何保 障失地农 民的利益也 就成为学者们 关注的热点。实际上,在 国外,工业化 、城市化的不 断发展 也产生 了大量的失地农 民,如何保 障 失地农 民利益也是他 们必须要 面对 的1 - " 3  ̄。本文就 国内外最近十年 来关于失地农 民的研 究进行 了综述 ,以理清这 方面研 究的成 果,更 利于 进一步的研 究。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利益 ;对 策
对失地农 民的利益该如何保 障的问题 ,一些学者分析 了产生利 益问 题的深层次原 因,一些学 者经过实 际调研 以个别事件为例分析利益保 障 问题 。总体来说 ,国内关于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障 问题研究大致 有以下几 个角度 : 第一 、以徐静 、刘艳 红等为代表 ,对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 调查 ,发 现一些 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徐静 、刘艳红对烟 台市莱 山区 失地农 民的概况进行调查 ,发现失 地农 民利益 保障存 在补偿水平 较低 、 补偿方式单一 、分配方法混 乱等 主要 问题 ,并针对性提 出对策 建议 。季 洁通过对南京市 G街道一起失地农民集 体上访事件进行剖析 ,发现政府 给失地农 民的补偿及安置不合理 、失地农 民转业和就业 困难 、失地农 民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是当前 失地农 民利益保 障机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并 指 出了失地农 民利益保障机制缺失 给农 民家庭和社会治安造成 的不 良影 响。朱 明芬通过对杭州市郊 1 0 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 , 目前 杭州 市在征地过程 中就失地农 民利益保 障问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 、补偿 方式 单一 、分配方法混乱 、失地劳力失业率偏高等主要问题 。并且 分析了产 生上述 问题 的原因 。刘爱君 、赵诤 以城 乡结合部为研究对象对 失地 农 民 利益保 障问题进行研究 ,他认为由于我 国的农村地区拆迁法律体 系不健 全 。农 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 问题 日益严重 。通过剖析现今 失地农 民利益受损 的现状 ,提出切实可行 的措施 , 望妥善解决城 乡结 合部失地 农 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第二 、以徐文敏为代 表的学 者指 出了合理解决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障 问题 的意义 。他们认为能否保障好 失地农 民的利益事关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 的建设 ,事关政府的公信力。范铁 中认 为,能否有效保障失 地农 民 的 利益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是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 建设 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 大现实 问题 。陈耀认 为 ,改革开 放 以来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 , 城市建设用地 、外 商投资开 发用地 、乡镇企业用地数量 日益增加 ,因土地被征用而导致 的失地农 民 的数量迅速增加 。失地农 民的生产 、生活、养老保障 问题 ,已经成为 当 前我 国社会 的重大不 稳定 因素 ,影 响社会安定 、和谐。杨振 、牛叔文 、 常慧丽等认为城市边缘区农地城市流转是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 中一种普 遍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这一 过程 中,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 障 问题 日益突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摘要】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征地拆迁等原因丧失土地而无法自给自足的农民群体。
他们面临着生计困难、社会排斥、权益受损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包括提供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住房补贴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建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升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失地农民保障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
目前仍存在着政策实施不力、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得到更多关爱和支持。
未来,应该注重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监督和评估,实现失地农民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保障、分析、定义、特点、问题、政策、落实、改进建议、重要性、不足、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失地农民是指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地农民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和福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围绕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展开深入分析,从失地农民的定义及特点、面临的问题、保障政策分析、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失地农民保障的全面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失地农民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
只有充分认识失地农民保障的重要性、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并促进社会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2. 正文2.1 失地农民的定义及特点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建设或工业化发展而导致土地被征收或开发,从而丧失耕地和生计来源的农民。
他们通常流转于城市周边地区或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社会边缘化问题。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现有的城乡 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
过渡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商业养老保险
多元化的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与商业养老保险
相结合
城镇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
被征地农民 养老保险 上海镇保
重庆
3.2.1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1)完全纳入现有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
① 转入城镇养老保险
刘和平认为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 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
1) 起步阶段(1950-1957年)
1950年11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施了《城市郊区土地 改革条例》,只是提出对于耕种该土地的农民应给予适当安置,并没有 具体的措施。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 用地单位应协同政府劳动部门和工会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吸收其参加 工作。
➢ 如何合理妥善地安置失地农民,为其提供有说 服力的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而适时建立健全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制,正是解决失地农民问 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的建 立与完善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 难点。
内容结构
1 背景 2 理论基础 3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 4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研究 5 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6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2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失地农民对于养 老保障的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需要,是失地农民自身应该享有的合 法权益。
2.3 市场失灵理论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 费或是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那么政府的干预和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养老保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的力量加以矫正。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
失 地 农 民 养 老 保 障 研 究
宋虎林
( 浙江 师范 大 学法 政学 院 ,浙 江 金华 3 10 ) 2 04
一
、
农 民起着重要的保 障作用。根据王克强的研究,农村土地 的社会 保障功能效用达到农村土地 总效用 的5 . 3 因此 ,要让农 1 2 %。 民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起码要保证农民达到的经济补偿不低于 耕种土地的收益,这里的收益不仅包括土地 自身 的产出,还应包 括土地为农民提供 的养老、失业保障的利益。一位村民说 : “ 以 前我一亩地一季 空心菜就有 1 万多元的收入 ,现在一分地都没有 了,就换来1 多元 的补偿金 ,省吃俭 用又 能维持多久,孩子上 万
众所周知 ,土地一直是农 民安身立命、工作 、生活的重要场 所和生存基础 。而如今 ,在人 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双重 背景下,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失地农 民的养老,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一个毋庸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 基本概念 的界定 失地农 民泛指没有土 地耕种的农 民,本文讨 论的是特 指 由 于土地被征用 ,而被迫放弃土地耕种 的农村中的这部分农 民。 养老 保 障是社 会保 障系 统 中的一 个主 要项 目。它是 指对 退 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 能力的老年人实行 的社会保护 和社会救 助 。老年社会保 障的内容 比较广泛 ,具体包括 收入保 障、医疗 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 、生活服务和保健服务等 。 二、构建 失地农 民养老保障制度 的必要性 ( 一)失地农 民的现状 1 失地农 民成为不可忽视的利益群体 . 城市化改变着 中国土地 千百年来不变 的生产方式 ,据 国土 资源 部最新调查显示 ,19— 0 6 9 6 2 0 年间 ,中国平均每年净减少的 耕地 是1 3 万亩 。按 照 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 伐, 20 今后每年需 征用农 民土地至少 5 0 0 万亩 ,若按照城郊 农 民人均 0 1亩地计算 ,就意味着每年增 ̄ 7 0 .7 N 0 多万失地农 民,十年后失 地农 民总数将达到1 3 . 亿左右。Ⅲ 2 失地农 民利益诉求紧迫 . 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建设在 全 国范 围内如火如荼地进 行, 中西部地 区失地农 民也越来越 多, 由于没能解决好失地农 民长 远 生计 问题 ,导致 该 问题 由发达 地区 的局部 社会 问题逐 渐演 变成 全国性 的社会 问题 。[ 由于在征地过程 中, 出现 “ 2 暗箱操 作”、 “ 寻租 ”,失地农 民补偿款 混乱,土地浪费惊人 ,政府 与民争利 ,赚取 “ 低征高卖 ”中的巨额差价等行为 ,直接 导致 失地 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因征 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急剧 上升 越来越 多的失地农 民基本生活 不能得到保障 ,肯定会影 响到城 市化进程、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 )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二 1原有土地保障功能退位 . 土地 是最 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 ,是农业最基本 的生活 资料 来源 ,在政府 主导的农村社会保障几 乎空 白的情况下 ,土地对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在于土地,而由于城市的扩张、工厂的建设,导致土地的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征收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如果没有做好此项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做出分析,改善其养老保障措施与制度,是推动失地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管理法》中提出“在补偿征收的耕地费用方面,应该超过耕地被征收前三年产值的6~10倍,其他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以及补偿费标准,由直辖市、自治区、省依据耕地征收的安置费、土地补偿费相关规定标准执行”[1]。
现如今,我国直辖市、自治区、省市均未采取地方性法规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几乎都是由省级政府部门或者是下放到市政府、县政府来明确相应的标准规定,如此,地方政府同样也属于征地的开展主体,不仅能够参与征地活动,又能够决定征地活动。
在制定标准方面,所谓的年产值倍数法,是指将传统的粮经作物作为依据,同测定前3年的农业产值相比。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如今的城郊集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土地在产出价值方面,已经远超于蔬菜或者是粮食的价值。
除此以外,补偿的标准是将土地原用途作为依据进行计算的,无法对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后的土地不合理增值分配问题做出有效处理。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来源不足问题的发生,极有可能,是因为出让土地的资金总量过低,或是因为内部分配出让金不合理。
一方面,地方政府存在“零招商”问题或者是开发商故意降低土地出让金,致使土地出让金总额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确定一定的土地出让金情况下,如果政府所保留的土地存在过高的增值收益,则会造成农民得到的份额降低,这同样也会造成“土地财政”问题的发生,一是失地农民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严重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始终无法满足的“用地饥渴症”。
(三)失地农民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识与能力就当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而言,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崇尚传统的货币补偿、安置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地农民及其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被征地者”,失地农民。
在探讨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失地对农民的巨大影响等问题后,梳理了我国学者探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保障一、什么是失地农民,为什么为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由于城市土地在经济指标上比农业用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城市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非农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圈地热”,失地农民问题就已经产生,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农民失地的问题和矛盾没有激化。
直到2000年以后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圈地热”,城镇扩张、工业区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加之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土地以种种合法的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针对目前的失地农民保障补贴政策,很多学者指出了其不科学之处。
(陈信勇,2004)评价了当前两种法定的安置方式――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前者是一种生活指向性的安排,而非就业指向性的安置,未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等问题;而后者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存延的一种老办法,现在实施起来困难非常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的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存在相对差异而造成社会不公平。
失地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一般只够维持6~7年的基本生活。
与土地转用后巨大的、长期的增值收益相比,失地农民所得到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比重还很低。
另外,课题组特别指出,在征地相关政策的实施中,农民普遍缺乏知情权、参与权和抗诉权,没有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
(史清华,2011)通过分析发现,在现行征地程序安排下,农民不能完全参与征地利益分配过程,充分表达意见,获取土地所有权人应有回报,才是引发失地农民问题的深层根源。
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出路关于养老保险的建设之路,两个方面的问题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一是未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采用何种运行机制。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从何而来。
下面本人将分别阐述这两方面的研究:(一)机制的建立(涂文明,2004)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应当是政府主导型的。
其中养老保险主要由两个方面进行,即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前者又由个人账户部分和社会统筹部分组成。
(刘万兆等,2007)更是直接指出,“失地农民”最终要纳入城市居民范畴,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障的顺利接轨。
(谷亚光,2010)则从就业的角度对失地农民做了划分,认为对于已经就业的,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尚未就业的应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
(徐秋花,2006)认为,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元化的制度,逐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过渡。
而多元化的制度是指“一是对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直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这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二是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险,这个制度有别于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与政府、集体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对农村养老保险条件较好的地区,直接将失地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四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失地农民一定的生活补贴。
这主要适合于较落后的地区。
”虽然各学者提出的发展模式不一样,但是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共性:一是都强调将失地农民划分成若干类型(标准为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失地农民职业、失地原因等),有针对性地建立养老保险机制。
二是强调与城镇职工的制度未来的可衔接性。
因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趋势。
(二)养老基金的筹集与管理谷亚光除认为应该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来解决问题。
资金的来源:政府承担部分可在每年年度财政或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列支;村集体承担部分可从土地补偿费中开支;个人承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
此外,还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
陈信勇建议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财政部门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
确立多元化的投资理念,如实物投资、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等,把基金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还可由地方财政担保向银行贷款用于地方建设,实现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资金的监管力度、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赵新龙,2006)则提出针对不同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使用不同的资金筹措方式。
保养人员(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由行政村为单位缴足资金、残疾人由政府补贴出资。
劳动力采用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而青少年则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助的方式,参保与否自主选择,并由其父母缴纳资金。
我国学者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监管的建议虽然也各不相同,但是总结主要有以下共同点:一是无论是资金的筹集还是管理、都很强调政府的责任,以及利益既得者的责任。
二是强调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三是强调风险的预防,如准备金制度和调剂金的贮备等等。
四是强调农民记得补偿的剩余。
即农民缴纳的费用只能占其补助费或者出让金的一部分。
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盈余。
三、总结与讨论经过上文对文献的一系列梳理和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于当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出了不少中肯和有建设意义的评价,为我国以后这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然而,经过反思和总结,本人认为当前的某些研究不够扎实。
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假设而忽略了必要的实证研究。
此外还存在话题重叠性较高,研究结果雷同话,根据有关文献网站核心期刊的检索结果,近年来此领域的文章数量趋向于减少、可见可能已经出现瓶颈期。
然而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有增无减、当前的现实情况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化。
因此,继续研究是必要的、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也是必要的。
经过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或纠正已有的的研究:(一)是否可以探寻失地农民“问题”的发展机遇现有的研究都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为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它。
但是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希望”。
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发现,失地农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农户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普遍改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是有部分农民期待通过征地这样一种方式获得经济补偿、摆脱辛苦的农业生产的、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多为老年人或妇女孩子,他们的这种愿望就会更加强烈。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也大概能够感受到、征地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农民受益占土地增值部分过少、征地后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不完善、征地后农民的就业无法解决、征地后农民暂时没有办法融入城市等等。
这些才是问题。
就拿本文主要阐述的养老保险来说,如何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机制、如何安排其资金来源,这些问题解决以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国正努力筹划着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之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作为“介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人,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先行、试点和示范。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行的”,相信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失地农民上,如何化危机为契机、是现在学术领域较为空白的一块。
大多数时候人们容易后知后觉,如果有一天我们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种种问题、再去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成果,也许会发现很多危机中的“惊喜”,但如果能实现知晓或者预测、那会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从看待失地农民的视角来说,这种积极的眼光也是必要的。
试想、失地农民他们以前祖辈耕耘,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土地、接下来就被视为了“社会问题”的当事人,这于他们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既然城市化、失地对我国而言是必然存在的,不如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点。
(二)对失地农民的“零责备”在文献的阅读中,我经常会看到部分学者提出诸如“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的原因是农民素质低、参保意识不到位”,或许这样的现实的确是存在的。
但是从一个学者、特别是一个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学者的角度来说,应当有勇气和意识承认“受害人零责备”(如我国工伤保险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原则)的前提假设。
毋庸置疑,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通过辛勤劳动种植粮食作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
因为改革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他们“被”失去了土地,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这可能是在他们祖祖辈辈规划之外的事情。
同时,已有的研究也已经证明、在土地功能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他们只享受了一部分。
因此,他们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为我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说可以是“受害者”。
在社会保障二元机制原来就存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难以与城市相提并论的基础上;失地农民又因为失去了土地而“再失一层保障”,这时再评价他们因为“素质”、“意识”等问题而不去参保,显然是不够客观和公平的。
因此,建议以后学者的研究能避免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想怎样帮助他们赶上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不能谈及其素质问题,应该实现对失地农民的“零责备”。
(三)扩展研究方法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目前已有的有关社会保障农民的研究不够扎实,急需拓展新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对此,本人认为,可以选取进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典型地区,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做出改革前后的相关统计分析,来研究有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也许是数据的跟踪获得较为困难,这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本人认为,失地农民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做出了不少贡献和牺牲、其社会保障问题理应受到重视、也会持续受到重视。
同时、包括其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很有研究的价值。
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发展,失地农民现象还在增多,相信以后学者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不断丰富这一主题!(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 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2004(3).[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及若干政策建议[J].改革,2009.[3] 史清华,晋洪涛,卓建伟.征地一定降低农民收入吗:上海7村调查――兼论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与改革[J].管理世界,2011.[4] 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4.[5] 刘万兆,卢闯,王春平,刘海亮.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2007(6).[6] 谷亚光.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0(5).[7] 徐秋花,侯仲华.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赵新龙.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财贸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