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读后感
八佾篇读后感
八佾篇读后感《八佾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舞蹈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典范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阅读《八佾篇》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通过对舞蹈的描绘和理论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舞蹈艺术的极高追求和对人体美的深刻理解。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舞蹈的形式、动作、节奏、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使人们对古代舞蹈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八佾篇》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者在作品中不仅对舞蹈本身进行了探讨,还将舞蹈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联系,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作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情感和生活境遇的关注。
这种将艺术与哲学相结合的思想,为《八佾篇》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使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舞蹈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情感的人文之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八佾篇》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艺术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了解古代舞蹈的魅力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八佾篇》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何让古代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让古代智慧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和启示,为我们解决当下文化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之,《八佾篇》是一部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古代文化经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舞蹈理论的重要代表作,更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情感的人文之作。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八佾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对话记录。
这篇对话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启示。
读完《论语八佾》,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我被孔子的言行所感动。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君子的风范,不贪图安逸,不追求物质享受,做事勤勉,言行谨慎,追求道德修养。
这种高尚的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做人处世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其次,我被子路的提问所启发。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段对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成为士人,首先要有耻辱之心,要有自尊自爱的品质,要做到不负君命,不负社会的期望。
这种高尚的品质是成为士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做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最后,我被孔子的教育理念所感染。
孔子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教育应该是淡泊而不浮躁,简单而不简陋,温和而不苛刻。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启迪,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不是追求功利和虚荣。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将努力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耻辱之心,做一个有自尊自爱的人;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做一个温和而不苛刻的教育者。
愿我们都能在《论语八佾》的启迪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情怀的人。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围绕着修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其中,孔子对待修德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
他认为修德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修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品德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发展出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我深深被孔子对于德行修养的推崇所感动,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质和道德,做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除了对于德行的强调,孔子对于政治的论述也非常有启发性。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依据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安宁,推行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他强调了政府的高尚道德和责任感,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政治的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而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论语·八佾篇》中还有一些关于家庭、友谊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长久的伴侣和支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中弟子的孝行和悌心,这是一个家庭内最基本的关系和亲情。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的淡薄也成为了现象。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我想告诉自己要更加重视和家人的相处,关心家人的需求与快乐。
同时,孔子还谈到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利益或习惯而维持的关系。
这也是我对待友谊的一种启示,友谊应该是真诚且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交往。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这一章主要谈论礼乐,夹杂修身的理念与治国的政治主张。
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护礼制的问题,涉及到礼制内的礼节等各种礼仪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儒家对待礼制的态度。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谈到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时说,“他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队伍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破坏礼制规矩的事都能做的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后也找乐工唱《诗经·周颂》中的《雍》这篇诗。
孔子就评论说:“这篇诗中说,‘诸侯作为助祭待在庄严肃穆站立的主祭旁边’,按照这样的标准,《雍》诗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上呢?孔子还说:“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会遵守礼制呢?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能合理使用音乐呢?”(在孔子眼中,礼制就是仁,大于一切,破坏礼制,就是破坏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天子为尊的好的规范。
敢于破坏礼制,也就形同敢于谋逆,是不仁的表现,孔子对此是大为气愤)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这个问题老有意义了,办仪式的话,就是与其奢侈过度,不如勤俭节约;办丧事的话,就是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周边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没有礼制,其实还不如中原地区诸国没有君主呢!”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知道了就对学生冉有说:“你怎么不去劝劝他别去啊?”冉有回答说:“不行啊,劝不动。
”孔子就感慨地说:“哎,难道泰山上的神仙还没有林放懂得礼仪吗?”(也就是说,礼仪并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表面上符合礼仪,内心毫不在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论语》还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领略其中深刻的意义,而且其中的诗句又是非常的多。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篇1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八佾篇》原文译文及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原文译文及读后感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论语八佾篇的古文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八佾篇》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第三读后感
八佾第三读后感
这一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对于“礼”的执着。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哇塞,在庭院里表演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眼里就像是有人在超级严肃的游戏里公然破坏规则,而且是最最基础的大规则。
这让我感觉孔子像是一个特别较真的裁判,眼睛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礼”在那个时候的重要性,那可不只是简单的舞蹈规模大小的事儿,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像现在交通规则里的红灯停绿灯行一样,要是乱了,那整个社会就可能像堵车一样乱成一团糟。
还有关于祭祀的那些事儿。
孔子对待祭祀那是相当的虔诚,他觉得祭祀就得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办,要诚心诚意。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过年,有些传统的家庭会严格按照习俗准备各种东西,从打扫屋子到贴春联,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那是对传统和祖先的敬重。
从这里能感觉到,孔子觉得祭祀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人们表达对天地、对祖先感恩和敬畏的方式。
要是随随便便对待祭祀,就好像是对自己的根源都不尊重,那这个人在道德上就好像缺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但是呢,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孔子那时候的“礼”虽然非常的完备和严格,可感觉有点像给人穿上了一套特别紧身的衣服,有时候可能会束缚住人的一些自然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强调平等自由,要是还完全按照古代那种等级分明的“礼”,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呢,这并不代表“礼”就完全没用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礼仪、社交礼仪也是从古代的“礼”演变过来的。
我们把那些等级森严的部分去掉,留下那些尊重他人、尊重传统、注重和谐的精华部分,就像从一个大宝藏里挑出最闪亮的宝石一样。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对于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礼乐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人对于这些规矩越来越忽视。
孔子在《八佾篇》中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这些规矩,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所触动。
在《八佾篇》中,孔子批评了一些人对于礼乐制度的无知和轻视,认为这些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于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他的这些言论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对于社会公德的缺乏等。
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
在阅读《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永恒的价值。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人性是永恒的,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的追求也是永恒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因袭,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只有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认为《论语·八佾篇》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及感悟论语12章的体会和感悟(七篇)
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及感悟论语12章的体会和感悟(七篇)推举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一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
”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力量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
比方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力量)所及呀!”假如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
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
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牵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
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牵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力量所能到达的。
熟识《论语》的朋友应当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忱、聪慧、好学、能举一反三。
《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亮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
在我们寻常的对话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
”全部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力量,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
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力量,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
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由于它自相冲突!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
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首先,《论语八佾》中强调了仁爱与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道:“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句话道出了仁爱和和谐的根本。
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爱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建立真实的友谊和社会关系。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现实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竞争和冲突,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为基础,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其次,《论语八佾》中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重要关系。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句话提醒我们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长久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而个人的道德行为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选择,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原则,去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此外,《论语八佾》中强调了礼仪与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盖未孩筮,敢问否?”,这句话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中的重要作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可以使人们彼此尊重和谦和。
同时,礼仪也能够调整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礼仪的作用,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注重礼仪,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最后,《论语八佾》中强调了智慧与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人生的财富。
智慧可以使人们获得成功和快乐,而知识也可以使人们拥有长寿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到,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注重智慧和知识的培养,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品质。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读完《论语》八佾篇,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君子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会随着环境和他人的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另外,孔子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从根本上做起,要注重基础,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作为。
而孝道和弟道则是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所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要注重基础,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够有所成就。
此外,孔子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道义,追求正义和公平,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只顾自己的得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要注重道义,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原则、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论语八佾篇读后感700字篇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700字篇2在春秋那个年代,能出现一本论语真的是超越时代的,之所以这本书呢能两千年来都能一直受到大家的人口,其魅力可想而知。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的《论语》中的一篇,主要内容是孔子讲述古代礼仪的八种佾乐。
阅读后,我深感孔子对礼仪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他对人性的正面引导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
佾乐是古代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
孔子详细描述了佾乐的种类、用途和仪式过程,可以看出他对礼仪的深入研究和对细节的把握。
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
他以佾乐作为示范,让人们明白礼仪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孔子对于人性的正面引导不可忽视。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
例如,他说:“敬之以事君,不可以不勤,辞之以事父,不可以不敬。
”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起敬畏上级,孝敬父母的思想,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
他还提倡“乐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和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完善的人格。
最后,孔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文。
”孔子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成为一个完人的基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修养。
他主张通过正面引导、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行动和选择。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被很多人认为是陈旧和束缚,但实际上,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仪的意义,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亲自践行。
其次,自律和道德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础。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自律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水平,实现人的价值。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在阅读《论语八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略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智慧。
这部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八佾》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这个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着仁爱、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语八佾》还强调了学习的精神。
孔子认为,学习是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思考,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这种学习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现代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论语八佾》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秉持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帮助我们解读了《论语》,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
我被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思想深深吸引。
这些思想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孔子提倡“不耻下问”,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积极倡导的。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通用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篇1《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
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
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1000字(6篇)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1000字(6篇)关于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论语》的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就像教我们做人,不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对一个人的个人素质等方面的一种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去做好的。
《论语》就像是一个神圣的圣经,它是我走向成功的指引方向,是人生的指南针,在人生道路上给我指引方向。
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去读它,并且要去领悟它,去体会它的内涵。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领悟,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感悟,有许多东西我们只需一个人去体会就行了。
关于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论语》的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就像教我们做人,不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对一个人的个人素质等方面的一种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去做好的。
《论语》就像是一个神圣的圣经,它是我走向成功的指引方向,是人生的指南针,在人生道路上给我指引方向。
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去读它,并且要去领悟它,去体会它的内涵。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领悟,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感悟,有许多东西我们只需一个人去体会就行了。
篇心得体会2《论语》的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就像教我们做人,不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对一个人的个人素质等方面的一种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去做好的。
《论语》就像是一个神圣的圣经,它是我走向成功的指引方向,是人生的指南针,在人生道路上给我指引方向。
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去读它,并且要去领悟它,去体会它的内涵。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领悟,有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我们去感悟,有许多东西我们只需一个人去体会就行了……读了《论语》后,我的感触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要尊敬长辈。
3,要团结他人。
4,要学会宽容与忍耐。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人生苦乐不乐,抱怨这世上没有好的生活,抱怨自己比自己优秀,抱怨那个人比自己差,抱怨那个社会,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公平。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读完《论语》八佾篇,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括了他对待学生、朋友、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这篇文章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着他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他在待人接物上一贯以礼义廉耻为准则,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要求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做到这一点。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和他的学生们的修养和品德。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修养和学识。
这种行为不仅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孔子的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此外,《论语》八佾篇中还包括了孔子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应该以仁爱之心为本,以礼义廉耻为准则。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政治家过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民生和民心。
这种行为不仅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政治家的败坏。
孔子的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认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到了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
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
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2《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八佾篇读后感
八佾篇读后感《八佾篇》是我国古代的祭祀乐章。
所谓佾,是指边过即番的奏乐大队。
《八佾篇》以古代祭祀礼仪为主题,分为八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乐曲。
通过演奏这些乐曲,既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也展现了齐云宰人的力量和智慧。
阅读《八佾篇》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在古代礼仪中,祭祀活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感动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而《八佾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祭祀乐章的精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然而,《八佾篇》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古代礼仪之美的展示。
乐章的创作精良,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乐章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和乐器音色的变化,使整个乐曲变得富有层次感。
乐章的演奏形式也非常严谨,需要乐师们通过熟练的配合和默契的团队合作来完成,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礼仪秩序的重视。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召菟》这一章。
据了解,《召菟》是典型的大型乐曲,需要五十六位管弦乐师共同演奏。
它既有气势磅礴的开头,也有细腻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古代人们壮丽的场景和对神灵的虔诚敬意。
这种庄重而雄伟的气势,令人心生敬畏。
而《召菟》的演奏需要各个乐器的配合紧密而有力,乐师们每个音符的演奏都显得极其认真与专注。
通过这样的演奏,乐师们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完美地展现出来。
《八佾篇》还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在乐章中,不仅有不同的乐器演奏技巧,还有不同的音乐旋律与节拍。
乐章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齐云宰人元素,使整个乐曲更加精彩纷呈。
乐师们通过巧妙的演奏技巧和默契的配合,使乐曲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乐章的结构和演奏技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的,凝结了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对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古代的祭祀乐曲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礼仪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智慧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佾读后感篇一:《论语》读后感《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
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
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
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
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
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现在很多我们口中的礼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固然,形式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
同样,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更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我们现在所的做思想工作有相同之处。
作为一名师范生,或者说教师,必须要学会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学习,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平时的教学中。
我相信,孔子的只字片语,不仅仅是现在留下的浓缩精华,而是经过大量行动感染学生,才会让学生有所感悟,才会流传至今。
篇二:礼之我见-个人论语作业读后感感悟“礼”之我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
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通过这个学期对论语的学习,《论语》为圣学,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感悟的真理,但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来说,《论语》所阐述的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糟粕,,我想来说说自己对《论语》中‘礼’的思想的多数的不赞同。
《论语》中的‘礼’涉及了人与人,臣与君,人事上的各个方面,虽然说看上去这些条条框框都太古板了,但很多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仍然很适用的。
而‘礼’作为孔子‘仁’的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上孔子对恢复周礼的那份执着上,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阐述的‘礼’大多牵扯着一个等级问题。
而这种理念在整个《论语》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概念。
譬如在《八佾篇第三》中说道“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从而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教人循规蹈矩,不能逾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一“名份”的界限,不能超越“礼”所认定的规范。
由此,我想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
因此,董仲舒则据此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论。
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使这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政教礼俗,成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
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的礼乐制度,就是仁。
一旦做到自我克制,天下就都赞许你是有仁之人了。
实现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当说的说,不当说的不说;当听的听,不当听的不听;当做的做,不当做的不做,做一个有“仁”之人。
究其实,孔子在阐发“仁”的时候,将社会政治融入其中,从此,政治与伦理就相互融合,纠缠不清。
“克己复礼”就是“仁”。
“克己复礼”是纲,“四勿”是目,是手段。
由此,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痼疾,说穿了也就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长官骑马,工作需要就是这种思想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
有权有势者就是要拥有特权,高人一等。
在政治中,上司是特权者;在经济中,富人是特权者。
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使讲尊卑,看等级,深入人们的思想之中,就连高唱“正气歌”的文天祥也感慨:“三纲实系命,遵义为之根。
”这大概就是幸福奴隶的忠君和爱国感觉吧。
几千年来,一部《论语》,也害杀了多少人。
中国人以此为圣学,但在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种处世格言罢了。
在学习《论语》的同时,我们还是得记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篇三:《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
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
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
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