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岁能诗,十二列校。
二十举于乡,不第归,益喜读先秦、两汉之书。
弱冠,已有集,自谓此生当以文章名世矣。
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己丑,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峰诸录,得参求之诀。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先生精勤之甚,或终夕不寐。
逾年,偶于张子韶与大慧论格物处有所入,始复读孔孟诸书。
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
癸巳,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
先生见地愈明,大有开发。
于时益悟阳明先生不肯迳漏之旨,其学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
先生素切归山之志,以东宫讲官不获补,先生曰:“当此危疑之际,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
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
自丁酉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
明日,复力疾入讲,竟以惫极而卒。
先生为人修洁,生平不妄取人一钱。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干有司。
读书中秘,贫甚。
时乡人有主铨者,谓所知曰:“我知伯修贫,幸主铨,可为地、千金无害也。
”所知以语先生,先生笑而谢之。
卒于官,棺木皆门生敛金成之。
检囊中,仅得数金。
及妻孥归,不能具装,乃尽卖生平书画几砚之类,始得归。
归尚无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
先生兴致甚高,慕白乐天、苏子瞻为人,所之以“白苏”名斋。
居官,省交游,简酬应。
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选自《珂雪斋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
关于论文的文言文翻译
论文之翻译,首在识其义。
夫义者,言辞之根,文章之魂也。
译论文者,必先熟读原文,深究其义,方能使译文准确无误。
若仅以字面之意翻译,则失之肤浅,不能传达原文之深意。
故译论文者,须精通原文语言,具有丰富的学术素养,方能把握原文之精髓。
次在明其法。
论文之法,即文章之结构、论证之方法。
译论文者,须熟知各种文体之特点,了解不同学科之论证方法,方能将原文之法,巧妙地移植于译文之中。
若译文之法与原文相悖,则论文之价值大减,读者难以领略其真谛。
再者,论文之翻译,贵在传神。
夫神者,文章之灵魂,学者之心得也。
译论文者,须深入理解原文之神,把握其主旨,方能使译文神采飞扬。
若仅以字面之意翻译,则失之平淡,不能激发读者之兴趣。
故译论文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方能将原文之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译文之中。
此外,论文之翻译,尚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尊重原文。
翻译论文,须尊重原文之语言、结构、风格,不可随意改动。
若改动过多,则失之原文之真,难以体现论文之价值。
二、保持客观。
翻译论文,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可掺杂个人情感。
若译文带有主观色彩,则失之学术之严谨,难以服众。
三、注重可读性。
论文之翻译,应注重可读性,使读者易于理解。
若译文晦涩难懂,则失之论文之传播,难以发挥其作用。
四、符合学术规范。
翻译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遵循学术道德。
若译文抄袭、剽窃,则失之学术之尊严,难以立足。
总之,论文之翻译,非易事也。
译论文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学术素养、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方能译出上乘之作。
然翻译论文,亦为一种修行,需持之以恒,方能得心应手。
夫论文之翻译,虽非易事,然亦为一大学问。
学者宜深究其道,精益求精,以传承学术之薪火,启迪后学之心智。
如此,论文之翻译,方能发扬光大,为学术繁荣作出贡献。
《论文偶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论文偶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论文偶记》原文阅读及翻译刘大櫆原文: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①、苏子由②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
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扬子③《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又曰:“物相杂,故曰文。
”故文者,变之谓也。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
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⑤集其大成。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
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注:①曹子桓,曹丕;②苏子由,苏辙;③扬子,西汉文学家扬雄;④昌黎,韩愈;⑤子长,司马迁,下文史迁也指司马迁。
译文: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
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正是这样的。
袁宏道《论文(下)》原文与翻译
袁宏道《论文(下)》原文与翻译袁宏道《论文(下)》原文与翻译【说明】:在《论文》上篇批判师古模拟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形成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章指出:“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
”因师古模拟是作者“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只是乞灵古人的表现。
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有独立的见解,即“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只要有自己的“理”,则写文章“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文章强调“理充于腹,而文随之”,见解是比较深刻的,从内容决定形式的高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原文与注释】:爇(ruò,点燃)香(熏香)者沉(是沉香木),则沉烟;檀(檀香木),则檀气。
何也?其性(本性)异也。
奏乐者钟不藉(借)鼓响,鼓不假(借)钟音,何也?其器殊也。
文章亦然,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一种)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无漂浮),虚浮则雷同(人云亦云)矣。
大喜者必绝倒(笑弯了腰),大哀者必号痛(呼喊疼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向上)指冠(顶起帽子)。
惟戏场中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勉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那种情况下)不得不假借(借助)模拟(模仿)耳。
【对照翻译】:点燃熏香时用沉香木,那么就是沉香的烟香;点燃檀香木,那么就是檀香的香气。
为什么呢?两种香木的本性不同啊。
奏乐的人敲钟并不依赖鼓凭借钟音,为什么呢?它们的器物不同啊。
文章也是这样,有一种学派的学问,就会酝酿出一种学派的意见;有一种意见,就会创造出一种言辞语句;没有意见,那么文章就会虚无漂浮,虚无漂浮就会人云亦云了。
非常欢喜的人一定会笑弯了腰,特别哀痛的人必一定会号哭呼喊疼痛,大怒的人一定叫吼震动大地,头发向上顶起帽子。
只有那在戏场中的人,心中本来就没有可喜的事,而又想勉强自己笑;没有什么悲哀的事,却又想要勉强自己哭,在那种情况下才不能不借助模仿啊。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论文》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文》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文》译文
【原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译文】
我做文章就像万斛泉源,不必选择地方在哪里都可以涌出来,在平地上可以滔滔流淌,虽然一日内也可以行千里并不是难事。
到了山石林立曲折的境地,可以随着地物改变形态,其形态不可预知。
我所知道的,就是平常时文词行于所当行的地方,而常停止在应该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么回事。
其他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了。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1),伯仲之间耳(2); 而固小之(3),与弟超书曰(4):“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5),下笔不能自休(6)。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7)。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8)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9)。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10)、广陵陈琳孔璋(11)、山阳王粲仲宣(12)、北海徐干伟长(13)、陈留阮瑀元瑜(14)、汝南应玚德琏(15)、东平刘桢公干(16),斯七子者(17),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18),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9)。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20)。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21)。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22)。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23),虽张、蔡不过也(24)。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25)。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26)。
应玚和而不壮(27)。
刘桢壮而不密(28)。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29)。
及其所善,扬、班俦也(30)。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31),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32)。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3)。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34);唯通才能备其体(35)。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36)。
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37),至于引气不齐(38),巧拙有素(39),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4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41),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42)。
二者必至之常期(43),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44),见意于篇籍(45),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46)。
故西伯幽而演《易》(47),周旦显而制《礼》(48),不以隐约而弗务(49),不以康乐而加思(50)。
岳阳纪行文言文翻译
岳阳纪行文言文翻译岳阳纪行是袁宗道的作品,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
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岳阳纪行文言文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原文】岳阳纪行袁宗道从石首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
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
盖江水萦回墨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虽行甚驶,只觉濡迟耳。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
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多谑语。
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
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余笑曰:“同胞相调,常事耳。
”因大笑。
明日,风始定。
【注释】①石首:地名。
②濡迟:慢。
③尼:滞留。
【翻译】从石首到岳阳,湘江水像明镜一样,山峰像青色田螺一样,我们在船中透过窗户怎么也看不够。
最奇特的是墨山延绵只有三十里,船走了两天,总共二百多里,还在山下盘旋。
太阳早上从山上升起,傍晚落下,早晚霞光都辉映一处。
只因为江水在山中环绕,所以船绕着山行驶,虽然走得很快,却只觉得慢啊。
过了岳阳,我们正要游览洞庭湖,被大风所滞留。
我的小弟小修作了《诅柳秀才文》一文,文中多玩笑话。
傍晚,风很大,击打的波浪如雪一样白,靠近岸边的湖水都成了白沫,船几乎翻了。
小弟说:“这不是柳秀才在报复我们吗?”我笑着说:“兄弟之间开玩笑,是经常的事。
”因此都大笑起来,第二天天亮,风才停住了。
【作者简介】袁宗道(1560至1600),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别号玉蟠。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嘉庆三十九年庚申(1560年)二月十六日,生于公安县的长安里桂花台。
其与袁宏道、袁中道并有才名,被称为“三袁”。
他因钦慕白居易、苏轼,故将书斋命名为“白苏斋”。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游记散文如《小西天一》、《上方山一》、《戒坛山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友人》、《寄三弟之二》、《答同社二》等,都是情运笔端,且真切感人。
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袁宗道原文: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
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
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
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
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
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
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
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取材于袁宗道《论文》)【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关木匠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袁中道《关木匠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袁中道《关木匠传》原文阅读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关木匠传【明】袁中道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
佣亦豪族也,唆佣儿为证,以诉于官。
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
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
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
县官日:“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
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
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
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已产,连年构讼。
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
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
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
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日:“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延福。
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日:“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
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
”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廷福不易辞。
县官不得已,定如律。
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
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日忠臣,日义士。
惟日‘囚耳,囚耳’。
此所谓真意气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估计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岂以祸及平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袁甫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袁甫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
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
移提举江东常平。
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
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
帝亲政,迁秘书少监。
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
”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
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
”疏入,不报。
遂乞归,不允。
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
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
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
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
”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
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
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
”翼日,权吏部侍郎。
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
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
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
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
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
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
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译文:袁甫子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入朝奏对,论述说:“君临天下不能一日没有戒惧的心理。
如今值得戒惧的是:端正贤良的人遭遇排斥,谄媚阿谀的人受任用,封闭了忠臣敢于进谏的门路,值得戒惧;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接着请求严格把守边帅的选拔,合并大军的权力,兴修屯田的利益。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译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曹丕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__,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湖北省沙洋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沙洋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抱真,抱玉从父弟也。
仆固怀恩反于汾州。
代宗以怀恩倚回纥,所将朔方兵又劲,忧甚,召见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领朔方之众,人多思之。
怀恩欺其众,曰‘子仪为朝恩所杀’。
今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
”其后怀恩子瑒为其下所杀,怀恩奔遁,多如抱真策。
抱真密揣山东..当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余之地,土瘠赋重,人益困,无以养军士。
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
比三年,则皆善射,抱真曰:“军可用矣。
”于是举部内乡兵得成卒二万前既不廪费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是时天下称昭义军步兵冠诸军。
朱滔悉幽蓟军,借兵回纥,拥众五万,南向以应泚,攻围贝州。
初,群贼附于希烈,希烈僭伪,有臣属群贼意,群心稍离。
上自奉天下罪己之诏,悉赦群贼,抱真乃遣门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合从击硃滔,武俊许之。
时两军尚相疑,抱真乃以数骑径入武俊营。
其将去也,宾客皆止之,抱真遣军司马卢玄卿勒军部分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
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
”言讫而去。
武俊感其不疑,待之益恭,指心仰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
”遂与结为兄弟而别,约明日合战,遂击破硃滔于经城,以功加检校司空,实封五百户....。
抱真沉断多智计,尝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令持货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
晚节好方士,以冀长生。
有孙季长者,为抱真练金丹,绐抱真曰:“服之当升仙。
”遂署为宾僚。
凡服丹二万丸,腹坚不食,将死,不知人者数日矣。
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
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汉语言文学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姚喜慧摘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主张对公安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他作于万历二十四年的《论文》上、下篇,分别从辞达、反对模拟主张学古之达、尚理这三个方面抨击了前后七子模拟剽窃之陋习,并阐明了其诗文主张,指引着公安派走向反模拟、抒性灵的道路。
关键词:袁宗道尚辞达反对模拟与学古之达立本尚理万历年间,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潮涤荡着整个正统文坛。
《明史·文苑传》记录“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
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
明之诗文,于斯一变。
”[1]《列朝诗集小传》:“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
舍是无诗焉。
’牵率模拟,剽贼於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桐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
”[2]前、后七子因对台阁体雍容平易的文风不满,便“卓然以复古自命”,希冀恢复优良的古文传统,并以此比肩唐宋古文运动。
可他们在践行复古主张时,多是语句字词的模拟,根本没有触及汉唐古文的实质,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让他们的文章佶屈聱牙,难以卒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宗道创作了《论文》上、下篇,在揭擿了前后七子复古之失的同时,又提出了三方面建议,有破有立,踏上了坚定的反模拟、写心声之路。
一、尚辞达“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3]伯修在《论文》开篇便发出“言不尽意”的感慨,这是很多作家都曾遭遇过的障碍,伯修也不能例外。
但是伯修并不仅仅是浩叹一番“意不称物,言不逮意”,他有更深的意蕴涵具其中,这更深的意蕴他借孔子之口说了出来:“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文章是创作主体意念的载体,而语言又是文章表象的存在,当意念转换成语言时,便有了辗转隔膜,故而会言不达意。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文言文《典论论文》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论文之道文言文翻译
夫文言文者,我国古人之语言也。
其文辞深奥,义理精微,非后世之语言所能比拟。
是以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然论文之道,必先精通文言文,而后方能涉猎群书,广博知识。
故文言文之翻译,实为论文之道之基础。
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乃文意之理解。
文意者,作者之意也。
欲明文意,必先了解作者之生平、时代背景、思想观念。
如此,方能把握文脉,领悟作者之真意。
是以翻译文言文,须先熟读原文,细嚼慢咽,方能渐入佳境。
次之,文法之掌握。
文言文之文法,与后世之语言颇有不同。
如句式结构、用字遣词、修辞手法等,皆需细心揣摩。
翻译时,须遵循文法之规律,使译文通顺自然。
若文法失当,则文意难以传达,论文之道亦难以贯彻。
再者,字词之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字词具有多义性,需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确切含义。
翻译时,须仔细推敲,避免误解。
若字词解释不准确,则译文失真,论文之道亦受影响。
此外,音韵之美亦不可忽视。
文言文之音韵,具有独特的韵味。
翻译时,虽不必拘泥于原音,但亦宜保留其韵味,使译文具有音乐之美。
如此,方能体现论文之道之美。
翻译文言文,尚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忠实原文。
翻译之根本,在于忠实原文。
不可随意增删,更不可曲解文意。
二、通俗易懂。
翻译之最终目的,在于使读者易于理解。
故译文应尽量简明扼要,避免晦涩难懂。
三、保持文风。
文言文之文风,具有时代特色。
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之文风,使译文具有时代感。
四、注解详实。
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地名、典故等,应在译文后附注解,以便读者查阅。
总之,论文之道,文言文之翻译,实为关键。
学者若欲深入研究,必先精通文言文之翻译。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需学者持之以恒,方能登堂入室。
愿吾辈学者,以文言文之翻译为基石,攀登学术高峰,共创论文之道之辉煌。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宗道《读渊明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宗道《读渊明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袁宗道《读渊明传》原文及翻译袁宗道原文: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
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
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
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那么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波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
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
〞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
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
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
〞可谓亲切矣。
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赢,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
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
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
而长为县令,那么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
然那么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
假设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
假设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
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
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
④瞥脱,爽快。
译文:口腹追求味道,四肢渴望安逸,是人的本性。
然而山野水边的隐居者,不厌恶粗粮;而爱吃鲜美食品的人,一定是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跪拜官场的劳苦之人。
为什么嘴巴和身体两种天性〔的追求〕如此的相互阻碍呢?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
陶渊明沉着自得地徜徉柳树之下,怡然地安卧窗前,身体算是安逸了,然家无积粮,月吃九餐,又如何对待口腹呢?现在考察他的经历,先担任江州祭酒,接着做了建威参军,后又做了彭泽县令,与世人为当官求取俸禄奔波,来满足馋嘴的等同罢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
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
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赠中宪东谷因公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
”遂命方伯公委禽①焉。
笄四年而归.。
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
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
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
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②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
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
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
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
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乙卯,方伯公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
太夫人相从京师。
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
癸亥,中宪公殁,太夫人佐方伯公襄事如礼。
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
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
是时鸿胪及孝廉、驾部公并为诸生,学稍怠,辄督责之曰:“汝辈若是而望踵父躅耶!夫岂有不簏蓘③而饔飧者!”稍精进,辄沾沾喜,亟为酒脯佐劳。
丙子,方伯公备兵温、处,太夫人亦从。
于时矿寇猖獗,众议调遣大创之。
太夫人闻谓方伯公曰贼与兵等人耳曷先声散之无劳兵无滥杀两利也卒如其言。
不肖宗道,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
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注】①委禽:即纳采,古代男方用雁作为订婚的聘礼。
②鞶珥:首饰。
③麓蓘:耕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宗道《论文》原文及翻译
袁宗道
原文: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
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
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
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
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
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
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
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取材于袁宗道《论文》)【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
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
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
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
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
”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
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
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
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
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
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
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
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
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
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
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
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
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
”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
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
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
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
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
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
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
中小学教案学案习题试卷教育教学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