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 的目的,故选B项.
[2010·广东文综]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 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唐宋时期的谏官分别对宰相、皇帝负责,由此可以 排除C项;唐代谏官的职能、来源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对皇权的 制约、对相权的加强,据此排除A、B项。唐宋谏官不同的来源 和职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的皇权 得到了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
C
(2008江苏)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 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A
(20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 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பைடு நூலகம்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 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 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 以A、B、C表述错误。【答案】D
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异同
◇相同:分权;互相牵制。 ◇目的不同: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内容不同:行政权的分权;分司法、行政、立法权。 ◇作用不同:分割了相权,加强皇权;防止了个人专制独裁。 ◇实质不同:皇权专制的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2012年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 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元朝 一省二院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 军机处
腹里 (中书省 直辖)
宣政院辖地
元代行省制度
1、与郡县制的区别:
郡县是地方政府,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郡县首长是地方官员,行省首长是中央干部。
2、中央如何制约行省:
①中央对行省有效监管:行省的政、军、财等受到中央节制; ②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 ③采取省官互迁加以控制。
1.(2008上海)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B )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年深圳)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 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 是( D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 七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 异极大来加强统治的需要,故应选择D。
(2011年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 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 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 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 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 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因此正确答案是B。
C
(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 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 生。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 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一省二院制 ①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行相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西藏事务--宣政院
相权为三,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元朝
实行中书一省制, 相权扩大
(2010珠海二模)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 析最为准确的是
B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积极: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证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明清) 缺乏进取及创新,抑制科技人才培养;
(2)趋势 ①选官标准:血缘→德才→才学; ②选拔方式:世袭→推选→公开考试; ③官员选拔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3.(2010湛江二模)《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 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 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 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 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 )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2009年浙江卷) 右图是一副残 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 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 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明代
(2011辽宁)《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 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 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 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 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 社会的制度,故A项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 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故答案选D.
(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秦始皇) (丞相决策、执行) 继承 汉朝 三公九卿制 成立新机构 分割相权 组织结构特点
秦朝
宰相之始
三公彼此牵制, 丞相位高权重 大权集于皇帝
中朝和外朝(汉武帝) 变化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必修三册汉武帝时期重要史实: 必修一: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二:铁犁牛耕普遍;煤开始使用;陆上丝绸之路; 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A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道府县、密折制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朝 中外朝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两府三司制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朝代 隋唐 中央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朝)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 六部)
◇政事堂 ◇两府三司制
组织结构特点 分散相权、合作牵制、 强化皇权、提高效率
宋朝
①中书门下:行政权,设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③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历 史
(2009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 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B
(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3: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
1.演变 A、开始于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B、西汉:中央: 御史大夫 C、唐朝: 御史台(中央) D、宋朝: 提点刑狱司(地方) E、元朝: 御史台(中央) F、明朝: 厂卫制度(中央) 2.设置目的:监察官员和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评价: 发挥过一定监察作用,但实际效能有限 地方:13州刺史制度(汉武帝) 宋 慈
3、行省制度的影响: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对地方管理。 影响:开端省制,奠定地方行政区划初步基础。
(2007江苏)“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 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演变:
朝代 西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方式和依据 世袭;血缘等级 推荐;重德才 中正推荐;重德才 公开考试;重才学 评价 限定贵族范围内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积极与局限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 的目的,故选B项.
[2010·广东文综]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 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唐宋时期的谏官分别对宰相、皇帝负责,由此可以 排除C项;唐代谏官的职能、来源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对皇权的 制约、对相权的加强,据此排除A、B项。唐宋谏官不同的来源 和职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的皇权 得到了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
C
(2008江苏)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 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A
(20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 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பைடு நூலகம்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 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 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 以A、B、C表述错误。【答案】D
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异同
◇相同:分权;互相牵制。 ◇目的不同: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内容不同:行政权的分权;分司法、行政、立法权。 ◇作用不同:分割了相权,加强皇权;防止了个人专制独裁。 ◇实质不同:皇权专制的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2012年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 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元朝 一省二院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 军机处
腹里 (中书省 直辖)
宣政院辖地
元代行省制度
1、与郡县制的区别:
郡县是地方政府,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郡县首长是地方官员,行省首长是中央干部。
2、中央如何制约行省:
①中央对行省有效监管:行省的政、军、财等受到中央节制; ②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 ③采取省官互迁加以控制。
1.(2008上海)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B )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年深圳)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 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 是( D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 七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 异极大来加强统治的需要,故应选择D。
(2011年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 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 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 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 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 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因此正确答案是B。
C
(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 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 生。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 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一省二院制 ①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行相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西藏事务--宣政院
相权为三,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元朝
实行中书一省制, 相权扩大
(2010珠海二模)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 析最为准确的是
B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积极: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证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明清) 缺乏进取及创新,抑制科技人才培养;
(2)趋势 ①选官标准:血缘→德才→才学; ②选拔方式:世袭→推选→公开考试; ③官员选拔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3.(2010湛江二模)《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 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 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 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 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 )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2009年浙江卷) 右图是一副残 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 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 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明代
(2011辽宁)《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 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 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 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 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 社会的制度,故A项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 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故答案选D.
(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秦始皇) (丞相决策、执行) 继承 汉朝 三公九卿制 成立新机构 分割相权 组织结构特点
秦朝
宰相之始
三公彼此牵制, 丞相位高权重 大权集于皇帝
中朝和外朝(汉武帝) 变化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必修三册汉武帝时期重要史实: 必修一: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二:铁犁牛耕普遍;煤开始使用;陆上丝绸之路; 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A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道府县、密折制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朝 中外朝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两府三司制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朝代 隋唐 中央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朝)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 六部)
◇政事堂 ◇两府三司制
组织结构特点 分散相权、合作牵制、 强化皇权、提高效率
宋朝
①中书门下:行政权,设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③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历 史
(2009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 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B
(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3: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
1.演变 A、开始于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B、西汉:中央: 御史大夫 C、唐朝: 御史台(中央) D、宋朝: 提点刑狱司(地方) E、元朝: 御史台(中央) F、明朝: 厂卫制度(中央) 2.设置目的:监察官员和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评价: 发挥过一定监察作用,但实际效能有限 地方:13州刺史制度(汉武帝) 宋 慈
3、行省制度的影响: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对地方管理。 影响:开端省制,奠定地方行政区划初步基础。
(2007江苏)“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 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演变:
朝代 西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方式和依据 世袭;血缘等级 推荐;重德才 中正推荐;重德才 公开考试;重才学 评价 限定贵族范围内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积极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