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和元宵节的故事集锦
传统节日故事大全-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传统节日故事大全-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有哪些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故事传说。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故事: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庆祝农历新年的日子。
有一个关于春节起源的故事,叫做《年》。
故事中,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会在每年的农历新年前夕出现,吃掉人们的庄稼和家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噪音和火光。
于是,人们开始在每年的除夕夜放鞭炮、贴红纸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元宵节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一个有关元宵节由来的故事是关于汉武帝的女儿,叫做汉武帝。
相传汉武帝生病了,只有吃下神仙赐予的仙草才能治愈。
但是仙草只在天上盛开,没有人能采摘。
汉武帝的女儿穿上羽衣,飞到了天上,采摘到了仙草并给了父亲。
后来,人们为了庆祝这一奇迹,每年的元宵节都放水灯、猜灯谜、吃元宵。
清明节清明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传统的寒食节。
有一个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叫做《范进中举》。
故事中,有一个叫范进的人通过考试中举,得到了官职。
后来,他回老家扫墓时,遇到一个怪人。
这个怪人告诉他,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人因为扫墓而到鬼界,只有拜扫忌的人才能避免。
范进听后,深受警醒,开始遵守拜扫忌。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清明节要恭敬祭祀祖先,同时也要注意拜扫忌。
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一个忠诚而聪明的政治家,但他的忠诚得罪了其他官员,被流放到乡间。
在屈原被迫离开时,他写下了《离骚》一诗。
最后,屈原失望和绝望,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有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后羿射下九个太阳,获得了长生不老药。
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喝了长生不老药后变成了仙女。
为了躲避后羿的追求,嫦娥飞到了月亮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每年在中秋节时一起赏月、吃月饼。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腊月十五,即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
在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下面,就让我为您讲述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
一、元宵节的由来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
当时,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家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用面团捏成圆形,象征团圆,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规定这天要吃元宵,以祈求团圆和美满。
二、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在民间传说中,东方朔是一位聪明机智的神仙。
有一年腊月十五,他得知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十分寂寞,便决定为她解闷。
东方朔化身为一位英俊少年,来到月宫,与嫦娥仙子畅谈诗词歌赋。
为了感谢东方朔,嫦娥仙子赠与他一颗仙丹,让他带回凡间。
东方朔回到人间后,将仙丹交给了一个名叫元宵的美丽姑娘。
元宵姑娘吃了仙丹,变得聪明伶俐,貌美如花。
此事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欲将元宵姑娘纳入后宫。
东方朔为了保护元宵姑娘,便在腊月十五这天,让元宵姑娘煮了一锅元宵,邀请皇帝品尝。
皇帝吃了元宵后,感慨万分,决定放元宵姑娘回家与家人团聚。
从此,腊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流传开来。
三、猜灯谜的起源腊月十五这天,除了吃元宵,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猜灯谜。
相传,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刘义庆的才子,他为了考验朋友们的才智,便在腊月十五这天,将谜语写在灯笼上,挂在树上,让朋友们猜。
谁猜对了,就可以将灯笼拿走。
这个游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四、舞龙舞狮的传说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相传,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舞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狮子则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舞狮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吉祥。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1. 春节故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有一个传说与春节有关,叫做“年”故事。
相传,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除夕夜到村庄里吃人。
有一天,一个老人告诉村民可以用红色的灯笼、鞭炮和红纸贴在门上来驱赶年。
后来,村庄的人们都按照老人的建议做了,年就再也不敢来了。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每年的除夕夜都要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这就是中国春节的习俗。
2. 元宵节故事: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元宵节的故事是关于汉朝时期的太原城。
相传,太原城被匈奴人围困,城内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有一位智者名叫曹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传信燃放孔明灯。
他燃放孔明灯,引来了外面的救援军队,成功解围太原城。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元宵节时人们会一起燃放孔明灯、吃元宵,还有猜灯谜的活动。
3. 端午节故事: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当时楚国内外战火连连,屈原劝告国王不要投降,但国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屈原只好离开国家流亡他国。
后来,楚国被外敌占领,屈原深感痛苦,悲痛欲绝后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时会划龙舟、吃粽子等,还有赛龙舟的活动。
4. 中秋节故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月亮之夜”。
中秋节的故事是关于嫦娥和后羿。
相传,后羿是一位射箭技术非常高超的神射手,他射下九个太阳后被天帝赏赐。
后羿的妻子嫦娥无意中吞下了一颗长生不老的丹药,飞到了月亮上。
后羿非常想念妻子,于是每年的中秋节时,人们会一起仰望月亮,吃月饼并讲述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5. 清明节故事: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曾国为了纪念先祖,设立了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烧香、焚纸钱,并举行祭祀仪式。
此外,人们还会野餐、踏青,这是为了纪念古代文人屈原。
6. 端阳节故事:端阳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重阳节”。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三篇)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3篇)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1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张舜美刘素香的故事算是个套路化的爱情喜剧,接下来的这个就是更为复杂的狗血剧了。
两个故事的缘起颇为相似,同样离不了元宵佳节,只是这位姑娘更主动些。
姑娘名为陈玉兰,乃是太尉之女,因为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
有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静了起来。
这年元宵佳节,听到外面一阵吹唱之声,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许,让丫鬟送了一枚戒指过去以求相会。
可两人匆匆一见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个办法求庵中尼姑帮忙,约陈玉兰小姐某日去庵中相见。
小姐的母亲陈夫人一同前来,于是小姐假装困倦,尼姑提出请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会儿,就这样小姐与藏于房内的阮生终于相会,“两人搂做一团,说了几句情话,双双解带,好似渴龙见水。
这场云雨,其实畅快”。
然而好景不长,阮生生病已久,身体虚弱,“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还在床上便一命呜呼!小姐在慌乱中回了家,而阮家员外听说之后欲找陈家索命,这时陈小姐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于是两家达成协议:将孩子生下抚养成人。
生下的小孩取名陈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岁便高中状元。
于是母凭子贵,“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
到陈宗阮一举成名,翻夸奖玉兰小姐贞节贤慧,教子成名,许多好处。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2“少年人,往往奇遇”元宵佳节的热闹,要先说宋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摹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节盛景:“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赵野人,倒吃冷淘。
张九哥,吞铁剑。
……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
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形容杭州元宵节则是:“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人民热烈地庆祝这一节日。
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兔子和玉兔元宵节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关于兔子和玉兔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嫦娥的美丽仙女,她住在月宫里。
嫦娥因为偷吃了灵丹妙药而飞升到月亮上。
而在人间,她的丈夫后羿为了找回妻子,决定射下九个太阳。
他射下了八个太阳,但最后一个太阳因为不忍心伤害人间的生灵而没有射下来。
后羿和嫦娥的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传说之一。
人们认为在元宵节这天,嫦娥会驾着玉兔去探望人间,并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飞孔明灯、观赏月亮、品尝元宵,以表达对嫦娥和仙女的敬仰和祝福。
二、年初五的神龙除了兔子和玉兔的故事,元宵节还有一则与龙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元宵节的午夜时分,神龙会从大海里飞腾而出,巡游在人间。
人们相信,只要在这个时间点表达祈福之意,龙便会带走厄运,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
因此,在元宵节的前一天,即年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在街道上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
龙舞者身穿五彩斑斓的龙袍,手舞足蹈地扭动龙身,意味着驱除厄运,庆祝新春佳节的到来。
舞龙活动不仅能增添节日气氛,更是传承着对神龙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三、张灯结彩的美景元宵节的另一个特色是各种灯饰的璀璨夺目。
传统的元宵节活动中,人们会在门前悬挂红灯笼、挂彩灯,或者制作花灯、蘑菇灯等各种形状的灯饰。
这些灯饰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也寓意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中最具代表性的灯饰之一是“球灯”。
球灯制作精美,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动物、花鸟、剧情人物等。
人们可以在猜灯谜的同时欣赏球灯的美丽。
猜灯谜是元宵节独有的娱乐活动,人们为了猜中谜底,会拿出智慧和眼力,增添了节日的乐趣和趣味性。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丰富多样,每个故事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1. 春节:年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恶龙叫做年兽,每年到了春节这个时候,它就出来吃掉人们的牲畜和孩子。
村民们感到非常害怕,而后来得知年兽害怕红色、火炬和爆竹。
于是,每到春节,村民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色的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以驱除年兽的恶势力。
2. 漂流瓶节:海神的传说在某个漂流瓶节的日子里,人们传颂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渔村中,村民们信仰着一位海神。
每年的这个日子,他们会把自己的祈祷、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写在纸上,并放入漂流瓶中,随波逐流。
相信拾到这些漂流瓶的人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清明节: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纪念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故事。
相传,曹操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虽然立场不同、背景各异,但他们各自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切的关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诗句,描述了曹操在清明节去扫墓时,看到诸葛亮的坟墓,感慨万分,泪流满面。
4.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忠诚而爱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他忠于国家,不惧权贵,为了救国,竭尽全力。
然而最终他被逼无奈,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就划龙舟、包粽子,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驱散江中的鱼鳞,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5.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秋节,人们会传颂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个仙境叫做月宫,那里住着一个女神嫦娥。
嫦娥嫁给了一个好心人,但是她的美丽引起了天帝的嫉妒,天帝逼迫她和他分开。
后来,嫦娥吃下了仙丹,变成了一个仙人,并奔月而去,与她的好心人相隔千里。
每年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就在户外赏月,并吃月饼,以纪念这段爱情故事。
6. 元宵节:灯展百鬼夜行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灯展。
相传,在元宵节的晚上,大家会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来庆祝节日,同时也为了驱走邪恶的鬼魂。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因此又被称为“上元节”或“正月节”。
除了家庭团聚、吃元宵等传统活动外,元宵节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关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1.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与元宵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交替出现,使人间炎热无比。
神仙王母娘娘派遣射日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
后羿娶了嫦娥为妻,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后羿得到了长生不老药,但心生贪婪,不愿与嫦娥分享。
嫦娥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药不落入坏人手中,奋不顾身地将药吞下肚子,她飞向了月亮,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守护着人类的幸福。
每年元宵节,人们赏月吃元宵,是为了怀念嫦娥奔月的传说。
2. 汉宣帝赏灯汉宣帝赏灯的故事也与元宵节紧密相连。
相传汉朝时,汉宣帝在元宵节的时候,命令百官们制造各种精美的灯笼来庆祝节日。
汉宣帝亲自登上玉堂,观赏灯笼并向百姓赠送元宵。
据说,汉宣帝曾经委托一位名叫陆贾的官员去民间调查元宵的习俗。
陆贾看到民间燃放灯笼、玩龙舟、点燃烟火等活动,回来后向汉宣帝禀报:“百姓在元宵节庆祝时燃放灯笼,意在驱赶恶鬼和瘟疫,希望帝王长命百岁。
”汉宣帝遂下令每年元宵节都要赏灯以示庆祝和祈福。
3. 兔子和玉兔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兔子形状的灯笼和元宵。
这与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有关。
据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兔子的小动物,它非常聪明勤劳,常常帮助人们种田和捕鱼。
有一天,玉帝派遣玉兔到人间考察,看看人们的生活是否安康。
玉兔化身为兔子,在人间帮助人们采药治疗病痛。
在元宵节的晚上,玉兔身影出现在人们的田间地头,照亮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
4. 女儿节元宵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表达思恋之情的日子。
在某些地方,元宵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庙会上的“女儿节”。
相传,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灯堆柴,摆上各种美食和祭祀品,迎接过去的女儿们回家。
元宵节的简单起源故事
1.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汉文帝平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
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2.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一、东方朔与元宵姑娘传说汉武帝的时候啊,有个宫女叫元宵。
这元宵啊,那叫一个可怜,整天被关在宫里,想家里人想得不行。
这时候呢,有个大臣叫东方朔,这人可机灵了,满肚子都是主意。
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溜达,碰到元宵姑娘正在那抹眼泪呢。
东方朔就问她咋回事,元宵就说自己想爹妈,想回家,可这宫墙一围,根本就没机会啊。
东方朔那是个热心肠,就琢磨着得想个法子帮帮这姑娘。
他眼珠一转,想出了个妙招。
东方朔就跑到街上扮成个算卦的,到处散播消息,说正月十六啊,火神君要下凡来放火,这大火要把长安给烧个精光。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
老百姓一听,那可吓坏了,纷纷跑到汉武帝那儿去求救。
汉武帝也着急啊,就把东方朔找来了,问他咋办。
东方朔就装模作样地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陛下啊,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咱们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
再让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就像着火了一样,这样火神君一看,以为已经烧过了,就不会放火了。
还有啊,让宫里的宫女们都出宫去看灯,火神君也会觉得咱这是一片太平景象,就不会降灾了。
”汉武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下令照办。
元宵姑娘呢,也能出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啊,长安城里到处都是红灯笼,老百姓都在吃汤圆。
元宵姑娘终于和家里人团聚了。
从那以后啊,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成了元宵节,人们都要吃汤圆、挂灯笼,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二、袁世凯与元宵这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呢。
话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之后啊,这人野心可大了,想当皇帝。
可是呢,他心里又有点迷信。
他觉得“元宵”这个名字不吉利,“元”和“袁”同音,“宵”又有“消”的意思,这元宵不就像是要把他袁世凯给消灭了嘛。
于是啊,他就下令把元宵改名叫“汤圆”。
可是老百姓可不管他这一套啊,虽然官方的名字改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叫元宵。
这元宵啊,就像老百姓对传统的坚持一样,不管袁世凯怎么折腾,还是照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热热闹闹地吃着,这元宵节的习俗也一直没断过。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50字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 又称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观赏花灯,同时还有丰盛的宴席和猜灯谜的活动。
而元宵节背后有着许多传说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黄天化身赐婚据传说,古代有一只可爱的明黄色的小鸟,叫做黄天。
这只小鸟眼神明亮,喜欢在夜晚飞翔。
黄天虽然羽翼短小,但却非常聪明。
有一年的元宵节之夜,黄天noticed 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孤独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
男子十分伤心,因为他爱慕已久的女孩儿远嫁他村。
黄天决定帮助他,它化身成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给了那个男子一些稻米,告诉他能够帮助他找回他心仪的女孩儿。
男子回到家中,按照黄天的办法煮熟了稻米,得到了一个黏黏的白色物体。
他决定在满月之夜把这个物体放到花灯中,希望能有好运气。
当男子点亮花灯时,一个聪明漂亮的仙女从灯中飞出,她向男子握手介绍自己是黄天,此次降临是为了帮助他。
然后,仙女化身为男子梦寐以求的女孩儿和他喜结良缘。
自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之夜,人们都会放飞锦鲤灯以求美满姻缘,同时也成为了传统习俗。
传说二:黛玉化石情缘古代有一个智慧聪颖的女子,名叫黛玉。
黛玉爱上了一个贵族男子,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无法在一起。
她每天都会默默地寻找他,希望能够见到他一面。
有一个寒冷的冬夜,黛玉决定在元宵节这天,把自己的爱告诉这位贵族男子。
她在清冷的夜晚,用精巧的技艺编织了一对花灯,在灯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并将把它们浮在湖面上。
她默默地祈祷,希望贵族男子能够收到她的心意。
然而,命运并不如她所愿。
那年的元宵节晚上,湖面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纸灯失去了平衡,最终落入湖中。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纸灯逐渐融入了泥土中,形成了一种矿石。
有一天,一个爱好收藏的学者从泥土中发现了这块神秘的矿石,并以赏玩之心带回了家中。
当他发现那上面有文字时,才意识到这块矿石承载着一个千年的爱情故事。
从那以后,人们在元宵节会放飞石头灯笼,以纪念黛玉的坚贞爱情和她对贵族男子的深情。
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10篇
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10篇1.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相传有一个鬼界,里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一鸣,夜游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
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会立即发现它,抓住它,并把它送给老虎。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
所以人们在象征幸福和好运的红纸上画出申屠和雷宇,并在春节期间贴在门窗两侧,以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的美好祝愿。
据说大门上贴了两个门神,所有的妖怪都会害怕。
2.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3.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sha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4.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元宵传说故事
元宵传说故事:参考示例:1.神鸟与天帝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便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然而,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以烧死全部的人畜财产。
然而,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老人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建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因此,每年元宵节,人们都会点彩灯、放烟火,以纪念这个事件。
2.王安石招亲与答题的传说:王安石在20岁时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
他当时不会答那个对联,却记在了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所出的对联竟然与招亲联相同,王安石便用招亲联作答,成功得中进士。
衣锦还乡时,他发现那对联仍未有人答出,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结果还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可谓是双喜临门。
3.袁世凯禁元宵的传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担心人民反对他,终日提心吊胆。
某年元宵节,他听到街上有人叫卖“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
因此,他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
然而,这个禁令并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同,“元宵”二字仍然在民间流传。
4.药王菩萨的传说: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报百姓全疯,光吃光耍,不干活。
玉帝听闻后十分惊讶,命群臣商议对策。
最后,太白金星提议让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了些清醒剂。
百姓们吃了汤圆后,第二天疯病全好,恢复了往日的劳作。
因此,吃汤圆的习惯便延续下来,形成了过年的传统。
元宵节典故简短20字
元宵节典故简短20字
1、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2、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汤圆也叫元宵,正月十五就叫做元宵节。
3、秦末已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的习俗。
这天称为“上元”,农民在此日祈求丰收,道教视为天官诞。
4、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正月十五点灯敬佛,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5、汉明帝信佛法,听从蔡愔建议,在正月十五夜“燃灯表佛”,民众效仿。
东汉末年,元宵节正式形成。
6、元宵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7、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
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春节和元宵的传说故事
春节和元宵的传说故事春节和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有很多关于春节有很多习俗和传说,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春节和元宵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传说故事一、古代的贺年卡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二、贴福字的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三、春节接财神的传说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元宵的传说故事一、东方朔与元宵姑娘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在御花园赏梅遇到一个宫女因思念家人却无缘得见而准备投井,东方朔非常同情,决定帮助她。
关于元宵节小故事中学生学习啦
关于元宵节小故事中学生关于元宵节小故事中学生时间:2023-12-16 15:44:33 正沅0由分享元宵儿圆圆心里儿甜甜。
画一个圈圈添一个弯弯。
加两个点点送你个笑脸。
心儿再酸酸也该会缓缓。
如果还烦烦再吃斤汤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元宵节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小故事1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一家三口,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放烟花。
也许,烟花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个道具罢了。
但在我眼里,它给我带来了乐趣,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
一进屋,弟弟就抱着一大堆烟花,对我说:“姐姐,你看!这么多烟花,够我们放了!”说着,带我来到前院。
我看看天空,黑漆漆的,比较无味。
可一想到等下放烟花,可就不一样了。
弟弟把烟花都堆在地上。
我仔细一看,种类还真不少,有礼花、二踢脚、喷花、旋转烟花等等,这里面喷花最多,有四十个吧。
“爷爷,蜡烛呢?”弟弟一放下烟花,大概累了,就使唤起爷爷了。
不过爷爷倒乐意帮忙。
“噼哩啪啦!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看着弟弟玩得尽兴,我也来了兴致,但我知道烟花很危险。
我拿起一根烟花,小心翼翼地点上火,“咻”的一声,烟花从根子里喷出来,把我吓了一大跳,第一反应就是将烟花扔掉,烟花一落地,就灭了。
“哈哈哈,哈哈哈……”背后突然传来一阵笑声。
我回头一看,弟弟正捂着肚子在笑呢!“有什么好笑的!刚才只不过是失误,不信我再放一次给你看!”我假装生气,又拿起一根喷花,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做好心理准备,比上次更小心翼翼地点上了火。
这次我玩得特别好,一点也没被吓着,还得意洋洋地挥来挥去。
“等等!等等!姐姐,喷花快没了,先入礼花吧!”弟弟挥舞着双臂,大声制止了又拿一根喷花的我,“好吧。
”我无奈地点点头。
只见弟弟拿来了一个礼花,找来了一根香,站在距离礼花一米远的地方,伸长了手,去点礼花。
我则站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弟弟点礼花。
弟弟弯着腰点,站着点,都不行。
最终,蹲下来一试,成功了!“噼哩啪啦!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礼花放出的亮点在半空中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仔细一看,似乎在说:“新年好!”过了一会儿,亮点渐渐落地,就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样,落在地上不见了。
春节元宵节300字的故事
春节元宵节300字的故事《元宵的由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少女,她生活在小山村中,靠种地和纺纱织布为生。
元宵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一直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元宵的祖母时常告诉她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年的巨兽,每年冬天都会来到这个小村庄,它抢夺粮食,摧毁房屋,无恶不作,村民们深受其害,却又无计可施。
到了春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元宵节。
村庄里的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和火光,于是他们开始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燃烧竹子,以驱赶年,从此年再也没有出现。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人们把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挂灯笼、赏花灯、猜灯谜,以此来庆祝和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然而现实对于元宵来说却并不容易,她一边要操持家务,一边还要照顾年迈的祖母。
一日村里的媒婆来到家中,为元宵介绍了一个名叫阿福的小伙子。
阿福踏实肯干,对元宵也是真心喜欢,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
然而好景不长,村庄突然爆发了瘟疫,许多人因此丧命,元宵和阿福也未能幸免。
为了拯救村民们,一个名叫太一的仙人决定带着仙药下凡,以解救人们的苦难。
仙人告诉村民们,必须在农历正月十五那天打开大门,让仙气进入村庄。
到了那一天,村民们按照仙人的指示打开了大门,一股神奇的仙气涌入了村庄,笼罩在村庄的上方。
太一仙人将仙药抛向空中,仙药化作了无数颗小珠子,落入了家家户户的锅中。
人们喝下了这些珠子所煮成的汤药,瘟疫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人们纷纷感激太一的恩赐。
太一仙人告诉他们,你们应该感激元宵,是她向真武大帝祈求,才使得你们得到了解救。
太一仙人离开了村庄,但他的恩德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便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燃放烟花爆竹、挂上五光十色的灯笼,欢度这个充满感恩与希望的节日。
和阿福的爱情故事也感动了天上的月老,决定让他们在元宵节那天的子时重返人间,与村民们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村里的年轻人都会相约出门赏月游玩,猜灯谜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春节和元宵节的故事集锦导读:本文有关春节和元宵节的故事集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的来历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舞龙的由来故事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
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
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春节拜年的历史故事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春节收红包的由来故事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很早就有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岁钱”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呢!传说中,有个叫“祟”的小妖,每年三十夜它会摸睡熟的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变傻。
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如约的来了。
有户人家孩子睡觉时把红纸裹着的“压胜钱”放在枕边,当“祟”正靠近他时,红纸突然发出一道亮光,“祟”惊慌失措的逃跑。
因此大家叫它为压祟钱,“岁”和“祟”发音相同,叫压岁钱。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