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心理学的应用-电视新闻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新闻采访是传媒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让人们及时了解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

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访人员,并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采访技巧,还需要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从几个心理学原理的角度来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要素。

一、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新闻采访人员来说,这一理论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获得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赞同、积极回应和尊重等方式来建立与被采访对象的联系,使其产生一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

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才会更愿意与采访人员进行真实、深入的交流。

二、心理接触理论心理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减少人们对陌生人的偏见和负面态度。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常常需要与各种各样的被采访对象进行接触,包括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人员可以利用心理接触理论,通过与被采访对象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减少双方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同时,采访人员还可以通过引导被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从而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纳被采访对象的观点。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其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可能会遭遇一些难以接受或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观点。

这时,他们可以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询问深入的问题和提供相关的事实证据,引导受访者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或变化。

同时,采访人员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四、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认为,人们会更愿意与那些自己喜欢和认同的人合作和交流。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建立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为了增加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采访人员可以积极展示自己的善意和友善,用面带微笑、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互动。

新闻学中的媒体心理学研究

新闻学中的媒体心理学研究

新闻学中的媒体心理学研究媒体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传媒学交叉领域中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媒体对个体和群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在新闻学中,媒体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媒体报道如何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认知加工以及行为变化。

本文将介绍媒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影响等方面内容,以期加深对新闻传播中媒体心理学的理解。

一、媒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媒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电视节目等媒体内容,以及受众在接触这些媒体内容时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感知、注意、记忆、情感、意义构建等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的心理反应。

二、媒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媒体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实证研究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实验、调查问卷等手段获取数据,从而分析和解释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此外,内容分析也是媒体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大量的媒体材料,揭示其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三、媒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媒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反应:媒体报道如何引发观众的情绪反应,以及情绪反应对观众行为的影响。

2. 认知加工: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和记忆,以及认知加工对信息理解和意义构建的影响。

3. 行为变化:媒体报道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包括购买决策、态度变化、道德判断等。

4. 个体差异:受众个体特征对媒体心理影响的差异研究,如性别、年龄、人格特征等。

5. 反媒体行为:媒体报道对受众产生的不满、抵制和反抗行为。

四、媒体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媒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受众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设计和编写新闻报道,从而提高新闻质量和影响力。

其次,媒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广告营销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广告商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提高广告效果。

此外,媒体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公共舆论引导、媒体教育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理论对于媒体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偏差,例如“确认偏差”,即人们倾向于寻找和关注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提醒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事实,避免强化受众的固有偏见。

比如在报道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时,不能只呈现一方的观点,而应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方面的声音和证据,引导受众形成更加理性和平衡的认知。

“注意力经济”也是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如何吸引和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且容易被新奇、有趣、情感强烈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常常会运用一些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如采用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图片或视频、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追求吸引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标题党”等不良现象,反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所以,媒体应该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价值,真正为受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另外,心理学中的“情感诉求”在媒体传播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体往往通过触动受众的情感来增强传播效果。

比如,公益广告常常会展示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新闻报道中也会通过讲述当事人的遭遇和感受,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然而,情感诉求的运用也需要适度,过度渲染情感可能会导致受众的情感疲劳,甚至产生反感。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展示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引导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传达社会信息,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行为。

然而,新闻的有效传播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适应社会变化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一、接受者的心理特征1.认知渴求人们对于新事物和未知领域的渴求是人类基本的认知需求之一。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受限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因素,但人类的认知能力没有穷尽。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认知欲望。

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新闻传播必须满足人们的认知渴求。

新闻报道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突出新闻事件间的关系和背景,提高阅读体验和信息持久保存。

新闻报道还应该尽可能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内容。

2.情感需求人类的情感需求是生命力和生命意义的体现。

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情感信息和情感互动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新闻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了解社会群体的情感状态,寻求共鸣和安慰。

这种心理需求要求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人性、情感和心理因素,注重人物塑造,传递积极情感信息。

同时,应注意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正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1.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意味着人们感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报道获得与自身身份相符合的信息和表达,加深对社会身份的认同。

针对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重视报道的受众定位,通过报道的内容和语言,传递赞扬和称赞,鼓励人们保持自信,形成健康的身份认同。

新闻报道还应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摆脱负面情绪和失落感。

2.人际沟通人类是社交性动物,需要通过人际沟通获得隶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报道能够帮助人们加强与他人沟通,了解社会群体的动态和社会共识,提高社交技能。

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做好社交性元素的设置,关注社会事件的影响和社会价值,有目的地选择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向,在传播过程中强调诸如对话、见解和建议等元素,使新闻报道和人际互动相结合。

心理学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舆论和心理影响力

心理学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舆论和心理影响力

心理学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舆论和心理影响力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而心理学则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研究和理解心理过程。

心理学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不仅帮助舆论引导,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以及它在舆论引导和心理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一、舆论引导1. 情感操控情感是新闻传播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情感的工具和理论。

媒体通过刺激观众的情感,引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新闻报道中使用感人的图片或视频,配合生动的叙述,从而让读者或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操控能够引导舆论,并形成公众对事件的共识。

2. 信息选择性加工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即倾向于接受和记住符合自己已有观点和态度的信息。

新闻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偏好和立场,有意识地选择和强调符合受众观点的报道,并在舆论引导中起到作用。

心理学认为,这种信息选择性加工与个体的认知偏见有关,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加深特定立场观点的影响力。

3. 媒体框架塑造新闻报道往往会对事件进行框架塑造,即以一定的视角呈现事件。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媒体可以利用框架来引导舆论,通过强调某一事件的某个方面或者从特定的角度解读事件,从而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看法。

这种框架塑造对于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影响力1. 社会认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认同需求,倾向于与自己所在的社群保持一致。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道特定议题时灵活运用社会范畴,如“我们”和“他们”,来激发读者或观众的社会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增强对报道观点的接受度和情感共鸣,进而影响公众的行为。

2. 个人认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在认同一个特定群体的同时也追求与个人自我形象的一致性。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或成功典范,激发公众对于特定人物的认同感。

这种个人认同感能够引发对报道内容的信任和情感投入,进而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传播规律论文

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传播规律论文

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传播规律论文[摘要]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自身的媒介特征和传播规律,电视新闻直播方式被广泛应用以来,大众可以通过电视影像实时获取新闻资讯,见证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电视新闻直播不仅发挥出电视媒介的技术优势,充分展示其影像魅力,更是凸显传播规律对于新闻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带动大众传播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与思考。

[关键词]传播规律;电视新闻;直播;实践探析前言当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时效性、准确性与信服力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重要依据。

电视的线性特征和独有的影像语言,使得它在新闻直播中具有自身媒介优势。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解码编码理论”,电视新闻在直播过程中受到传播规律的指导和影响,电视媒介使用通信技术将新闻事件编码为实时电视画面,再通过画面编辑和新闻解读将电视画面解码为新闻资讯传达给受众,这个信息传播过程就是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过程中的同步性、直接性、现场感和不可预见性是传播规律的具体表现,具有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电视新闻直播将新闻事实直观展示在观众面前,将新闻事件的现场发生同步传输,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充分满足了观众获取资讯的迫切需求,实现了新闻资讯的信息传播。

人们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新闻资讯,亲眼所见和真实感受更能带动人们的判断感受和情感融入,当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带动大众的同步感受和热情反馈,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得到了最好体现。

电视新闻的直播特征1.同步性同步性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典型特征,也是吸引观众收看的魅力所在。

它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和报道同步,充分满足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时效性要求。

从早期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到钱塘江大潮、国庆阅兵,电视新闻直播逐渐发展并日益成熟,用电视手段将新闻事件同步实时呈现,满足了受众迫切希望得到资讯的心理期待,实现了复杂新闻内容直接化编辑,也是编码到解码的传播过程。

这个同步过程进一步确保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加了受众的认同感。

2.直接性电视新闻直播将新闻画面和内容信息直接传达到观众,避免了“多层转播”造成的“信息损耗”,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内容的曲解和变形”,保证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加了观众的信任度。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首先分析了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了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

接着讨论了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以及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然后探讨了社会认知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结尾部分提出了有效新闻传播的策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强调了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传播中的心理机制,为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新闻传播,有效传播分析,心理机制,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信息加工方式,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新闻传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舆论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心理学视角对新闻传播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找到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效果主要依靠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比如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可以更好地避免信息失真和错误判断;关注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研究社会认知影响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心理需求;深入探讨信息加工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传播的信息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有效分析对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传播目标。

2. 正文2.1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让受访者开口说话———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心理学运用

让受访者开口说话———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心理学运用
【 关键词 】 采访
曾经某 电视 台在灾 区现 场 的一个采 访, 在 网络上 引起极 大 的争议 。 记 者问灾 害安置点 的一位孩子 : 你高兴吗? 事 实上 , 这次灾 害中 ,孩子 的亲人可能 已经伤亡 。 而 如此不 妥 的提 问在 电视采访 中并 不鲜 见 ,这 凸显出一些记者缺少人 文关 怀 , 冷
皇之随 片播 出 , 招 致观众 抗议 、 投诉 和抵 位 于屏幕左下角 , 在保证体现节 目名称 的
制, 久 而久 之 , 对 节 目和 电视 台的美誉度 及公信力也是极 大的损 害。 上 述角标 问题 在一些 新 闻节 目中也
时有发 生。 由 于 电视 新 闻 节 目 的客 观 公 正 性和严谨权威 性 , 如 果 不 注 意 角 标 的规 范
j i r 闻啦带
2 o 1 4 #  ̄ g r 3 期 3 9
N E W S W O R L D I 声I 1 - 世界
面对记者 时显得拘谨 和局促 。 如何让不同 人, 心理感受也好 不到I I f J L 去吧 。 把话 筒
米, 这 是为 了爱抚 、 格斗、 安慰 、 保护 而保 持的距离 , 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
血记 录 , 无视新 闻伦 理 。 另 一 方 面 也 反 映
群 有很 大 的 区 别 , 一是 记 者 所 要 面 对 的人
视记者 的采访 , 干扰和影响采பைடு நூலகம்对象心理
因素 更 为 复 杂 。 在 实践 中, 电视 记 者 遇 到
群, 也 就是采访 的对 象没有 特定性 , 他 们 来 自各行各 业——官宦达人 ,贩夫走卒 , 沽 屠乡野……他们的心理特点各不相 同。 二是 电视新 闻的专业要求 , 记者要 努力让 这些采访对象开 口说话 。

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就新 闻心理 学在 新 闻采访 中的作用、意义和运 用技 巧等方 面开展 了论述 ,希望 能为提 高新疆克 州电视 台的新 闻采访质 量做 出一定
的贡献 。
关键词 :新 闻心理 学 ;电视新 闻采访 ;运用 ;技 巧
1 新闻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采 访 时 ,记 者要 是 能佩戴 红领 巾前往 采 来 ,能够让对方感受 到 自己的存在 ,被理

化 ,喜 悦之 隋 溢 于言表 ,言语朴实而又触 及心灵 , 很能引起共鸣。因此牢记 “ 共情 ” 环”所引导 ,而忽 略了光环背后 的艰 辛 , 法 ,并 将其 在实 际中充分 、合理地运用 , 中 国最 美 乡村教 师周 丽娜 是 近年新 疆克 能提高新 闻采访的质量 。 孜 勒苏 柯 尔克孜 自治州 涌现 的先进 人 物 4 结 语 在 新疆 广 电网络 天 山云大 数据 团队 之一 ,前来 采访 的媒 体 众多 。讲好 周 丽 的相 关调 查 中 ,新疆 人 民平均 一 天换频 娜 的故 事 是每 个记 者 的愿望 和使 命 。新 疆 克州 电视 台记者 在采 访 中,先 与周 丽 道 5 O 次。如何在众多 电视 台竞 争 中脱颖 娜成 为朋 友 , 再深度挖掘周丽娜 “ 光环 ” 而 出,以及 如何 充分 抓 住收视 群 体 ,成 背 后 的故事 ,还 原一 个 真实 的 、有 血有 为 了当前新 疆 克州 电视 台 的重 要任 务 。
肉的先 进人 物 ,让新 闻报 道更 有 看头 。 因此 ,新 疆 克州 电视 台记者 在进 行 新 闻
也 有些 记者 在采 访犯 人 时 ,心 里首 先想 采 访 时 ,一 定要 注意 充分 、灵 活应 用心 到 的是 犯人 的穷 凶恶 极 ,默 默认 定犯 人 理 学知 识 以及技 巧 ,利 用心 理学 知识 有 都是不可饶恕 的 , 在这一心理 的主导下 , 记 者难 以发 觉犯 人 内心深 处 的另一 面 。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摘要】电视新闻采访是传播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主体在采访中的心态管理、情绪控制、谈话技巧、信息获取技能以及客体引导能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不断掌握和提升这些技能,主体能更好地在采访中保持冷静,掌握谈话节奏,高效获取信息,并且有效引导客体的表达。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在总结了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心理把控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如何在心理层面进行有效控制,以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主体,客体,心理把控,心态管理,情绪控制,谈话技巧,信息获取技能,客体引导能力,重要性,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介绍电视新闻采访的背景电视新闻采访是传媒行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采访对象的直接表达以及主持人的解读,将重要消息传递给观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采访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主持人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心理技巧,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通常分为采访主体和被采访对象。

主持人或记者作为采访主体,负责提问、引导和解释,而被采访对象则是新闻事件的发生者或相关人员。

主体在采访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因此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至关重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电视新闻,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重要事件和社会热点话题,增进对时事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在采访中对客体的心理把控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更关乎观众对新闻的认知和对信息的信任。

1.2 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的重要性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体是指采访者,客体是指被采访对象。

在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能够影响整个采访的效果和质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心理准备分析论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心理准备分析论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心理准备分析论文摘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记者以亲历者的身份通过观察、体验、采访,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报道新闻的一种方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时效性、灵活性、现场感和亲和力充分展示了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

同时,新闻事件现场的未知性和多变性也为记者的心理准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目的且又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做好现场报道意义重大。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心理准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先进的即时性传播技术,声画同步的现场感染力和记者面对面的亲切口播手段实现了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报道同步进行的唯一性,更加实时、动态展示发展进程,最大限度满足观众最先知道和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记者无疑扮演了新闻事件分析――采集――创作――报道的快递员角色。

面对新闻现场的未知性和多变性,任何不充分的心理准备都容易导致在现场报道中露怯,找不到重点,报道不到位的尴尬,从而酿成现场报道的败果。

1记者心理准备对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意义心理准备就是人能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在事情发生时心理和身体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充分的心理准备能让记者底气十足,充满自信,即便是碰到现场凌乱的状况也能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处变不惊,并能在复杂的事件现场迅速抓住报道主题,抓住合适的采访对象,在脑际灵活组织语言材料,面对镜头冷静地评述新闻事实。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反,不充分的心理准备则会让记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事件现场所累,失去方寸,大脑一片空白,不战先乱。

现场的采访报道也会存在仓促应付,不到位、不深入的现象,更不用提出彩。

可见,记者的心理准备状况势必会影响到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质量。

2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心理准备的现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心理准备的现状就目前而言,一是个体方面,记者本身认识不够。

部分记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准备对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导致无准备上场或根本就不敢出现场。

二是新闻专业教育欠缺。

虽然现在的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相继开设了新闻心理学专业课程,但大都是辅助选修性的,重理论轻实践,且很少涉及具有针对性的记者心理调节。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是社会综合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和流动,从
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变化。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学对新闻传播、调研和评估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受众心理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实践。

受众心理学可以帮助报社
研究和探索受众态度和行为,研究了解受众是如何接受新闻,怎样反映,乐观主义或消极
反应,尤其是不同群体如何看待新闻材料,哪个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受众心理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可以从设计、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报道方面获得
更大的效益。

受众心理学可以为报社编辑和传播部门提供有关受众心理行为的分析,帮助
他们制定受众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

此外,受众心理学也可以应用于对新闻忠诚度和有效
性的评估。

此外,受众心理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方面。

由于受众不同的背景,它们对
新闻消息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报社应根据新闻的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把握新闻传
播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使新闻传遍更受欢迎。

总之,受众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大师和评估师处理新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知识。


不仅可以帮助报社了解受众测试、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报社编辑和读者
深入理解新闻传播,掌握语言特点,从而帮助报社获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新动向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新动向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新动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日新月异。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正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媒体传播领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向。

一、情感共鸣与故事讲述媒体传播越来越注重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媒体能够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故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被情感驱动的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不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经历,以引发读者的同情、愤怒或喜悦等情感。

电视剧和电影也善于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打造引人入胜的情节。

通过设置悬念、冲突和高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使他们沉浸在剧情中。

同时,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内心世界的角色,让观众能够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

这种基于心理学的故事讲述方式,大大提高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个性化推荐与用户体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推荐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

而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行为模式等心理相关数据,媒体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比如,在视频网站上,根据用户以往观看的视频类型、时长和评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新视频。

在新闻资讯应用中,根据用户关注的主题和阅读习惯,推送相关的新闻文章。

这种个性化推荐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提高了用户对媒体平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推荐还能够减少用户的信息过载感和选择焦虑。

当用户面对过多的信息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三、社交互动与群体心理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格局,而心理学在理解社交互动和群体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点、表达情感,形成了各种社交圈子和网络社区。

媒体利用社交互动的心理需求,鼓励用户参与评论、点赞、分享等活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在新闻传播中,心理学被视为一种强大的手段,它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加有效。

本文将简要地讨论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它能够在新闻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受众心理学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并识别受众的行为和情绪。

理解受众的行为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针对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新闻内容。

比如,如果新闻传播者了解受众对国家和国际事件的关注程度较高,他们就可以制作更好的新闻内容,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此外,受众心理学还可以用来了解受众的情绪反应,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

例如,当新闻内容带有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时,新闻传播者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减少受众对新闻的反感。

其次,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引起受众思考,用欢快的情绪带给受众快乐,或者带给受众感激方式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阅读受众的心理来识别受众的兴趣点,建立更好的新闻传播。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受众心理学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等个性化特征,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内容,这样受众就可以更得心应手地接受新闻信息,从而更好地受益。

最后,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培养受众的凝聚力。

新闻传播者可以利用受众的情感、社会和政治认同等影响因素,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彩的新闻报道,帮助受众形成一个更加有归属感的集体,从而增进受众之间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服务,从而使新闻传播更有效。

因此,新闻传播者应该正确地分析受众的心理,以便更好地向受众传播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

影视心理学论文六篇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1〔关键词〕影视传播叙事系统一、影视传播的形态(一)影视与传播。

电影、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成为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影视艺术传播,乃是以电影、电视为载体,通过画面、声音及其时空运动所形成的叙事为其媒介表达手段,遵循美学原则和审美规范,融合其它各种艺术形式,形成具有巨大表现力和剧烈感染力的影视传播形式。

传播学和影视艺术讨论虽然隶属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范畴,但无论影视理论,还是传播学讨论,都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历史进展传统。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传播的特点作了五点分析,其中第一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我们通常说的传播活动,一般指社会传播活动,这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多人的共享,也就是说,它在肯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对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所谓“传播”是导致参加者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行为。

正如陈力丹、闫伊默在《传播学纲要》一书中指出“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淌,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想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舍命地追求符号的精确意义,另一方面注意符号的模糊意义。

(二)主要影视传播理论。

电影先于电视诞生,电影讨论者从一开头便实行不同理论立场、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理论体系对电影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和剖析,构建不同的理论概念和范畴。

如早期的电影心理学便是心理学家、或拥有丰富心理学学问的学者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对观众的影像感知进行讨论。

“蒙太奇理论”的核心人物爱森斯坦和“纪实美学”的提倡者巴赞,或是受俄国形式主义、构成主义和列宁国家学说影响,或是从“木乃伊情结”的宗教心理和完整再现现实的愿望动身,都有其独特哲学视角和完备的理论体系。

现代电影理论或是把电影作为语言进行结构讨论和形式分析,或关注电影机制与观看主体、与社会机制的关系,对电影文化进行讨论。

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随着电视新闻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时政资讯和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渠道之一。

电视新闻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正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想模式。

本文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爆炸性事件的报道和社会心理学影响近年来,爆炸性事件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成为了电视新闻中的重点报道内容。

这类事件的报道可以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

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报道,曝光了安全管理不当的问题,后果十分严重,严重伤害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

1.群体恐慌和“黄牛心理”在爆炸性事件发生后,群体恐慌和“黄牛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比较易出现的现象。

当人们处于恐慌状态下,常常会采取将事情夸大的方法,把一些不实的信息传递出来。

例如,有人听到“天津港爆炸后氢气会引爆南京”这样的谣言,则会给南京市民带来莫大的不安。

此外,“黄牛心理”也是大量爆炸性事件中必经的现象,当物资短缺时,一些商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搞到物资,然后将物资出售给急需者,从中赚取差价,这就是“黄牛心理”。

2.媒体大量宣传和负面情感引导爆炸性事件爆发后,媒体常常会进行大量的宣传,以获取行业曝光度并吸引观众。

这些宣传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在观看之后会对此事件感到非常担忧,并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此外,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常常会强调负面情感,如悲伤和愤怒等,从而加重了人们的情感负担。

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和社会心理学影响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往往是更加具有冲击性的,对人们的心理冲击也更大。

如2010年甘肃周至县山体滑坡,大量土石掩埋了宅基地,导致大量山体房屋被破坏,事件十分严重,成为了当时电视新闻报道的重点。

1.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灾难性事件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它的报道常常会导致人们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如周至县山体滑坡事件的报道,由于涉及到的人数很多,所以人们不仅关心这些人的安危,而且还担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新闻报道在社会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影响社会心理过程的媒介,也是反映社会心理状态的窗口。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新闻报道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新闻报道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过程。

首先,新闻报道能够激发公众的情绪反应。

当传递正面新闻时,人们会感到喜悦、满足和希望,从而提升社会心理的积极因素。

然而,当传递负面新闻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愤怒和忧虑,进而影响社会心理的消极因素。

其次,新闻报道可以引发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社会心理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在报道环境污染时,公众可能会对环境保护问题更加关注,从而在社会心理层面上表达出对环境的关心和支持。

因此,新闻报道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和影响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反馈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反馈作用。

首先,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会影响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倾向。

例如,当个体的社交归属需求增强时,他们更可能选择关注社会热点和人际关系类新闻报道。

因此,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受到受众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

其次,社会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体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和解读。

同样的一条新闻,不同的个体可能因其社会心理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差异而有不同的解读。

因此,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对新闻报道的感知和理解。

三、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领域上,新闻报道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广泛的联系。

首先,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和框架,来了解公众对特定议题的态度和观点。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解读新闻报道的影响。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认知过程,社会影响理论可以解释社会心理因素对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心理学的应用-电视新闻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新闻心理学虽然在我国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对当今我国新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闻心理学知识经常作用于电视新闻节目之中,在很大程度为节目主持人的报道及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助力。

本文将分析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常见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电视新闻节目;节目情境;主持人报道技巧新闻心理学在我国形成系统体系的时间较短,属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

它将新闻学领域的知识与心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诞生了这一十分有意义的科目,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闻心理学在对社会公共信息宣传、电视新闻类视频报道、新闻采访类节目主持人技巧提升等方面均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其中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最大,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分析其应用的具体方面,也希望能为日后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用的作用及意义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工作以及主持人的新闻信息播报工作产生极大的益处。

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多用于嘉宾采访类新闻节目与灾难现场报道类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及记者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能够使新闻报道效果提升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采访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细致了解嘉宾的相关背景故事后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轻松把握嘉宾的心理动向,运用纯熟的技巧引导与嘉宾的谈话沟通,掌控嘉宾的内心想法,投其所好选择令嘉宾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嘉宾回答问题的望,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另外,主持人掌握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可以把握整个节目的进度,将节目进程掌握在自己手中,既将重点放在嘉宾身上,又不忽略现场观众的存在,在与嘉宾侃侃而谈的同时引起观众及电视机前受众的兴趣,做到两方同等程度的重视。

在灾难类情境的现场报道节目中,新闻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让记者更快适应报道环境,记者在对灾难现场信息掌握完全后更有利于其完成原有的工作,甚至可以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记者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素养也是对灾民采访工作的助力,记者能够针对不同的灾民调整采访的问题,端正采访的态度。

同时记者也会考虑到灾民的内心想法,感同身受地理解灾民,尊重灾民,并为灾后现场环境的重建以及灾民的心理问题疏通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运用方面有着深远的作用及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新闻心理学在嘉宾采访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一)主持人的前期准备工作及自身魅力主持人若想将自己的采访工作完成的十分完美,就需要在采访的前期准备中下功夫。

主持人在每次的采访工作中要面对不同的领域的受访对象,其中不乏在某一领域取得重要建树和成就的专业人士,因此主持人要收集采访对象的大量资料,了解其相应的背景故事,有时甚至要熟读与其相关的专属资料,理解专业术语。

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正式访谈中接近受访者,得到受访者的认同并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主持人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

此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也是在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刘京林在《新闻心理学概论》一书的第八章“播音员与主持人心理”中曾经提到关于主持人魅力的相关概念,主持人的魅力主要包括外在内在如身材相貌、气质风度、音质特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应变能力、组织沟通、引导节目等能力。

[1](刘京林,2014)主持人应该对于自身有一个清醒且全方位的认知,知道在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场合、采访怎样的对象时应该采取怎样的举动,说什么样话。

例如在十分正式的场合,主持人应着正装,行为举止表现得体,而换做场合较小贴近采访人及观众的节目,主持人可以选择轻松明快的着装和行为,拉近同受访人的距离。

(二)主持人要把握好“度”,了解嘉宾及受众心理主持人在采访类电视节目中要懂得把握节目的节奏和进度,将整场节目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嘉宾,主持人要善于运用“接近吸引率”和“情感吸引率”的相关技巧,利用“时空接近原则”和“兴趣态度相似原则”拉近同嘉宾的距离。

接近吸引率利用交往双方的某些接近点,有意识地缩小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的目的。

[1](刘京林,2014)同时也可利用情感吸引率,通过表情渠道达到双方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人际关系。

[1](刘京林,2014)在受众心理方面,主持人也要懂得受众的求真、求新、求近心理,倾听受众呼声,增加其现场参与的热情。

以《鲁豫有约》节目采访嘉宾刘墉一期为例,鲁豫在开场时注重嘉宾谈话细节,制造共同话题,以“刘墉会说多种方言和其没有台湾口音”为引,谈到自己身边人的口音和方言问题,拉近同刘墉关系。

在接下来同刘墉的对话中,刘墉谈及自己的童年回忆,鲁豫认真倾听,在刘墉兴致最高涨时适当发问,引出下文,当刘墉回忆童年的自己在火灾废墟种菜,鲁豫提到刘墉是个“顽皮”的孩子,顺利的引出了后面刘墉回忆自己拿签字笔戏弄邻居、做爆竹、与女孩子交际等趣事,同时也与鲁豫在前面节目中所提及的“顽皮”一词相互呼应。

鲁豫在整场访谈中不但把握住了节目的节奏,还营造出温和轻松的谈话氛围。

在这期节目里,比起采访者,鲁豫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因为嘉宾刘墉性格健谈开朗,鲁豫在没有影响节目进度的情况下把舞台交给刘墉,自己退居一旁默默倾听衔接话题,挖掘更多信息。

(三)主持人应对嘉宾的能力主持人要拥有出色应对嘉宾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对嘉宾的“定势效应”中,要改变对其一贯的认知,让采访更加具有创新性,同时也要让嘉宾对节目原有的认知改观,利用“首因效应”给嘉宾留下良好印象。

主持人也应具备救场能力,在节目中随时保持警惕,同时利用“放大呈现”及“收敛呈现”策略,敢于发问锲而不舍,从嘉宾身上收集到满意答复。

《面对面》长篇人物专访节目中,主持人王志采访易中天的这一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志在节目的全程都保持了高度的精神集中,以犀利的、审讯式的风格对易中天连续发问,易中天也进行精妙反击,形成两人相对的场面,十分精彩。

王志并没有因为易中天的身份背景退缩,反而激流勇进地提出了一连串精彩的问题,让节目颇具看点。

王志在节目第12分钟的追问很巧妙,把问题重点放在突出严谨学术与易中天讲课方式的差异上,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志一开始就提到学术应该是严谨的事物,而实际易中天讲课的过程中是以诙谐轻松的方式解读历史,在易中天回答后,王志就易中天的回答对“调侃”这个词进行连续的追问,一环接一环,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最后更是自易中天之口得出他受欢迎的现象与这种“调侃式”的讲授是分不开的。

王志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反映很敏捷,他的追问能得到更多采访细节,也增加了谈话的深度,一举两得。

王志在节目中深刻贯彻了“放大呈现,收缩呈现”概念,即记者在面对地位高的名人或某一领域内的权威时不必过于小心谨慎,可以有意放大夸张自己。

[1](刘京林,2014)王志面对易中天时做好了充足准备,所涉及的谈话问题都有一定专业性和准确性,也给易中天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专访节目总长42分钟,前25分钟两人针锋相对,后面融入感情逐渐交心,是一次令受众难忘的节目。

三、新闻心理学在灾难情境采访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一)在灾难现场从旁观察,侧面描写报道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记者首要的任务应是尽快熟悉灾难现场的环境,为之后的现场报道做出准备,保证报道的准确性。

尤其是在灾难刚刚过去的时刻,记者应从旁观察受灾现场环境,不打扰现场人员救灾工作,给予更多的侧面描写,这样可以给受众展示出更全面的现场环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同样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出了汶川地震专题片《震撼——汶川大地震》,专题片中采用了大量地震发生过程中当地居民拍摄的短视频片段、地震过后士兵、医生护士等人员救援画面,突出灾后救援人员、当地百姓或是焦急或是悲伤的表情,这样的侧面描写反映了地震的残酷,在没有采访的情况下同样向受众传递了大量讯息,给受众如临现场的感受。

(二)体谅受访者,减少正面矛盾冲突灾难发生现场的受访者一般为灾民和各行各业的救援人士,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既不能打扰其正常的作息和工作,又要对其尊重保护,应用迂回式的采访方式,减少正面矛盾冲突。

迂回为主、减少正面冲击的方式,用柔和的、间接的提问方法会减少对灾民造成心理上的第二次伤害,这种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践行在新闻职业道德中减少伤害这个原则。

[1](刘京林,2014)(三)记者应掌握共情能力新闻心理学中所要求的“共情”法,希望记者能够专注于聆听对方的情感表述,不但要认真聆听对方的语言表述,还应当细致观察对方的神态、动作、情绪等,当然在适当的地方也要给出一定的反应,以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专注地倾听。

[2](周尚俊,2016)中央电视台曾于2018年5月13日推出了专题节目《汶川地震十周年相守重生》,邀请汶川地震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作为嘉宾来到节目现场,通过不断追踪式报道,回顾其十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勾起人民记忆深处对于汶川地震的印象。

节目现场聘请了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嘉宾进行心理辅导,主持人倾听嘉宾的谈话和感悟,及时给予其互动,为照顾嘉宾情绪,主持人的提问语气耐心温柔,能够平复嘉宾内心的不安,在嘉宾讲到动情落泪之处,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也动容落泪,很好地完成了共情,烘托节目氛围。

四、结语如今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节目前期准备、相应制作、主持人采访、节目氛围烘托及节目精神提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效果,为电视新闻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外新闻心理学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动向及取得的领域内研究成果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备受期待。

参考文献:[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周尚俊.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