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
宏观劳动力(整理版)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整理版)1、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其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而合理分配社会时间资源,就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这两者的含义和实质是一样的。
P22、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版本号进行合理配置。
它研究劳动力在产生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侧重于从总量结构和宏观上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P4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资源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
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具有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综合体,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教育等方式得以提高。
P44、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整体性;三、定量性;四、最优化。
P65、正确全面地理解劳动力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与劳动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96、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具有能动性。
二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
三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四具有时效性。
P107、影响劳动力数量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总人口外,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
P1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提要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提要2006-6-28说明:2006年春季本中心未开设《宏观劳动力配置》课程,为帮助报考该科目的学员复习备考,现将一名已通过该课程的学员整理的《复习提要》上传学习园地,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三、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系统的主要内容。
(或:简述劳动力配置系统的三个层次。
)2、简述劳动力配置的主要特征。
P22四、论述题2、试论首要经济规律的宏观表现形式。
P7第二章四、论述题1、论生产要素中人的第一位作用的重要意义(或:试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或判断“一国的物质财富品种和数量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是否正确?为什么?)P352、论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替代关系。
P393、论述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P44第三章四、简答题1、简述第三产业特征。
P752、简述劳动力配置的产业顺序要点。
P763、简述劳动力转移的具体表现形式。
P76五、论述题:3、试论劳动力的产业配置层次。
P71第四章三、简答题1、简述农业是非农业部门形成和扩大的基础和原因。
P81五、论述题:1、论述影响农业部门劳动量变动趋势的因素及如何影响的。
P1442、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总劳动量分配的客观依据是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P1593、简述符合首要经济规律的社会劳动力变动的好处。
P1697、简述非农业部门以何种技术构成来增加劳动力。
四、论述题4、综合分析工业固定资产增长、技术构成提高、劳动力自然增长率三个因素对非农部门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P233第六章三、简答题1、市场机制下,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如何确定。
P264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第七章三、简答题1、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劳动力的数量在产业间的变动要经历那几个阶段,结论如何?P285 第八章三、简述题1、简述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3、简述劳动力配置不平衡的经济后果。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B卷,通常情况下考A卷题型: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资本要素B、劳动力要素C、土地要素D、技术要素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行政手段B、市场手段C、价格手段D、供求机制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A、劳动力资源的结构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人类的消费次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A、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 A )课本P61A、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中在东部。
在全部跨省流动的就业人口中,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 D )A、上海B、江苏C、福建D、广东8、引致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经济因素和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信号是( C )A、产业结构差距B、城乡投资规模C、城乡收入差距D、产业发展政策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C )A、供求信息B、市场信息C、价格信号D、行业信息10、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C )A、消费总量的变化B、消费顺序的变化C、消费结构的变化D、消费弹性的变化1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要素是( D )A、资本要素B、技术要素C、土地要素D、劳动力要素1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 B )A、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平B、人的劳动能力C、劳动者D、智力13、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D )A、计划配置B、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C、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doc
A 、劳动力资源的结构C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A 、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 C 、农业一商业一手工业B 、劳动分工顺序 D 、人类的消费次序 ) B 、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 、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 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A )课本P61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 、B 卷,通常情况下考A 卷题型:一 >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 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 简单题(4题智分=32分)四、 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B ) A 、资本要素 B 、劳动力要素 C 、土地要素 D 、技术要素2、 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 、行政手段 B 、市场手段 C 、价格手段 D 、供求机制 3、 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5、第一次明确提岀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 ) A 、 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 、 1979年以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 、 1980年8月党屮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A 、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C、 D、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资木主义部门的扩人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资木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口给农业部门的缩小 A 、上海 B 、江苏 C 、福建 D 、广东A 、产业结构差距B 、城乡投资规模C 、城乡收入差距 D、产业发展政策 9、在市场经济条件卜 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A 、供求信息 B 、 市场信息 C 、价格信号 D 、行业信息A 、消费总量的变化B 、消费顺序的变化C 、消费结构的变化 I )、消费弹性的变化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屮在东部。
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资料
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
P4-53.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P6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P6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
P76.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P7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使用注意事项:集锦只综合了重要的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没有选择题,所以没有概括到的知识点请看通关宝典或精讲课件。
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方法: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一般途径的研究,是指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
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系统科学方法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径。
实证分析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经济行为人或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以实现其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实证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微观机理,用于解释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如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等。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简答题】劳动力配置的基本方式:(1)按照计划方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
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
(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论述题】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自考复习资料精编版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
2011年7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题型:单选:20%,20题多选:10%,5题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26%—30%,4—5题论述:20%—24%,2题选择题主要看练习册,注意主观题答题时不要空题,即使不会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内容。
以下为本次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它的开发利用程度将决定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课本第1页)2、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其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而合理分配社会时间资源,就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这两者的含义和实质是一样的。
(课本第3页)3、宏观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何进行配置。
(课本第4页)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劳动力的概念(课本第9页)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正确全面的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和劳动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表现,是体力和智力使用的过程,而劳动力则是劳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课本第10页)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复习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看练习册简答: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原因。
P42-45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的三个特点。
P25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特征性。
P4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
P2195、简述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
P2056、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
P1757、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P1758、简述当前如何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
P1769、简述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及流入地的负面影响。
P17610、简述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P2911、简述劳动力流动迁移方式。
P5812、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谐调的必要条件。
P11113、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与结构变动的特点。
P166论述:1、论述影响与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
P212、X3、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加速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P1764、论述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因素。
P1645、论述我国工业部的劳动力配置状况。
P1836、论述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答案的第二点有可能出简答)P1797、论述工业部门就业率下降的原因。
P1898、发展第三产业有什么意义,论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P2309、论述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状况。
P20010、论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P7911、论述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
P7312、论述培育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配置的必然途径。
P4913、论述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P10114、结合实际,论述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P10015、X16、论述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P15617、论述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
P2718、论述劳动力计划配置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P3119、论述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包括的主要内容。
P1320、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绩效低下的表现。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8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1分) A:城乡间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问题B: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C: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D: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2、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1分)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同一体D:有机组合体3、实证分析方法所回答的是()(1分)A:“怎么干”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要什么”的问题D:“干什么”的问题4、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1分) A:分布次序和结构变动的规律性B: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C:结构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D:质量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5、人类社会的产业发展顺序决定了()(1分)A:人类的就业次序B:人类的分工次序C:人类的生产次序D:人类的消费次序6、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1分)A:速度和效率的指标B:速度和能力的指标C:能力和效率的指标D:速度和态度的指标7、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指的是产权的()(1分)A:收益性B:排他性C:可转让性D:强制性8、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的特点是()(1分)A:劳动力部分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B: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C:劳动力表现为商品,工资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D: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9、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是()(1分)A:工资收入B:学历水平C:行业性质D:地域差异10、19世纪末,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的人物是()(1分) A:西奥多·W·舒尔茨B:E·G·雷文斯坦C:阿瑟·刘易斯D:史蒂芬·罗宾斯11、根据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的流动主要决定因素是()(1分)A:城乡间工资率B:城乡间就业率C:城乡间人口增长率D:城乡间经济增长率12、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差额部分的总和是劳动力个人流动的()(1分)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D:风险收益13、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1949 - 1957年大体是()(1分)A: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D: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14、减缓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是()(1分)A:消除户籍制度B:消除城乡差距C:改革用工制度D:改革教育制度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劳动力人力投资和流向的主要信号是()(1分) A:教育水平B:物价水平C:工资差距D:供求状况16、有关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1分)A: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B: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C:既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D:既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17、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是()(1分)A:非农产业的发展B:农业的发展C: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D: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1分)A: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B: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19、工业部门生产函数替代弹性大这一技术性特征,会导致工业部门()(1分) A:较少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B:更多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C:更多地利用劳动力雨较少利用资本D:更多地利用资本而较少利用劳动力20、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1分)A: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B: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C: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素质D: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21、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2分)A:物质技术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C:自然条件D:行业性质E:政治因素22、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2分)A: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B: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C: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D: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E: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23、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较长时期地滞留存在的主要原因有()(2分) A: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B: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C: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D: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E: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24、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包括()(2分)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D:管理收益E:调控收益25、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的特点有()(2分)A:劳动力资源流向技术密集型企业B: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C: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D: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E: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26、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应当包括()(2分)A: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B:非农产业的发展C:农民工社会地位大幅提高D:取消户籍制度E: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7、第三产业具有的优点有()(2分)A: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B:工资水平较高C:资本装备水平较高D: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E:就业稳定性强28、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有()(2分)A:工业部门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上升29、对我国而言,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2分)A:就业率低B:劳动力素质低C:市场化程度低D:产业化程度低E:城市化水平低三、文字题(共12题,共60分)30、名词解释:规范分析方法。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一、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概念及意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定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指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通过科学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工作流程与技术流程的有序安排、投入与产出比例合理的配置以及有效调控等一系列手段,达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有序的高效目的。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1.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生产力成本。
2.可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有助于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4.能够破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扭曲因素,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过程与方法宏观劳动力配给的过程1.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
3.招聘筛选。
4.用人单位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5.劳动力的培训、激励与管理。
6.劳动力的分配和调整。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就业调查研究法。
2.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3.现行分析法。
4.劳动力需求总量标准法。
5.劳动力供需合理化规划法。
6.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
三、现代企业的宏观劳动力配置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宏观劳动力配给。
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组织结构。
2.保证企业的低成本经营与高效生产。
3.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4.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人力资源规划法。
2.岗位分析法。
3.宏观调控法。
四、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与对策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1.劳动者技能低下,素质不高。
2.劳动力供需存在失衡。
3.劳动市场不完全竞争。
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2.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
3.加强人们职业素质的提高。
4.扶持各类新型人才的发展。
五、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是动态平衡的。
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资料
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广东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适用广东)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宏观劳动力配置内容结构。
答:(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它包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观察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配置过程。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系统的特点。
(5)研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及其特点。
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考点2:简述劳动力的概念。
答:(1)劳动力的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基本,最主要的含义)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正确全面地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①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②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③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④劳动力与劳动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点3:简述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及特点。
答:(1)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2)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有以下特点:①具有能动性。
它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根本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对其他资源的支配作用②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③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④具有时效性(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包括体能、智能两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P26 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12.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P2713.劳动制度指一个社会在法律、法令、政策等形式中明文规定或人们普遍遵守的与劳动有关的行政准则;14.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P291)劳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15.“统包统配”的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P31-32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
16.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进行统一调配的原则是:P331)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3)坚持自力更生,先内后外4)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5)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17.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是:P341)造成了行业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2)不利于计划政策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推行3)严重束缚了就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4)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所需的劳动力18.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P37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
2)劳动效率低下。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9.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提出了在全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P3820.1980年,我国开始对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
P382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P3922.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表现在:P42-45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生产颁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23.以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户籍管理体制。
P4324.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P45-47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25.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发挥着对劳动力进行宏观和微观配置的作用。
P49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P58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2.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可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
P59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己部门的缩小。
P624.由于发张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P635.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
P65模型:(1)小私有制;(2)资本有限;(3)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4)劳动生产率很低;(5)福利极差。
修正:1)城市就业机会提高失业率2)工资灵活易变6.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城乡间工资率。
P667.托达罗模型比刘易斯模型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托达罗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发展中国家英注重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P678.唐纳德·博格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P68从运动学角度看,人口迁移是两种不同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迁移的力量,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迁移的力量9.劳动力的微观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P69-7110.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
P7211.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P73-75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位效应12.劳动力流动最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劳动力流动的特点: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3)以非农产业为主;4)年龄特征;5)受教育水平。
P80-89 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1.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可分三发展阶段:P91-92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2.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
P1003.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哪些特点:P102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第六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1.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P109-110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
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
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
3改革开放前(1952-1977)的就业结构特征。
P117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2)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超前提高的状态;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的就业结构。
P1191)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2)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5.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P135-136(1)工资,(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6.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P156-159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1.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
P163。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既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度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
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原则上是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所决定。
2.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有什么影响?P164-1661)农业劳动生产率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3)工资及收入水平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5)工业化进程6)农产品贸易7)农业政策8)社会因素3.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的特点:P166-174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问题呈现出下隆的趋势;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4)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4.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的主要特点。
P1741)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2)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3)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P175 1)、非农产业的发展。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P176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7.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P176-178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八章工业劳动力配置1.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