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
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
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
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
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
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
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
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
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
(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
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P26 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12.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P27
13.劳动制度指一个社会在法律、法令、政策等形式中明文规定或人们普遍遵守的与劳动有关的行政准则;
14.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P29
1)劳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15.“统包统配”的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P31-32
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

16.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进行统一调配的原则是:P33
1)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
3)坚持自力更生,先内后外
4)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
5)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
17.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是:P34
1)造成了行业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
2)不利于计划政策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推行
3)严重束缚了就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4)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所需的劳动力
18.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P37
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

2)劳动效率低下。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9.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提出了在全统
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P38
20.1980年,我国开始对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

P38
2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P39
22.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表现在:P42-45
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生产颁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23.以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户籍管
理体制。

P43
24.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P45-47
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5.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发挥着对劳动力进行宏观和微观配置的作用。

P49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
1.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P58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
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2.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可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

P59
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己部门的缩小。

P62
4.由于发张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
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P63
5.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

P65
模型:(1)小私有制;(2)资本有限;(3)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4)劳动生产率很低;(5)福利极差。

修正:1)城市就业机会提高失业率2)工资灵活易变
6.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城乡间工资率。

P66
7.托达罗模型比刘易斯模型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托达罗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发展中国家英注重小规模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P67
8.唐纳德·博格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P68
从运动学角度看,人口迁移是两种不同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迁移的力量,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迁移的力量
9.劳动力的微观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P69-71
10.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

P72
11.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P73-75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
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
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
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位效应
12.劳动力流动最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3)以非农产业为主;4)年龄特征;5)受教育水平。

P80-89 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
1.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可分三发展阶段:P91-92
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2.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
与歧视的制度基础。

P100
3.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哪些特点:P102
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第六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1.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P109-110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
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

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

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

3改革开放前(1952-1977)的就业结构特征。

P117
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
2)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超前提高的状态;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的就业结构。

P119
1)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2)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
5.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P135-136(1)工资,(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
6.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P156-159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
1.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

P163。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既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度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

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原则上是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所决定。

2.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有什么影响?P164-166
1)农业劳动生产率
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3)工资及收入水平
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5)工业化进程
6)农产品贸易
7)农业政策
8)社会因素
3.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的特点:P166-174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问题呈现出下隆的趋势;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4)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4.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的主要特点。

P174
1)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2)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3)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
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P175 1)、非农产业的发展。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P176
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7.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P176-178
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八章工业劳动力配置
1.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P179-182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
2)竞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3)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4)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
2.工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的原因。

P189-190
1)发展战略的影响
2)技术因素
3)结构调整因素
4)劳动力素质
第九章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1.第三产业的概念。

P197
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流通和服务两在部门,它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分析,决定就业增长的因素。

P213
3.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吸纳弹性系数的分类,P214-216
1)就为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

有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2)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4的部门。

有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

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2的部门。

主要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既包括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
的公路运输、仓储等行业,也包含市场化程度低的自然龚断型的和航空、铁路和邮电通信行业。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0.1以下的部门。

包括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

4.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P219-223共二点
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2)从业人员的影响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P230-231 共五点
1)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

2)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产业。

3)把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

4)推进住房、信息、咨询、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化步伐,
促进有条件的第三产业单位从福利型、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型。

5)加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6.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P233-234
1)加强第三产业设施建设。

2)增加第三产业投资。

3)深化第三产业价格与服务收费改革。

4)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5)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6)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