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指的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食指的诗歌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出一代青年的向往、失落与彷徨,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他的诗歌作品高度宣扬个体意识和浓厚的英雄主义文学色彩,对人及人性特别关注。其诗歌作品经历了从早期的忧郁而优美,到中期的苍凉、愤怒和自省,以及现阶段的诗歌境界开阔、简洁、清明三大阶段。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石,被称为“新诗第一人”。

关键词:食指;朦胧诗;个体意识;英雄主义;人性

一、食指诗歌的艺术特点

从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看,食指的诗在具体艺术形式和话语构成上,没有更多开创之处。然而,形式的奇绝并不是衡估诗歌价值的主要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关键是诗人在熟稔的体式中是否独特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经验、这种表达是否完整和完美。在这些意义上,他的确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形式,并经营着自己独特的措辞技艺环节。食指的诗歌是当代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体慰。总体来看,食指的诗歌有以下三个艺术特点。

1.高度宣扬个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

何其芳在辅导食指时说,“诗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得有个窗子,有个形式,从窗子里看过去”。这个极为形象化的写作理念,对食指有重大影响。

假如深夜是我的满头黑发/那么月色便是我一脸倦容/沙沙低响的树丛是我的脚步/晚风便是我漂泊不定的行踪……

不得已,我敞开自己的心胸/让你们看看这受伤的心灵——

—/上面到处是磕开的酒瓶盖/和戳灭烟头时留下的疤痕……

从以上摘抄的诗人不同时期的诗句看,他的诗极为重视意象的营造,鲜活而集中地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全息图景。食指的诗锋利而具体,有着强烈的质感和温度,成为既有瞬间感受又有独特内涵的个人感受。诗人不求险怪,但依然成功地在素朴的言辞中,呈现出个人化的心灵纹理。食指的诗歌将浪漫主义的深度抒情和象征主义的暗示性融为一体,并能

压抑中的生命觉醒与喷发

——

—浅谈食指的诗歌创作

王昭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到普希金和其他俄国作家的拜伦式诗体小说的影响,可是,他又回到拜伦那里,直接寻求那些被普希金忽略或更改过的特点[6]。这种拜伦对普希金、再对莱蒙托夫的影响是间接的;后来,莱蒙托夫直接回到拜伦那里,又形成了直接影响的文学事实。再例如,古埃及最著名的《阿顿太阳神颂诗》曾在北非、西亚一带广为流传,间接地对希伯来圣经《旧约》中的“诗篇”产生过影响。相比较而言,间接影响不及直接影响那么容易被发现,那么普遍,但是却更有研究探索的意义。

3.结束语

影响研究不论其类型与模式有多少种类,如果涉及文学影响的全部过程,即放送、传递、接受三个环节,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因为影响研究在进行直接的文学关系和文学借鉴的研究时,选择不同的对象和角度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整个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刻画出‘经过路线’[7]。”而在刻画这一“经过路线”时,必须要涉及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三个对象。梵·第根针对研究角度继续指出:一个研究者“如果他是置身在放送者的观点上的,他可以研究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文学在国外的‘成功’,它们在那儿所生的‘影响’,以及在那儿以它们的模范的各种模仿”,“如果他是置身在接受者的观点上的,那么他便去探讨一位作家或一件作品的可以任意变化的‘源流’”,“最后,他会碰到那些促进影响之转移的‘媒介者’”[7]。这就使得影响研究由于视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得出不同的文学结论,这将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而本文对文学影响类型所做的梳理,希望能为比较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做一个不无礻卑益的铺垫。

参考书目:

[1]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1987:P45。

[2]孟邵毅.比较文学通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P96。

[3]孙丽译.比较文学研究与资料[J].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P45。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P160。

[5]施鸷存.唐诗百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559, P561。

[6]比较文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P40。

[7]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63, P64。

20

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和民族诗歌追求完整“意境”的趣味。在情与理、形与神、明朗与含蓄、限制与自由、单纯感与包容力之间,达成了很好的平衡。这使得他当时的作品,在调整与普通读者的接受距离上,占取了最恰当的节点。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文学色彩。

食指是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他的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写作的源动力。这一时期,大批的进步文化思想及其优秀成果都被当做“毒草”而加以无情地摧残和蹂躏,但人本主义作为人的精神现象,并不会因为某种异己力量的压抑而消失,相反,压抑的激化只能使它更加顽强地凸现出来,并使之形成一股思想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食指的诗就是这种压抑激化的产物。

同时,更其直接原因在于当时“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批知识青年的觉醒,食指就是其中一员。诗人为了自由,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权利,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关怀和爱,就必须与当时的“极左”思潮决裂并对之批判,这成了食指的使命,也决定了他只能选择英雄主义的方式,以诗歌来证明自身的力量。英雄主义只是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倾向,但食指把它带进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所以,他的诗也因此呈现出了鲜明的那个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3.对人及个性自由的特别关注。

食指的诗是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它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食指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它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唤起了审美主体的觉醒。

二、食指的创作道路

食指曾这样概括自己诗歌创作道路的三个阶段:“年轻的时候比较忧郁和优美;后来疯了,写的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比较愤怒、比较火;到后来进福利院,这之后比较沉静,带有哲理性。”这个概括是真诚而清晰的。

1.早期作品,从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诗歌忧郁而优美。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相信未来》,是食指最广为人知的早期代表作。它准确恰当地传达了一代人的初步觉醒:以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对未来文明事物的瞩望为其内核;以忧郁的激情,不带摧折性的工稳语感,单纯明净的物象为其形体。诗没有暴烈的呐喊与哭诉,而是将视线投向人性和审美的“未来”。食指的可贵在于,他不采取以恶抗恶的宣泄,他理解到任何形式的话语暴力,都有违人性、美与文明。因此,这种纯洁、柔韧、自尊、高傲的人性立场和较为纯正的艺术语言,可以说是“调整了一代人的情感”。

2.诗人患病之后的作品,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诗歌苍凉、愤怒和自省。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再把自己当成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狗急它能跳出墙院/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这一阶段食指诗歌从经验状态上呈现出更多的苍凉、愤怒、决绝、自省等复杂成分。他的诗虽仍有溪流般的清澈和规整,但深入思考,会发现它们更多出现了内凝的漩涡和坚硬锋利的砾石。

这一阶段食指诗歌,从表意到抒情,从语句到结构,都呈现出极为清晰甚至极为理智的特征。此期间的代表性作品《热爱生命》、《归宿》、《在精神病院》等,大多有着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和“化苦难的生命为艺术的神奇”的心智自明。

活着的时候备尝艰辛/就连死后也如此凄苦/我激动地热泪夺眶而出/一阵风带来了奶奶的叮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孩子,这是你最后的归宿”

读这首《归宿》会让人感到,诗人的情感变得更为沧桑、深致、明澈。此诗的情感有一种复调特征:灵魂的清醒、坚韧、高傲,与扼腕低回紧紧纠葛在一起,它是生命的歌吟,是对诗人使命和人生宿命的双重呈现。

3.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食指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诗歌境界开阔,简洁清明。

世纪初,食指走出精神病福利院。从精神和身体状态上看,历经痛苦磨难的诗人,终于接近甚至抵达了较为平静明亮的港湾。诗歌创作境界更为开旷,意象更为简洁清明,语调在一如既往的沉郁顿挫中,显得更为自如了。

这个阶段,诗人处理的题材集中在由个人命运引发的对时代命运的感悟,对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义、利之辨,诗人的使命意识体现在拯救和挽留人文精神,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对孤独、衰老的哲思等方面。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净化被金钱异化的魂灵/如此,我便没有虚度/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这首诗虽取名为“世纪末的中国诗人”,但其实并非是对世纪末中国诗人的命名。食指所吟述的是诗人“应然”的状态,而非“已然“的事实。同时,他更多是在自勉,在思考。

食指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代领军人物,他的诗歌广泛流传,引起诗坛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其诗歌本身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质地,更因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道义承担,他在恢复人的尊严的同时,也恢复了诗歌的尊严,其作品因此而具有了敏感而持久的情感震撼力和不可替代的特定历史见证及诗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食指诗集》,食指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社1998。

[2]《现代派诗选》,蓝棣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象征派诗选》,孙玉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曾经有过那种时候》,黄永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