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中“公共性”

合集下载

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大 众 文 艺
・ 文化 综合 ・
论公共艺术 的公共 性
谢观 坤 ( 三亚 学院 艺术 学 院 5 7 2 0 0 0 )
摘要: “ 公 共 性 ”之 于公 共 艺术 ,是 最基本 也 是 最重要 的属 性。 “ 公对 公共 艺术的制约 ,公共 艺术反应公众 意志并对公众产 生积极影响 。 关键词 :公共 艺术;公 共空间 ;公共性 ;公 众
如 果 不 能融入 公 共环 境 ,永 远不 是一 件 合格 的作 品。 即使 是 一 件 流 芳 百世 的 艺术 大作 ,若随 便摆 在 公共 环境 里 ,不 考虑 其 与环 境 的关 系 ,也 可能 是 失败 的公 共 艺术 , 因为 公共 艺术 与 公共 环 境密 不可 分 。 ( 二 )公共 艺术要 反 映公共 大众 的共 同意 志
公共 艺术 ,普遍 的 认为 就是 公共 环 境 的艺 术作 品 ,最 常 见的 L 公共大 众是 公共 艺术 投入 的 主体 公 共 艺 术 的 特 点 在 于 公 共 艺 术 的 资 金投 入 的 主 体 是 公 民人 使 用 办法 ,就是 将 “ 公 共艺 术 ”等 同于 “ 城 市 雕 塑 ”或 “ 环 境艺 术 ”,认 为 凡是 公共 空 间 的艺术 就 是 公共 艺术 。 不可 否认 ,公共 众 , 公 民 大众 对 公共 艺术 的投 入 可 以是 直 接 的 , 也 可 以 是 间接 艺术 这 一概 念最 早在 我 国 出现 ,是 被城 市雕 塑 、环 境 艺术 等 词语 的。通 常情 况 下 ,公共 大 众对 公共 艺 术 的投 入或 参与 ,更 多的 赴 所替 代 的 。其 实 ,公共 艺 术之 所 以为 公共 艺 术 ,不仅 仅 是在 于它 以纳税 人 的形 式参 与 的 ,它们 直 接或 间接 的投资 公共 艺 术 因 为 放置 在 可供 人 们 自由出入 的 公共 空 间中 ,而 更在 于作 品内容 的 思 公共 艺术 的投 资 方通 常是 政 府部 门或 其 它机 构 团体 ,它 们代 替 公 想观 念 、文 化 内涵 及 导人 社会 的 方式 和方 法 体现 了对 社会 公 共领 共 大 众行 使投 权 利并 对 公共 艺术 进行 投 入 。西 方许 多发 达 国家 干 ¨ 域 的文 化关 怀 、对 社会 生 活 中存 在 的普遍 性 问题 的现 实 关注 、对 地 区 有公 共 艺术 立法 制度 ,如美 国在 2 O 世 纪中 期就 成 立 了 “ 公 社会 或 社群 的道德 理想 及 价值 取 向应 有 的揭 示和 表达 、对 艺术 建 艺术 百分 比计划 ”, 以立 法 的形 式 ,规 定在 公 共工 程 建设 总经 费 设 过程 中社 会 公众 的 民主 评议 及 公平 参 与 的重视 。对 公 共性 的诉 中提 出若 干 百分 比作 为 艺术 基金 ,仅 限于用 作 公共 艺 术实 践 的开 求 是公 共 艺术 的核 心 观念 ,一方 面 ,它针 对 的是 公共 空 间 的审 美 支 。 由此 可 见 ,公共 艺术 投 资 是一种 典 型 的公 众行 为 ,投 入土 体 问题 ;另 一 方面 ,它 更重 要 的是 体现 公 众对 公 共 空间 的权 力使 用 是公 共大 众 。 和 公众 权利 问题 的关 注 。 2 . 公 共 艺术 的决 定权在 公共 大众 公 共性 的提 出 公 共 艺 术 不 是 艺 术 家 或 设 计 师个 人 自发 的创 意 行 为 ,作 为 “ 公 共性 ”概念 的提 出,是 中国社 会 发生 深刻 转 型 的体现 , 为 公共 大众 的 艺术 ,它 是 否得 以实现 ,需 要 公众 的提 议 以及 对 艺 说 明中 国 民众 已经 开始 思考 公众 在 公共 空 间 中的权 力 问题 。封 建 术 方案 进行 公 开 的评 审 。完整 的制 度 可 以确保 公 共 艺术 客观 、 公 社 会 是不 存 在公 共性 的,现 代 社会 对个 人 政治 、 经济 、文 化权 利 平 、公 开 、公 正 的呈现 。公众 越 大范 围 的参 与公 共 艺术 的评 审 、 的认 可和 尊 重 ,也 就意 味着 对 个人 自由的 思想 以及独 立 的人格 的 决议 工作 ,越 能 体现 公共 权 力在 公共 社 会 的有效 发挥 ,越 能体 现 种 肯定 和尊 重 ,这 是公共 性 的前提 。 公共艺 术 的公共 性 。 公共 艺 术 的关键 在 于 公共 性 ,公 众行 使 公众 权利 的关键 在 于 3 . 公共 艺术 的使 用权 和评 判权 在 公共大 众 对公众 空 间的进入 。一般意 义 的公 共空 间包 括我们所 能直接 看到 并 从 广 泛 意 义 上 来 讲 ,公 共 大 众 作 为 公 共 艺 术 的 受 众 ,他 们 且可 以轻松 自由的进 出 的公 共社会 环境 ,它包括城 市街道 、文化广 拥 有 了公 共 艺术 的使 用权 ,也应 该拥 有 对 公共 艺术 的 评判 权 。 场 、公 园 、车 站 、机场 、体育 馆 、博 物馆 等 等 。随着 互 联 网的 发 先 ,公共 大众 是 最有 发 言权 的 ,因 为公 共 艺术 首先 要 满足 公共 人 展 ,公共空 间得到 了拓展 。 目前 的互联 网平 台是 最开放 、最 自由、 众在 生理 和心 理 上 的要 求 ,满 足他们 在 物 质和 精神 上 的需 求 ;其 最 大众 化 的公 众 平 台 ,通 过 互联 网 ,人 与人 的沟 通 交流 变 得更 方 次 , 公共 艺术 一 旦 呈 现 在 公 众 面 前 , 就 必 须接 受 公共 大 众 的评 便 、更快捷 ,人们 可 以 自由进 出网络空 间 ,互相 交流 、共 享 资源 , 判 ,可 能是 生活 中对 事 件 的一 般性 评 头 品足 ,也可 以是学 术领 域 它可 以不 受具体 时间和 空间 的限制 。可 以说 ,这 是对现 实公共 空间 的研 讨 ,更 有甚 者 能 引起 强烈 的社 会 效应 。通 常而 言 ,一 股 的物 的延伸 。这是 现 代意 义上 最 大 限度 的发 挥 公众 行使 个 人权 利 的途 质产 品在生 产完 成 以后 ,就有 相关 的 质量 检测 环节 ,可 以评 定 出 径 。公共 艺术 的主 要要素包 括 公共 环境 、公共 大众和 公众社会 制约 产 品好坏 优 劣 ,公 共 艺术 则不 然 ,它 成功 与否 ,结论 足 开放 的 , 而成 的公共 属性 ,是大 多数 人认可 的社会 或文化 属性 。 评判 标准 是 多元 的 ,只 有 在社 会 的互 动过 程 中 ,才 能最 终确 定 公 二 、公共 性在 公共 艺术 中 的重要 体现 共 艺术 的价值 。 公共 性在 公 共 艺术 中 的体现 ,一方 面 表达 了公众 对公 共 空 间 三 、对 公共 艺术 公共 性 的思考 发挥 权利 的诉求 : 作 品将社 会 问题 ,将 公 民对 公共 权 利 的要 求 , 就 艺术 交 流 的效 果而 言 ,如 果不 关注 社 会共 识 、社 会道 德 、 以艺 术 的形 式呈 现 在公 共 空间 , 以期 引起 公众 的思考 , 引起 制度 情 感 审 美 , 是 难 以成 为 真 正 意义 上 的 公共 艺 术 作 品 的 。 可 以 肖 决策 部 门 的关注 。只有 不 断完 善公 共 空 间的相 关法 律 法规 ,加强 定 , 公共 艺术 与城 市 雕塑 在概 念 上是 不 同 的,它 们 是不 ・ 样 的两 社会 制度 建 设 ,通 过制 度 的保 障 ,才 能使 公众 的权 利 在现 实 中得 种 艺术 表 现 。公共 艺 术和 城市 雕 塑它 们 不应 该 是并 行 的关 系 ,也 以实 现 。另一 方面 体现 为 公共领 域对 于 公共 艺术 的制 约行 为 。 不 应 该是 从属 的 关系 , 它们 只 是存在 着 某种 交 叉 。有 的城 市雅 塑 ( 一 )公共 艺术 受到 公共 空 间的制 约 因为 本身 具备 了公共 性 ,我 们 也可 以称 之 为公 共艺 术 ;而 公 艺 1 . 公共 艺 术 的产 生也 就是 艺术 或 艺术 品从艺 术 家 的私有 空 间 术 不 管在 内涵 上 还 是表 现形 式 上都 有更 为 宽泛 的概 念 ,在 公 艺 = 向公共 空 间延 续 的过 程或 结果 术 实 践 中,可 以通过 借助 城 市雕 塑的 方式 来实现 它 的公共 性 。 当艺 术 作 品从 艺 术 家 的 个 人 表 达 发 展 为 在 公 共 空 间 与 公 众 应该 说 ,公共 艺 术 充分 体现 了艺术 的 多元 性与 多样 性 , 公 共享 、共 有时 ,最 早 的公 共 艺术 形式 就 出现 了 ,所 以人 类 早期 的 艺术 主要 关注 与 公众 的关 系和 公共 环境 的 关系 ;并 从 不 同层 l { 『 i 埘 公 共艺 术 主要 存在 于 宫殿 、庙宇 、祠 堂等 公 共场 所 ;而 真 正现 代 其 产 生积 极 的影 响 。公 共 艺术 最重 要 的不 是艺 术 本身 ,而 足 通过 意 义 上 的公共 艺 术或 作 为学 科 意义 的公 共 艺术 则是 兴起 于 西方 国 艺术 促 进 公众 社会 的广 泛 交流 、对 社会 的思考 、行使 公 民权 利 以 家 ,最初 的体 现 是美 术 作 品从美 术馆 走 向人 民大众 、走 向公众 生 及提 升整 体社 会 的文 化艺术 素养 。

公共艺术中“公共性”

公共艺术中“公共性”

公共艺术中“公共性”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
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

公共 艺术 之辨

公共 艺术 之辨

1. 把握“期待视野”。

日本立邦漆广告中,一个古典亭子的左边立柱色彩暗淡,但龙紧盘其上,右边立柱色彩艳丽,龙却跌落在地。

这幅作品没有考虑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立邦漆是日本产品,因此很多读者将“盘龙滑落”联想为“广告别有用心”。

同样,美国耐克鞋“恐惧斗士”广告,由詹姆斯与身穿中国服装的老者、妇女及中国龙的形象构成,也因涉嫌辱华而受质疑。

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忽视了特定读者的“期待视野”而遭到否定。

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不同的,但同一文化圈内的大众,其“期待视野”是有规律可循的。

最典型的就是由约定俗成的惯用性象征内容,如形象、谐音、色彩等。

因此,要多了解特定地域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敏感内容,否则易“水土不服”,导致读者不快甚至反对。

2. 加强意义设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设计使人们联想到中国印、北京的“京”字和舞动的人等,暗含了多重意义。

作者应该主动对作品进行意义层面的设计,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后现代主义的二元论主张,实际上就是考虑如何满足大众在意义层次上的需求。

如果作者在设计时考虑到意义的创造,并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能够按照作者的意图方向进行适当解读的,可以生成正面的象征内容,既满足了读者探求设计意义的愿望,也会避免出现过度解读的负面联想,这是作者应该采取的最根本方法。

3. 注意语境指引。

索尼耳机广告通过对美国四位总统雕像的生命化艺术处理,并以图形、文字等多重形式表述,强化作品语境,使人领悟其“使顽石点头”、“使伟人复生”的象征内涵。

对于意义埋藏较深、不易解读的作品,可以通过强化“语境”来引导。

“期待视野”不是封闭结构,其所呈现的开放性容许作者、他人对其施加影响。

作者可以利用语境中大量相关冗余信息的反复出现,对读者产生强化指引的影响,使之按照作者希望的方向进行解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中的象征化解读是一种具有创作性质的意义重构与建构行为,作品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刺激信息”,其意义的解读权还在读者手中。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摘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品无处不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作为艺术家的作品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而欣赏者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主动进行情感探索并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

那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如何理解,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着手,探讨其隐身内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词在于“公共”二字。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基于“公共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固有属性,是大多数人所认同或认可的社会和文化属性。

共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与私有性、私密性等相对的,指公共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人纯粹的情感体验和个体行为,而是与公共大众、公共环境和公共社会等“公共要素”紧密相关的物态化和精神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公众得以承受、接纳并参入和与之进行对话的产物,是公众融入“公共领域”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和结果。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制约正是它的艺术特点。

它区别于个人自由发挥的纯粹绘画或是架上雕塑。

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评价的标准上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在纪念性、象征性、宏大的公共场所,宜有庄严、雄壮、厚重的风格,如在“中华世纪坛”周围设计“米老鼠”形象之物或是在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公园设置“高迪式”的围栏都是不合时宜的。

而在休闲性的、娱乐性的、生活性的公共场所,则宜有轻松的、恢谐的、闲适的、柔美的风格和情调。

因而法国雕塑大师凯撒别具一格的作品《大拇指》就能与拉德芳斯广场相融相生,恰到好处,成为巴黎一景。

1 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2

1 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2

1 .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第一:公共性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

城市是公众最大的集合体,也是人类文化最大的集合地,社会性在城市中得到集中体现,从古到今,城市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最主要的环境,特别是现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社会关系愈来愈复杂,多元化和特色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轴,城市需要更多元、更开放的方式去营造一种公共空间环境,促使城市社会形成一个多种文化包容的公共文化,艺术便应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融合剂,这种融合剂可以带来社会的反响和公众的共鸣,公共艺术就显现出很强的社会性。

认知环境公共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价值是公共艺术创作前提,独幅艺术品的创作者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对社会、对事物的个体思考,要解决的只是作品本身范围内的问题,包括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等,它无需思考作品周围的环境问题,也不用顾及观众审美取向和文化背景,而公共艺术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上述艺术家需要应对的问题,还要使自己的自身体验带来的个性与公众需求的共性产生沟通,还要将艺术创作与环境空间、公众文化产生共融性,更重要的是使作品能体现出一种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在充分表达环境身份的同时,应使其成为公众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在一个公共环境中落地生根。

所以,任何一件公共艺术必须是由艺术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构成,以此演化出愉悦感和文化解读,若没有这两个重要元素,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就大打折扣。

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提必须是尊重公众为基础,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大到一个城市、市民就是城市主人,小到一个社区、社区百姓就是社区主人,公众是公共空间中首先有资格享用公共艺术的权利人,如果公共艺术品不能使公众产生共鸣,公共艺术就失去存在公共空间的意义。

艺术家抱着“艺术高于一切”或“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恋心态,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家不但要意识到空间环境的公共性,还要在艺术手段上形成公共的开放性,塑造出公众接受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家必须与公共社会建立联系,使作品传达出社会公共价值。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浅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摘要】本文对公共艺术进行了概述,从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入手,论述了“公共性”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

指出公共艺术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当代性;空间的共享性;民主的决策性;主题的关怀性、平民化;审美的互动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空间共享;审美互动;关怀性主题一、公共艺术概述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与古典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有所区别。

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流派或风格,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具有边界的不确定、非主义、非流派的特性,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主张。

严格意义上看,公共艺术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蹈、影视及其他综合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1、公共性的含义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要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

所谓“公共性”是指艺术要发挥社会作用——既要解决包括审美问题,也要解决社会民主、大众权利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共领域解放艺术,让艺术进入公共平台,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创造权、决定权和分享权,让艺术更好的回归生活,走向大众。

2、“公共性”的内容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让大多数人更自由、平等的分享艺术成果,它也是艺术历史发展的延伸。

按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性即意味着公共领域、公共论域、公共空间的三者结合。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

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

例如故宫、龙门石窟是公共领域,但不是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指公众共同打造,平等享有的自由聚集的共享空间,它与私有空间相对立。

公共艺术感悟心得体会(3篇)

公共艺术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

作为一名公共艺术的爱好者,我有幸参与并欣赏了众多公共艺术作品,下面是我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公共空间中呈现的艺术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共性:公共艺术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受众范围广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

2. 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易于人们观赏和互动,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3. 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观众参与其中,通过互动来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 社会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公共艺术的魅力公共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魅力:1. 提升城市形象: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

2.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公共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体验艺术的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 促进文化交流: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4. 培养审美观念: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三、公共艺术的感悟1. 美学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在美学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它们通过独特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手法,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 情感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它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3. 社会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4. 创新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内容、材料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公共艺术的心得体会1. 欣赏公共艺术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公共艺术作品并非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2. 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参与公共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作品,还可以与艺术家交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为目的,以广场、公园、购物中心、公共建筑等为载体,通过雕塑、壁画、装置、景观等形式展示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旨在为市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一些特征和制作原则是必须遵循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特征分析1. 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特征就是公共性,它是为了公众所创造和展示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应当面向广大市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家或者少数人的欣赏。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力求做到大众喜爱和接受,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融入城市的生活和环境之中。

2. 开放性公共艺术设计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画廊和博物馆所呈现的作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与观众进行更为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参与和体验,它能够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与艺术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增强其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二、制作原则分析1. 独特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外观上,更应当体现在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上。

独特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停下脚步,去欣赏和思考。

2. 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吸引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互动可以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观众之间的互动。

可以设计一些雕塑和装置作品,让观众可以触摸和拍照,从而增加他们与艺术作品的亲密感和互动性。

互动性能够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3. 可持续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保持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选择制作材料和艺术形式时需要考虑其抗风化性和耐久性,使作品能够经受得住环境的风吹雨打和时间的考验。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精英化之辨析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精英化之辨析

术个性 的精英 艺术 。如 , 1 9 7 9 年袁运 生创作 的首都机 场壁 画《 泼 水 节—— 生命 的赞歌》 被 认为是 中国公 共艺术 发展 的开端。笔
者认 为, 从公共 艺术作 品的严格 意义上来说 , 这 幅作 品仍属 于精
英 艺术 , 创 作 手 法 和 作 品展 示 的 方 式 仍 然 传 统 化 。 这 幅 作 品仍
现象 , 不论 是绘 画还是 其他 的艺术领域 , 精 英 艺术属 于上 层文
共艺术 的关键 。要 改变 中国长期 以来 艺术创作 上层化和精英化
的倾 向, 让 艺术创作 成果为全 民共 享, 赋予普通 民众根据 自身感
受判 断艺术优劣 的文化 民主权力。 2 0 世纪2 O 年代 , 墨西哥壁 画运动在里维拉 、 奥罗斯科 、 西 凯 罗斯 的带领下 , 表 现 了一种 富有人性 、 面 向社会大众 的公共 艺术
关键词 : 公 共 艺术 公 共 性 精 英 化


当代公 共 艺术 的概念
“ 公共 艺术 ” 这个词在现代社会 中人们并不 陌生。在各个领域 中, 以公共艺术名义举 办的展 览、 论坛 等公共 艺术 活动也越来越 多。这说 明 了公共 艺术在 当今社会各领域 引起
了人们 的关注和重视 , 对整个社会 的发展起 到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
形 式 。 艺 术 家 不 仅 描 绘 出 了壁 画 的 艺 术 性 , 更 表 达 出 墨 西 哥 人
化, 与老 百姓 的生活相 距甚远 。一些公 共艺术 中也存在 明显 的
精英化 问题 , 公共性 比重过小甚至缺 失, 而艺术 家的艺术个性等
因素 比重 过 大 。
中国 当代公 共艺术发 展到 至今 , 有较 多充斥 着艺术 家 的艺

公共艺术究竟需要多少公共性?

公共艺术究竟需要多少公共性?

的对论绝大部分是围绕以上两点展 开的。从
8 年代开始,就不断有 人以西方的百分比计 0 划为蓝本,向政府进亩提倡实行中国的百分 比。而关于艺术的生括化.它已经成 为国内 相关专家热衷于是的话 题,乐此不疲 ,似乎 这就是构建公民社会和 公共空间的关键性标 尺。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公共艺术的混乱状 态恰恰说明了,这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在中国 水土不服。
/研究
巾图分 类号 : U 8 T 9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辅 导:1 7 . 3 2 I ' 6 0 0 . 6 3 1 0( 0 I 0 . 1 [ 5
公共 艺术并 没有精确 和严格 的概念 限 制,在今 天.它常常被视 为西 方后工 业社会
的产物 .这种艺 术具有公 共性 .通俗一 点 说 .就是 市民性 ,其范 围不限于 建筑 、雕
~泛的公共性。
道 .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
以上例子是 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很好范 校里的兰产部门分包 , 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
它反映了西方艺术在中国实践公共艺术时 术工人实施完成.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
是供的形式和精神动力。 《 深圳人的一天 》 工人的水平高低,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
空 际 生 展 以 问 同 入 品 市 ,要 , 的 他 , 的 值 。式 台 空 什 ,= 的 的 努 得 以 大 瞽 问 么 样 点 观 却 辨 又 什 自 时 就 力 鞠 注 艇 领 里 我 当 城 众 是 瑞 我 么 己 没 是 变 敬 意 进 导 们 诸 市 与 那 图 们 当 理 有 错 得 但 现 的 意 这 如 雕 艺 些 不 公 想 想 误 洞 实 实 发 志 的 是 深 塑 术 城 免 共 化 过 的 ,在 ,粗 的 可往 到 睦 里 ,是 将 ,能 地 可

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创作、展示或参与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览,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共享和参与的体验。

公共艺术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公共性。

它是以公共空间为展示场所,主要面向公众观众。

与传统的艺术展览不同,公共艺术不限于画廊或博物馆等特定的艺术展示场所,而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公共场所,如街头、公园、广场、建筑物等。

公共艺术也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艺术家通常会考虑观众的角度和参与度,通过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布置,创造一种与观众进行互动的体验。

观众可以欣赏、思考、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从而产生对艺术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公共艺术还强调了对社区和公众生活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可以拓宽公众的审美眼界,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

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探讨社会问题、表达社会意识或传递信息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公共艺术是一种面向公众、强调公共性和互动性,同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创作和展示,使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共鸣,对社区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公共性。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是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等展示,可以为所有人所共享和欣赏。

它能够丰富城市环境,增添文化氛围,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2.独特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是为了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为城市空间增添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文化符号。

这些艺术作品可能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彩绘等形式,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创意,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城市氛围相协调,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3.互动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使观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和对话。

这种互动可以是通过触摸、移动、改变视角等方式来实现,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增强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和共鸣。

4.教育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和表达,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这些作品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纪念和致敬,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提问,也可以是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和文化,促进人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觉醒。

5.可持续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通常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艺术家和设计师往往会选择环保材料来创建作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也需要考虑其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和选择都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思考。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能够与城市共生并为城市带来美感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公共性、独特性、互动性、教育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丰富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居民和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体验,为城市增添魅力和韵味。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下)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下)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下)The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ity of Public Art (Ⅱ)编者按: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

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

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

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6冯博一这种展览方式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当代艺术展示和活动,使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能够在宝箴塞、段家大院的公共空间相辅相成地形成知识生产与审美生成的交流平台,并凝聚为文化创意、推广与大众生活空间的复合之力……渠濛艺术有在各个空间表达自己的权利。

在艺术介入乡村社会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看什么“艺术”介入什么“乡村”,不要将这个命题简化为“艺术化乡村”或“乡村化艺术”的思考模式。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性,单一艺术本身不具备拯救所有乡村的能力……谭勋因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实践,在“公共性”上更为多义,“在地性”上更为独特,“介入性”上则糅合了古今智慧及美学,从而贡献出一份独有的“思想——行动”方式……亚伦·库里(Aaron Curry)网格访问集群用新加坡泰勒版画院手工制作的混合棉、蕉麻纸包裹的铝塑板上的丝网印刷123cm×113cm×79cm2018©STPI- Creative Workshop & Gallery /The Artist曾令香在近十年中国艺术介入社会的热闹现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艺术在融入社会的路径和方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

“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

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着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

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

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

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

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

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装饰和美化公共环境的手段,更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体现。

公共艺术设计要考虑到公共环境的特殊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符合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情境,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中。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着一些特征和制作原则,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特征1. 艺术性强: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的艺术雕塑,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在空间中给人以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

2. 公共性强: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社会大众服务的,它的观赏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过于独特或是太过奢华。

3. 体现时代特征: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反映出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能够与城市环境相互呼应。

4. 与环境融合: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互作用,需要考虑周围的建筑、景观、人流等因素,使得作品与环境相协调,相互衬托。

5. 符合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既要具有艺术性,也需要符合实际的功能需求,如座椅、雕塑等可以供市民休憩、观赏等。

二、制作原则1. 突出艺术性: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中,需要突出艺术性的表现,可以通过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来展现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

2. 强调空间感: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空间的特性,强调作品与环境的空间关系,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同时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4. 反映社会意义: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反映社会意义和价值,例如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关怀和热爱。

5. 保持持久性: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中,需要考虑到其持久性,如材料的耐久性、抗风化能力等,保证作品能够长期稳定地展示在公共空间中。

6. 融合当代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融合当代元素,反映出城市的现代化和时尚感,使得作品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场所中为公众提供的艺术品和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制作原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1. 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之一就是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公众的欣赏和使用而创作的,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审美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品味和氛围。

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公开、无障碍的,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

2. 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互动性,能够让观众参与产生共鸣和交流。

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观众产生联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互动和交流的特点。

3. 环境融合公共艺术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建筑、景观相协调,不与环境产生冲突。

它应该能够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氛围,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4. 教育性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是通过艺术表达来传达社会、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

1. 环境适应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应该首先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在创作设计时,要考虑到周围的建筑、景观、人流等因素,使艺术作品与环境相得益彰,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环保材料、节能设计,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艺术品的维护和保养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能够长期保存和使用,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 参与性原则公共艺术设计制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参与性,能够吸引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邀请社区居民参与,使他们参与增强他们对艺术品的认同感。

4. 多元文化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应该考虑多元文化的特点,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可以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 安全性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应该符合安全使用的原则,材料和结构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艺术品的安全性和稳固性,不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进行的艺术活动,包含了雕塑、壁画、景观设计、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公共艺术不仅要追求艺术的精神内涵,更要考虑到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公共性的实现。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公共艺术设计的实际案例出发,探讨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应该体现为“公众性、社区性、参与性和文化性”四个方面。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公众性。

公共艺术不是为特定个体而创作的艺术品,而是作为城市和社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景的一部分,成为了大众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比如,世界公认的著名城市纽约,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名副其实的公共艺术,成千上万个雕塑、壁画、建筑,集中展现了纽约这个城市不可替代的现代文化形象。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应该体现在其能够被广大市民所了解、接受、欣赏和使用等方面。

其次,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社区性。

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小的运作单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个特定空间和场所,是展示地方特色和特定文化的重要场所。

有的时候,一个作品在一个区很受欢迎,在另外一个区却遭到了批评。

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需要符合社区的需求和利益,具有社区认同感和可塑性。

比如,在美国芝加哥,Seward Johnson的雕塑作品就因为在社区中被接受而首先受到了公众的关注,不断引起人们的留恋。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应该体现在其能够满足具体社区需求和理念,与社区发展和人文环境相契合。

再次,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参与性。

一个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了大众的想法和表达,才能够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和有吸引力的作品。

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社会并非是处在等待的状态,知道别人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加入到生动、积极的互动中。

比如,法国作品“欢乐游园”,就是社区利用艺术进行互动,让人们到城市的广场上设计自己梦想、工作和忧虑的城市景观。

公共领域、 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

公共领域、 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李建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ꎬ北京100089)[收稿日期]2020-08-19[作者简介]李建盛(1964-)ꎬ男ꎬ湖南汝城人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ꎮ[摘㊀要]㊀国内外关于公共艺术问题的讨论往往注重于作为对象性客体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讨论ꎬ而对于公共领域与艺术公共性㊁公共性与公共艺术ꎬ尤其是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未深入研究ꎮ事实上ꎬ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ꎬ公共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存在于公共空间领域中的艺术ꎬ无论就公共艺术的空间性存在方式ꎬ还是其时间性存在方式ꎬ都是公共空间领域中具有公共性的存在和表现ꎬ这种存在和表现方式决定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更具有公共性ꎬ并体现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中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精神ꎮ在当代公共艺术建设中ꎬ这不仅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ꎬ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生产和艺术景观塑造的实践问题ꎮ[关键词]㊀公共领域㊀公共艺术㊀公共性㊀公共艺术本体论[中图分类号]J01ꎻG0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11-0118-11[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1111㊀㊀公共艺术 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ꎬ马尔康姆 迈尔斯在考察此概念时指出: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在1967年几乎还没有人使用ꎮ [1](P93)也就是说ꎬ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共艺术概念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实践ꎬ出现在一种叫做后现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ꎬ因为理论家们普遍认为ꎬ西方的社会㊁政治㊁文化和美学进入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ꎬ由此公共艺术的探讨必须结合这个转变的社会文化语境ꎮ但是ꎬ国内外关于公共艺术问题的讨论往往注重于作为对象性客体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讨论ꎬ仍然用一种现代主义美学标准来理解和阐释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ꎬ故依然属于艺术客体本体论ꎮ而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领域的关系问题ꎬ对于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存在如何与作为交往空间的公共领域发生关系ꎬ并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思考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ꎬ即如何在一种转变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阐释公共艺术的本体论问题ꎬ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ꎬ未能从公共艺术产生和发生的语境转变来思考公共艺术本体论问题ꎮ为此ꎬ文章首先结合公共领域的概念和理论分析公共领域与艺术的公共性问题ꎬ阐明正是由于艺术在公共领域中的存在才使艺术具有了公共性ꎻ其次论述公共性与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ꎬ只有具有公共性并且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才成其为公共艺术ꎻ最后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公共艺术的存在方811式ꎬ即公共艺术的本体论问题ꎬ只有深刻理解公共艺术本体论问题ꎬ才能真正理解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和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和功能所在ꎮ文章旨在表明ꎬ公共艺术因其 公共 性质和 公共领域 属性而具有其他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所不具有的公共维度ꎬ且公共性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维度ꎬ正是这种公共性体现了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本体论存在方式ꎬ决定公共艺术具有空间审美生产功能和公共艺术价值ꎮ一、公共领域与艺术的公共性㊀㊀公共空间领域始终是人建构并存在于其中的领域ꎬ是人们在其中生活和交往的公共领域ꎮ公共空间领域并不是一个超然的㊁纯粹的理想概念ꎬ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的㊁变动的生产性概念ꎬ不同历史时期ꎬ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语境ꎬ就会生产和构建不同的 公共领域 ꎮ这些具有历史性的公共领域必然会具有不同的范围和特征ꎬ具有不同的公共属性和文化维度ꎬ而历史形成的不同公共领域也必定会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具有某种决定性影响ꎮ从长时段的历史维度看ꎬ所谓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都具有文化的历史性和公共性的有限性ꎬ这种历史性和有限性与公共空间领域的特殊性密切相关ꎬ且蕴含㊁体现和表征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的不同意识形态㊁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ꎮ例如古典时期的公共领域肯定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公共领域ꎬ现代时期的公共领域也势必异于后现代时期的公共领域ꎬ由此公共空间领域中的艺术也便具有不同属性和特征ꎬ并具有不同价值㊁发挥不同功能ꎮ哈贝马斯等理论家的公共领域概念以及关于公共领域转型的研究ꎬ为我们分析公共领域与公共艺术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概念和公共精神的发生做了历史性描述和探讨ꎬ他的研究表明ꎬ 公共 或 公共的 这个词的运用是相当晚近的事情ꎮ英国17世纪才开始使用这个词ꎬ此时ꎬ 公共 的一般替代词是 世界 或 人类 ꎮ法语中的公共 一词最早是用来描述 公众 的ꎮ在18世纪的德国ꎬ 公众 一词ꎬ一般是指 阅读世界 ꎮ哈贝马斯对这个词的语义和文化考察表明ꎬ无论它指的是哪一种公众ꎬ都是在 进行批判 ꎬ这种批判既是一种交流ꎬ也是一种协商ꎬ因此公众范围内的公断便具有 公共性 ꎬ而批判本身则表现为 公众舆论 ꎮ尽管 公共 这个概念具有变动和多样的历史ꎬ但从哈贝马斯谈到这个词的历史和意义上ꎬ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关键概念:即 公众 批判 公共性 公众舆论 等ꎮ这表明ꎬ尽管 公共 这个概念非常模糊ꎬ但它有着某种可以辨识的含义ꎮ 公共 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思ꎮ它们源自不同的历史阶段ꎬ在一同运用到建立在工业进步和社会福利国家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关系当中时ꎬ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起来ꎮ同样是这些社会关系ꎬ一方面反对传统用法ꎬ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它作为术语加以使用 ꎮ[2](P1)同样ꎬ在我们探讨公共领域与公共艺术的关系问题时ꎬ也会出现如何理解 公共 这个概念的差异性㊁模糊性甚至矛盾性的问题ꎮ我们发现ꎬ尽管 公共 公共性 公共领域 这些概念成为了公共艺术问题讨论的概念武器ꎬ但它们的内涵却无疑具有历史性㊁变动性和多义性ꎮ也就是说ꎬ我们必须清楚ꎬ历史上并不具有普遍性的 公共 公共性 以及 公共领域 ꎬ而只具有特殊的㊁历史性的 公共 公共性 以及 公共领域 ꎬ这决定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即本体论性质ꎮ显然ꎬ奴隶制度下的公共性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公共性ꎬ资产阶级社会的公共性同样不同于普通大众的公共性ꎬ当然ꎬ民主社会的公共性也非常不同于专制社会里的公共性ꎮ而由此种具有特殊历史性构成的空间领域无疑是具有特殊历史性的公共空间存在ꎬ它不仅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和审美要求ꎬ也表征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内涵ꎮ由此ꎬ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公911公共领域㊁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共艺术也就始终具有公共性的历史特征和美学标准ꎬ它们不仅为不同历史时期有权欣赏的人共享ꎬ而且也被这些公众讨论和评价ꎮ如果说哈贝马斯是从纵向的历史维度论述公共领域和公共精神的生成和转变ꎬ那么汉娜 阿伦特则更多从横向的共时维度分析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的关系问题ꎬ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结合公共领域的概念和精神实质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ꎮ汉娜 阿伦特从两个方面解释和论述 公共的 这个概念ꎮ一是指公共场合中的东西或者事物ꎬ二是指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ꎬ即一种是公共空间中的对象性客体存在ꎬ另一种是公共空间中的价值性精神存在ꎬ而这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ꎮ在阿伦特的解释中ꎬ这个术语既包含着空间㊁事物和人的活动的公共性ꎬ也包含了空间㊁事物与人的活动的相互动态关系ꎮ 公共的 这一术语指的是两个紧密相联但又并非完全相同的现象 ꎮ而 公共的 这个词ꎬ首先是指只要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事物都能够为我们每个人看见和听见ꎬ因而具有广泛的公共性特征ꎮ对我们来说ꎬ显现 不仅被他人而且被我们自己看见和听见 构成着实在 ꎮ[3](P32)在这里ꎬ阿伦特指出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质和公开性特征ꎬ公共的东西是在公共的㊁公开的而不是在私有的㊁私密的空间呈现或表现的东西ꎬ这个公共场合是参与到这个空间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共享的空间ꎮ置身于公共领域或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东西或事件ꎬ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兴趣ꎬ或者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公共性ꎮ对公共艺术也可以进行相同的理解ꎬ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领域中的 事物 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ꎬ例如ꎬ在公共空间中举办大型或特别的表演活动或者建立一种雕塑㊁纪念碑等ꎬ这些活动或艺术作品无疑都是公共空间中的存在ꎬ也是为进入这些空间的公众共享的艺术存在ꎬ从而也是公共空间领域中的存在ꎬ缺少这种公共性品质ꎬ就不成其为公共艺术ꎮ很显然ꎬ所谓 公共的事物 或 公共的事件 ꎬ就是那些出现或发生在公共空间中并且能够引起人们注意㊁甚至能够吸引人们积极参与的事物或事件ꎬ它们不仅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ꎬ而且与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公众发生关系ꎮ正是因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成为了某种意义上共有的世界ꎬ其中的事物㊁其中的活动㊁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创造的事物ꎬ以及参与事件的人ꎬ才构成了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相互关系ꎬ社会或者空间也因此才形成一种公共的领域ꎬ才成为了人们进行和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空间ꎮ例如ꎬ1995年ꎬ德国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珍妮夫妇对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进行了包裹ꎬ他们在大厦正面42 5米的最高处以及32米的平均高度上包满了银色的聚丙烯纤维ꎬ总面积多达10万平方米ꎬ再用15600米蓝色塑料把整个大厦用绳子捆起来ꎮ整个工程用了总重量达1000吨的材料ꎬ动用了1500人ꎬ耗资高达320万美元ꎮ人们把这件 艺术作品 称之为«被包裹的德国议会大厦»ꎮ为了完成这个 艺术作品 他们准备了长达6年之久ꎬ但实际展出时间却只有短短14天ꎮ然而ꎬ在仅仅两周的时间里ꎬ参观人数却多达500万人ꎬ它创造了有史以来西方美术展览参观人数最多的奇迹ꎮ[4](P88-89)作为公共事件ꎬ它完全具有阿伦特所说的公共性特征ꎬ体现了一种公共精神ꎮ可以说ꎬ这远不只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ꎬ一次公共艺术事件ꎬ同样也是一个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中发生的并且引起了广泛过程性和参与性的公共艺术事件ꎮ它是融公共艺术行为与社会过程行为㊁公共事物与公共艺术作品㊁展示性行为与参与性过程㊁精神体现和价值建构于一体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事件ꎬ是审美政治学和艺术社会学互动互融的公共艺术事件ꎮ当然ꎬ我们似乎很难从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关于 公共领域 的论述中直接得出 公共艺术 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结论ꎬ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ꎬ本来就不是针对艺术公共性或审美民主性的问题ꎻ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与审美现代性㊁艺术自律性等问题有关ꎬ但他考察和讨论0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1期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及其所具有的政治功能问题ꎮ不过对于我们现在讨论的公共艺术问题来说ꎬ无论是阿伦特从政治角度所讨论的公共领域ꎬ还是哈贝马斯从审美公共领域入手进而谈到的公共领域的政治理性和交往功能ꎬ都非常富有启发意义ꎮ在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中ꎬ包含着对公共领域的多样性㊁差异性㊁多元性的坚持和尊重ꎬ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则不仅包含以上内容ꎬ还包含公开对话㊁社会交往㊁共同意见㊁理性批判等内涵ꎬ这些都对讨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本体论问题特别有帮助ꎮ实际上ꎬ米歇尔在论述公共领域与公共艺术关系问题时ꎬ便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解与公共艺术联系起来: 真正的公共艺术 ꎬ无论是马上的英雄还是城市公司场所的抽象装饰ꎬ在概念上都是一种历史的反常现象或者是一种矛盾现象ꎮ作为一种反常现象ꎬ它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理想ꎬ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ꎬ一种非强制性讨论和意见形成的包容性场所ꎬ一种超越了政治㊁商业㊁私人兴趣甚至国家控制的场所ꎮ [5](P3)这里谈到的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艺术问题ꎬ阐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表现和公共精神问题ꎮ以上论述表明ꎬ公共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是理解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ꎬ正是在公共空间领域中才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ꎮ因此ꎬ就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而言ꎬ与纯粹的艺术审美问题相比ꎬ它们更具有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文化意识ꎮ正如有研究者谈到公共艺术问题时所指出的: 在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座城市和究竟为谁的幸福创造一个城市这个更大的问题上ꎬ重要的是公共空间㊁城市设计和公共领域的表达问题ꎻ如果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福利ꎬ那么ꎬ它在这个意义上就应该体现城市居民的需要 解放他们的想象㊁帮助公共空间设计和推动公共领域社会批评的表达 这些利益都应该得到认可ꎮ [1](P189)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民主语境中ꎬ具体到公共领域生产和公共精神表达ꎬ差异性交流与互动性对话㊁情感性体验与理性化批判㊁异质性协商和可能性共识㊁审美民主性与文化多样性ꎬ对于开启真正的公共领域ꎬ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都是必要的ꎮ所有这些ꎬ不仅是公共领域的内涵和特征ꎬ而且也应当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内涵和特征ꎬ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要理解的公共艺术本体论问题ꎮ二、公共性与公共艺术㊀㊀前面的论述表明ꎬ对公共领域 公共性 的理解与我们对公共艺术本体论的理解有着内在联系ꎬ可以说ꎬ有什么样的关于公共性的理解ꎬ就有什么样的关于公共艺术本体论的阐释ꎮ换言之ꎬ公共性的理解对于公共艺术本体论的理解有决定性作用ꎬ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根本性特征ꎬ不具备公共性的艺术便谈不上公共艺术ꎬ更无法理解公共艺术的本体论存在方式ꎮ到目前为止ꎬ人们大体上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什么是公共艺术的问题:一是把公共艺术界定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ꎬ二是把公共艺术定义为公众共享的艺术ꎮ前者主要是从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领域中的对象性客体存在来理解ꎬ而后者从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接受对象来理解ꎮ从前面关于 公共领域 与公共艺术关系的论述看ꎬ第一种理解充分意识到了公共艺术作为公共领域中的存在的客观性层面ꎬ考虑到了存在于何处(Where)的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问题ꎬ即考虑到了公共艺术的物理性的㊁空间性的客观存在方式ꎬ但并没有考虑对于谁(who)来说某种艺术是公共艺术ꎮ第二种理解充分意识到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接受层面ꎬ即从艺术对于谁(who)来说是公共的艺术的问题ꎬ考虑到了公共艺术被接受的过程性㊁时间性的存在方式ꎬ而没有考虑到公共艺术的物理性和空间性的存在于何处(Where)的存在方式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这两种理解方式ꎬ基本上都是根据一种主客体二元121公共领域㊁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对立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ꎬ而没有把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和时间性事件ꎮ下面基于前面的论述重点讨论公共性与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ꎮ按照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 公共领域 的理解ꎬ在公共领域中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性质就是一种参与性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ꎬ体现在艺术问题上ꎬ它便是指艺术的公共美学意识和公共文化精神ꎮ在这种具有公共性的领域中ꎬ无论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话ꎬ还是其中的理性化交流和判断ꎬ抑或是可能性协商和共识ꎬ无疑都是表达公共意识和体现公共精神的重要方式ꎮ在这里ꎬ我们便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ꎬ即究竟是谁的公共领域以及谁的公共精神?这与我们提出谁(who)的公共艺术这一问题密切相关ꎮ哈贝马斯说ꎬ公共领域 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 ꎮ[2](P32)因此ꎬ从根本上说ꎬ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ꎬ而这种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即是市民的意识和精神ꎮ体现在公共艺术问题上ꎬ就是为什么要建公共艺术ꎬ公共艺术究竟为谁而建?根据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领域中的艺术ꎬ那么公共艺术是为公共空间而建ꎬ而不是为私人空间而建ꎻ根据公共艺术是公众共享的艺术ꎬ那么公共艺术是为了公众而建ꎬ而不是为艺术家个人和少数人欣赏而建ꎮ从共享的审美经验角度看ꎬ公共艺术的审美经验显然不应该只是艺术家的经验ꎬ也不应该只是少数审美批评家的经验ꎬ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经验应该成为大众的经验ꎬ因为没有大众的经验ꎬ很难说是公共的经验ꎬ只是艺术家个人和艺术家批评家 圈子 里的经验ꎮ艺术的公共性才是大众更新自我经验和提升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因素ꎬ大众通过审美经验领悟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ꎬ对公共空间领域的公共艺术的经验应该是公众可以而且能够参与的经验ꎬ公众有权对公共艺术进行欣赏㊁评价和讨论ꎬ甚至批判ꎮ例如著名雕塑家塞萨尔在巴黎拉德芳斯广场的高12米的超写实铸铜雕塑«大拇指»ꎮ面对这个作品ꎬ即使人们不知道艺术家的意图ꎬ不同的观众也可以而且能够根据他们对大拇指的理解ꎬ置身于这个由艺术塑造的公共空间中去揣度或者理解其中的意义ꎬ或者赋予某种被观看和被理解的含义ꎮ艺术参与和审美接受具有多维度㊁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ꎮ从个体意义上说ꎬ接受中的审美经验具有私人性质ꎬ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体验㊁自我领悟以及自我提升的经验ꎻ从公共性的社会意义上讲ꎬ接受中的审美经验则是一种能够广泛适用于社会生活的经验ꎬ它把人们的艺术经验与社会生活世界中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ꎻ从功能意义上说ꎬ接受中的审美经验可以把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㊁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对于社会的期盼等联系起来ꎬ并发挥不同维度的功能作用ꎮ因此ꎬ这种参与性接受的审美经验不同于自律性的审美经验ꎬ它不再为审美专家和精英艺术家所独有和独享ꎬ不只是审美批评家的游戏ꎬ而是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理解ꎬ是一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经验ꎮ在这种审美接受和艺术经验的转变中ꎬ艺术的接受便成为了大众的审美游戏ꎬ它能够把艺术的经验与一般的公共性联系起来ꎬ让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ꎬ从而使公众可以在经验艺术的过程中转变自身和提升自身ꎬ并转变公众的文化意识ꎬ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中ꎬ改造人们的生存境况和塑造公共精神ꎬ也许这就是艺术应该具有的最崇高的使命ꎮ前面已经提到ꎬ20世纪60年代后ꎬ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复兴和转型有着复杂的社会㊁政治㊁历史和文化语境ꎬ这一复杂语境正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时期的公共精神和审美要求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20世纪60年代公共雕塑开始复兴之时ꎬ作为纪念碑和纪念物形式的公共雕塑似乎是一种过去的形式ꎮ纪念性雕塑在一个卷入不得人心的国外战争的国家中似乎不再有任何作用ꎬ它将迅速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形象ꎬ而陷入国内争斗的国家则会从内部挑战权力的结构ꎮ纪念碑和纪念物的真正前提被侵蚀了ꎬ曾经表现2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1期其传统寓意形象的雕像形式也被侵蚀了ꎮ它逐渐地发展了传统纪念碑的一种替代形式ꎬ它所关注的是受害者而不再是英雄人物ꎬ或者采用一种反讽的或者幽默的形式ꎬ并且常常用这样那样的形式ꎬ通过一种过程性经验从物理上吸引公众的参与ꎮ [6](P18-19)传统雕塑或公共艺术中的所谓 马背上的英雄 ꎬ在转变的公共空间和文化语境中已不再受公众欢迎ꎮ实际上ꎬ这段引文所表达的ꎬ不仅仅是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的主题和形式的转变ꎬ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变语境中公共艺术受众和参与方式的转变ꎬ以往那种孤傲的甚至不可一世的公共空间艺术形象逐渐隐退或消解ꎬ这显然意味着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审美民主和文化民主开始在西方社会和城市中不断增长ꎬ也意味着更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艺术不断出现在公共空间中ꎮ应当说ꎬ这种转变是决定性的ꎬ公众和公共参与取代公共艺术家和公共艺术作品的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重心ꎮ在讨论公共艺术问题时ꎬ公共艺术理论家克劳斯 纳特引用马塞尔 杜尚在1957年说过的话ꎬ并做了很有意思的解释: 在审美天平上ꎬ观赏者的作用决定着作品的分量ꎮ [5](Pvii)他说ꎬ这位粗野无礼的艺术家 挑战者所说的 审美天平 ꎬ包含着比美学本身更丰富的内涵ꎮ这意味着它要求观众超越集体的和个人的安逸舒适ꎬ审问艺术的社会和文化基础ꎬ这个基础就是前面所说的公共艺术究竟为谁(who)而创造的问题ꎮ 观赏者 有一种重大的责任 即使不是改变他们的行为ꎬ至少也要质疑塑造他们的社会标准ꎮ杜尚在艺术经验中直觉地理解了观赏者的主要作用ꎮ在创造性行为 中ꎬ他考察了艺术家的职权ꎬ并且肯定了观赏者的权力ꎮ他把 艺术协同因素 描述为艺术家的意图与艺术作品的实现之间的一种鸿沟ꎬ在这个鸿沟中ꎬ观看者积极地参与和诠释艺术ꎮ杜尚提出ꎬ一个艺术家不能充分地表达他的意图ꎬ因此ꎬ观看者必须完成创造性的行为ꎻ假如对艺术没有做出反应并与艺术发生相互作用ꎬ那么ꎬ艺术过程就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ꎬ一种静止的生产观念永远也把握不到它所具有的完全潜在的东西ꎮ 观看 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ꎬ 观看 被多种解读方式取代了ꎮ杜尚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类比ꎬ把 不完美状态的艺术 描述为糖蜜ꎬ但是ꎬ由于观赏者的作用而把它 提炼 成为了纯糖ꎮ艺术家提供了原始的材料ꎬ然而正是观赏者 带着他自己的观点㊁趣味㊁教养和经验 领悟到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现实性ꎮ艺术一旦为大量的公众所接受ꎬ艺术家就屈服于 人们 的不可预测的意志和狂想的控制 ꎮ[6](Pvii-viii)也就是说ꎬ如果没有观赏者的存在ꎬ再好的艺术作品也只不过是一个对象性客体ꎬ而不可能成为现实性的存在ꎮ例如ꎬ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像«摩西»ꎬ它被保存在圣彼得教堂ꎬ它原本只是雕塑家为教皇朱理二世建造的巨大陵墓的一个局部ꎮ然而ꎬ在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变中ꎬ它具有了某种展示价值ꎬ不仅向人们展示其宗教文化内容ꎬ而且也被经验为审美的艺术作品ꎬ由此人们才称之为 现代雕塑的皇冠 ꎬ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随着公共领域的转变展现给越来越广泛的观众ꎬ并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理解ꎬ而它作为 公共艺术 的生命和意义也在这种观看㊁接受㊁欣赏和理解中得到了延续和丰富ꎮ公共艺术 这个概念和真正的公共艺术实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ꎬ正是由于公共领域和艺术公共性的重大转型ꎬ对艺术公共性的探讨无疑突出了艺术和审美公共性的问题ꎮ由此ꎬ曾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受重视的读者㊁观众ꎬ不受重视的接受和参与活动ꎬ被提升到了一种本体论的高度ꎮ很显然ꎬ这种转变推动了艺术本体论问题的思考ꎬ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本体论存在方式的思考ꎮ诚如有学者指出的: 在西半球ꎬ自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ꎬ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ꎮ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多种多样ꎬ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新学科开始将其影响力延伸到321公共领域㊁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
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公共艺术的范畴在逐步扩大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也在随之加剧。

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艺术的普及而产生的。

其演进经历了当代的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多元化、商业化等过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公共艺术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北京首都机场壁画为主要标志。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经济交流的频繁,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长久国策。

重视和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进展日益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

艺术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忱从事着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实施。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机下,公共艺术得以轰轰烈烈的展开。

三、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我想,了解它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艺术的定义,概括起来说就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那么很多人这个时候只关注了公共艺术的范畴,认为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景观、装置等艺术品就是公共艺术了。

诚然这些应当划分在公共艺术领域,但我想,公共艺术并不只是包含这些,公共艺术在不断地演化中,只要带有“公共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应当归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公共艺术其含义重点突出了它的“公共性”,“公共”不仅指艺术作品设置场所的公开性,更包括艺术品服务于公众,反映公众精神的社会公共性。

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是指一些艺术作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特性,通过艺术家个人化的表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等公共精神。

这些作品一般陈列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中,供人们参观,它们从而获得了公共的属性,在人们的观看中逐渐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信息,艺术作品的这些特性正是其“公共性”之所在。

而公
共艺术则是指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还包括信息传达设计,以及带有一定功能的公共设施设计等等。

公共艺术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满足公共需求、反映公共精神的特定意图,“公共性”是其中的核心原则和首要目的。

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重点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间上的公共性。

既然是公共艺术,它必然是放置在公共环境中的,可以被一部分民众所共同欣赏与感受的艺术品,它所放置的环境应当是一个公共环境,属于次级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范畴,私密性较弱,而开放性与公共性较强,在空间形态上属于外向型空间。

试想一下,一个人放置在自己家或者是自己办公室这类私密性较强的私人空间中艺术品,即使它的艺术价值在高,它的欣赏者也只能是那固定的几个人,它所放置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公共空间”,这样的艺术品,我们是不能将其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的。

第二、民众参与的公共性。

这个问题,我想从几点来阐述我的理解。

(1)、民众的参与程度。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普通民众对它要有很高的参与性,从它的主题选择、造型设计、色彩配置、制作时的尺度比例、放置的具体位置朝向等等,应当是集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实现的,或者说它应当反映了普通大众的大部分人的集体意愿,而不应当是设计师或者主管部门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公共艺术创意来源
地设计师应当在公众审美意识与个人的艺术理解与表现中需求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在当下,也是制约我国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艺术品体裁和表现主题的一种公共性。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它需要能够唤起普通大众共同的一种兴趣,它所表现的主题与体裁应当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众所周知的,应当能够唤起普通老百姓的一致感受,这样的公共艺术才是成功的。

艺术品有教化世人、启迪心灵的作用,公共艺术品在很多时候应当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帮助世人树立正确的、向上的、积极的世界观,这一点,在现今的我国,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现代,显得尤为重要。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如果只是一味的“假、大、空”,选择一些很空洞的主题,使用一些简单、空泛的表达手段,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也必将是低下的,最终也必将沦为一件“应景之作”,变成了一件形式上的作品,而不会有很多的民众对它有所观注,丧失了作为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公共艺术作品所应有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苏卉,《包林谈公共艺术》,《雕塑》总第48期,2005年第4期.
[2] 蔡强,《公共诉求与公共艺术》,《雕塑》,2004年2月.
[3] 易英,《公共艺术与公共性》.
[4] 钟远波,《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与历史沿革》.
[5]马钦忠,《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作者简介:
赵飞(1981-),男,安徽省合肥市,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