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在形式上,虽然雕塑与绘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大量的新兴艺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随即而来。
在这个提倡发展技术与全民美育的时期,如何平衡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将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需要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既不能因为审美目的而忽视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也不能只考虑实用性而缺乏美感。
一,公共艺术特有的前提——公共性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公共性,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者所作出的创作与表达不仅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城市的印记与向导。
古希腊众多的公共雕塑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利用公共雕塑来强调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讲述战争中的英勇故事,更是运用公共雕塑来强调被大众所认可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向往。
例如被视为是古希腊公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其雕塑等装饰的实际目的也是向公众传达信息,在《论作为西方文明的帕特农神庙形象之构建》一文中指出“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其实是希波战争以来雅典取得的各场战役胜利的凯旋纪念碑。
遍布帕特农神庙内外的浮雕装饰主题,意在向外邦人反复传递一种有关雅典往昔辉煌胜利的信息。
”其佐证了从古希腊时期起,公共艺术就承担着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作用。
2再者,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对民众的督促,以及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上。
譬如在对残障人士赖以生存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公共艺术设计,以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既能满足残障人士的独立生活的生理需求,又增加趣味性,在心理上剥离残障人士的羞耻感。
公共艺术是难得的面对人民群众的传话筒,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良好运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可以成为避免说教且引人深思的宣传手段。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公园与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空间组成是公共艺术功能性的首要体现。
对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引导标识的使用,都是公共艺术服务于民众的具体表现。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社会影响。
文章首先界定了公共艺术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方法。
随后,通过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了其演变过程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当代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并探讨了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文章还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公共艺术在应对这些变化时的创新与适应。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共艺术也逐渐从长期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公共艺术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关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术家们开始利用城市空间,创作出大量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公共艺术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的创新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公共艺术在形式、材料和主题上都有了更大的创新。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新媒体、新材料和新技术,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公共艺术也开始更加关注环保、社会公正等全球性问题,体现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阶段是近年来的融合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公共艺术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一、引言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特点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展示平台,与传统美术馆和画廊不同,公共艺术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次,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所创作和展示的,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再次,公共艺术往往借助于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
三、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1.城市美化与环境改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品味。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装饰和布置,可以让城市更加有活力和韵味,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社会凝聚与文化传承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和展示的形式,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展示,可以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3.思想启迪与精神慰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和展示的形式,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4.教育与文化普及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手段,能够向市民传递艺术知识和文化信息,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和推广,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艺术项目也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方面,城市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公共艺术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了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机构参与到公共艺术项目中,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亮点和创意空间。
从艺术公共到公共艺术——对艺术公共性的再认识
艺 术是纯精神领域 的 ,与现要 实生活的距离 很遥远 。这 种想法 可
尹一外= _以 是 由于某些艺术 家主张为艺 术而艺术 ,从而使得艺 术脱离 了
尹] I_ 冢
曲 翌
群 众而导致的结果 。其实艺 术是来 自于现 实生活 的,人们需
众 余 的 曲 丑
化 刨 己
0 末 套 涌~
众化 的基 础 ,反沟通论 只会导致 艺术与社会 现实的离 艺 术 与 艺 术 的 大 众 化 问 题 原 本 似 乎 就 是 难 以 解 决 的 。 鲁 利 于 未 来艺 术 的发 展 。 纯艺术作 品或架上 艺术品的表现 内容可 以是 个人自
体 的 ,甚 至 是 情 绪 化 的 、偏 激 的 也 可 以 是 社 会 的 或 历 5
攀 谈或休憩 。在互动之 中 ,艺术深 入了人们 的生 活 , 少数的 “ 术家”总是抱 怨 民众对 艺术的 不可知 ,甚至 人 们的话题 ,引导着人 们的思想 。艺术家要想达 到艺7 艺 是 漠不关心 ,这 表现在通常 意义上的 艺术 行为 并没有得到全 共 首 先 要 明确 西方 社 会 学 概 念 中 的公 共 性 所 具 有 社 会大多数成 员的认 可及 关注 。其实架上 艺术在 经过 了数千 特 征 : 年 的 文 化 经 营 之 后 已经 成 了 完 全 意 义上 的 “ 英 文 化 ” , 他 精 1 它 是市 民社 会 的产 物 ,在封 建 的 、专 制的 社≤ .
* , 一 以 见得 非 得 都 是 “ 高 和 寡 只 、 恰 是 文艺 复 兴 时 期 的 达 芬 奇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物 质 的 不 断 丰 富 ,科 技 的 发 展 , 曲 ”啦 之 书 。恰 基 于 其 服 务 于 世 的 思 想 ,其 作 品 虽 然 从 题 材 上 讲 是 和 宗 教 有 载 架 上 艺 术 功 能 的 媒 介 越 来 越 多 。 艺 术 形 式 失 去 了其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埃菲尔铁塔的启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之再探讨
文化的意象。
现在,我们既能看到高楼林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性城市,也能够看到仍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愚昧落后的偏僻农村。
所以说从农民向城市市民转换是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过程,这也使得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城市的市民和乡村的农民都可以成为欣赏艺术的个体,但是城乡二元差异也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城乡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差别很大,反映到社会层面就是市民和农民的差异。
农民工在大城市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也可能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者,而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收入,对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没有过多的感触,显然与公共艺术建设的受众——市民相比较,民工属于弱势群体,而很难以真正的市民的身份参与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中。
可见,城乡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人上,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公共艺术发展处在一种城市与乡村之间艺术混杂的状态,这也是城市化发展中公共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公共艺术邂逅人文环境公共艺术就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路径与场景,是通过物化的精神引导人们熟悉、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坐标。
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也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
它凝结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价值观。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通过艺术的欣赏使公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性情。
大众的审美情趣一方面是通过审美教育进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提升。
用人文精神滋润我们的生活,这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已经成为城市风格的助推器。
而现在受污染的环境已经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障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随地吐痰现象依旧存在。
即使有好的公共艺术进入整个社会空间中,公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公众的道德素质、修养和审美意识决定了城市的大环境,也成为解决城市与乡村中作为人的每个个体能够真正了解公共艺术,并且融入公共艺术中,从而享受公共艺术的关键所在。
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与“艺术性”——基于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展开的一项探究
04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艺术作品“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艺术领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命题,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及其局限性,分析了“公共性”与“艺术性”符合美的特征程度的情况,指出两者关系既共生又冲突的状态,并提出寻找二者平衡点的方案,对后续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关 键 词] 鉴赏判断四个契机;公共性;艺术性 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与“艺术性”——基于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展开的一项探究张方迟艺术作品“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众多学者就这类命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如董晨曦[1]主张艺术应当走上公众化、亲民化的道路,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张苏卉[2]认为公共艺术应当被赋予高度艺术性,保证其永恒的公共感染力;沈烈毅[3]、李晓峰[4]等学者也提出不同观点。
总体来看,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将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置于对立关系,导致艺术创作瞻前顾后、方向不明。
笔者发现,基于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及其局限性分析艺术作品“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可以找到二者冲突与共生共存的平衡点,为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提供借鉴。
一、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一)质的角度——没有利害的愉悦康德认为,人的快感有三种:感官的快感、道德的快感和审美的快感。
感官的快感是对象的实存对于主体感官的刺激而形成的愉悦,符合生理的欲望,如美食带给人的愉悦;道德的快感是基于对象的实存而联系到一个理性的概念,符合理性的标准,如人们对于美德的赞扬;而审美的快感是主体通过想象力关联于对象的形式。
他指出:“在所有这三种愉悦方式中,唯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5](二)量的角度——鉴赏判断没有概念的普遍性“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5],这是康德对于鉴赏判断的基本观点。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浅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摘要】本文对公共艺术进行了概述,从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入手,论述了“公共性”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
指出公共艺术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当代性;空间的共享性;民主的决策性;主题的关怀性、平民化;审美的互动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空间共享;审美互动;关怀性主题一、公共艺术概述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与古典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有所区别。
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流派或风格,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具有边界的不确定、非主义、非流派的特性,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主张。
严格意义上看,公共艺术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蹈、影视及其他综合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1、公共性的含义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要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
所谓“公共性”是指艺术要发挥社会作用——既要解决包括审美问题,也要解决社会民主、大众权利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共领域解放艺术,让艺术进入公共平台,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创造权、决定权和分享权,让艺术更好的回归生活,走向大众。
2、“公共性”的内容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让大多数人更自由、平等的分享艺术成果,它也是艺术历史发展的延伸。
按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性即意味着公共领域、公共论域、公共空间的三者结合。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
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
例如故宫、龙门石窟是公共领域,但不是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指公众共同打造,平等享有的自由聚集的共享空间,它与私有空间相对立。
艺术的“公共性”
艺术的“公共性”在社会学的意义上,18 世纪启蒙主义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更多的市民向古老的权威和贵族特权提出挑战,这个时期“公共性”“公共领域”的概念为公共艺术将来的出现做了思想上的铺垫,但是在这个时期,艺术的中心课题是建立独立的、审美的艺术体系和规范;它所考虑的问题是划清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边界,它的中心任务是强调艺术的独立,强调艺术不同于生活的特殊性;强调专业的艺术家与公众的区别。
而公共艺术要解决的问题恰好相反,它是艺术向生活的回归,艺术家向公众的回归。
因此,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公共艺术。
而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才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但是,在我国,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多层面的;有的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即公民权利和公众意识的尊重与表达,认为它不是那种被简单理解的“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公共精神”的物化形式。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在观念、形式、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根植于多元的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有的在强调它是公共环境中现代形态的艺术构造,它本身就面对公众人群,不一定非要以大众生活或大众口味来赢得大众,而对载体的研究可能比概念讨论更有意义等。
在笔者看来,“公共性”是实现公共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
“公共性”既是对艺术品物质存在的开放性以及设置空间公共性的描述,同时也界定了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即面对大众、服务大众。
审美的权利和主体是广大市民。
公共艺术与大众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必须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所持有和认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化观念和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城市化、商品化的发展而崛起的大众文化。
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更加致力于融合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审美理想,以期得到最广泛的、多层次的认同,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场所或社会空间中用来装饰或彰显文化艺术的设计。
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其制作原则也是与众不同的。
本文将从特征和制作原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1. 具有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是针对公共场所或社会空间的,与私人艺术设计不同,其作品面向整个社会大众。
这就要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要表达一定的审美意义,还要能够引导社会文化和普及艺术知识。
2. 融入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要融入环境,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不显突兀不伦。
它要能够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相互配合,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3. 多元文化融合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要尊重多元的文化背景,体现多样化的文化特色。
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能够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4. 具有交互性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要能够与公众产生互动,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它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性,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 具有社会意义公共艺术设计在设计理念上要具有社会意义,要能够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人文关怀或环保意识等。
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为了促进城市与社会的发展。
6. 融合艺术与工程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需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支撑,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保证作品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1. 充分调研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之前需要对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的调研。
了解环境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以此为基础确定设计方向。
2. 体现环境融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使作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考虑作品与环境的整体效果。
3. 强调实用性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是为了服务社会、美化公共空间的。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实用性,保证作品的功能性。
4. 尊重历史文化在制作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时要尊重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作品中,体现地域特色。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成为了许多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也带动了地铁空间的不断扩张和完善。
而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地铁空间,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吸引更多市民利用地铁出行是地铁管理部门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公共艺术的应用,是提升地铁空间品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作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大量的乘客在这里出入,很多乘客需要在地铁空间内等待车辆的到来,这给地铁空间的利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这种场景下,公共艺术可以给乘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改善他们的乘车体验,也让他们在等待车辆的时间里不再感到枯燥和无聊。
地铁空间本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这对于公共艺术家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从而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
公共艺术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在地铁空间中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向市民和游客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公共文化场所的吸引力。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的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国外,像纽约的地铁站、伦敦的地铁站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地铁空间中也开始大量引入公共艺术,比如北京的地铁4号线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引入不同材质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让车站空间充满了文化氛围和厚重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一些地铁车厢内也开始出现了不少有趣的艺术作品,比如列车车厢内的壁画、雕塑等,为乘客提供了额外的视觉享受,丰富了他们的乘车体验。
这些实践都证明了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也为其他城市的地铁管理部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为目的,以广场、公园、购物中心、公共建筑等为载体,通过雕塑、壁画、装置、景观等形式展示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旨在为市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一些特征和制作原则是必须遵循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特征分析1. 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特征就是公共性,它是为了公众所创造和展示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应当面向广大市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家或者少数人的欣赏。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力求做到大众喜爱和接受,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融入城市的生活和环境之中。
2. 开放性公共艺术设计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画廊和博物馆所呈现的作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与观众进行更为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参与和体验,它能够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与艺术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增强其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二、制作原则分析1. 独特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外观上,更应当体现在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上。
独特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停下脚步,去欣赏和思考。
2. 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吸引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互动可以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观众之间的互动。
可以设计一些雕塑和装置作品,让观众可以触摸和拍照,从而增加他们与艺术作品的亲密感和互动性。
互动性能够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3. 可持续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保持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选择制作材料和艺术形式时需要考虑其抗风化性和耐久性,使作品能够经受得住环境的风吹雨打和时间的考验。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及功能研究
、
人们创造城市公共艺术的同时, 首先是耍考虑审美价值 , 为大家提供视 觉 上和心理上 的美感和愉悦。 在注重实用功能 的同时更应强调审美情趣 , 运 用 艺术的法则创造视觉符号和形式语言 ,来表达对特定条件下的空间环境
营造不能脱离城市社会的整体环景, 其主要承担着美化和改善市民的生活 工作环境的任务。 因此, 艺术品放置往往是空间环境需要 的一部分 。 城市公 共艺术是二战后伴随着美 国城市开发、 建设而诞生 的, 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艺 术家在得到国家艺术支援政策即“ 艺术百分比计划 ” 的援助下, 同时在各州、 市、 社 团的支持下 , 在室外进行大 型雕塑创 作, 这 些雕塑作 品被称 为公共艺 术。 我 国的城市 公共艺术于9 0 f- i 代初期发展起来, 随着 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 增强 , 城市化的速 度在加快, 就为城 市公共艺术 的发展搭建了宽敞的舞 台。 从视觉艺术 的角度来看 , 城市 的本身就 是视 觉艺术 , 建筑存于 其中, 最 后才是依 附于 空间环境和 建筑 的雕塑 、 壁 画、 园林等局部元素 , 但 是这 些元 素存在的意义确是不容忽视 的。 城市 公共艺术丰富了城市公共空 间, 美化了 环境 ,同时对城市文化品位 的提升与城 市居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相当重 要 的促进作用 。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构架 了人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 。 二 、城 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及对城 市景 观环境的影响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 可视 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 , 整体上又是一 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 的文化形态 。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绽放的平 台, 也是政府 、 公众、 艺术家等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方式。 其公共
意 都是景观 与公共艺术品有机的融合 。有 的景观主体就是景观性公共艺术 品, 如1 5 3 4 年米开 朗基罗来到罗马, 为这个 永恒之城 U 作 了一大批优秀 的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研究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研究公共艺术是指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它能够给城市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对城市的形象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以及未来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1. 城市形象的提升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艺术气息,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蕴。
比如以雕塑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成为游客观光和拍照的热门景点,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促进文化交流公共艺术可以成为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它能够引导公众对艺术品进行讨论和交流,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公共艺术还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3. 增加城市的艺术氛围公共艺术作品的存在,能够让城市的空间更富有艺术气息,使城市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温馨氛围。
城市居民在触碰到这些艺术品时,会产生一种亲近自然、舒畅心情的感觉,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未来设计趋势1. 探索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的需求。
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也会更好地体现城市多样化文化的特点,丰富城市的艺术气息。
2. 强调艺术品与环境的融合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将更加强调艺术品与环境的融合,不再是简单地把艺术品“搁”在城市中,而是要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环境和氛围中。
艺术品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不仅能够增强艺术品的魅力,更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
3. 引入互动性设计元素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将更多地引入互动性设计元素,使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
比如在雕塑作品中增加可供游客参与的雕塑元素,或者在壁画作品中增加互动式的绘画区域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唤起公众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将更加关注艺术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艺术品的使用寿命等方面。
公共艺术究竟需要多少公共性?
的对论绝大部分是围绕以上两点展 开的。从
8 年代开始,就不断有 人以西方的百分比计 0 划为蓝本,向政府进亩提倡实行中国的百分 比。而关于艺术的生括化.它已经成 为国内 相关专家热衷于是的话 题,乐此不疲 ,似乎 这就是构建公民社会和 公共空间的关键性标 尺。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公共艺术的混乱状 态恰恰说明了,这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在中国 水土不服。
/研究
巾图分 类号 : U 8 T 9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辅 导:1 7 . 3 2 I ' 6 0 0 . 6 3 1 0( 0 I 0 . 1 [ 5
公共 艺术并 没有精确 和严格 的概念 限 制,在今 天.它常常被视 为西 方后工 业社会
的产物 .这种艺 术具有公 共性 .通俗一 点 说 .就是 市民性 ,其范 围不限于 建筑 、雕
~泛的公共性。
道 .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
以上例子是 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很好范 校里的兰产部门分包 , 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
它反映了西方艺术在中国实践公共艺术时 术工人实施完成.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
是供的形式和精神动力。 《 深圳人的一天 》 工人的水平高低,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
空 际 生 展 以 问 同 入 品 市 ,要 , 的 他 , 的 值 。式 台 空 什 ,= 的 的 努 得 以 大 瞽 问 么 样 点 观 却 辨 又 什 自 时 就 力 鞠 注 艇 领 里 我 当 城 众 是 瑞 我 么 己 没 是 变 敬 意 进 导 们 诸 市 与 那 图 们 当 理 有 错 得 但 现 的 意 这 如 雕 艺 些 不 公 想 想 误 洞 实 实 发 志 的 是 深 塑 术 城 免 共 化 过 的 ,在 ,粗 的 可往 到 睦 里 ,是 将 ,能 地 可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研究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研究1. 引言1.1 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呈现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在城市中打造更美好、更丰富的文化环境。
公共艺术可以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通常由政府、艺术家或社区组织进行创作和维护。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不需要门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欣赏和互动。
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更是展示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
通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艺术接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城市的审美品质和文化水平。
公共艺术的定义不仅包括了作品的形式和呈现方式,还包括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观。
公共艺术旨在为城市带来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1.2 研究意义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还能够激发市民的文化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设计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因此,研究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的内容围绕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展开研究。
首先探讨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分析其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重点讨论公共艺术对社区凝聚力的增强,以及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未来设计趋势方面,本文将分析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以及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趋势。
通过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揭示未来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提供参考和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总结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美化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项重要而有影响力的工作。
通过在城市中设置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壁画、雕刻等作品,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味道,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和魅力。
当代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
当代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一、当代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在当前的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装饰品,而是通过交互设计、声音、光影等多种艺术手段,吸引市民参与,加强雕塑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雕塑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在一些大都市的广场和公园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具有互动性的雕塑作品,如喷泉雕塑、声光雕塑等,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方式吸引市民的参与,使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对城市的意义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对于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互动性强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
通过城市雕塑作品与市民的互动,可以让市民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凝聚市民的凝聚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互动性强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吸引市民的注意,使得公共空间更加有趣和生动。
市民可以通过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宜游性。
为了提升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加强城市雕塑作品设计的互动性。
在城市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感受和参与,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可以通过声光互动设计、智能互动技术等手段,吸引市民参与,增强作品与市民的互动性。
二是建设多样化的城市雕塑互动空间。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可以建设一些专门用于城市雕塑互动的空间,如雕塑广场、互动公园等。
在这些空间中设置各种互动性强的城市雕塑作品,为市民提供一个艺术体验的场所。
三是加强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宣传推广。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关注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增强市民对城市雕塑的认识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摘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品无处不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作为艺术家的作品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而欣赏者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主动进行情感探索并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
那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如何理解,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着手,探讨其隐身内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性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词在于“公共”二字。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基于“公共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固有属性,是大多数人所认同或认可的社会和文化属性。
共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与私有性、私密性等相对的,指公共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人纯粹的情感体验和个体行为,而是与公共大众、公共环境和公共社会等“公共要素”紧密相关的物态化和精神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公众得以承受、接纳并参入和与之进行对话的产物,是公众融入“公共领域”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和结果。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
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制约正是它的艺术特点。
它区别于个人自由发挥的纯粹绘画或是架上雕塑。
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评价的标准上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在纪念性、象征性、宏大的公共场所,宜有庄严、雄壮、厚重的风格,如在“中华世纪坛”周围设计“米老鼠”形象之物或是在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公园设置“高迪式”的围栏都是不合时宜的。
而在休闲性的、娱乐性的、生活性的公共场所,则宜有轻松的、恢谐的、闲适的、柔美的风格和情调。
因而法国雕塑大师凯撒别具一格的作品《大拇指》就能与拉德芳斯广场相融相生,恰到好处,成为巴黎一景。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
公共艺术设计投入的主体是公共大众。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是为公共大众而进行的设计,其起点在于公共大众,其终点也在于公共大众,因而其使用及评判权均在公众手里。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
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也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
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
公共艺术设计首先是审美的,是多数人引以为美的。
虽然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思想是精彩纷呈,主次分明的。
但每个时期总有相对主流的、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情调和风格,这应成为公共大众的审美主基调。
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注定要其体现时代审美的主流和主旋律,才能迎合大众共同的审美。
同时,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环境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开放的公共空问,是一种文化化、厉史化后的公共环境。
公共艺术设计是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有限的物质形式承载价无限的精神内容,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总是会将艺术形式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巧妙融合。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互动过程与互动设计目的
公共艺术反映本地环境的文化特质,是一种环境经验的表达,它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和文化意义能够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激发参与的兴趣,要达成此目的主要就在于公共艺术与公众和环境之间能否形成良险的互动。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表现为作品、人(公众、艺术家)和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影响和融合。
人作为参与互动的主体而存在,人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就是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认知、体验与感悟。
只有在与公众的广泛接触中,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研究在于解析公共艺术、公众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互动性设计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在设计过程中,艺术家(设计者)、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并通过最终的艺术作品反映出这种互动的影响与结果。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考虑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人的心理、行为特征來设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以题材、选址、形体、尺度、光影、色彩、材质、功能、动态等为设计要点,顺应“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生态性设计的时代发展要求,突出作品与环境依存、融合的关系,实现艺术作品与人和环境的良险互动。
从而实现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最终目的。
艺术作品与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就是一种艺术信息的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互动过程。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包括经济、文化、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
公共艺术的信息除了一般信息所具有的可传递性、可选择性、可转换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的特征。
它是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形的,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艺术欣赏者,并通过一定的信息反馈进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与动机,最终形成紧密相关的互动关系,互动比之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深化了公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互动是公共艺术的延伸,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关系的建立,也就是创建了一个以人为主体、艺术作品作为媒介,从而使作品与环境、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也只有在互动中,在与观众的广泛接触中,作
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人与人交流的目的。
互动性设计中互动的主客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可以修改甚至推翻艺术家的设想,观众对于作品的反馈意见,成为检验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公共性。
综上所述,“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是繁荣和提升公共艺术设计事业的的关键所在,它有利于一种理性的、深刻的、带有指导意义的公共艺术设计思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钰、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