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1)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第1课时教学教案
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编排是从比较亲子代的特征开始的,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
先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人体的几种特征,通过问题的讨论,了解性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然后逐步探讨基因的传递、性状的控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人类的遗传病等内容。
以基因为线索,步步深入和扩展,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从学生自身或身边的问题、现象开始,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基因、DNA 和染色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虽然经常听说,但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让他们逐步深入。
另外,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属于微观知识,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做课下调查、阅读文本、观察图片的,能够理解说出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能够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1课时)一、生物的性状1.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都称为性状。
2.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二、基因和染色体1.遗传性状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中。
三、基因的传递过程1.生物每种性状由分别位于成对两条染色体相同位置的成对基因控制。
2.一些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但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由于涉及的有关遗传学的名词比较多,学生会有点混淆,我应该在课堂结束以后让学生对各名词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这是一个遗憾。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2.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DNA、基因等;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的原理;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如DNA的复制和分离;2.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用图片和案例进行解释;3. 讲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如双眼皮和单眼皮的遗传。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2. 强调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遗传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的疑问,解答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答和引导。
生物的遗传教案
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
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关系,遗传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遗传实例图片3.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双胞胎、家族相似性等,引导学生思考遗传是什么。
2.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的理解。
(二)遗传的概念1.教师解释遗传的定义,即生物体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2.学生举例说明遗传现象。
(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1.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红绿色盲、身高、皮肤颜色等,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显性与隐性基因。
(四)遗传规律1.教师讲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遗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遗传与变异1.教师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关系,即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多样性表现。
2.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巩固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等知识。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学实验室,了解遗传实验设备和技术。
2.邀请生物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和应用。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1生物的遗传(第一课时)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遗传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征,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学习遗传物质的组成,掌握DNA、基因的概念,了解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掌握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学会运用遗传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汇报等形式,评估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遗传的概念,如:“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遗传父母的眼睛颜色?”等,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
2.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遗传现象图片,如不同品种的狗、植物杂交后的果实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遗传的奇妙之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遗传的概念,掌握遗传规律及其应用。
2.了解遗传物质的组成,认识DNA、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3.学会绘制遗传图解,运用遗传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4.认识遗传病,了解遗传咨询和遗传检测在优生优育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感受遗传的奇妙之处,激发学习兴趣。
3.提问:“你们认为遗传是什么?”、“遗传是如何发生的?”等,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遗传现象。
4.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系统地讲解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的组成(DNA、基因)、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多媒体展示DNA结构模型、基因表达过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遗传的描述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遗传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 掌握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理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科书《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简要介绍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规律对物种进化的重要性。
2. 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 解释基因的传递方式,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
- 介绍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的表现方式。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的基因分离和连锁。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特征的影响。
- 分析一些实例,说明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讨论家庭中的遗传特征,激发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兴趣。
2.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通过展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讲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3. 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5.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讨论和分析实例,说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复和巩固。
7.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环境对基因表现的影响。
8. 课堂展示和讲评: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讲评和讨论。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问题的提出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质量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基因和遗传的相关领域,如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
生物的遗传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生物》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3)认识遗传变异的类型,理解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观念。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生物的遗传现象及基因的作用。
2.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3. 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2. 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培养液、酒精、清水等。
3.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物的遗传现象,如亲子代相似性、变异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遗传?遗传是如何发生的?二、新课讲授1. 介绍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3. 分析遗传变异的类型,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分析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如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何预防遗传病?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概念与遗传规律;2. 掌握常见的遗传现象及其机制;3. 探索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与作用;2. 子代继承和变异的遗传现象;3. 遗传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1. 遗传现象与基因的关系;2. 遗传规律的解释和举例;3. 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演示用的遗传实验器材;2. 彩色幻灯片或图片资料;3. 练习题与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1. 展示不同的动植物种类,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二、讲授基因与遗传现象(15分钟)1. 解释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子代继承和变异的遗传现象;3. 带领学生讨论遗传现象与基因的联系。
三、学习遗传规律(20分钟)1. 简要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2. 通过实例解释常见的遗传规律;3. 组织学生练习分析遗传规律并做案例分析。
四、探索生物遗传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遗传的应用领域;2. 分析生物遗传对人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3. 提出课堂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展开讨论。
五、课堂小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 点评学生表现并解答问题;3. 布置作业并提醒学生复习。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观察与分析遗传现象;2.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提出问题,拓展生物遗传知识;3. 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生物遗传的最新研究成果,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基因、遗传机制和规律,通过案例和实验进行深入探讨,并鼓励思考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和学习效率。
生物遗传学教案
生物遗传学教案第一节:引言生物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和遗传信息传递的科学领域。
遗传学的发展对了解生命的本质以及解决遗传性疾病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生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结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遗传变异与进化为主线,让学生深入了解遗传学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遗传学概述1. 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指控制个体形态和功能的遗传单位,由DNA序列编码。
- 基因是物种演化的基础,影响个体的遗传性状。
2.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遗传学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
- 遗传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态遗传学等。
第三节:DNA的结构与功能1. DNA的组成- DNA由核苷酸组成,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碱基。
- 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2. 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以螺旋方式存在,形成双链结构。
- DNA的碱基通过氢键相互连接,A与T形成两条链之间的键,G与C形成同一链上的键。
3. DNA的功能-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 DNA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影响个体形态和功能。
第四节:遗传信息传递过程1. DNA的复制- DNA复制是指将一个DNA分子复制为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过程。
- DNA复制依赖于DNA聚合酶和其他辅助酶的作用。
2. DNA的转录- DNA转录是指将DNA信息转化为RNA信息的过程。
- 转录过程包括RNA聚合、RNA修饰和RNA剪接等步骤。
3. 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合成是指根据RNA信息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 蛋白质合成包括翻译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等阶段。
第五节:遗传变异与进化1.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删除突变等。
-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之一,对物种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染色体重组- 染色体重组指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个染色体之间的重新排序。
《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4.doc
《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冃标:举例说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施教策略:举例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传递过程。
通过课件、板图等方式分析人的性别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难点:显性、隐性基因的传递克服方法:通过课件讲解分析。
三、设计思路:举例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传递过程。
通过课件、板图等方式分析显性、隐性基因的传递、人的性别传递过程。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矮茎的,但是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只有高茎的豌豆,这是为什么呢?亲代:高茎X矮茎TT tt纶殖(成对基J细胞T因分离) t 题目中的要点2、分析基因对牛物性状的控制卷舌是显性(R)不卷舌是隐性(r)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讨论:1、图中子女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如何?2、这对夫妇生出能卷舌,不能卷使学牛.学父亲能卷舌母亲不能卷舌rrRr/\精子R r r卵细胞受精受精卵Rr rr子女能卷舌不能卷舌50%50%舌的孩子的可能性各是多少?3、假定父亲能卷舌(Rr),母亲能卷舌(Rr)o子女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如何?父亲能卷舌Rr *VW*/\精子K 1 胞受精受精卵冏.母亲能巻舌Rr八幼卩细能卷舌不能卷会画遗传传递过程图,并会分析、概括。
讲解:常染色体(22对)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女性X X男性X Y分析子女性别的形成父亲母亲X Y X X10% 25%讨论:1、男孩子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吗?女孩子的X染色体只来自母亲吗?让学生知子代Tt (基因—茎)。
《第1节 生物的遗传》教案新部编本5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来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遗传病的预防;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施教策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遗传病,分析其原因;具体以色盲病为例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教学难点:难点: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克服方法:通过课件展示,色盲病的传递过程,并总结色盲病与性别的关系。
三、设计思路:通过图片展示一些遗传病,分析其原因;具体以色盲病为例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通过课件展示,色盲病的传递过程,并总结色盲病与性别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二、遗传病的预防父亲患色盲病 XYX色觉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X带有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Y不带有色觉基因的Y染色体XX XY XX XY色觉完全色觉完全色觉正常患色盲病正常的女儿正常的儿子的女儿的儿子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有色盲病、镰刀型贫血病、白化病、血友病等。
预防:1、禁止近亲结婚(举例:达尔文)2、婚前检查3、遗传咨询STS: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分析得出结论: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
女儿的色盲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阅读:P11遗传病的预防P11小资料: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遗传病的预防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
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结合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遗传病来讲解,使学生知道到遗传病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作业布置练习。
《第1节 生物的遗传》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
3、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4、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5、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2、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三、教学过程(一)人类的性别决定提问:受精卵是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起点,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一样?人类生男生女取决于父方还是母方?为什么男女比例总是接近于1 :1?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决定。
导入新课:1、定义:一般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还是发育成雄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是由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控制的。
(多媒体显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构成图)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问:男、女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
(多媒体显示:1、性染色体2、常染色体/排列)3、性别决定的方式:XY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染性色体为XY。
ZW型:雌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染性色体为ZZ。
人的性染色体为XY,在男性个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以X、Y表示。
女性个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多媒体显示4),以X、X表示。
这就是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的不同。
(多媒体显示:XY型性别决定)4、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遗传的关系下面我们来探讨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遗传的关系。
《生物的遗传》教案1
《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二、教学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三、教学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全过程,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新课讲解: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二)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1.两种菌落的比较2.实验过程3.小结步骤方法现象结论1 R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正常R菌无毒性2 S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死亡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3 S菌高温灭活小白鼠正常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4 高温灭活:S菌+R菌小白鼠死亡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5 提取4实验死鼠发现S活菌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证据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结论:只有加入DNA的一组出现了S型细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证据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方法:用同位素标记法。
生物的遗传教案
88页:二、1 2
能力训练:1 2 4
(4)评价方式:同桌互评
活动B:检测练习
作业
补充习题第1页:一、1 2 3
第2页:二、6 9 10 12
竞优结果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2班
3班
教学反思
B:阅读课本第3页第3段,观察图21——1
⑴、说出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
⑵、判定:卷舌、耳垂、眼睑都在生物学中统一叫做什么?
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可以叫做什么?
C:阅读课本第4页第1、4段
⑴、说出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位于哪?
⑵、、存在形式等。
2、自学时间:(10分钟)
3、生生互助:小组内交流。
活动二
师助预设
(10分钟)
1、“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属于变异现象。
2、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染色体的数量、存在形式、组成等。
4、什么是基因?
活动三
展示竞优
(**分钟)
活动A:练习竞赛
(1)活动目的:知识巩固、应用。
(2)活动形式:独立完成
“自学互助、展示竞优”教案模板1周1课时总1课时
课题
第6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第1节生物的遗传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
4、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和描述果实的形成。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曾宝俊格致工作坊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
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
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
2023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的遗传)
2023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的遗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遗传原理。
2.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生物的遗传方式。
3. 能够通过实例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遗传原理。
2. 染色体是什么,是如何传承的。
教学难点
1. 怎么解释生物的遗传方式。
2. 解释生物的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2. PPT讲解。
3. 设计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1. 引入(10分钟):用PPT播放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
2. 讲解(30分钟):用PPT具体讲解生物的遗传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的传承方式。
3. 巩固(15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思维导图,来总结今天研究的内容。
4. 扩展(5分钟):让学生在家和家长一起看电影《海底总动员》来感受生物的遗传之间的联系。
5. 小结(5分钟):让学生结合今天研究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生物的遗传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生物的遗传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染色体是如何传承的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同时,通过PPT讲解、设计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小学科学5生物的遗传(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5生物的遗传(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生物的遗传导语:生物的遗传是科学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生物的遗传,让学生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和影响遗传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 掌握遗传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如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3. 了解遗传的因素及其对遗传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课件、生物模型、实验器材、图片、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生物遗传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遗传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5分钟)(1)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如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显性等;(2)通过生物模型展示不同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遗传规律;(3)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常见的遗传规律,如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分离规律等。
3. 实验活动(40分钟)(1)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材料;(2)实验内容:选择一个遗传性状明显的特殊族群(如皮肤颜色),进行实际的遗传实验;(3)实验步骤:a. 对特殊族群中的个体进行调查,记录不同个体的表现型;b.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基因型的分析,得出孩子将来的表现型可能;c. 利用小麦豆实验,进行遗传规律的模拟;(4)实验结果与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遗传规律。
4. 拓展与应用(25分钟)(1)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生物遗传现象,加深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2)结合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让学生思考对遗传的应用,如育种、医学诊断等领域。
5. 小结与反思(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3)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
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
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
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
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
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
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
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
科学家还发现各
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
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
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
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
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
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
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
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
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
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