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生物标本,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物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 新课内容:②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③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生物及其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对其进行分类。

(2)简述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答案:(1)略。

(2)生物与人类关系紧密,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社团、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生物的奥秘,提高生物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的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情景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生物现象,如花草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
2.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物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些生物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教师总结回答:“这些生物现象都具有生物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能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掌握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的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作业布置环节,我设计了一份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物,并记录其特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来识别生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生物的特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和熟悉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念和生物伦理观念;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学会如何进行科学观察;2. 学会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观察课堂中的物品,向学生提问:“这些物品中有生物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向学生提问:“生物学与其他科学都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二、学习和讨论(3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解释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三、实验设计(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科学观察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引导学生探讨和记录观察要素和过程。

2. 引导学生设计一项简单的观察实验,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制定实验步骤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操作和总结(2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对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的调研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和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研究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1章第1节《认识生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定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定义,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地对生物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生物标本、分类卡片。

学具:笔记本、分类卡片、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定义与基本特征: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基本特征。

3. 生物的分类:教师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分类。

并通过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生物分类方法的理解。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生物分类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苹果树属于哪一类植物?6.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题包括生物分类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的定义与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

初中认识生物教案

初中认识生物教案

初中认识生物教案《认识生物》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等。

本章是整个生物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生物学的基本观念和兴趣至关重要。

在前一节“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如何进行生物学研究,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学有深入的理解和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2. 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物学探究。

3.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特征,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生物学基本特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基本概念: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讲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研究的过程。

4. 基本特征:介绍生物学的基本特征,如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需要营养、呼吸、排泄等,让学生对生物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5.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生物学实践,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实验探究生物的应激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的魅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图片、实物、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了解生物特征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2.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节认识生物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什么是生物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

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

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

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复习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复习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①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 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与思考,调查和技能训练),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具有一系列的生命特征,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生物适于环境的特点。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复习。

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预计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让学生在自然中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感受生物的勃勃生机。

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就让我们尽情的呼吸洁净、清新的空气,尽情的放松自己,尽情的感受自然,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仔细辨认在植物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在观察时请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认!②注意做好观察纪录。

③请注意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生物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点(如茎、叶)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此处为下一章做好铺垫)”(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一、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帮助学生建立生命观念,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独特性。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认识生物。

3.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生物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本课程是七年级生物的开篇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生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观察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目标1.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识别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

2.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学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重点1.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2.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生物的图片和视频。

2.观察记录表、放大镜等工具。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和非生物。

2.初步学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视频,展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景象,如森林、河流、动物、石头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首先要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如花朵、小草、蝴蝶等生物,以及石头、沙子、水等非生物。

讲解生物的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2.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是否具有生命活动,如呼吸、生长、繁殖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生命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生物的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的分类及适应策略。
难点:
1.理解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掌握生物分类方法及代表性生物。
解决办法:
1.通过直观教具、实物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生物特征。
3.生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性和适应策略。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简短介绍生物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生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详细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使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类及其适应策略。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案例分析等。
强调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物分类和适应策略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 ,比拟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更加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 ,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1.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 ,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 ,班额大 ,需要分小组进行。

〕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 ,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 ,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 ,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比照 ,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 ,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比照 ,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 ,互相补充 ,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 ,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 ,然后学生分小组 ,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选出代表 ,举例说明 ,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 ,调动思维潜力 ,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 ,协作互补 ,从记忆中搜索信息 ,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 ,除病毒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比照法比拟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阅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

难点: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展示PPT,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4. 生物分类: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2. 生物分类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培养生物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的基本特征讲解。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

3. 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的基本特征讲解生活需要营养:生物需要摄取食物以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能进行呼吸: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1.2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人体的结构层次2.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

2.2 组织、器官和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第三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1 植物体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到植物体。

教学内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3.2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教学目标: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4.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目标: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教学内容: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4.2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食物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

第五章:生物能进行呼吸5.1 呼吸作用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5.2 呼吸作用的实质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实质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6.1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内容:排泄的定义、途径及重要性。

6.2 排泄的主要废物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主要废物。

教学内容:排泄废物(如尿液、二氧化碳等)的成分和排出过程。

第七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1 应激性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应激性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A.用途B。形态结 构C。观赏价值D.生活环境
4.下列各项中 全是生物的一组是()
A、珊瑚虫、水、长颈鹿B、昆虫、酵母菌、山雀
C、病毒、草、钟乳石D、机器人、病毒、牛
5.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引起甲流感的病原体,下 列能够表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具有细胞结构B、能在动物体内繁殖
C、能 使人体患病D、由有机物组成

三 、巩固训练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草②煮熟的鱼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恐龙化石⑦蘑菇⑧家鸽
A.①⑤⑦⑧B.①③④⑧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⑦⑧
2.“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A.生物能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某小组同学对校园生物进行分类,把柳树、杨 树、银杏、萝卜归为一类,而将蜘蛛、蜜蜂、猫、蝗虫等归为一类,他们归类的依据是()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 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的特性
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明确目标
梳理知识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学难点
1.“生物的生活 需要营养”、“生物能进 行呼吸”
2.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明确复习目标
二、梳理知识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