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方法整理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课件
1、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
社会学鼻祖孔德。
法国、实证哲学教程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2、学科的分类:哲学和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从西方學術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
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学之概念;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地、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哲学的地位处于其他学科和自然科学之上。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第四节研究的过程
(一)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创立的基础,它形成于著名的霍桑试验。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正是研究者的出现可能歪曲正在研究的社会情绪,这一现象常常称为反应作用。
) 研究的主题(subject)指的是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社会研究的主题首先必须是有关社会的。
这一特征意味着:社会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三个层次(部分):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者受到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阿德夫·凯特勒等。
(现代统计学之父、阿德夫·凯特勒)
人文主义: 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
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二者之比较: 1、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形式:2、认识论差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建基于不同的哲学范式。
3、研究逻辑:4、价值问题:5、理论与研究的关系:6、研究方式
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形式: A.定性研究:用文字、图片、影视等方式进行描述、表达;
B.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的方式进行描述、表达。
2、认识论差异:定量研究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核心是“整体地”理解和解释自然情景
3、研究逻辑:A.定量研究与逻辑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B.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可以说,定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
4、价值问题:A.定量研究强调在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
B.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和价值是无法分离的
5、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A.定量研究通常用来进行理论检验。
倾向于以现有理论为基础。
B.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认为理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
6、研究方式:A.定量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
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
B.定性研究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
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等等,则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
7、资料的性质及结果的说明方式:A.定量研究获得的主要是数量资料;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的数据结论来表达,概括性、精确性特征明显。
B.定性研究获得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实例;结果靠文字性的概括和推论来表达,以其资料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结论中理解的深入性、细致性见长。
第四节研究的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研究的一般程序:五个阶段:在初步摸索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1.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2.制定研究方案, 3.搜集资料4.整理、统计资料5.解释研究结果,撰写调研报544A
科学方法: 1. 观察, 假设, 实验2. 记录规律性事件3. 遵从真理和事实4. 总结理论
(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
(理论研究与经验社会调查的结合是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1897)为标志的。
理论假设──经验调查──理论检验这一实证研究程序)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第四节: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
一、①强调理论是一组命题,默顿;林南②经验现象的解释性陈述,巴比;乔纳.森特纳
理论的特征: 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注意: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通常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
霸权稳定论: 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
二、理论的三个层次:
宏观理论:巨型理论、一般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
中层理论(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微观理论(“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酒后开车会造成交通事故”)(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多属于此)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解释范围越广泛、解释越精确、结构越简炼越是好理论。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假设
一、概念:它是对现象的抽象,是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
)
二、变量: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子范畴、属性、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
婚姻状况社会整合程度自杀率)
三、命题是对现象之间的关系的陈述,是关于一个或数个概念相互关系的陈述。
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
(具有不同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
)伪命题.(科学与形而上学(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有意义的可证实理论)
四、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尝试性陈述,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是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
假设必须是可检
验的;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是与假设而不是命题打交道。
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一、华莱士(科学环);二、两种推理方式(1)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
(2)演绎: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第四节: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或阶段: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科学是从特定的事实“上升”到关于现象的理论概括(培根式)]
一、理论建构的过程(观察--经验概括---理论)
二、理论检验的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表述所要检验的理论
2.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称为理论假设)
3.运用经验推演将理论假设转述为具体的研究假设
4.搜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检验与评判理论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第二节:选题的标准、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第四节:文献回顾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一般性。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现有文献、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理论方面——学科;理论;规律;解释;方法;
实践方面——帮助公众认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供合理
的、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2、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
(更经常的是研究思路、研究角度、依据的理论、调查的对象、采用的方法、调查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与前人的调查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新颖的地
方。
)
3、可行性——可能性问题
主观限制: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
(生活经历、研究经验、生理因素)
客观限制: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调查时间、经费、当时的社会环境、必要的支持和合作)
4、合适性——最佳性问题
(所选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对该课题的兴趣;对相关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与调查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以及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课题要求相符程度。
)
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含义: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
(缩小问题的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文献的回顾
(文献回顾及其意义、文献回顾的方法、如何查找相关文献、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一、所谓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重要性:研究的前提,寻找自身的定位)
二、文献回顾的方法(相关著作、相关论文、相关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三、文献研究的三个阶段(分析和准备阶段、收集和占有资料阶段处理和加工、使用阶段)
(一)分析和准备阶段1、找什么:分析研究课题,确定所要查找的主题和文献范围。
2、去哪儿找: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网络查询、图书馆查询、向老师或相关专家咨询,由他们给出建议查找的书目)
(二)收集和占有文献资料1、有一定的阅读能力2、阅读方法:精读、泛读、浏览
3、记录方法:写批语、做记号、做摘录、写提要、做札记、写综述等
如何占有文献资料——文献检索的方法
(顺查法:从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开始的时间为起点,逐步推进到当前新出版的文献。
逆查法:从当前的文献逐年回溯过去的文献,直到满足需要为止。
抽查法: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
节省时间,但容易漏检。
追溯法:利用手头的文献所附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作为线索,逐一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展。
)(三)处理和加工使用文献资料阶段
(收集文献资料、分类和整理、资料比较和筛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学习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
筛选资料的原则:(针对性、可靠性、时间性、典型性、全面性)
引用资料的原则:(准确而不断章取义、简洁而不罗嗦赘叙、有效而不空谈狡辩)处理和加工使用文献资料阶段——文献综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文献综述的作用:(可采众家之长可借历史之鉴可启创新之思可提研究之质)。
四、文献研究要注意些什么?
(尽量收集第一手资料、关注重点文献、及时记录有用信息、做好文献目录登记)参考文献(资料)的格式:
1、在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则用同一序号标示。
2、文后参考文献,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
3、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句号结束。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期号)。
4、文后参考文献如果是网络资料的话,请写明互联网的网名,文章的网页地址。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网名网页地址
5、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
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
参考文献:
[1]李剑萍:《课间远视绿色植物保护视力的效果观察》,北京:《中国学校卫生》(J ),1999年01期。
[2]王纯:《为眼保健操“寻根”》,人民网/doc/7f1639251.html,/GB/paper503/14319/127 39。
第四章: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
)
第一节:研究目的、第二节:研究性质、第三节:研究方式、第四节:分析单位、第五节;时间维度、第六节:具体方案
第一节、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适用情况:问题特殊,鲜明,研究者不太了解)
方法: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
具体操作:抽样方法比较简单,不太严格;样本的规模比较小;主要采用无结构式访问方法收集资料;结果不用来推论总体。
二、描述性研究:(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其主要目的是收
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
目的:是系统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地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三、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分析方法:假设检验、对双变量或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统计分析。
三种不同目的的研究类型的特征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随机、按比例
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观察、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
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
印象描述总体和分布
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
验
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
由内容广泛、规模很
大
设计复杂、理论性
强
第二节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致力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解释社会世界如何运转的理论假设,以此增加人们对具体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二、应用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主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且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建议为目标)
第三节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第四节、分析单位(概念、类型、俩种错误)
一、概念: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称为分析单位。
(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
)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分析单位
收集资料所直接询问的对象——调查对象
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研究内容或主题
例如:我们做一项家庭代际关系问题的社会研究,我们的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的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家庭中的户主。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1>个人:<2>群体:共同特征,家庭、邻里、朋友圈、犯罪团伙
<3>组织:共同目标、分工所组成的单位;企业、机关、学校
<4>社区: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社区、乡村、城市、街道、集镇
<5>社会产品:指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
社会产品。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将微观单位数据的分析结果推论到宏观单位进犯了“简化论”。
即用一组特别的、狭窄的概念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
第五节时间维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1、横向调查:(横剖调查)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调查资料,并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
2、纵向调查: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1)趋势研究。
目的: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同样调查内容,同样测量方法。
如全国人口普查)
(2)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 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注意:,每次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必须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
(3)同组研究: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第六节具体方案
研究方案:它是对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定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第三节:指数与量表;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概念、四要素、社会现象的测量、测量层次)
一、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标示出来的过程。
二、测量的四个要素
测量客体: 即测量的对象。
测量内容: 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测量法则: 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数字和符号: 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三、社会现象的测量
(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测量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现象、测量工具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四、测量层次:社会调查研究中所涉及的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因而对它们的测量也就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标准。
四种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区分成不同类别。
)
定类测量的特点:(1.两个以上的变量值。
2.变量必须互相排斥。
3.测定的对象不能没有归属。
)2、定序测量(不仅类别,还能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等级)(差距程度、加减运算)
3、定距测量(不仅类别、等级,还可以确定相互之间的间隔和数量差别。
)
4、定比测量(确立测量对象之间的比率。
具有一个绝对的O点)(绝对零点,乘除运算。
)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一、概念、变量与指标;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三、操作化的方法;四、指标选择的多样性;;五、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一、1、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变量:就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常量:一个取值。
(变量性质:穷尽、互斥)
3、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
(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
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操作化作用:是让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变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三、操作化的方法:
一是界定概念(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
二是发展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发展指标)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1、教学2、科研3、论文引用数量4、产业收入5、国际视野
第三节、指数与量表(指数和量表的概念、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一、1、指数:是将一些题目结合成一个分数,分别测量一个被测内容的各种不同成分或次部分,然后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测量工具。
2、(1)、总加量表:总加量表有一组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看法,然后按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的态度的量化结果。
【失范的根源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张力结构。
默顿《社会结构与失范》】
2、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语句组成。
答案分成“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类。
通过答案类型增多,可以更好地测量人们态度的差别
李克特量表或总加量表的制作步骤:设计初始量表、试测、计分、计算分辨力系数
3、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用来测量人们相互间交往的程度、相互间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
4、语义差异量表:用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或事物的看法或态度。
第三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