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2023高考生物名校模拟题汇编——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高考生物名校模拟题汇编——变异、育种与进化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人大附中校考三模)禾本科三倍体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下图表示利用三倍体获得新品种的四种方式。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方式①对材料进行处理后,一定需通过组织培养才能获得植株
B.方式②是体细胞与配子杂交获得的,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方式③通过杂交获得,产生的异源五倍体植株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D.方式④可利用低温处理三倍体幼苗,抑制有丝分裂中纺锤体形成
1.D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狭义范围的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导致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广义范围的基因重组还包括基因工程和细菌之间的转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其具体流程为: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诱导生根→移栽成活。
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对材料进行转基因之后,受体细胞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才能获得植株;但是辐射对象如果是种子的情况下,正常种植即可,不需要植物组织培养,A错误;
B、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体细胞和配子杂交不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杂交后产生的五倍体,会发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配子,所以不可育,C错误;
D、低温处理三倍体幼苗,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D。
2.(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为了更好的理解有丝分裂过程,某同学绘制了如下相关模型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图①代表的是前期,此时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出现
B.由于图②时期纺锤丝的牵拉,核DNA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图②相较图①染色体组数加倍,染色单体数不变
D.图③可表示洋葱外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图
2.B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
(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记忆口诀:粒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
(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详解】A、图①代表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四分体,A错误;
B、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核DNA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B正确;
C、图②相较图①染色体组数加倍,染色单体消失,C错误;
D、洋葱外表皮细胞的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B。
3.(2023·陕西商洛·镇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鹿茸(鹿的初生幼角)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控制鹿后代的性别、提高雄性的比例是提高鹿茸产量的重要手段。
Zfx/Zfy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其表达的锌指蛋白参与机体生长发育的调控,是早期胚胎发育的性别决定因子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可以通过干预Zfx/Zfy基因的表达来提高鹿茸的产量
B.Zfx/Zfy基因可能出现在鹿的常染色体上
C.Zfx基因和Zfy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Zfx/Zfy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无性别差异
3.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4种:①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②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
片段。
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由于Zfx/Zfy基因的表达产物是早期胚胎发育的性别决定因子之一,故可以通过干预基因Zfx/Zfy 的表达来提高雄性个体的比例,进而提高鹿茸的产量,A正确;
B、如果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则Zfx/Zfy基因有可能出现在鹿的常染色体上,B正确;
C、Zfx基因和Zfy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二者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
D、根据伴性遗传的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性状表现会出现性别上的差异,因此Zfx/Zfy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存在性别差异,D错误。
故选D。
4.(2023·陕西商洛·镇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我国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发现,位于水稻3号染色体上的Ef-cd 基因可将水稻成熟期提早7~20天,该基因兼顾了早熟和高产两方面特征。
含Ef-cd基因的水稻的氮吸收
能力、叶绿素代谢水平及光合作用速率均显著增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性状受Ef-cd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
B.Ef-cd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水稻细胞代谢
C.人工选育早熟、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Ef-cd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应用Ef-cd基因培育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4.D
【分析】由题意可知,Ef-cd基因能提升水稻氮吸收能力、增强叶绿素代谢及光合作用相关过程,有利于高产,且使水稻早熟7-20天。
【详解】A、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水稻的早熟和高产性状受Ef-cd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A正确;
B、含Ef-cd基因的水稻的氮吸收能力、叶绿素代谢水平及光合作用速率均显著增强,Ef-cd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水稻细胞代谢,B正确;
C、含Ef-cd基因的水稻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往往会被保留下来,使得种群中Ef-cd基因的数量增加,Ef-cd基因频率变大,C正确;
D、Ef-cd基因是在水稻中发现的,欲培育小麦新品种,由于水稻和小麦不是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宜采用转基因育种的方法,D错误。
故选D。
5.(2023·陕西安康·陕西省安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利用生物的变异可以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可定向改变突变方向,提高突变频率,缩短育种年限
B.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产生后代,两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C.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因为单倍体的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D.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可定向改变水稻的基因频率
5.D
【分析】1、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将花粉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正常的植株,再从中选择出我们所需要的类型;单倍体育种的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缩短育种年限,但突变的方向仍然是不定向的,A错误;
B、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育种过程中形成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会有杂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所致,C错误;
D、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过程中因为有人工选择过程,故可定向改变水稻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D。
6.(2023·广东肇庆·校考模拟预测)水稻(2n=24)是两性花,雌雄同株。
我国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继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成功培育出海水稻。
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抗盐碱、耐淹等优势。
袁隆平团队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海水稻的产量。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袁隆平团队培育海水稻原理是基因重组
B.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测其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C.海水稻细胞液的浓度比淡水稻高
D.利用野生水稻培育海水稻能大大的缩短育种年限
6.D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该方法的操作流程为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其原理为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杂交育种的优缺点为: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详解】A、袁隆平团队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高产海水稻,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水稻有24条染色体,无性染色体,因此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测其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B正确;
C、“海水稻”细胞液的浓度比淡水稻高,不易失水,C正确;
D、单倍体育种大大的缩短育种年限,而利用野生水稻培育海水稻的方法为杂交育种,育种年限较长,D错误。
故选D。
7.(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如图表示人类(2n=46)4号和10号染色体之间发生重接的过程。
减数分裂时,4号、10号染色体分别与重接后的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联会,联会的3条染色体分开并重接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其他染色体正常分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4号和10号染色体重接属于易位,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
B.减数分裂时,四分体中除可发生图示变异外,还可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C.残片丢失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少,但其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
D.该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羊水检查
7.B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图示的过程中,4和10号染色体重接,导致染色体数目和结构都发生了改变。
【详解】A、4号和10号染色体重接属于染色体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A正确;
B、减数分裂时一个四分体中可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不会发生图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结构变异,B错误;
C、4和10号染色体重接,残片丢失导致染色体由两条变为一条;片段减少的4号、10号染色体分别与重接后的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联会,其含有正常的4号、10号染色体,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C 正确;
D、通过羊水抽取相应的细胞进行培养,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序列测定和分析等,妊娠期间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羊水检查,能检测出染色体异常的胎儿细胞,D正确。
故选B。
8.(2023·黑龙江大庆·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B.从进化角度看,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导致染色体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D.三倍体无子西瓜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往往不能产生种子
8.C
【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A正确;
B、从进化角度看,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性状,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B正确;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交叉互换),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往往不能产生种子,D正确。
故选C。
9.(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
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所示,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
条丢失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观察异常染色体最好应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C.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则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四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乙
9.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号、14号、异常和21号共6种精子。
【详解】A、图甲看出,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A正确;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所以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B正确;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应该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共6种生殖细胞,C错误;
D、该男子可以产生含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的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与正常女子婚配,有可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D正确。
故选C。
10.(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某优良栽培稻纯合品系H和野生稻纯合品系D中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分别是SH、SD,与某抗性相关的基因分别是TH、TD。
科学家构建基因SD纯合品系甲和基因TD纯合品系乙的流程如图,甲、乙品系只有一对基因与品系H不同。
甲乙品系杂交后的F₁自交得到的F₂中SDSD、SDSH、SHSH数量分别为12、72和60,TDTD、TDTH、THTH数量分别为50、97和5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品系甲、乙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TD/TH基因和SD/SH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分子检测筛选的目的是选出具有TH或SH基因的子代
D.甲乙品系杂交F₁产生的SD可育花粉:SH可育花粉为1:5
10.D
【分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方法: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详解】A、由题意知,培育品系甲、乙运用了杂交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而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和数目变异,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数量之比为1∶6∶5,与抗性相关的基因型数量之比为1∶2∶1,若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二者的比例应该相同,则两种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最终构建的是基因SD和TD纯合的品系,所以分子检测筛选的目的应该是选出具有TD或SD基因的子代,C错误;
D、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型(SDSD∶SDSH∶SHSH)数量之比为1∶6∶5,雌配子中SD∶SH为1∶1,设雄配子中SD∶SH=x∶y,雌雄随机结合后,x∶(x+y)∶y=1∶6∶5,所以SD可育花粉∶SH可育花粉为1∶5,D正确。
故选D。
11.(2023·浙江·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关于某女性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6 个染色体组
B.若该女性同时又是红绿色盲患者,则其基因型为X b X b X b
C.这种患者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直接确诊
D.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单体数目为偶数
11.D
【分析】一个细胞周期中的物质变化规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只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其体内仍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数目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X染色体仍有两条,若该女性同时又是红绿色盲患者,则其基因型为X b X b,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数目形态清晰可见,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来鉴别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但不能确定是否为21三体综合征,C错误;
D、在间期DNA分子复制,每条染色体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即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单体数目为偶数,D正确。
故选D。
12.(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生态廊道能减小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廊道开通前后某铁路东、西两侧的田鼠种群的基因型频率(鼠群毛色受等位基因A/a 控制,灰色对棕色为显性),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开通生态走廊前,路西侧a 的基因频率为0.75
C.开通生态走廊前后Aa 的基因型频率不变,故路两侧的田鼠种群没有进化
D.生态走廊的开通突破了地理隔离,有利于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12.C
【分析】开通生态走廊前,路东与路西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同,开通生态走廊后,两个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合并。
【详解】A、开通生态走廊前,路东灰鼠占比为70%,路西灰鼠占比为40%,因此灰色鼠较适合在路东生存,A正确;
B、开通生态走廊前,路西侧a 的基因频率为(300+600×2)÷(1000×2)=0.75,B正确;
C、种群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C错误;
D、生态走廊的开通使得两侧的田鼠种群突破了地理隔离,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13.(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理想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遗传平衡。
自然界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频率的程度用Fst表示,Fst越大,差异越大。
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及D基因频率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浅色岩区中浅色囊鼠的Fst值比深色熔岩床区小
B.深色熔岩床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可能只存在Dd
C.囊鼠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个区域的囊鼠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产生生殖隔离
13.A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内容:某种群满足①种群数量非常大;②随机交配;③无迁入迁出;④无突变;
⑤无自然选择。
那么该群体经过一次随机交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
【详解】A、遗传平衡时,浅色岩区中浅色囊鼠dd基因型频率是(1-0.1)2=0.81,实际基因型频率是1-0.18=0.82,浅色岩区中浅色囊鼠的Fst值是0.82-0.81=0.01。
深色熔岩床区,浅色囊鼠遗传平衡时的基因型频率是(1-0.7)2=0.09,实际基因型频率是1-0.95=0.05,深色岩区中浅色囊鼠的Fst值是0.09-0.05=0.04,浅色岩区中浅色囊鼠的Fst值比深色熔岩床区小,A正确;
B、深色熔岩床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是DD和Dd,B错误;
C、囊鼠体色的差异是囊鼠和其他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个区域的囊鼠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了定向改变。
题干中没有不同区域鼠能否交配及交配后是否有可育后代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14.(2023·河北·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南美洲许多灵长类动物的视觉系统对黄色特别敏感。
植物通过果实变黄吸引动物取食,动物吞下果实并将种子排出体外,有利于植物扩大分布范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灵长类动物的视觉系统对黄色果实敏感度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为取食成熟美味的果实,灵长类动物产生了对黄色敏感的视觉系统
C.果实变黄和灵长类动物具有对黄色敏感的视觉系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植物通过果实变黄吸引动物取食,体现了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作用
14.B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因此,灵长类动物的视觉系统对黄色果实敏感度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 正确;
B、灵长类动物具有对黄色敏感的视觉系统,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错误;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果实变黄和灵长类动物具有对黄色敏感的视觉系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果实变黄向动物传递物理信息,植物通过果实变黄吸引动物取食,体现了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15.(2023·天津·天津市新华中学校考三模)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因在已灭绝原始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而获此奖,他发现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
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1%~4%的基因组来自古尼安德特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
B.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欧洲和亚洲人的性状与古尼安德特人的相同的概率是1%~4%
D.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15.C
【分析】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单个基因决定的,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如人的身高),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
【详解】A、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说明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A正确;
B、孟德尔遗传定律使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C、性状和基因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欧洲和亚洲人的DNA序列有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但欧洲和亚洲人的性状与古尼安德特人的相同的概率并非是1%~4%,C错误;
D、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D正确。
故选C。
16.(2023·广东梅州·大埔县虎山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9世纪末,挪威为了保护雷鸟,曾大力捕杀雷鸟的天敌——猛禽和兽类,结果不仅没有保护好雷鸟,反而引起了球虫病和其他疾病的蔓延,致使雷鸟大量死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雷鸟和天敌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可维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
C.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雷鸟种群中的老弱病残,有利于雷鸟种群的发展
D.雷鸟与天敌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的一种类型
16.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实现的,A错误;
B、雷鸟和天敌之间存在双向选择的依赖关系。
可维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