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人的发展的一般因素
影响人身心等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从不同的侧面促进着或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进程与质量。(一)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辈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有机体的形态、构造、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首先,人的发展总是要通过遗传途径获得生理组织和—定的生命力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其次,遗传素质的特点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渐成熟的,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第三,遗传素质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为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不同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制约着人身心的发展。如人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人们才能的发展。由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不同,人也就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第四,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比如说,人们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所赋予人的发展可能便不能变为现实。此外,遗传素质本身也可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正常情况下,基因是稳定的,但是也具有巨大的变异潜力。总之,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是不行的,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鉴于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也有一些与之相应的举措,如优生教育、潜能开发等。
(二)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简言之,即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首先,经过人改造的自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它不断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中,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容和重要源泉。人们接触的社会文化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
其次,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他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关系、地位将对人的需要、兴趣、情感、道德品质、智力及体力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影响。
再次,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人类历史借助语言文字,以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等形式保存的社会意识,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着个体意识,成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
由于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为学生创设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等,努力实现环境育人。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影响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客观环境条件无论怎样,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都要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
发展的结果就不一样。譬如,“逆境”可以毁材,但也可以成才。这都说明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学校教育: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具有一般环境所没有的优越之处,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纽曼等人发现隔离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智力上存在差别,这是由教育的环境形成的。
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影响深刻且系统。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按一定方向,选择有培养价值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体力,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世界观。这是自发环境的影响不能与之比拟的。
其次,学校的教育人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教师。他们根据教育的目的任务,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年轻一代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良好发展,大大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
再次,教育还能控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教育还能使遗传素质有缺陷或因后天影响而不能健康地发展的学生,经过特殊的训练,获得补偿。此外,教育也能发掘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潜质,使之获得快速发展。
最后,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只能利用开发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却不能改变他们的遗传素质,只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却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因此,学校必须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使各方面的影响一致,只有如此,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教育万能的理论,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教育救国”,这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过于高估了教育的作用。
(四)个体自身: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自身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随之逐渐增强,使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对周围的事物所采取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积极行动还是回避;表现在能自觉地、有选择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发展预定目标,并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过程,这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不像镜子反映事物那样机械,学生总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人的兴趣与需要,对外界影响进行选择,做出不同的反映。许多研究表明,一些遗传素质相似、所处的环境、教育条件等基本相同的学生,在个体发展上却有很大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不同。这反映了主观能动性作为内在动力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强调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驳斥精神或意志万能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