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的弓弦乐器可能出自中亚,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印度和中东。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上乐器的传入

丝绸之路上乐器的传入

丝绸之路上乐器的传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在丝绸之路上,不仅有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的交流,还有各种乐器的传入。

这些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东西方音乐艺术的交融和发展。

在丝绸之路上传入的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胡琴和琵琶。

胡琴是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它在丝绸之路上的传入源远流长。

相传胡琴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在中亚和西亚地区,胡琴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变种,如土耳其的小提琴和伊朗的卡曼切琴。

而在欧洲,胡琴则演变成了现代的小提琴。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的传播,胡琴也不会有今天的变化和发展。

琵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弦乐器,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传播媒介。

据历史记载,最早的琵琶是在汉代开始传入中亚地区,随后逐渐传入了伊朗、印度等地。

在这些地区,琵琶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演奏技巧,成为了当地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在印度,琵琶被称为“比因”,在伊朗被称为“巴鲁博”,而在中亚地区也有类似的琵琶演变形式。

这些琵琶的传播和发展,都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丝绸之路上乐器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当地的音乐文化,也促进了东西方音乐的交流和融合。

在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胡琴、琵琶、拨浪鼓、手鼓等乐器成为了当地音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融合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些乐器的传入,也为当地音乐人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演奏技巧,促进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丝绸之路上还传入了许多其他乐器,如箫、笙、琴、鼓等。

这些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表演和文化交流,也为当地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箫和笙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吹管乐器,在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了当地音乐的一部分。

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弹拨乐器,在丝绸之路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鼓是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它在丝绸之路上也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了当地音乐的一部分。

弓弦乐器_精品文档

弓弦乐器_精品文档

弓弦乐器弓弦乐器是一类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它们产生美妙的声音和令人心醉的音乐。

从弓琴到小提琴,从中提琴到大提琴,这些乐器都使用古老的技术和演奏方式,为我们带来美好的音乐体验。

弓弦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弓和弦来制作各种乐器。

最早的弓形弦乐器称为弓琴,它是一种单弦且没有指板的乐器。

演奏者使用弓来拉动弦,产生音乐。

弓琴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舞台,让位给更现代的弓弦乐器。

在众多的弓弦乐器中,最著名的是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种四弦乐器,使用弓来拉动琴弦,演奏者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停按和弓的拉弦节奏来控制音高和音色。

小提琴在欧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独特的音色和灵活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提琴和大提琴是小提琴家族的其他成员。

中提琴是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乐器,相对小提琴而言音域更低,演奏者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控制琴弦。

大提琴则是最大的弓弦乐器,其音色深沉、浑厚。

许多作曲家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使用大提琴来表达情感和创造宏伟的音乐画面。

除了小提琴家族,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弓弦乐器,如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胡琴、中国的二胡和吉他等。

这些乐器在不同的文化和音乐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全球音乐的多样性。

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术也非常独特。

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手指技巧,以及对弓的握法和运动的精确控制。

弓弦乐器的演奏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毅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弓的涛声和琴弦的共鸣,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弓弦乐器在音乐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校和音乐学院都提供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等弓弦乐器的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如何演奏乐器,还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弓弦乐器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弓弦乐器是一类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它们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舞动了世界的音乐舞台。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中国传统乐器主要有骨笛、古琴,瑟,箜篌,方响,八音等。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篇1一、打击乐器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二、吹奏乐器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中国弓弦乐器

中国弓弦乐器

第一章中国弓弦乐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历史从中国的先秦时期肇始,在筑身上经历了一个由棒击到棒擦的嬗变过程,从而形成了“筑族乐器”。

虽然这个过程是进展较为缓慢的,但却是非常明确的。

在这个过程完成以后,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唐代人们以轧筝的称谓称之。

从唐代的典籍来看,轧筝在此时已经是一种非常定型而成熟的棒擦弦鸣乐器.其流布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甚至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南诏国度.胡琴类弓弦乐器,是受到中原地区棒擦类弓弦乐器轧筝的影响而创制的.作为胡琴,其最初的指向是形似弦鼗和火不思等的弹弦乐器, 正是受到棒擦轧筝的启发,奚族人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首先将形似弦鼗的奚琴(嵇琴)改造为棒擦的拉弦乐器,从而成为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始祖。

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奚人属于逐水草而居的马上民族,有着丰富的马尾资源,他们逐渐认识到用马尾做弦与用马尾做弓的优越性,从而将马尾弓取代了棒擦之弓, 这是奚族人对中国、乃至世界乐器史上的开创性的、革命性的历史贡献。

虽然“奚”这个民族在辽金时代由于政治上的弱势而被他族吞并,以致其后不见踪迹,但是他们所创制的奚琴却永垂青史.我们说, 中国的辽、宋、西夏, 金的时代(以上各个朝代是交错叠置的)为世界乐器史带来了—场革命,这便是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首先确立了用马尾弓擦奏琴弦. 虽然从时代上讲, 究竟是宋代还是稍后些时候, 尚不能确定, 但是, 从沈括在<梦溪笔淡》鼓吹歌词中的“马尾胡琴”毕竟是可以透露出许多信息的. 胡琴类弓弦乐器在这一时期不但已经趋于成熟,而且已经流传相当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胡琴类弓弦乐器最初当是沿着古老的长城传插的,这也的确反映出马上民族的文化特色.就在新疆地区所见的被定为宋代的《番壬桉乐图》所绘制的火不思状的胡琴来看,胡琴类弓弦乐器在确立以后,在传播的过程中影响了这条边地传播带上的诸多乐器。

多种乐器在受到嵇琴(奚琴)的启发之后,将拉弦之弓用于当地的多种弹弦乐器上,从而土发出了名称不同、制作材料与形制上都有所差异的胡琴类弓弦乐器。

新疆民族民间弓弦乐器——艾捷克

新疆民族民间弓弦乐器——艾捷克

新疆民族民间弓弦乐器——艾捷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新疆这片沃土上,作为世居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拥有其多样的民族乐器,它们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

在维吾尔族弓弦乐器中,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弓拉弦鸣乐器,这件弓弦乐器在民间音乐中既可当做伴奏乐器使用,也可作为主奏乐器。

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伊朗、伊拉克、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的民族音乐中广泛使用,展现着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

标签:艾捷克历史溯源形制结构一、艾捷克的历史溯源在维吾尔族弓弦乐器中,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弓弦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传说一位姑娘为了纪念一位名字叫做艾捷克的小伙子把这个小伙子从波斯带给她的胡琴取名为艾捷克。

艾捷克最早起源于伊朗。

公元十四世纪前传入中亚,流传在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

在传入新疆喀什后,增加了多根共鸣弦,形成了有共鸣弦的艾捷克形制。

公元十八世纪中叶,清代宫廷把艾捷克列入“回部乐”,又称为“哈尔扎克”。

这时的艾捷克有1至2根主奏弦,6至10根共鸣弦,共鸣弦排列在琴柄的两侧,形成了艾捷克的基本形制。

新疆土地广袤,而艾捷克大多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每个地方的艾捷克也有所不同,大多数艾捷克只有一根主奏弦,它的音定为小字一组的d音,音域大约有两个八度,其声音响亮,略带沙声。

二、艾捷克的种类、形制艾捷克在维吾尔民间有多种形制,新疆不同地区的形制都不尽相同,在演奏维吾尔族音乐时,有些疆内区域的音乐往往要用不同的艾捷克进行演奏,如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音乐运用哈密艾捷克比较多,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音乐运用常规的艾捷克比较多,通过文献的搜集,艾捷克的种类有如下三种:(一)哈密艾捷克哈密艾捷克流行于哈密、吐鲁番等地,在维吾尔音乐中是演奏哈密木卡姆(維吾尔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主要乐器之一,哈密又是西域通往中原的“东大门”,地理位置特殊,哈密艾捷克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不断地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产物,而它的外形与汉族的二胡非常相似,所以又称“哈密胡琴”。

近20年的中国弓弦乐器研究

近20年的中国弓弦乐器研究

近20年的中国弓弦乐器研究弓弦乐器,即是以弓擦奏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

中国弓弦乐器,自唐代产生以来经历了上千年的流变,进入20世纪之后,更是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文化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目前笔者收集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文章共有11篇,此类文章多是以乐器本身为出发点,围绕弓弦乐器的源流问题分别展开论述的,但是对中国弓弦乐器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文献却不多见。

1999年,国际文化公司出版了项阳的《中国弓弦乐器史》一书,可谓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部著作主要从音乐史和音乐考古学角度对中国弓弦乐器的源流、演变过程及发展至今的状况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具有开拓性意义。

本文笔者拟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对与中国弓弦乐器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为以后能够更加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点基础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现状以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文献来看,根据其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起源研究;另一类为传播研究。

1.关于中国弓弦乐器起源的研究。

前人在这方面主要是以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为参照,依照已有的材料对弓弦乐器的起源作出尽可能合理的推论与诠释,不同时期得出的各种结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并且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础,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又有其局限的一面,主要成果如下所述。

萧兴华的《我国拉弦乐器的产生和流变》以乐器形制上的异同为主线,根据《旧唐书》中对筝与轧筝的描述推断出,由于唐宋时期奚琴、胡琴各有弹拨与拉弦两种形制,而且都是出现在轧筝之后,轧筝又是弹弦乐器筝的一种变体,所以如果没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就不会有拉弦乐器的产生,并认为唐时的弓弦乐器是由弹弦乐器改造与演变而来的,从而创造了以竹棒擦弦发音的拉奏手法。

至于马尾弓则是后来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于是就产生了弓弦乐器源于弹弦乐器的学说。

弦乐器的发展历史

弦乐器的发展历史

弦乐器的发展历史弦乐器作为音乐世界中的重要一员,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从最早的弓弦乐器到现代的钢琴,弦乐器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过程,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美妙的音乐。

一、古代弦乐器的起源古代弦乐器最早出现在中国和埃及两个古老的文明中。

在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的商代,那时的弦乐器多为弓形,例如古琴和古筝。

而在埃及,最早的弦乐器则是由动物的肠线制成的琴弦,这些琴弦被拉在一个弓形的木框架上。

二、中世纪的弦乐器演变在中世纪,弦乐器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最著名的就是十字琴的出现。

十字琴是由一个木制的共鸣箱和一根弦组成的,演奏者用手指弹奏琴弦,同时用另一只手拉动琴弦的位置,以改变音高。

这种弦乐器在欧洲非常流行,并成为中世纪音乐的代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弦乐器革新文艺复兴时期,弦乐器经历了一次革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提琴的出现。

小提琴是由意大利的制琴大师制作出来的,它的音质和演奏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提琴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弦乐器的音乐风格,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典时期的弦乐器改进在古典时期,弦乐器的改进继续进行。

最著名的是大提琴的出现。

大提琴是小提琴的低音版本,它的音域更低,音色更加浑厚。

大提琴成为了交响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音乐增添了更加深情的色彩。

五、现代弦乐器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弦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钢琴是一种以弦乐器为基础的键盘乐器,它通过键盘上的键来控制琴弦的振动,产生音乐。

钢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成为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六、弦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在当代音乐中,弦乐器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电影配乐,弦乐器都能够为音乐增添独特的魅力。

弦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演奏者们能够通过琴弦的振动和弓的运动来表达出更加细腻和感人的音乐效果。

总结起来,弦乐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音乐发展的镜子。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古代乐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

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乐器的渊源历史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

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

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灿烂悠久古音乐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

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中国弓弦乐器起源

中国弓弦乐器起源

中国弓弦乐器的起源关于中国弓弦乐器的起源,当代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尚未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中国弓弦乐器起源于弹弦乐器筝、弦鼗和奚琴,这是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二是中国的弓弦乐器由阿拉伯或印度传入中国的观点;三是中国的弓弦乐器是由先秦时期的击弦乐器筑演变而来的观点。

持第一种观点即“中国弓弦乐器起源于弹弦乐器”说的主要代表有萧兴华先生(见发表于《乐器》1981年第6期的《我国拉弦乐器的产生和演变》)和朱岱弘先生(见发表于《中国音乐》1984年第2期《我国弓弦乐器的源流考》);持第二种观点即“中国弓弦乐器西来”说的,主要有中国学者周菁葆先生(见发表于《中国音乐》1987年第3 期的《胡琴的演变》)和日本的学者林谦三先生(见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东亚乐器考》)、岸边成雄先生(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版《伊斯兰音乐史》)及田边尚雄先生(见《东洋音乐史》);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项阳先生(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中国弓弦乐器史》)。

中国的弓弦乐器从共鸣体的形制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唐代出现的轧筝为代表的共鸣体呈长方形的弓弦乐器(此类乐器中国目前已很少有使用),第二类是唐宋时期出现的胡琴类弓弦乐器。

其中胡琴类弓弦乐器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唐代出现的奚琴(嵇琴)为代表的共鸣体呈圆筒形、琴杆呈细棒状的弓弦乐器(发展到目前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弓弦乐器),另一类是以北宋至元代时出现的形制如火不思、琵琶的胡琴、二弦为代表的弓弦乐器(发展到目前流行于内蒙古的马头琴和新疆的萨他尔等弓弦乐器)。

唐代出现的轧筝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始祖。

轧筝在宋代时也称为秦,宋代曾三异的《同话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世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筝以一名为二物。

”《元史·礼乐志》中记载:“,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轧筝的琴体的基本形制呈半圆弧状,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发一音,演奏方式有坐着或站着或边走边演奏。

拉弦乐器 历史

拉弦乐器 历史

拉弦乐器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拉弦乐器是一种通过拉动琴弦发出声音的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类型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拉弦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

在埃及神庙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像琵琶和竖琴这样的拉弦乐器。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拉弦乐器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用来伴奏舞蹈和戏剧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弦乐器的形态和种类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弦乐器开始被用于教堂音乐中,成为宗教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拉弦乐器逐渐成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的重要角色。

在16世纪的意大利,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和琵琶成为了贵族最喜爱的拉弦乐器之一。

而在法国,小提琴逐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拉弦乐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拉弦乐器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革新。

19世纪的工业化生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拉弦乐器,从而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在20世纪,随着音乐录音和广播的普及,拉弦乐器的音乐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拉弦乐器逐渐成为了音乐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的音乐世界中,拉弦乐器依然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工具。

小提琴、大提琴、吉他、古筝等各种拉弦乐器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古典音乐会、民族乐队还是流行音乐演出,拉弦乐器都是参与者们心中的珍宝。

拉弦乐器的历史可以说是音乐发展史的缩影。

从古埃及到今日,拉弦乐器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拉弦乐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459】第二篇示例:拉弦乐器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各种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拉弦乐器通过弦线的振动来产生声音,这种声音有时会被认为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拉弦乐器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庆典活动和娱乐表演中。

下面我们将探讨拉弦乐器的历史,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

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

74李晓菲: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李晓菲(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重点学科一般项目“新疆民族弓弦乐器与西洋弓弦乐器的研究比较——以艾捷克与小提琴为研究对象”(XJEDU060116C0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艾捷克,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弓拉弦鸣乐器,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以及伊朗、伊拉克等乌兹别克族有着比较广泛的使用,展示出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特征。

【关键词】新疆;弓弦乐器;艾捷克中图分类号:J6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74-01弓弦乐器,是一种由弓与弦组成的乐器,在使用时弓擦奏琴弦,发出声音的弓奏弦鸣乐器。

关于弓弦乐器的起源问题,在当前音乐乐器理论研究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弓弦乐器起源于弹弦乐器筝、弦鼗和奚琴等,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学者占大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弓弦乐器是由外部传入的,主要外部传入对象包括印度、阿拉伯等地区。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弓弦乐器,是在先秦时期,由击弦乐器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本文在研究中通过参考相关的研究学者的研究结论,对弓弦乐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艾捷克和小提琴的起源进行深入探讨。

一、艾捷克弓弦乐器起源研究乐器的起源问题,主要依靠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记载进行研究。

不过对于像艾捷克这样年代比较久远的弓弦乐器,其起源问题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不少文献的记载也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

艾捷克,是一种弓弦拉鸣乐器。

在公元八九世纪前,中国已经存在使用竹片擦奏方式进行演奏的弦乐器,因此,弓擦奏法的发展普及,并不是有多么遥远的历史。

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1986),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1987)两本研究著作中,都认为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代伊朗地区的卡曼恰。

最先传入中亚地区,然后,经中亚地区,大约在公元14世纪左右传入我国新疆喀什地区。

拉弦乐器 历史

拉弦乐器 历史

拉弦乐器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拉弦乐器是一种通过拉动琴弦产生声音的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拉弦乐器在世界各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拉弦乐器,例如古典吉他、古筝、二胡等。

拉弦乐器最早出现在古代的中国和印度,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弓弦方式演奏的乐器。

这些古代的拉弦乐器主要由动物的筋膜和树木制成,被称为“弦庐”。

在中国的古代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就是古筝和二胡。

古筝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拉弦乐器之一,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力乐器。

古筝有着丰富的音域和华丽的演奏技巧,在中国古代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筝的琴弦是用丝线或丝绒制成的,共有21根琴弦,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另一种中国的拉弦乐器是二胡,古代称之为“胡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拉弦乐器之一。

二胡有着独特的弓弦方式,在演奏时需要使用两根大拇指来拉动琴弦,产生出清脆悦耳的音乐。

二胡演奏技巧繁多,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除了中国,拉弦乐器在欧洲和中东地区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古希腊神话中就有提琴(lyre)的记载,古罗马人也使用拉弦乐器来演奏。

在中世纪的欧洲,提琴被广泛用于教堂音乐和宫廷音乐,成为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琴作为弦乐器的代表性乐器,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在中东地区也有着丰富的拉弦乐器传统。

阿拉伯世界中的乐器包括乐器、麦克希扬(Oud)和桑拿(Santur)等,这些乐器都是通过拉弦方式演奏的,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风格。

在中东地区,拉弦乐器被广泛用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古典音乐等各种场合。

拉弦乐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乐器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拉弦乐器在音色、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和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

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

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摘要:艾捷克是一种新疆民族的传统弓弦乐器,也被称为“艾捷克”琴。

它外形类似于胡琴,但在结构和演奏方式上略有不同。

通常有两根弦,弦线多用马尾或牛筋制作。

在演奏艾捷克琴时,乐手将琴放在膝上或地面上,用琴弓拉动弦线发声。

这种乐器在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民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音色悠扬、独特,常用于演奏民歌、舞曲和古典音乐。

艾捷克的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见证了新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疆民族;弓弦乐器;艾捷克艾捷克琴是一门传承千年的音乐艺术,琴弦之声如潺潺流水,如飘飞的云彩,充满了大漠风情与牧民生活的诗意。

在维吾尔族的节庆和庆典中,艾捷克琴更是常常扮演着主要角色,为人们带来喜庆和祝福。

在当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了解和欣赏维吾尔族的艾捷克音乐,不仅是对新疆地区多元文化的尊重,也是拓展音乐视野、感受世界多样性的绝佳途径。

让我们一同走进艾捷克的音乐之旅,领略这门古老乐器所传递的无穷魅力。

一、艾捷克弓弦乐器起源(一)艾捷克的名称与来历艾捷克(艾捷克琴)作为一种传统维吾尔族弓弦乐器,起源于中国新疆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虽然关于艾捷克的确切起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它与新疆地区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族交流密不可分。

由于新疆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影响,艾捷克弓弦乐器的名称和起源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二)艾捷克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艾捷克作为一种传统弓弦乐器,起源于古老的维吾尔族社区。

维吾尔族是中国新疆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中,新疆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流场所,不同民族和文化在这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艾捷克琴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得以诞生并传承发展。

另一方面,艾捷克弓弦乐器最早出现在维吾尔族的牧民社区,它是牧民们用来娱乐和宴请客人的一种乐器。

目前,艾捷克在维吾尔族社区中逐渐得到认可和喜爱,已成为重要的民间乐器之一。

乐器演讲稿(范本)

乐器演讲稿(范本)

乐器演讲稿乐器‎演讲稿‎从中国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中我们知道,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乐器演‎讲稿。

打击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鼓、磬和钟的传‎说。

《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

‎。

传说中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有土‎制的鼓、石制的磬‎和陶土制的钟。

这‎一时期的管乐器有‎骨制的骨笛、芦苇‎编制的苇籥和陶土‎制的埙。

原始社会‎时期的乐器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当时乐器的形制和‎发音都非常简单和‎原始。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时,乐‎器的种类已有好多‎种,其中有打击乐‎器鼓鼗、铃、磬、‎编磬、钟、编钟、‎缶等等,吹奏乐器‎有埙、籥、言(大‎箫)、龢(编管‎吹奏乐器,小笙的‎前身)。

到西周时‎期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弹弦乐器‎琴和瑟也已产生。

‎按制成乐器的不同‎材料来分,当时的‎乐器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不‎同材料做成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称为八音。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十二律的音律体系‎已完成,七声音阶‎已开始使用。

至春‎秋战国时期又产生‎了一些新型的乐器‎,主要有弹弦乐器‎筝,击弦乐器筑和‎吹管乐器笛,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吹管‎乐器排箫、羌笛和‎弹弦乐器箜篌、琵‎琶等。

到这时,中‎国除了弓弦乐器外‎的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都‎已产生。

弓弦乐器‎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始于‎唐代,《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

‎。

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过轧筝、嵇琴、‎奚琴、胡琴、二弦‎等弓弦乐器的名称‎。

就一般的乐器发‎展史来看,最早产‎生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然‎后出现的是弦鸣的‎弹拨乐器,最后出‎现的才是弦鸣的弓‎弦乐器。

远古的原‎始人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棒‎之类的东西打击一‎些不同的石块、陶‎土等固体物质会产‎生音高不同的声音‎,同时吹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芦苇‎管之类的管子、动‎物的骨头或陶土制‎成的某些器皿时也‎会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音调很简‎单的原始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民族乐器与他们的远亲

民族乐器与他们的远亲

民族乐器与他们的远亲民族乐器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独特音乐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在人类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民族乐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音乐表达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在研究民族乐器的人们也不禁会好奇,这些乐器背后是否拥有什么远亲,或者说,它们是否有其他乐器的远亲在世界其他地方广泛存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民族乐器与他们的远亲关系。

第一类远亲:古老的弦乐器古老的弦乐器是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音质在各族群中广泛存在。

在民族乐器中,弦乐器的形态也是非常多样的,诸如中国的二胡、古琴,印度的坎巴、萨鲁德,土耳其的萨西,非洲的科拉等等。

这些古老的弦乐器在形态和演奏方式上各有不同,但它们似乎又有相似的祖先。

古老的弦乐器的远亲应该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弓弦乐器,人们通过拉紧弓弦,用弓弦摩擦弓杆,发出声音,这就是最原始的弦乐器。

据考古学研究,通过考古发掘的一些弓弦乐器化石,证明了人类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开始使用弓弦乐器。

在后来的发展中,弓弦乐器逐渐演变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古老弦乐器,如古埃及的折弦琴、中东的拉比琴、印度的坎巴等,都是古老的弦乐器的远亲。

敲击乐器是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成分,它们通过击打或摩擦来发出声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形态。

在不同的文化中,敲击乐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可以用来节奏,可以用来打击,也可以用来传达情感。

在民族乐器中,敲击乐器的形态非常多样,如中国的锣、鼓,非洲的鼓,印度的铃铛和打击乐等。

这些敲击乐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以敲击或者摩擦来发出声音的。

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与敲击乐器相似的乐器存在,这些乐器都可以被称为敲击乐器的远亲。

吹奏乐器在世界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是用人的气息来推动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乐器。

在各种音乐文化中,吹奏乐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

在民族乐器中,吹奏乐器的形态也是非常多样的,中国有笛子、唢呐、葫芦丝,印度有长笛、圭特、樱桃丝,非洲有长号、圆号,南美洲有蝴蝶谱,这些吹奏乐器在形态和音质上都各有不同,但它们也有远亲。

辽西奚人发明我国拉弦乐器二胡

辽西奚人发明我国拉弦乐器二胡

辽西奚人发明我国拉弦乐器二胡□刘雨晴/本报记者/张颖在明朝绘画《麟堂秋宴图》中可以看到,当时二胡的形状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非常接近。

“二胡”在国人心中的分量,就如同小提琴在欧洲人心中的地位一样。

但是,“二胡”却不是中原文化的产物,它出自我国北方古老少数民族库莫奚。

“二胡”在隋唐时期被称作“奚琴”,也叫胡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

辽西库莫奚人发明了二胡的祖先库莫奚作为宇文鲜卑的后裔,有关它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公元388年(北魏登国三年)。

自从宇文鲜卑被慕容皝攻破后,史书上对库莫奚族这一族群开始有了不间断的记载。

直到13世纪其族名才消失,在历史上延续了近千年。

朝阳市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土地管理办主任谭国武曾对该民族历史进行过深入研究,在翻阅了大量史料和进行实地考察后,他得出结论:库莫奚在隋唐时期一直活动在我省朝阳市及其周边地区。

对库莫奚族进行追溯,发现其源出东胡,为宇文鲜卑的后裔,它与后来的契丹族是“异种同类”的关系。

北魏登国年间与契丹分离后,各自形成为一族。

谭国武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拉弦乐器“二胡”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二胡”并不是中原的产物,它的祖先是生活在辽西地区的库莫奚人发明的“奚琴”,又称胡琴。

早在唐朝时期,奚人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摩擦而发音,声韵铿锵。

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至晚在元代已有了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

谭国武说,“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奚族是一个与契丹唇齿相依、共为始终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顽强地生存了近千年,同契丹一起创造了辉煌的辽文化。

由于其处于臣属的位置,被光芒万丈的契丹人掩盖了。

”据《魏书·库莫奚传》载,“(库莫奚)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

松漠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以西的松林和今翁牛特旗以东的沙漠之合称。

据此可知,奚人早期活动区域应在松漠之南,即今天的努鲁儿虎山周围地区,也就是今天朝阳市及其周围地区。

因此才有“窜匿松漠之间”的说法。

悠扬的弦音

悠扬的弦音

悠扬的弦音导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悠扬的弦音更是其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在人类演化的进程中,弦乐器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体验。

这篇文档将带您深入了解悠扬的弦音的魅力、历史背景和不同种类的弦乐器。

弦乐器的历史弦乐器在人类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弓弦、竖琴等简单的弦乐器演奏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化对弦乐器的发展和演奏技巧进行了不断改进。

例如,中国的古琴、西方的小提琴等都是弦乐器的代表。

古代弦乐器最早的弦乐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时期,当时人们使用弓弦和竖琴来演奏音乐。

这些乐器在古代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弦乐器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演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弦乐器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一些重要的弦乐器被创造出来,例如大提琴、中提琴等。

这些乐器逐渐成为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引领了音乐发展的潮流。

现代弦乐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弦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都得到了重大突破。

现代的弦乐器制作使用更高级的材料和工艺,演奏技巧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些创新使得弦乐器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例如交响乐、爵士乐等。

弦乐器的分类弦乐器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如制作材料、演奏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弦乐器分类:按制作材料分类•木制弦乐器:例如古琴、吉他等。

•金属制弦乐器:例如钢琴、电吉他等。

•复合材料制弦乐器:例如碳纤维弓、电贝斯等。

按演奏方式分类•弓奏弦乐器:例如小提琴、中提琴等。

•拨弦弦乐器:例如吉他、古筝等。

•打击弦乐器:例如钢琴、手风琴等。

按音域分类•高音弦乐器:例如小提琴、中提琴等。

•低音弦乐器:例如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弦乐器的魅力弦乐器作为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以下是一些弦乐器的独特之处:深情的音色弦乐器的音色通常被形容为深情、温暖和富有表现力。

这种音色可以使人们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让人们陶醉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出现的弓弦乐器可能出自中亚,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印度和中东。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现于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

它在意大利文中称为“violino”,意为“小的中提琴”。

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没有保存至今的实物。

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条弦,由此推断,小提琴最初的制作者可能借鉴了其它早于小提琴的乐器,比如中世纪三弦琴(Rebec),这种琴自10世纪开始出现并被使用,它自身源于阿拉伯的雷贝琴(Rebab)。

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 Jambe de Fer 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

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亚·阿玛蒂(Andrea Amati)应美第奇家族之请制作于1555年。

阿玛蒂是当时著名的拨弦乐器制作师,他有一套严格的制作流程来保证他作品的精致优雅。

不仅如此,他还率先将拱形结构引入拨弦乐器的制作中,据他所知,拱形结构能明显提升拨弦乐器的音色与听感。

当时鲁特琴(Lute)在贵族中很流行。

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种与鲁特琴类似,但能用于街头演奏的乐器,故尔向安德雷亚·阿玛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

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命令阿玛蒂组建了一只完整的弦乐队,这便足以说明当时小提琴的热度。

据琴身所标明的日期来看,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雷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作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na)。

而至今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应该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制作的“弥赛亚”(Le Messie),也作“Salabue”,这把琴现藏于英国牛津的Ashmolean 博物馆。

从16世纪到18世纪最著名的制琴师有:∙阿玛蒂家族(意大利),包括:安德雷亚·阿玛蒂(Andrea Amati)(1500-1577),安东尼奥·阿玛蒂(Antonio Amati)(1540-1607),基罗拉摩·阿玛蒂 I(Girolamo Amati I)(1550-1630),吉罗拉莫·阿玛蒂 II(Girolamo Amati II)(1649-1740),尼科洛·阿玛蒂(Nicolo Amati)(1596-1684)∙瓜奈里家族(意大利),包括:安德雷亚·瓜奈里(Andrea Guarneri)(1626-1698),曼图阿(意大利北部城市)的皮埃特罗·瓜奈里(Pietro of Mantua)(1655-1720),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Joseph filius Andreae)(1666-1739),(威尼斯的)皮埃特罗·瓜奈里(Pietro Guarneri)(1695-1762),朱塞佩·瓜奈里·德尔·杰素(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家族(意大利克雷莫纳)。

∙雅各·史坦纳(Jacob Stainer)(1617-1683)(蒂罗尔地区)[编辑]结构小提琴的结构(分解)小提琴的结构(正面)琴马(琴桥)f孔从上至下依次为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琴弓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琴弦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

琴身为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为金属丝;琴弓由马尾毛制成。

琴身o back 背板:琴身背部的硬木o bass bar 低音梁:靠琴马低音脚一侧纵向粘在面板里面o bee-sting 蜂针:饰缘伸入琴角,经过斜接缝的黑色部分o bottom block 尾木o bouts 段:小提琴两侧的弧形部位;琴颈末端外弧为上段,腰部内弧叫做中段或C段,琴尾部外弧为下段o chin rest 腮托o endpin 尾柱o eye 眼:琴头外侧部件,一圈螺旋形上升的终止点o f-holes f 孔:又叫音孔,面板每一侧的 f 形开口o fine-tuner 微调钩o fingerboard 指板o front 面板o mortice 榫眼o neck 琴颈o neck block 琴颈木o ribs 侧板(琴框)o saddle 尾枕o scroll 琴头o soundpost 音柱:在琴马高音脚一边,垂直立在面板和背板之间o table 琴板o volutes 旋首:琴头的螺旋形部分∙琴弦系统o bridge 琴马(琴桥):支撑琴弦的薄木片o nut 弦枕:保持琴弦位置的木块o peg 弦轴:拉紧琴弦o pegbox 弦轴箱:琴颈上挖空的部位,以使四个弦轴穿过o tailpiece 系弦板(拉弦板、弦总),系琴弦的硬木o tailgut 弦尾绳:将系弦板挂在尾柱上的羊肠线或尼龙绳∙琴弓演奏帕尔曼在演奏中小提琴有四根弦,从粗到细的定音依次是G、D、A、E。

每一根空弦之间相差的音程都是纯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两个八度左右。

小提琴能自如地演奏音阶,音程跳动和各种装饰音,熟练的演奏者可以在速度允许的情况下演奏半音阶。

在速度不快的情况下,小提琴还可以演奏双音,较容易演奏的有:大六度(major 6th),小六度(minor 6th),减七度(deminished 7th),大三度,小三度。

比较困难的有:纯四度,增四度,增五度,减五度,八度,大二度。

演奏有困难的双音有:小二度,纯五度。

在把位和空弦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小提琴还可以演奏3个音或者4个音组成的和弦。

并能轻松演奏各种调的音乐作品.除了用常规的弓法来演奏外,小提琴还可以用拨奏(Pizzicato),跳弓(staccato),击弦,加弱音器等色彩性奏法来表演。

特别的情况下,小提琴还可以通过改变定弦音高来获得特殊的音色色彩。

这时,小提琴声部的乐谱就要进行移调处理。

小提琴的每一根弦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经常标明单独用某一弦来演奏,来呈现不同的风格。

小提琴的音色具有人声的特点,演奏灵活,携带方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也可以作为节奏乐器来使用。

无论是在管弦乐队中还是在喜爱音乐的人家中,小提琴都成为一件不可取代的乐器,被人称之为乐器中的皇后。

著名小提琴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朱塞佩·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约翰·斯塔米茨(Jan Václav Antonín Stamic,1717-1757)∙利奥波德·莫扎特(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1719-1787)∙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尼可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路易斯·施波尔(Louis Spohr,1784-1859年)∙亨利·维厄当(Henri François Joseph Vieuxtemps,1820-1881)∙爱德华·拉罗(Édouard-Victoire-Antoine Lalo,1823-1892)∙约瑟夫·约阿希姆(Joachim József,1831-1907)∙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 – 1880)∙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1844-1908)∙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 1845-1930)∙欧仁·伊萨伊(Eugène-Auguste Ysaÿe,1858-1931)∙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乔治·埃内斯库(Georges Enescu,1881—1955)∙雅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内森·米尔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约舍夫‧哈西德 (Josef Hassid,1923-1950)∙列奥尼德·柯岗(Leonid Kogan,1924—1982)∙米高·拉宾 (Michael Rabin,1936—1972)∙萨尔瓦托雷·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约翰–杰克·康投侯福(Jean-Jacques KANTOROW,1945—)∙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平夏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1948—)∙安娜-苏菲·穆特 (Anne Sophie Mutter, 1963—)∙约夏·贝尔(Joshua David Bell,1967-)∙枸丹·尼柯利奇 (Gordan Nikolitch , 1968—)∙张莎拉∙盛中国∙薛伟∙马思聪∙西崎崇子∙吕思清∙陈美∙林昭亮∙胡乃元∙郑京和∙斯菲特麟·卢塞夫(Svetlin ROUSSEV, 1976—)∙黄蒙拉 (Mengla Huang, 1980—)∙李传韵 (Chuanyun Li, 1980—)∙爱莫瑞·科透 (Amaury COEYTAUX, 1984—)∙吴迪 (Di Wu, 1987—)∙梁美沙 (Mi-Sa YANG, 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