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最新精选】【79页精品】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doc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日出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魅力(mèi)萧瑟(xiāo sè)陡壁(dǒu)弥漫(mí)绯红(fēi)朦胧(ménglóng)泛滥(làn)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簇拥(cù)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4、互动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描写,如“一线微光”“金光四射”等。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美文——《泰山日出》。
2.课文朗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表现出文章的美感。
3.内容感知同学们,请简要介绍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泰山日出的特点。
4.分析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课堂讨论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对泰山日出如此赞美?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6.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泰山日出》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了作者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泰山日出》,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美点欣赏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3.写作方法探讨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写作方法的?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
4.观察自然景物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曾经观察到的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5.小组讨论同学们,结合我们所学,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文章的美,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美。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泰山日出》,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黄山日出》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对比分析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课《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态度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日出?能否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日出?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绘日出的文章,感受作者对日出的独特情感。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a.分析文章开头,了解作者为何要写日出。
b.分析文章中对日出的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
c.分析文章结尾,理解作者对日出的感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
2.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尝试写作描绘日出的文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尝试写作描绘日出的文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不应是一切都靠教师“给予”,应启示学生,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所以,要创设必要的情形,要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要大量迁移等.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浑厚仁慈、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教学假想: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
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浑厚仁慈、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浑厚准确,很有表现气力。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气力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营养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
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情。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样乐事。
教学进程: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安排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浏览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浏览课文,知道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4.指定学生二人朗诵课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蜘蛛》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蜘蛛?对蜘蛛有什么印象?(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蜘蛛的课文,看看作者对蜘蛛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辅导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对蜘蛛的哪些特点进行了描写?4.学习描写方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蜘蛛的生动描写。
(2)教师讲解比喻句的作用和特点。
5.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对作者对蜘蛛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6.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蜘蛛》,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感悟,我们对蜘蛛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关注身边的动物,尊重生命。
第二课时:《猫的天堂》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蜘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猫的课文。
(2)请同学们谈谈对猫的印象。
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辅导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对猫的哪些特点进行了描写?4.学习描写方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作者对猫的生动描写。
(2)教师讲解拟人句的作用和特点。
5.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对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6.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关爱动物的。
7.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猫的天堂》,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感悟,我们对猫有了更深的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及其对齐王的启示。
1.3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邹忌的智慧与勇气。
3.2理解敢于直言、善于纳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背诵和理解。
1.2邹忌的讽喻技巧及其对齐王的启示。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入话题。
1.2学生分享对邹忌和齐王的了解。
2.课文阅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成语和修辞手法。
3.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3.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邹忌讽喻齐王的语句。
4.分析邹忌对齐王的启示4.1学生思考邹忌讽喻的目的和意义。
5.小组合作活动5.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类似的讽喻故事。
5.2各组汇报设计的故事,全班讨论并评价。
6.成语接龙游戏6.1教师引导学生玩成语接龙游戏,巩固课文中的成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邹忌的讽喻技巧和对齐王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课文中的成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邹忌的智慧。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成语和修辞手法,如“门庭若市”、“左右逢源”等。
2024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
教学难点:1.齐王的纳谏态度及其意义。
2.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
请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请大家分享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对邹忌和齐王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根据段落层次,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深入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邹忌讽喻齐王的语句,分析其讽喻技巧。
2.邹忌是如何一步步引导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
3.齐王在面对邹忌的讽喻时,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文章主旨有何作用?四、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义何在?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借鉴。
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以“如何讽喻他人”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了邹忌的讽喻技巧。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别人给我们提出意见的情况呢?他们是怎样说的?我们又是如何接受的?生1:有时候朋友会直接指出我的错误,虽然有点尴尬,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课《日出》的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日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导入,展示日出美景,引导学生说出对日出的感受。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描绘日出的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5.拓展延伸学生模仿课文,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日出美景。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强调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写一篇描绘日出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描绘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有些地方讲解不够详细,需要进一步改进。
六、教学资源1.课文《日出》2.多媒体课件3.生字词卡片4.短文写作素材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书写规范。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3、内化与迁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
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
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
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
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
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日出》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课文《日出》的基本内容及其语言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独立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日出》。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题。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挖掘作品内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体会作品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日出》,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日出》教案深入剖析,带您领略文学魅力,掌握教学要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方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版]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650457de80d4d8d15a4f8f.png)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仰望苍穹1 日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
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
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
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
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③描写也要细致。
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
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
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
如: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在一瞬..的/云天....,面对着/弥漫....,或是站在/大海岩头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来到人间。
..怎样一起..、光明这线/红.得透亮../一直向上冲....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这时..,如同沸腾../一下抛溅..,闪.着金光..的溶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出来的/一刹那。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分解,每一章节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
教材目标1. 通过研究本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辅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章:标题- 教学目标:理解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会选择和撰写合适的标题。
- 教学重点:理解标题的作用和构成要素。
- 教学难点:学会撰写与文章内容相符合并有吸引力的标题。
第二章:内容提要- 教学目标:学会提取文章的核心内容和要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教学重点:学会提取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细节与主题的关系,提取核心信息。
第三章: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推理推断。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依次类推,对每一章节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详细说明)教学评价为了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主动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题和写作作业等。
3. 考试或测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的概要内容,详细的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白洋潮》word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白洋潮》word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洋潮》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并欣赏作者郁达夫如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出浙江桐乡白洋淀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风情。
详细内容涉及:文本整体感知、语言特色分析、关键句子深入解读以及文章结构剖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白洋潮》所描绘景色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品味语言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独特视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语言特色和情感内涵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对自然美感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洋淀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关注,进而引入本课学习。
2. 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关键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具有特色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并进行小组讨论。
5. 精讲精读: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中心:白洋潮左侧:关键词汇(如:波澜壮阔、渔舟唱晚等)右侧: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底部: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白洋潮》内容,写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短文。
答案:略2. 拓展作业:收集有关白洋淀资料,解其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白洋潮》,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神奇和作者情感表达。
课后,我将反思教学过程中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关注身边自然环境,学会用心感悟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导入新课二、例题讲解在讲解例题时,我会挑选文中几个具有代表性句子,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分析其修辞手法、用词特点和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景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1.3学习陶渊明的写作风格,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2.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欣赏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培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3.2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陶渊明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2.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2感受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脉络。
2.分析陶渊明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桃花源的认识。
2.讨论陶渊明隐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认为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搜集关于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名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泰山日出》名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云海》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天上的街市》说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阳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教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日历》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蚂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每天诞生一次》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宁格勒的树》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蜘蛛》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教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说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望庐山瀑布水》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水》、《瀑布像大人似的》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白洋潮》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钱塘江的夜潮》《水之歌水之思》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孔孟论学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黄生借书说》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论读书》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书八得》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静默草原》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下雨天,真好》教案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下雨天,真好》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雨夜奇袭》说课稿及教案。
2024年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白洋潮》word精彩教案

2024年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白洋潮》word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洋潮》。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白洋潮》,学习作者通过对白洋潮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主题,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白洋潮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句解析课文,讲解修辞手法。
c. 举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白洋潮》2. 主题:对自然的赞美3. 重点:修辞手法4.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题,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
3. 板书设计中关于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展示。
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目标中关于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1. 讲解课文时,详细解析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其美感。
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宁静与美丽。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草原的宁静与美丽。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如何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2.邀请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
(二)课文朗读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绘,品味作者的语言之美。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草原风景画。
2.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学生的草原风景画,邀请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如细腻、生动等。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课文情感。
(四)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文中所感受到的情感。
2.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发学生共鸣。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短文作品,邀请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二)拓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草原的文学作品。
2.学生分享阅读体验,交流心得。
(三)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草原生活。
2.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草原的美丽与宁静。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
2024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生字词和词语理解。
2.课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课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
2.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文背景。
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时指导。
3.词语理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4.感知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5.修辞手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课文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篇章结构教师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3.深层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进行思考。
4.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仿写。
5.课堂讨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6.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课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拓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
3.作业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后作业,进行点评。
4.学生互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5.课堂小结第四课时2.读写结合教师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5.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
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那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
这时蝉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学习《蝉的地穴》1、蝉的地穴考察(2-7)思考: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写的?(1)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位置:阳光曝晒的道路上。
(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2、地穴为什么不为坍塌?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3、关于“金蝉脱壳”: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
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7-9节明确: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那么你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看最后附表),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妙处?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五、语言特色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
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
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
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六、深入剖析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
”“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
”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如(17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
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还有(末节)“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
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七、作业:写一种昆虫或动物。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5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