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杨国强
杨国强谈甲午乙未之际的国事与帝王家事课件
杨国强谈甲午乙未之际的国事与帝王家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一身承当了战争与议和两重责任的李鸿章在朝野之怒号中退出了权力的中心。
清流群起,在追究战争与议和的因果中走向除弊变法。
但这个过程又与深宫里的母子不和相纠缠,遂使开新、守旧之争与帝党、后党之争错杂交叠,从而使这段历史往往面目不甚分明。
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国强先生深入剖析了这场由家事、国事的纠结造成的朝局混乱,以说明由清流派群体主导的变法“自其初起之日起便不能不捆缚于两种君权的起伏分争之中,并在起伏分争里常常顾此失彼”的不由自主。
1894至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士林中曾出现变法自强的时潮,然而,同一个时间里发生的帝党和后党之争,又在使变法失其本旨而走向混沌,两者之间的这种纠葛,其故安在?杨国强:从甲午年六月到乙未年三月,中日之间的战争与议和牵动朝野,使甲申(18 84)之后便少见群鸣的清流在“大野招魂哭国殇”的召聚和动员之下一时重起,以议战议和为共有的题目再现其群体的激越与高亢。
与甲申年的中法战争里政府摧折清流相比,则此日的朝局已是战争淘汰了久作疆臣领袖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也淘汰了军机处里“专魁柄”的孙毓汶和徐用仪。
时人谓之“合肥罢权,孙、徐罢政”。
之后,是兼任师傅的翁同龢对于皇帝积久而来的影响,在时局的推引里成了枢府里的重镇;在京师之外,则是居长江中游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士林清望所归,正骎骎乎继李鸿章之后而有领袖疆吏之势。
他们都出自清流,亲近清流和引重清流,与此相对称,便是甲午年重起的清流一开始便已不同于甲申年间,其合众汇聚而彼此呼应,既上达九重又四播天下,并在上达和四播中席卷了京城内外的士林。
这个过程由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开始,又在沿波讨源中翻出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百般弊象,之后由除积弊而倡变法,一路越走越远。
在甲午之前的三十年历史里,清流与借西法以图自强的洋务常相扞格。
其共有的旨义大半都在守护中国之固有。
而此日倡变法,则清流议论之所指,已广涉武备、财赋、制艺、科举、庠序、官常、缙绅、漕运、人材、农事、水利、钞币、厘税、民智、心术,等等,并一归于“扫除更张”和“舍旧而图新”。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单选题1.五口通商后,茶叶出口大幅度上升。
同治六年(1867年),中国供给欧美国家茶叶总量约1.9亿磅,约占其消费总量的90%。
伴随茶叶出口大量增加,国内各地新辟茶园增多,植茶面积迅速扩大。
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 )A.中国逐渐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B.自然经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2.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3.“(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
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
……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刘永福D.左宗棠4.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为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等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
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
这主要表明当时( )A.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B.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C.清朝专制政治体制已病入膏肓D.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6.在南京,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满意地指出:“我相信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别处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一贴上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
”在湖广,张之洞断然下令:“已添重兵,出告示饬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
儒学与近代中国(2014.8.27)杨国强
儒学与近代中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儒学与近代中国”,这个暑期学校的主题是“儒学与传统社会”,我讲近代中国,则特定意义上讲的是传统社会的解体。
儒学与近代中国,我想说的是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西交冲,中西交冲本质上是两千年中国的历史经验与西方世界的交冲,是儒学与西方世界的交冲,而代表我们这个民族起而回应西方冲击的,从一开始就是儒学培养、哺育出来的知识分子。
这个过程多苦多难,曲折坎坷,在一百年之间既改变了士大夫,也改变了儒学。
我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从历史过程本身做一个概述。
以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这个过程的先后始末来说,西方人的冲击和中国人的回应,有两个关节点,一个在六十年代初期,一个在九十年代后期。
先说六十年代初期,就是英法联军从广东一路打到北京,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出逃,这个造成的是真正的震惊、震撼、震慑。
二十年前的鸦片战争是在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当时沿海就是边疆,炮火升起、湮灭,对整个中原、内地、京城、士大夫上层的冲击并不大,但六十年代英法联军造成的冲击,皇帝出逃,真正的震动,因为有了这种震动、震惊、震撼,所以中国人才会正视西方人,不是像鸦片战争时期,开口闭口英夷性同犬羊,用的是两千年历史经验里的夷夏之辨。
而后所看到的是什么呢?当时对西方人了解比较深入的代表性人物冯桂芬,他是清代探花,做过京官,后来长期在苏州做绅士,太平天国打到苏南,他逃到上海,跟西方人一起以民间西方的商家和中国的士绅的名义,联合建立中外会防公所,共同包围上海,所以他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当中比较早、深入认识西方的。
他讲两点:第一点,西方人到中国来,是不可摆脱的,不是像过去匈奴一样打过来可以打回去,“一夷灭,百夷不俱灭也;一夷灭,代以一夷狄,仍不灭也;一夷为一夷所灭,而一夷弥强,不如不灭也”;第二层意思,西方人同历史上的夷狄不一样,“诸夷不知三纲,而尚知一信”。
1这一点曾国藩和奕 也在自己的切身体会当中感受到。
奕訢当时《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北京,乘船南下,他给咸丰的奏折就讲到,“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似与前代之事稍异”。
嫁接的晚清近代化
嫁接的晚清近代化难点14 嫁接的晚清近代化晚清政府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不是中国社会母体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压迫下,将西方的近代化嫁接到中国来的.它经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个阶段,一波三折,未成正果,但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难点磁场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手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释之曰:前此之言变者,非能真变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集其大成,在于变官制.〞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看法和主张?(2)〝三十余年,创行新政〞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何时期的何种运动?(3)结合教材试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屡见败衄〞.(4)材料作者论述变法之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评之.2.()概括说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及其特点,据此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案例探究1.()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具有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知识依托: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作用.错题分析:解答此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种观点都支持,哪种都说不清理由;或者只说某种看法而不说理由.解题方法与技巧: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本题的特点,本题属开放型试题,无论支持哪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给分,更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理由要充分,所举史实要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答案: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清朝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是为国富强;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2.()〝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持和扩大他们的权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A.新政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B.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C.新政增加了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已形成高潮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文综试题的特点.知识依托:新政的目的.内容及结果.错解分析:解答此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B项,B项是新政的目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目的不能决定改革的结局,故B项是错误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主要说明清统治者推行新政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统一.究其原因,只能从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来分析.B项是新政的目的.C项和D项是新政的结果或影响,所以只能选A项,A 项则是从内容上分析了新政失败的原因.答案:A●锦囊妙计1.正确把握近代化概念.近代化不仅指经济问题,它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内容,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把握晚清政府近代化的背景.晚清政府的近代化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上,它的起步和发展是当时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西方近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3.坚持用生产力和实践标准来检验历史事物的方法,正确认识把握晚清政府近代化的局限性和历史作用.4.近代化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力问题,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真正谈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歼灭难点训练1.()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启蒙思想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用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A.观点正确B.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都一样C.观点错误D.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上就不相同4.()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A.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B.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5.()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A.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B.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C.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D.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6.()近代中国政治呈现爱国救亡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两大社会主要矛盾相互作用B.列强侵略不断加剧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7.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A.爱国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C.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D.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时代主流二.材料解析题8.()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9.()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比日本早,但步伐缓慢,始终没能实现近代化,试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语,如〝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变法之本……在于变官制〞等,从而使回答问题有了依据.答案:(1)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2)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3)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覆没和失败.(4)变法之本的核心是变官制,即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种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晚清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近代化所采取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等重大活动,把握这些重大活动的背景及结局,据此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时代特点和晚清政府近代化胎死腹中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行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特点:第一,先天不足.在资本上,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资金不足;在技术上,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在人才上,缺乏必要的科技.管理人才;在思想上,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思想观念制约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阻力大.中国近代化不仅面对着帝国主义阻挠.破坏,还有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决定了其进程缓慢.曲折.第三,中国近代化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侧重于经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侧重于政治,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3)认识:A.中国近代化一波三折,未成正果.B.要完成近代化,首先要完成民族独立.[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件重大影响的能力,A.B.C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主观意图,在客观上都产生了一定效果.维新变法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只能从社会影响来分析.答案:D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为了限制王权,而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成立皇族内阁,故选D.答案:D3.解析:此题为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在内容.目的.本质上加以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答案:D4.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客观把握历史事件,从近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能力.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帝制,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还在于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上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史的中国相对来说抛弃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答案:A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发展线索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也包含了对历史认识本质的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答案:A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社会发展本质的能力.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在这总特征下,一方面是历史的沉沦(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半封建化),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政治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救亡图存步步推进.答案:C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新阶段的突出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答案:D8.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论证题.审题的过程可分为三步:首先,此题的时间概念是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促成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审题,正确理解〝器物〞变革与〝制度〞变革的含义,并明确19世纪的〝器物〞变革指的是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答题过程中,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要从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方面说明结局及根本原因.答案:(1)观点正确,理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主要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进行了〝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2)因素:①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②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3)结局:戊戌变法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4)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行不通.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9.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在近代化过程中,中.日同途但不同归,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日两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决定的.依据两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和国际环境不难作出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客观上讲,清朝三次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甚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围绕近代化开展的探索与抗争,只是目的.方式.结果各有特色,需要认真分析.答案:(1)原因:①日本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超过中国.②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大,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要求参与政权;封建阶级内部分化,一些大名和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封建力量.③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则长期遭受西方侵略,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占居主导地位.(2)进程:①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近代技术和设备;创办新式学校,开创教育近代化的先河.②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维新运动兴起,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③20世纪初,清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鼓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⑤随着外国经济侵入及洋务运动展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近代交通事业发展.⑥外国文化侵入,西学东渐,使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进化论等观念逐步传播.西方的法律.社会制度也传到中国.民国初年议会的产生.共和制的建立.约法的制定等,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传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传统作者:刘悦斌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5期刘悦斌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在战时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准备北上“返故居,复旧业”,行前决定在昆明西南联大校址树碑纪念,委托文学院院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碑文。
我们知道,从19世纪中叶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每一次中国都遭受了屈辱的失败,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百年国耻,古老的中国又获得了新生,冯友兰先生有感而发,在碑文中感慨系之:“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冯友兰先生要向世人说明的是中华民族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历经磨难,但总能“挺得住”,渡过难关,浴火重生。
典故的由来和内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一组歌颂周文王的诗篇,开篇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大意是:周文王神灵在天,光明显耀。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新”。
这里的“新”,既可以作动词,表示“革新”,也可以作形容词,表示保持一种常“新”的状态。
我们知道,周的历史很悠久,故曰“旧邦”,商朝后期,周成为商朝属下的一个强大方国,臣服于商,但商对它并不放心,曾囚禁文王于羑里,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这时候的事。
文王回周后,一方面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扩张地盘,国力大增,到他儿子武王时灭了商朝,建立周朝。
可以说,周文王是商亡周兴的关键人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指周文王带领周这个“旧邦”崛起建立新朝的历史功绩。
后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形容中国虽然是个古国,但其使命却在于维新,通过改革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改革求变、求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第七章辛亥革命运动
临时政府北迁与孙中山解职
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国历史的转折
官制改革 1906.11 内阁、军机处仍旧,设外务部、度支 部、礼部、陆军部、法部、邮传部、理藩部、民政部、农 工商部、学部、吏部等11部。各部设一尚书、二侍郎,不 分满汉。 宪政机构: 考察政治馆(1906)-宪政编查馆(1907) “办理宪政一切编制法规统计政要各事项” 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9年后正式立宪法、开国 会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8
三 革命思想与舆论
东京与上海:大量革命书刊的出版发行 革命宣传家 章炳麟与《驳可以论革命书》 邹容与《革命军》 陈天华与《猛回头》、《警世钟》 蹈海英雄 《苏报》案及其影响 《苏报》及其舆论倾向 主笔章士钊 文字招祸 审判过程与沈荩案 结局与影响
第三节 同盟会及其革命活动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革命团体的建立 华兴会的成立 黄兴、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谭人凤、马福益 长沙起义流产 光复会的成立 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
临时参议院成立 1912.1.2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 革除陋习 树立新风 保障人权 保护实业 教育改革
三 南北议和
南北对峙之局 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 袁世凯的动机与策略 南北和谈与“北伐”的放弃
清帝逊位 1912.2.12 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 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仪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 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 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 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末新政与清代社会的圮塌
文事近录清末新政与清代社会的圮塌杨国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刊物《史林》去年第三期著文《清末新政:历史进化中的社会圮塌》,详尽评议了清末的十年新政,并且揭示出,正是这种改革导致了有清一代整个社会结构趋向解体。
文章说,庚子国难中西太后身受的惊吓,一面使她排外之心消而媚外之心长,一面又奇特地变成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启蒙,而后的痛定思痛,使一个极顽梗者在危势的逼迫下接受了她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于是有了一九○一年初“预约变法”的上谕。
这种逼出来的变法虽然既非自觉又非自愿,“但它终究以诏书的力量造出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使传统中国的文物制度在急匆匆的除旧布新中变得面目大异,其间最引人注目并牵动了万千官绅的是扩编新军、废止科举、筹备立宪、改革官制等等。
”效西法练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成为时务中的要目,而后每经一次失败的民族战争,这个题目都会在人心中放大,新式军人群体在新学家所鼓荡的尚武之风中备受推崇。
另一面,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大批读书人被抛到了旧轨之外,于是半为尚武半为生计,许多文场中人纷纷由书生而武夫。
在同一时期,从各类武备学堂毕业的知识分子与留日回国的军事人才也大批进入南北军界。
杨国强分析说,“朝廷为强兵而编练新军,但这个过程却与历史变迁中的社会分化与重组胶连在一起,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中一部分富有活力的人们由分散而聚合,在新军里结为一种有组织的群体,在尔后的历史动荡中,这些人又成了社会变迁的动因之一”。
与军制改作相比,育才兴学引发的一系列变革更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四十年中西交冲的创痛使国人由器物而见及人才。
一九○一年朝廷下诏设立学堂,两年后管学大臣会同张之洞奏定各级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至此而有了一种法度。
然而传统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与选官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以“肄习西学”为目的育才兴学虽以改革教育为宗旨,而一旦施行,则不能不与选官的科举制度相抵牾。
于是科举制度遂为一纸诏书所废。
浅论晚清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浅论晚清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吴 娜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中华法系几千年的君权与专制思想终于在晚晴时期内外交困的政治格局之下无以为继,法律移植成为晚清法律变革的必然方式。
法律作为一国社会状况的反映,由于中国封建法律传统的强烈抵制,晚清时期的法律移植最终只能“浅尝辄止”。
由此引发的关于如何解决法律移植的“本土化”的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晚清法律移植;法律本土化;法律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5-0136-02作者简介:吴娜(1990-),女,甘肃民勤人,甘肃政法法学院,法学硕士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法律近代化是指“法律从传统旧制到现代法制的一种运动”。
这一运动是从法律观念、法律价值体系和法律行为几个方面来展开,以使得法律适应近现代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法律近代化从时代角度上来讲,发生在晚清时期,在当时的形势要求之下,中国的传统封建旧法体制经历了一场近代化的洗礼。
中国的法制近代化是指中国法律打破中华法系的传统格局,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制接轨的一个过程与运动。
一、法律移植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必然途径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局势之下,想要通过对封建旧法体制大刀阔斧改革的方式完成法律的变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西方法律、政治思想的不断渗透和不少仁人志士的肺腑呐喊已经让学习西方先进法律成为此次法律变革的必然途径。
(一)法律移植对于法律近代化而言的合理性“法律移植”作为法律近代化的方式之一,学界对其含义的界定可以概括为:特定国家或者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则、制度,或者体例、内容的吸收和引进。
这些解释都体现了一个核心内容,即“都是指对他国(地区)法律的植入和吸纳”①。
追及法律移植发生的原因,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剖。
一方面在于,法律发展的共通性为法律移植提供了可能性。
法律作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工具,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
2024/9/12
37
2024/9/12
38
2024/9/12
39
2024/9/12
40
2024/9/12
41
2024/9/12
42
2、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3、对维新派自上而下改革的一点认识
2024/9/12
43
第三节、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析
2024/9/12
44
关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 几种不同观点:
“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 势难尽去,当奈之何?”
2024/9/12
48
康有为:“请皇上无去旧衙门,而惟增
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 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 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 禄,而新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 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 谤自息矣。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权,而待此 辈之大臣,亦只当如日本待藩侯故事,设华 族立五等之爵以处之,厚禄以养之而已,不 必尽去之也。”
康有为故居现已被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 湖,南邻西樵,区内环 境幽雅、鸟语花香,是 集旅游、教育、文物保 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 特色旅游胜地。
21
“烟雨西樵乍霁 开,三湖碧水映楼 台。追寻遗迹康南 海,不尽沧桑过眼 来。”这首诗生动 的重现了康有为在 西樵山白云洞三湖 书院苦求变法强国 之路的历史。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 不足,对他们存 在着幻想。
眼睛看不见人民群众,背后没有人民群众。
不敢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
2024/9/12
52
二、康有为的文化个性与 维新运动的失败
从戊戌变法看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从戊戌变法看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事件的发生是基于多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些重要变革。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的一场改革运动,它始于1898年戊戌年七月初五日,结束于1901年春天,历时三年左右。
当时的清政府内外交困、民众饱受苦难,社会矛盾激化,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反思传统文化和制度,以及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此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也激起了民众的抵制和反抗,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戊戌变法的原因分析戊戌变法的触发连续发生了事情。
首先,鸦片战争以后的各种运动和天灾人祸使清朝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生疾苦不堪其苦。
其次,包括洋务运动在内,早期的变法都没有取得多大成效,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反弹和政治动荡。
第三,清政府对被卷入的群众施行了严厉的镇压,这迫使一些进步派要求清政府走上变法之路,以减轻民众痛苦和社会不安。
最后,列强的争夺和压迫,使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受到威胁,使一些人惊觉国家面临危机,需采取紧急措施改革中国。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它所发挥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这次变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历史意义。
1. 推进社会变革,探求现代化戊戌变法是当时一种寻求现代化和推进社会变革的尝试。
尽管具体措施尚未能够实现到位,但改革运动的整个思想脉络已经开始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它积极参与来自欧洲和日本方面的思想和文化,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伟大的背景。
2. 激发民族自豪感在中国进行戊戌变法的同时,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实施包围和镇压,使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遭受严重损害。
中小学生假期阅读书单——历史篇
中小学生假期阅读书单——历史篇01、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另可阅读:钱穆《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美)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等。
)0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2019年。
03、(美)张光直:商文明,三联书店,2019年。
(另可阅读《中国青铜时代》。
)04、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三联书店,2018年。
(另可阅读《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转折与开展》。
)05、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06、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07、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08、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三联书店,2020年。
09、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另可读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
)10、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另可读:《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11、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20年。
(另可读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12、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增订本),三联书店,2018年。
(另可读《发现燕然山铭》、《海昏侯刘贺》、《海昏侯新论》等。
)13、葛剑雄:不变与万变,岳麓书社,2021年。
(另可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人口发展史》、《黄河与中华文明》等。
)14、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路(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另可读《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15、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
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那么接下来由为你推荐几篇优秀的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欢迎阅读。
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篇一 1.《水流过,星月留下:王鼎钧纽约日记》王鼎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22.《流放的老国王》(奥地利)阿尔诺•盖格尔著谢莹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3.《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杨国强著中华书局2014.124.《群山之巅》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015.《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唐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6.《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张志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17.《野蛮生长》盛可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01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篇二8.《童年时光》(南非)纳丁•戈迪默等著姜向明译漓江出版社2015.019.《零年:1945》(荷)伊恩•布鲁玛著倪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10.《路遥传: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厚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0111.《百年血脉》帕蒂古丽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112.《一战华工在法国》(法)马骊编著莫旭强译胥弋校吉林出版集团2015.01最值得读的二十本好书篇三13.《勇敢的天才: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从法国抵抗运动到诺贝尔奖的冒险历程》(美)西恩B﹒卡罗尔著孙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114.《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0115.《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法)阿莱特•茹阿纳著梁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116.《脉搏》(英)朱利安•巴恩斯著郭国良译译林出版社2015.0117.《海德格尔的危机: 纳粹德国的哲学与政治》(美)汉斯•斯鲁格著赵剑等译北京出版社2015.0118.《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19.《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日)冈田武彦著杨田译重庆出版社2015.0220.《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英)约翰•帕克著关立深译金城出版社2015.02。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读书笔记
文風清麗,筆法略顯鋪張,側重描摹衰世而少辨析西法,根本上還是由內向外探視的視角,但也通過豐富的 材料展現了衰世內部種種面相,值得一讀。
近代史诸名家吾最爱杨国强先生文风,实乃此论文程式化写作时代之一股清流,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先生处处 真知灼见,才学识均为上乘之选,功夫独步武林,后学望洋兴叹。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 新命和社会脱榫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困境
中国
世纪
延伸
世界
科举制度
旧邦
中国
历史 中国
理势
命
历史
重起
社会
政治
世纪
回澜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近年研究新题,涉及专题十四个。即:经世之学的延伸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起点,中国人的历史 经验和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19世纪后期中国的绅士和绅权,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丁戊奇荒”:19 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中西交通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 和被改造,中西交冲:晚清中国的传教与教案,晚清兵工业的起始与困境,甲午乙未之际:清流的重起和剧变。西 潮与回澜: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历史,近代中国的两个观念及其通贯百年的历史因果,历史中的儒学,科举制度 的历史思考,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与政治---《东方早报》访谈。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中国人的历史经验 和历史经验之外的
世界
经世之学的延伸和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起点
19世纪后期中国的 绅士和绅权
“丁戊奇荒”:衰 世里的天灾与赈济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 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 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
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思考:东南互保出现造成了什么影响? 中央权威严重削弱,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基础 落实
津保卫战——北京陷落——俄国侵占东北
南方:东南互保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 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 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 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 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 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
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
《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
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守: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深化拓展
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 政治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 经济 造了有利条件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 思想 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 教育 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
史料一 戊戌变法是一场肤浅的、短命的政治变革,但又是一次深刻的、意义
深远的思想启蒙。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试析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doc
试析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试析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导读:成了华夷思想,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和民族一律以“狄”、“戎”称之。
加之周边国家的臣服与被册封,更加巩固了中国“皇皇中华,四夷来朝”的地位。
古代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发明壮举,让世人惊叹,也让这个国度的炎黄子孙渐渐变得妄自尊大,士大夫阶级乃至普通的百姓都会产生一种天朝上国的民族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排摘要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国家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此,中国的法律制度也踏上了近代化的漫漫长途。
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理由,中国法律近代化走向了失败。
同一时期,与中国有着相似社会背景面对相似社会理由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律近代化取得成功,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本文将运用对比的方式对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过程进行比较,尝试探究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理由。
关键词中国日本法律近代化简介:张赛音,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2012级研究生。
1009-0592(2013)06-007-021848年的中国,被英国武力打开国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3年的日本,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被迫开放口岸。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资本主义都已经萌生并在缓慢发展,政府面对严重民族危机的同时,国内矛盾也一触即发。
有如此相似社会背景的两个国家为什么法律近代化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呢?深究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层面战争以前的中国,一直是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国家,自给自足,一贯奉行“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政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清朝建立统治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颁布禁海令,客观上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
虽然在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抵御入侵,兴办了一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包括官办和官督商办等模式,但是无论何种模式,企业的管理操纵完全由官方掌握,正如郑观应所说:“官督商办之局,实操在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背景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 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力量 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 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
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派力量小。
——郑观应《盛世危言》
维新思潮
照 片
姓名 著作
主 张 特点
共识
照
维新思潮
片
姓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著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新学伪经考》 《新民说》
译《天演论》
《仁学》
借经学、孔子, 兴民权;用进化 自由为体,民主 以自由平等观念
主 否定专制,传播 论阐述君主立宪 为用;“物竞天 批判专制君权、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三次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 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②③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
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
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办法;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⑤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朝经世文编新编续集》的序言称汇辑于其中的文字皆“明达之士忧时之作”。“明达”所指是判断事理的程度,“忧时”所指是关怀世务的程度。两者都因其切近社会而显示了一种观照社会的品格。因此,以十九世纪后期的《经世文编》比十九世纪前期的《经世文编》,显见得与这种“忧时”而“明达”的读书人笔下的题目之于古无征直接对应的,其实都是数十年之间西潮灌入的了无止境,以及中国社会在回应西潮灌入的同时身不由己的一变再变。在这个过程里,以“抚夷局”为前身蜕变而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先筦接中西,又最久地主持与“外国事务”折冲往来的全局,遂以其四十一年回应西潮的漫长生涯为实例,成了这种身不由己而又一变再变里的典型和代表。从“抚夷局”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名目的前后不同,既说明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中国人在冲击之下的前后不同,也说明了这种不同既生于被迫又生于仓促。被迫和仓促都不会计及长远。因此,当其初立之日,创置了这个机构的中国人期望的却是这个机构的暂时和短命,于是而有奏折里“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以“符旧制”的预先筹算。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一面是“外国事务”前后相接,源源不绝而来;一面是中国人既以“借(西)法”图“自强”为怀抱,则不得不与之一面相拒一面相迎。而后是西方人的锲入和中国人的引入都成了外国物事的移入。总理衙门居两面之间并以应对提调为职司,其应对提调的范围之所及,便一定会随这个过程的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而节节伸展,延及四面八方。至戊戌年间,时人条陈时务,已经以总理衙门为牵汇万端之所在:
十八世纪过去之后,成书于道光初年的《皇朝经世文编》曾以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为要目,选录辑集了此前一百八十多年里的文书、奏议、论说、信札,其范围所及,便是那个时候中国人视野中的时艰之所在和时务之所在。由于盛世的十八世纪同时又与文祸连绵相伴随,而后是忌禁之下的史学不振和当代史尤其不振,便成为清代士林守之已久的共趋。因此《皇朝经世文编》引一百八十多年里的因果说眼前的时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显然是以当代史在长期不振之后的一朝重振,反映了盛世已经过去之日的中国人举目四顾,正由世路里的弊象感知国运之由盛转衰的式微。弊象和式微都出自中国社会本身的起落变动之中,所以由前此一百八十多年说因果,便是从中国社会本身寻因果。之后沿此以为先路和体例,至光绪朝后期,又有同以《经世文编》为名目的续编、三编、四编、五编、新编,以及“新编续集”、“新增时务洋务续编”等等先后蓬蓬然继起,以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数十年之间的论说写照数十年之间的时艰和时务。这些继起的《经世文编》全神贯注的仍然是世路里的弊象,但其间的论域已在不停地伸到旧时熟见的范围之外,随国运的颠沛起伏而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急地移及“富强当求本原论”、“万国公政说”、“中国宜求格致之学说”、“议院得失论”、“新议说贴”、“通商八策”、“弭教祸说”、“利国宜广制造论”、“西学包罗六经说”、“泰西世爵中国科目优劣问答”、“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类题目里。若由十九世纪后期返视十九世纪前期,显然是道光初年经世之学所直面的问题都发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里,与之相比,则后起的数十年之间,中国人所面对的这些问题显然都不是出自中国社会的内里和中国社会本身,而是冲击之下的自外入内和由外变内,因此除了中国人的论说,后来的《经世文编》里还常常收有来华西人的论说。随后是前一面犹在眼前而后一面已来到身边,历史留给十九世纪中国人的问题和外力引入十九世纪中国社会的问题,便醒目地共存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并以其相互缠绕和彼此牵拽,使衰世中国长在古今中西的深度交困之中。
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夫铨叙之政,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赉赐之繁,皆该衙门任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而兵部武库、车驾之制可裁并矣。法律本掌于刑部,自各国公使以公法相持,凡交涉词讼之曲直,悉凭律师以为断,甚或教案一出,教士多方袒护,畸轻畸重,皆由该衙门理论,而刑部初未与闻也。制造本隶于工部,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而工部未遑兼顾也。是则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实兼综乎六部矣。
以十九世纪前期《皇朝经世文编》列为要目的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作对比,显然是时至此日,六者俱因这种“兼综乎六部”正变得非常不同于往昔,其间既有起于锲入的变化,也有起于引入的变化。而“实兼综乎六部”的总理衙门又被目为“策我国之富强”的“总汇之地”,则说明数十年之间,锲入和引入所造就的变化已层层累积,并越来越深地盘踞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重心之内。因此,辛丑之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从先倡此议的西人一面看去,是有了一个与他们的制度相等类的机构;但就中国人一面来说,则是以外务部的有限职掌,其实远不足以把总理衙门在四十一年里“总汇”的种种变迁承接过来。于是而有随后而来的十年新政里增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财政处、练兵处、税务处,以及由此更进一程而厘定官制,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改刑部为法部;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增邮传部,稍后又再增海军部。就其各自的内容而言,由此形成的“次第更张”之所改和所增,大半都是从“总汇之地”分派和分蘖出来的。这种以总理衙门为源头的前后相承,正具体地显示了四十多年新陈代谢里锲入和引入的东西,已在一路移接的过程之中转化为中国自身的内在之物。然而由此日的规模对比总理衙门筹立之初,中国人以“裁撤”为期盼的愿想,则又俱见这个过程之起于被动,以及这个过程本性上的缺乏自主,与之相伴相随的便是这个过程常常只能变陌生为夹生。因此,已经转化为中国社会内在之物的东西,便仍然会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消化的东西。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比之西方人带来的种种物事大半都曾经是被排拒的东西,这种身处君权之下而以王纲为大的士大夫前后相接,从一开始便普遍地亲近西方代议制度的现象,便显然成了一种不能用常理相诠释的一派奇异。然而就当日具体的历史过程而言,“巴厘满”或者“议政院”的这种吸引力,并不在于其自身的本义和道理,而是起于中国的历史和历史留给中国人的问题。
与这种历史制约下的因冲突而变迁相比,历史留给后来的影响里,也有过曾经助成了晚清中国的古今之变和新旧之变的东西。自《海国图志》举“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说“英吉利”之政体;举二十七部酋“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以及“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恶恶之”说“弥利坚”之政体,中国人已经看到了西方世界里的议会制度和民主制度。虽然当日中国犹在以夷夏辨中西的界限板结之中,而以“制夷”为抱负的魏源却被西方世界里的这一面所吸引,流露出一种明显的推许赞赏之心,并径直称之为“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与他同时的梁廷枏作《海国四说》,于西人立国的这一面也言之津津,并且尤为详备细密。详备细密显然也出自心中的推许赞赏。后来使节出洋例有闻见之述,以记录闻见之知。其中也常常要说到议会政治,而大半都引为可圈可点可观可想。即使是在后来的历史叙述里被归于守旧一类的刘锡鸿,出使英国之日描写彼邦“议政院”开会,印象深刻的同样是其间的“辩论之久”而“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以及“官政乖错,则舍之以从绅民”。叹为“合众论以择其长,斯美无不备;顺众志以行其令,斯力无不殚也”。
这种单面的付出说明:“以大字小”之对应于“以小事大”,不仅与贯连两者的利益相牵结,而且与贯连两者的文化相牵结,尤其与贯连两者的文化同时又成为一种守则和担当相牵结。这些牵结形成于西人东来之前,但在十九世纪后期,因西人东来的逼入和翻搅所造成的东亚震荡里,却使中国人不得不力掮着这种积久而成的东西,与法国和日本对峙于后起的条约外交之间,并因之而无可选择地一步一步卷入深深的漩涡之中,又在力不从心之后致宗和藩都创巨痛深。在这个过程里,无可选择正是过去的历史对于此时此地的制约。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后来评说中法战争的结果,曾直言法国人用来替代“宗藩”的“保护”,其实是在以“一个压制者”替代“一个无权之王”,对于越南人来说,这个过程无异是灾难。而以日本之于朝鲜比法国之于越南,其用来替代宗藩的东西,显然又更加等而下之。但与历史学家的事后评判相比,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则是暴力促成的此消彼长使中国因此而大变,东亚也因此大变。而中国大变和东亚大变都深度地影响了当日的世局和后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