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合集下载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5、二十年代中晚期: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6、新中国时期: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中国服饰文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带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从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趋向多元化,上层社会的着装追求奢侈之风;汉代的服饰文化:当时的服装有青春、夏赤、秋白、冬皂之分,与四季、节气的特点相呼应,服饰风格古朴庄重,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的模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服装样式影响了汉族人的服饰,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隋朝统一后,又重新推行汉族的服饰制度;其后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服饰华美清新,女人着低胸短衫或穿窄袖男装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到了宋朝,汉族妇女开始有束胸的习惯;无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素净儒雅的“背子”一种以直领对襟为主的上衣;元朝是蒙古族统治中国建立的政权,蒙古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服饰制度既承袭汉制,又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而随着政权再次易手于汉族,明朝颁布了针对前朝的“禁胡服、胡语、胡姓”的法令,衣冠沿袭仿效唐代形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制朝服,其形制、等级、穿着礼仪等,都相当繁缛,刻意追求高雅堂皇的气象;清朝是中国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先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人改承满人服饰传统,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对抗,继而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满汉服饰悄然交融,长袍马褂成了后人论及清代服饰时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样;在欧美时尚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服饰发生了变革,工业化的纺织印染带来的价格低廉的进口衣料,逐渐取代了以传统工艺加工的国产面料,缝纫精致、款式入时的西式成衣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传统手工缝制手段被机械化的加工业所代替;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等等,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样式,在吸收了汉族女服工艺特点和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演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被看作是中国服装民族交融和中西合璧的样板;三总结更有精神、开放:从满装的旗袍的改变;原本肥大直筒的满旗套在身上完全没有曲线可言,而现在的旗袍则出现了收腰等的细节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浪潮中,中国妇女改变了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了出来;而男人的服饰,也从拖拖拉拉的长袍进化到精神干练的中山装,再到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进化的方向是免去繁褥面去拖拉,更加方便,更加充满活力;更自由:服装的进化史如同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体的束缚的同时,解放的还有心灵和思想;这种从完全封建到与外界少了很多隔阂的过程使中国的服饰文化更走上了国际的潮流,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窗口;这也是生活方式趋向国际化的表现之一;更个性: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由封建到开放,一直走向成熟;他像饥渴的婴儿一般极力地吸吮着“乳汁”,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在今天,我们的服饰早已冲破了束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个性和自我充斥着服装店,服装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他人能摆布的,我们的服装也体现了我们人性化的社会;更国际:可以得出如下关系,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密切,隔阂越少,服时便越是国际化,甚至趋同于国际化了;也就说明,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想着国际发展;但可喜的是,中国并非一味的向国际发展,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服饰的设计中,使中国服饰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并有一席之地;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近代服饰演变

近代服饰演变
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过程
• 清代服装
•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 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 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 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 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 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 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 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 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 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 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 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当时 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 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 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 的变化也较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改良旗袍不断时装化,不断创新并越来 越凸显女性身材的线条,由于现代通信 工具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频繁,旗袍的 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变得相当短。 其他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也都较大,有 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 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 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
蓝布大褂 上衣下裙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 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 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 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 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 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 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裙是乡间 男女的普遍装束。
20世纪五十年代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工农装流行—体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下面为女装
根据西装对男士服 装的影响,讨论: 可能对女士服装产 生怎样的影响
晚清普通女子的服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接触西式 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 体,短袍长袖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 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 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 为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
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时间 鸦片战争后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原因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开放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 变。 中国的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说明 中国文化逐步开放,与世界开始交 流沟通
根据以上资料探究: 一:总结变化特点 二:归纳服饰变化背景(分时间 段分析); 三:总结近现代服饰变化趋向, 从变化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二:西方服装并未取代中式服装,而 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 西 合璧的服饰。 三:既受西方服饰影响,又带有浓厚 的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穿衣打扮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们的选择
中山装
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 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 要颜色。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 暖向得好,穿得时尚,个性过度。无论是服装的花 色,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 喜欢的服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外来)
中山装
(中西合璧)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 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 之大义。
5、口袋盖呈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
1877年,福建 巡抚丁日昌在台湾 架设电报线,这是 中国人自己修建、 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 章在天津架设起中 国大陆第一条自办 电报线路。此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早 期 电 报 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 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这是 我国使用电话的开端。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 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 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谭鑫培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 史以来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 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清炖狮子头
水晶肘子
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西餐
西餐厅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式快餐
四合院 传统建筑 (北方)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北京西站
中 式 家 具
西 式 家 具
一 夫 多 妻 制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父母, 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 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

连衣裙也十分 受中国女孩的 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 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过度。无论是服饰的花色选择、款式,还是面 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 的服饰。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 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 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 分、辨等威”的做法被 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 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 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 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 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 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 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 上衣下裙,有领。
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 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 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 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 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洁的特 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 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贴上散 式,即袖口窄小,领子仍保留高领土完 整。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 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 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 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经济便利、美 观适体,镶珠施绣显雍容华贵。
谢谢欣赏
— — 第 三 小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 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 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 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 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 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 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 拉吉”也多有流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0年代后

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精选文档

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精选文档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中山装
中山装。 资料图片中山装, 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孙 中山先生发明并首先穿上了 它。中山装的造型,吸收了 现代服装的特点,强调腰、 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 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 面自然连袖剪裁。它在立领 上加了一条反领,相当于西 装衬衣的硬领。这样,就兼 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 的长处。穿在身上,精神抖 擞,英姿勃勃。
动态的禽鸟益虫与静态植物相间其中表现了设计者的理念即动态是生命力的根本动态形式显得优美而具有活力服饰上的凤凰图案张开双翼扬起尾巴充满了力的扩张给人一种活泼向上气势磅礴的美感满族妇女旗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界发起新女性运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问能应酬能管家会烹饪能缝纫的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潮流短袖衫短裙开始出现
1926年前的长沙女子学校校服。此时女学生已不 梳粑粑头,而女性多穿 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黑色长裙。由于羽纱、呢绒、洋绉、花漂 等外来衣料源源输入,青年女子到大城市读书者增多,传统服饰 开始有所变化。衣则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细如竿、无领至颈 长。裤短不及膝、裤筒较大。不久,又为之一变,裤筒较前更巨, 长已没足,衣短至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青年女子已领悟到曲 线美,因此改变了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 型,将衣服裁制得更加合体。于是在知识分子或有产阶层青壮年 女子中流行一种旗袍。旗袍原是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其特点是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衣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 裾都滚有较宽的花边。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_民国服饰的简介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_民国服饰的简介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_民国服饰的简介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服饰,希望对你有用!中国近代服饰简介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2-4-1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2-4-1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 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 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 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 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 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 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 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 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 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②社会政治运动的影 响—戊戌变法运动;③生产方式的变化—近代机器生 产;④西方服饰的优点……
中西合璧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

女子:旗袍
宽松肥大 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
• 现代的变化状况 1、5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


紧紧地跟政治

联系在一起


2、60年代:军装、干部装
文化大革命色彩单一, 紧紧跟政治色彩联系起来
3、改革开放以后: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不 走 寻 常 路 !
• 变化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以后
简便易服、破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
活动开展 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 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女子地位提高
探究:
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西方外来文化 的影响 政治变革
内因: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在国外的一些大场 合,我从来都是 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 我很骄傲,我是中 国人 可能因为这一点, 香港大使、申奥大 使 都找我来当…… 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中国的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川菜、 淮扬菜
为什么会有区域性的 菜系呢?
鲁 菜 : 四 喜 丸 子
粤 菜 : 钵 钵 鸡
川 菜 : 水 煮 肉 片
粉淮 蟹扬 狮菜 子: 球清

西餐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
必胜客
KFC
论一论?
•你知道中餐和西 餐都有哪些区别 吗?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开展民国以后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子地位提高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我的思考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 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 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
变请化思:考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原因是两:幅图受有西何式变服化饰?的出影现响的原因是什么?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满族妇女衣着
旗袍的演变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川菜简介
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 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 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 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 甜、麻、辣香、油重、味浓, 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 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 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 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 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 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 丝”、“黄焖鳗”、“怪味 鸡块”、“麻婆豆腐”等
右图为宋代女子服装一般款式。
元是我国蒙古民族建 立的统一王朝,其服饰带 有典型的少数民族和汉民 族融合的风格。
明 代 男 女 服 装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 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 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探究学习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3.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 列宁装
50年代女性的 又一时尚——
布拉基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60 年 代 的 流 行

4.改革年代 无限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流 行 酷 时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后——新中
西服的传入
旗袍的演变
中山装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
中西合璧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 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 平统一之大义。
•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赵丹
阮玲玉
胡蝶
朱飞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 渔光曲》 年 月在上海 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 个月, 引起轰动,连映 个月,主题歌 渔光曲》哀婉动人, 《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 一时的流行歌曲。 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 年 月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 影片
陆 火车(19世纪末 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火车( 世纪末 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年上海)、电车( 年天津) 汽车 年上海 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 年代) 飞机( 世纪20年代) 世纪 年代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城市显著, 城市显著
——轮船 轮船(1865年) 轮船 年
“万年清”号 万年清” 万年清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 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沪淞铁路通车,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重点3、 重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50----60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在艰苦朴素 的氛围下民 众服饰趋于 单调,上下分 体的中式便 装便成为日 常穿着,被称 作“干部服” 的中山装,成 了流行时尚.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穿的 暖向穿的好过度,款式新颖的服装成出不穷, 中国的服饰封闭走向开放.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看了以上几张图片后,你们能 说得出中国古代服装的特点吗?
1、样式单调,宽松肥大,遮盖 了女性的曲线 2、做工精美,是古代手工业的 体现
3、服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阶级身份相连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 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
主要特征: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列宁装、 干部装、绿军装成为 时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 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 方,款式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巨变的历 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我要 向大家介绍的是变化中的男女 服饰。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 到新中国的建立。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 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具体表现:西装、中山 装、旗袍同时流行
左图为垫肩双襟绢 花装袖旗袍,是三 十年代初期的样式。 中图为无袖紧身前 开衩旗袍,是三十 年代中期的样式。 右图为织锦缎无袖 双襟旗袍,是三十 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期的样式。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宽松肥大的旗袍 改良旗袍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中西合璧,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近代服饰: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物质 生活 和社 会习 俗的 变迁
变化中的 男女服饰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近代服饰 女子: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川菜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 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 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 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 汤的制作及使用。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阶级 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西服,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但是手捧假塑料花很有 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90年代至现在:化装技术可真没 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现 在 流 行 个 性 婚 纱 照
断发
留美幼童——西装与辫子同在

第一课;变化中的男女服饰sx

第一课;变化中的男女服饰sx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 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 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清代男女服饰
鸦片战争前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上 衣 下 裙
晚清时期的女装:
晚清与民国初的旗袍
改良后 的旗袍
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吸收了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2、近代服饰的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宽松肥大→流行旗袍、连衣裙 的旧式服饰 3、新中国的服饰的变化 50年代——70年代:男子以中山装为主 50年代——60年代: 女子以列宁装为时尚 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商周服装
秦代女装
清代官服
等级
礼治规范
服 你从 饰 对清 有 我代 何 国官 感 古服 触 代的 ? 差 异 中 ,
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 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 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 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 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 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 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 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 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 庭走向社会。
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花卉女式坎肩
中间一朵是盛开 的月季花,旁边 有各式各样的小 花、蝴蝶、各种 益虫陪伴,节奏 与韵律一强一弱、 一主一次,表现 一种情感的形式, 有浓烈、也有疏 缓、抑扬顿挫, 符合人的审美心 理。
1926年前的长沙女子学校校服。此时女学生已不 梳粑粑头,而扎流水辫。
上世纪20年代,兴“文明新装”,女性多穿 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黑色长裙。由于羽纱、呢绒、洋绉、花漂 等外来衣料源源输入,青年女子到大城市读书者增多,传统服饰 开始有所变化。衣则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细如竿、无领至颈 长。裤短不及膝、裤筒较大。不久,又为之一变,裤筒较前更巨, 长已没足,衣短至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青年女子已领悟到曲 线美,因此改变了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 型,将衣服裁制得更加合体。于是在知识分子或有产阶层青壮年 女子中流行一种旗袍。旗袍原是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其特点是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衣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 裾都滚有较宽的花边。
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 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 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 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 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 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国初年 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 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 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 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 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 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 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 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 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 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 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 增加。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 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 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 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 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 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 “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 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 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中山装
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1913 年, “奉帮裁缝”运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 套中山装—— 那时,在紧张的革命之余,孙中山一直都 在琢磨着怎么设计一种适合中国国情、适 合中国人穿着的、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型 服装。在王财荣面前,孙中山讲述了自己 心中的服装样式:要与长袍马褂不同;长 袍马褂是封建时代的象征,是落后、守旧 的代名词。也不能完全像西装;西装穿起 来精神,但太过烦琐,还要穿马甲扎领带, 实在是麻烦。 应该是穿起来既美观、舒适、大方、庄重 又不复杂。要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 也就是礼、义、廉、耻;要有五个纽扣, 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 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袖口上要有三个纽扣,以代表民族、民权、 民生这三民主义。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 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 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 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 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 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 当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双翼鸟 套裤
尽管中间牡丹花被分成两半, 但裤管合起是一朵完整的、 盛开的牡丹花,以它为中心 两边有飞舞的双凤,再往两 边有对称的两朵带绿叶含苞 待放的牡丹。这种对称与平 衡的形式,反映了人的一种 稳定、均衡、和谐的民俗心 理。
其次,服饰图案的动感与静感的 形式美: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 在河水里嬉戏,鸟在云间飞翔, 花朵迎着朝阳绽放(图5见封三)。 动态的禽鸟益虫与静态植物相间 其中,表现了设计者的理念,即 动态是生命力的根本,动态形式 显得优美而具有活力,服饰上的 凤凰图案,张开双翼,扬起尾巴, 充满了力的扩张,给人一种活泼 向上、气势磅礴的美感
另一件女式褂蓝,树木花草一枝
一叶的曲线动态,我们可以从中感
到一种韵律感,是一种生命的活力
与浪漫的想象,不仅能够使人赏心
女式褂蓝
悦目,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更深层的 民族文化内涵。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 女界发起“新女性”运 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 问、能应酬、能管家 (会烹饪、能缝纫)的 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 潮流,短袖衫、短裙开 始出现。当时崇尚苗条 的体态,衣着流行样式: 上身至腰围部分紧窄, 袖子宽大,衣裾尚圆角, 领口要大,竖领不要高, 能露出脖子为主。
中山装
中山装
中山装。 资料图片中山装,
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孙 中山先生发明并首先穿上了 它。中山装的造型,吸收了 现代服装的特点,强调腰、 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 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 面自然连袖剪裁。它在立领 上加了一条反领,相当于西 装衬衣的硬领。这样,就兼 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 的长处。穿在身上,精神抖 擞,英姿勃勃。
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 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 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 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 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 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 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 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女子发式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民国初年至北伐,闺女多为一 长辫,拖在背后,这发型就一 直维持到结婚之日。少妇和中 年妇女多为脑后高髻,一根根 银簪簪着,插花带钿。在那个 时代,就是极入时的装扮了。 老媪髻之上还加一束假发。后 来少女剪短发,或辫双辫,留 着很密、剪得很齐的覆额发, 这叫“刘海儿”,也叫“房檐 儿”。少妇或中年妇女则梳膀 髻、香蕉髻、盘发髻等罩以发 网或发壳。鞋子则有绊子鞋 (布底、皮底两种),皮鞋。
到了30年代, 由于美容术的 进步,妇女要 去斑、敷粉, 还要根据自己 的个性配合新 款发型;服饰 除每季不同款 式外,还要分 晨、晚、运动 及跳舞装,对 配色亦有研究, 更具美感。
这时,时尚 女性的身体已 挣脱闺阁的框 框,出现在大 众媒体,有助 开拓女性的公 共空间,也创 造了当时的城 市文化。
1925年后,即发生明显变化;减短长度, 收紧腰身,缩小袖口,滚边减小宽度。 直到1930年旗袍盛行,式样更异,夏则 无袖,冬则袖紧束膊,细腰大臀;难穿 难脱,与原貌大不一样了。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 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 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 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 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 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 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 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 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 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 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 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 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 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 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 子的标准服装。
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 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 大平直;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这与 两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服装,包 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强调文本而漠视人本,重 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中国一贯不赞成 太触目的女人,对人体也持十分含蓄的态度。 古代的美人,脸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细腰、 窄臀、单薄的美人压在层层的衣衫底下。与历 代中原服装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称身适体的 了,但它只是修长了旗女的身材,却依然隐藏 起她们的身体。民国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 响很大,西方服饰充分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 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在这里,要紧的是 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 轮廓曲线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