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 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 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 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 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 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 当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 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 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 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 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 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 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 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 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 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 增加。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 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 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中山装
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1913 年, “奉帮裁缝”运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 套中山装—— 那时,在紧张的革命之余,孙中山一直都 在琢磨着怎么设计一种适合中国国情、适 合中国人穿着的、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型 服装。在王财荣面前,孙中山讲述了自己 心中的服装样式:要与长袍马褂不同;长 袍马褂是封建时代的象征,是落后、守旧 的代名词。也不能完全像西装;西装穿起 来精神,但太过烦琐,还要穿马甲扎领带, 实在是麻烦。 应该是穿起来既美观、舒适、大方、庄重 又不复杂。要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 也就是礼、义、廉、耻;要有五个纽扣, 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 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袖口上要有三个纽扣,以代表民族、民权、 民生这三民主义。
中山装
中山装
中山装。 资料图片中山装,
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孙 中山先生发明并首先穿上了 它。中山装的造型,吸收了 现代服装的特点,强调腰、 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 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 面自然连袖剪裁。它在立领 上加了一条反领,相当于西 装衬衣的硬领。这样,就兼 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 的长处。穿在身上,精神抖 擞,英姿勃勃。
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 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 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 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 旗袍的雏形。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 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 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 向社会。
同时,中山装又实用方便,所以迅 速风靡全国。起初门襟上七粒纽扣, 孙中山把它改为五粒,象征五权宪 法。孙中山试穿后,认为这套服装 简朴庄重,胜过西服,大为赞赏。 后来人们把这套服装定型,称为中 山装。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美观、实 用、方便,既可以用高级衣料制作, 也可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众欢 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穿中山装 在全国蔚然成风。今天,中山装仍 然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 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而且广大 群众也穿。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
另一件女式褂蓝,树木花草一枝
一叶的曲线动态,我们可以从中感
到一种韵律感,是一种生命的活力
与浪漫的想象,不仅能够使人赏心
女式褂蓝
悦目,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更深层的 民族文化内涵。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 女界发起“新女性”运 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 问、能应酬、能管家 (会烹饪、能缝纫)的 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 潮流,短袖衫、短裙开 始出现。当时崇尚苗条 的体态,衣着流行样式: 上身至腰围部分紧窄, 袖子宽大,衣裾尚圆角, 领口要大,竖领不要高, 能露出脖子为主。
THANK YOU!
非常感谢!!
到了30年代, 由于美容术的 进步,妇女要 去斑、敷粉, 还要根据自己 的个性配合新 款发型;服饰 除每季不同款 式外,还要分 晨、晚、运动 及跳舞装,对 配色亦有研究, 更具美感。
这时,时尚 女性的身体已 挣脱闺阁的框 框,出现在大 众媒体,有助 开拓女性的公 共空间,也创 造了当时的城 市文化。
清末民初, 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 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 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 庭走向社会。
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花卉女式坎肩
中间一朵是盛开 的月季花,旁边 有各式各样的小 花、蝴蝶、各种 益虫陪伴,节奏 与韵律一强一弱、 一主一次,表现 一种情感的形式, 有浓烈、也有疏 缓、抑扬顿挫, 符合人的审美心 理。
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 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 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 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 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 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 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 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 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 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 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 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 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 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 “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 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 大平直;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这与 两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服装,包 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强调文本而漠视人本,重 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中国一贯不赞成 太触目的女人,对人体也持十分含蓄的态度。 古代的美人,脸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细腰、 窄臀、单薄的美人压在层层的衣衫底下。与历 代中原服装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称身适体的 了,但它只是修长了旗女的身材,却依然隐藏 起她们的身体。民国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 响很大,西方服饰充分表现甚至夸张wk.baidu.com体线条, 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在这里,要紧的是 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 轮廓曲线勾出.
1926年前的长沙女子学校校服。此时女学生已不 梳粑粑头,而扎流水辫。
上世纪20年代,兴“文明新装”,女性多穿 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黑色长裙。由于羽纱、呢绒、洋绉、花漂 等外来衣料源源输入,青年女子到大城市读书者增多,传统服饰 开始有所变化。衣则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细如竿、无领至颈 长。裤短不及膝、裤筒较大。不久,又为之一变,裤筒较前更巨, 长已没足,衣短至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青年女子已领悟到曲 线美,因此改变了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 型,将衣服裁制得更加合体。于是在知识分子或有产阶层青壮年 女子中流行一种旗袍。旗袍原是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其特点是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衣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 裾都滚有较宽的花边。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 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 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 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 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 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 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 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双翼鸟 套裤
尽管中间牡丹花被分成两半, 但裤管合起是一朵完整的、 盛开的牡丹花,以它为中心 两边有飞舞的双凤,再往两 边有对称的两朵带绿叶含苞 待放的牡丹。这种对称与平 衡的形式,反映了人的一种 稳定、均衡、和谐的民俗心 理。
其次,服饰图案的动感与静感的 形式美: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 在河水里嬉戏,鸟在云间飞翔, 花朵迎着朝阳绽放(图5见封三)。 动态的禽鸟益虫与静态植物相间 其中,表现了设计者的理念,即 动态是生命力的根本,动态形式 显得优美而具有活力,服饰上的 凤凰图案,张开双翼,扬起尾巴, 充满了力的扩张,给人一种活泼 向上、气势磅礴的美感
1925年后,即发生明显变化;减短长度, 收紧腰身,缩小袖口,滚边减小宽度。 直到1930年旗袍盛行,式样更异,夏则 无袖,冬则袖紧束膊,细腰大臀;难穿 难脱,与原貌大不一样了。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 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 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 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 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 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 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 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 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 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 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 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 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 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 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 子的标准服装。
女子发式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民国初年至北伐,闺女多为一 长辫,拖在背后,这发型就一 直维持到结婚之日。少妇和中 年妇女多为脑后高髻,一根根 银簪簪着,插花带钿。在那个 时代,就是极入时的装扮了。 老媪髻之上还加一束假发。后 来少女剪短发,或辫双辫,留 着很密、剪得很齐的覆额发, 这叫“刘海儿”,也叫“房檐 儿”。少妇或中年妇女则梳膀 髻、香蕉髻、盘发髻等罩以发 网或发壳。鞋子则有绊子鞋 (布底、皮底两种),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