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洁净室微生物控制和检查介绍
化验室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要求

化验室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要求洁净区是医院化验室中非常重要的区域,主要用于进行微生物实验和培养。
在洁净区内,微生物C级和A级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主要是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
本文将从洁净区的概念和作用、微生物C级和A级标准的具体要求、洁净区管理和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洁净区的概念和作用洁净区是化验室中用于进行微生物实验和培养的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度和无菌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洁净区内,严格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使其符合微生物实验的要求。
同时,洁净区还能够有效隔离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干扰,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
因此,洁净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医院化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实验安全非常重要。
二、微生物C级和A级标准的要求1.微生物C级标准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空气中微生物总菌落数应≤100cfu/m3;(2)空气中霉菌孢子数应≤10cfu/m3;(3)空气中细菌数量不得超过规定限度;(4)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应为阴性。
为了保证洁净区内空气的微生物C级标准达到要求,通常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洁净区的进出通道,确保空气的流通和过滤;(2)定期清洗和消毒洁净区内的各种设备和器具;(3)加强洁净区内的空气净化和过滤设备的维护和保养;(4)加强实验人员的个人卫生管理,防止外界环境微生物的污染;(5)定期对洁净区内的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达标要求。
2.微生物A级标准的要求其具体要求如下:(1)物体表面微生物总菌落数应≤10cfu/100cm2;(2)物体表面霉菌孢子数应≤1cfu/100cm2;(3)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应为阴性。
为了保证洁净区内物体表面的微生物A级标准达到要求,通常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清洗和消毒洁净区内的工作台、仪器、器具等物体表面;(2)加强实验人员的个人卫生管理,减少微生物的传播;(3)做好洁净区内各种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防止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4)定期对洁净区内物体表面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达标要求。
gmp微生物检查要点

gmp微生物检查要点GMP微生物检查要点一、引言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指良好生产规范,是一种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微生物检查是GMP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和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GMP微生物检查的要点。
二、环境准备1. 实验室环境:微生物检查需要在洁净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符合要求,避免交叉污染。
2. 器材准备: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等,确保其质量和灭菌状态。
三、样品采集1. 采样点选择:根据生产工艺和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点,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生产环境等。
2. 采样方法: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表面采样、空气采样、水样采样等,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采样工具和容器:使用无菌的采样工具和容器,避免可能的污染。
四、样品处理1. 样品保存:样品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变质和污染。
2. 样品预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 样品数量控制:根据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控制样品处理的数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五、微生物检测方法1. 培养基选择:根据待检测微生物的特性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检测。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检测指标: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检测,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真菌和酵母菌等。
4. 检测方法:根据检测指标,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如平板计数法、膜过滤法、涂布法等。
六、结果判定1. 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应的标准,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以确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异常处理: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清洁和消毒操作,以控制可能的微生物污染。
七、记录和报告1. 检测记录:对每次微生物检测的样品、方法、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备查证和追溯。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标题: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控制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车间微生物控制的要求。
一、环境控制1.1 温度控制:车间内的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细菌和霉菌的生长温度较广,而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
1.2 湿度控制:车间湿度应保持在适宜的水平,过高的湿度容易导致微生物滋生,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3 通风控制: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空气流通,减少微生物在空气中的传播和积聚。
二、人员卫生2.1 健康检查:车间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2 个人卫生:车间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鞋套,避免直接接触产品和原料。
2.3 培训教育:车间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微生物控制培训,了解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以及控制方法,提高对微生物控制的认识和意识。
三、设备清洁与消毒3.1 设备清洁:车间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特别是与产品接触的设备,应采取适当的清洁剂和方法进行清洗,以防止微生物的残留。
3.2 设备消毒:车间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如发酵罐、灌装机等,应采取适当的消毒剂和方法进行消毒。
3.3 废物处理:车间废物应及时清理和处理,特别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四、质量控制4.1 原料检验:车间应对进入车间的原料进行检验,特别是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原料,如生鲜食品、生物制剂等,应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确保原料的质量安全。
4.2 产品检验:车间应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微生物控制标准。
4.3 环境监测:车间应定期进行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空气、水和表面的微生物检测,以及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微生物基础知识及洁净室的行为规范

3.1 洁净室(区)的基本要求
YY 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对洁净室(区)的基本要求: 洁净区应设计合理,能满足生产需要,还应配置 与洁净度级别相适应的空气调节净化系统。
对于有要求或者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植 入型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 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 行生产
直接接触药物的容器、用具、设备表面、天 中等毒性 花、墙面及人手部的消毒(24小时用完) 适用于空间的消毒 中等毒性 腐蚀性
3% ~5% 容器、用具、设备表面、天花、墙面
消毒剂杀菌原理
• 酒精能使菌体蛋白质脱水变性,常用酒精 杀菌浓度为70-75%。 • 氯的消毒作用,即是HCLO作用,HCLO是 中性分子,可以扩散至带负电的细菌表面, 并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由于氯原子 的氧化作用,破坏某些酶系统,最终致细 菌死亡。 • 表面活性剂作用: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 变性。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分类 4、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1.1 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
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 数量多 ,分 布广。
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
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 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 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
1.2 微生物的特点
球菌
杆菌
螺旋状菌
螺旋体
出芽状及柄状菌
各种芽胞的形态及位置
丝状菌
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据Madigan等)
乙型肝炎病毒
酵母菌
细菌形态构造
•
细菌形态
细菌的结构与生长
•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核
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_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

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讨论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的相关内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产品的洁净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领域,如制药、电子等行业。
微生物在洁净区生存和繁殖,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建立合理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提供整体概述;正文将从理论基础、测定方法、国内外标准等方面进行论述;影响因素部分将重点探讨环境条件、人员操作以及设备清洁与维护对微生物限度的影响;微生物控制策略部分将提出安全阀值设定、建立监测系统以及采取控制措施等策略;最后一部分包括结论总结、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推荐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地探究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的相关问题,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理论基础、测定方法、国内外标准以及影响因素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限度控制的重要性和挑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现有的问题,并推荐改进方向,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2. 正文:2.1 理论基础在大型医药、食品、电子制造等行业中,微生物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而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是评估和管理洁净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旨在控制洁净区域内的微生物数量,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2 测定方法为了测定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常用的方法包括菌落总数法、微生物限度试验法等。
菌落总数法是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含有富集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并进行适当的孵育来计算样品中可见菌落数量。
而微生物限度试验法则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对洁净区内的各种样品进行特定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2.3 国内外标准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针对d级洁净区微生物限度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化验室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要求

化验室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要求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化验室在医学、生物、食品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也是化验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要求,以及对于化验室工作的意义。
1.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概念及意义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是指一种对于化验室洁净区内微生物浓度要求的标准,分为c级和a级两种标准。
c级标准要求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微生物总数不得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而a级标准则更为严格,要求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微生物总数不得超过10CFU。
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化验室内的洁净度,避免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障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具体要求在化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中,要求洁净区内符合微生物c级a级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首先是空气质量的控制,要求化验室内安装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确保洁净区内的空气清洁度。
其次是设施的维护和清洁,包括洁净区内的地面、墙面、操作台等各项设施的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
另外,对于洁净区内常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也需要定期的清洁和维护,保证其运行状态符合要求。
此外,还需要对洁净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于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质量控制和监测为了确保洁净区内符合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要求,化验室需要建立起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监测体系。
首先是建立起相关的洁净区质量管理手册,明确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要求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
其次是定期对洁净区内的微生物浓度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c级或a级标准的要求。
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洁净区,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保证洁净区的微生物c级a 级标准符合要求。
4.洁净区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意义和影响符合微生物c级a级标准的洁净区,对于化验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一)

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一)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简介微生物限度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手段,用于确定制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环境要求,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要求1.无尘环境: 检测环境必须保持干净,无尘且经过适当消毒处理,以防止异物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例子: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工作台面、试验器皿和仪器设备应经过清洁,并进行适当的消毒。
2.温度控制: 检测环境的温度应符合相应的标准,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子: 在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时,常规温度要求为37℃,确保微生物可以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和繁殖。
3.湿度控制: 检测环境的湿度要适中,以防止微生物的异常生长和污染。
–例子: 在进行真菌和霉菌检测时,通常要求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以创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4.空气洁净度控制: 检测环境的空气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洁净度要求,以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例子: 在进行空气微生物检测时,需要使用高效过滤器对空气中的微粒进行过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员工培训: 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子: 微生物限度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无菌技术、培养技术以及微生物鉴定技术等知识,以便正确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
结论微生物限度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而满足相应的环境要求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只有在符合无尘环境、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气洁净度控制以及员工培训等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
1、洁净室微生物控制和检查

环境监测的目的:
n
环境监控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以保证洁净 室或无菌生产区域受到适当水平的控制。
结论
n
本质上没有人员操作的环境通常在起始阶段仅有非常 低的污染率,并且在使用中维持非常低的微生物污染 率。 人员介入的洁净室得情况完全不同,研究显示,即使 人员非常小心并正确着装,操作员还是会不断地将微 生物带入环境。 期望始终看到环境结果为0,即使在关键区域或关键 表面上,是不合理的。
1 10 100 200
USP〈1116〉
n
墙与地面取样时个惯例,其能够提供清洁有效性 方面的信息。这些点的取样频率相对较低,因为 污染不太可能影响产品。
风险点 关键点
Grade”B”
0.45±20% m/s
SCIP
Grade”A”
M 直接包材 接触部 灭菌
操作者不能进 入Grade”A”区 域。
n
无菌检验无法对整批产品进行100%检验 用于无菌检验的培养基存在局限性 无菌检验环境只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n
n
A级环境 ? 无菌环境
n
证明环境中完全没有活的微生物,有可能吗? 不能。 洁净环境中一定会有污染,通过环境监测的概率 有多大呢?
n
n
环境监测的概率
n
环境监测是根据的概率原则判断的。 一个洁净室称之为无菌是根据概率论来定 义的,说明该环境中,即使一个监测点被 污染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被接受 的。
n
可以通过增加取样频率进行额外的取样。但在 无菌工艺中并不合适,因为侵入式的或过于密 集的取样可能加大污染风险。 如果希望增加监测,那么在工艺模拟灌装研究 时增加干扰因素可能更恰当。
n
人员培训
n n n
洁净室(区)的操作服、手套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洁净室(区)的操作服、手套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测定洁净室(区)的操作服、手套微生物数的检查方法。
2.范围:适用于所有全厂洁净室(区)、超净台等区域使用的操作服、手套的监测。
3.责任:质检科检验员、车间全体洁净室(区)人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4.程序4.1取样部位及范围4.1.1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是人员卫生监测的关键。
手套取样时应包括双手的手指和手掌,操作服表面取样主要是前臂的袖管部位、肩前下部等,鞋套的取样部位宜在套筒的上侧面(此部位在穿戴时易被污染)。
4.1.2人员卫生监测时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4~30cm2之间。
4.1.3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时取样(生产人员离开无菌生产区时取样)。
4.2监测方法(接触蝶法)接触蝶内的培养基为固化后呈凸面状的营养琼脂,适用于对平整的规则性表面进行取样监测。
取样时,打开蝶盖,使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蝶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接触10秒钟左右,再盖上蝶盖。
取样后,需用蘸有70%酒精的湿纱布擦拭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将取样后并做好标记的接触蝶置于30~35℃培养4天,读数,记录。
4.3洁净室(区)操作服、手套活微生物数等级4.4菌落计数4.4.1用肉眼直接计数。
4.4.2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4.5附注4.5.1每批培养基应有空白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
4.5.2所用的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
于250℃干烤至少1小时,一周内备用。
4.5.3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应在干燥无尘埃流通的环境里操作。
4.5.4测试过程中应严格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洁净区检测要求和方法

洁净区检测要求和方法洁净区是一种特殊环境,通常用于生产、实验或医疗等需要高度清洁和无菌条件的场所。
为了确保洁净区的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的清洁水平,需要进行洁净区检测。
洁净区检测的目的是验证洁净区室内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评估各种因素对洁净区环境的影响。
洁净区检测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所和需求进行定制,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洁净区检测要求:1.空气质量检测:洁净区的空气质量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洁净区的清洁水平和无菌条件。
空气质量检测通常包括测量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气体浓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需要符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2.表面洁净度检测:洁净区的表面洁净度也是需要检测的,因为表面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环境的卫生状况。
表面洁净度检测通常包括测量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含量,以及化学残留物的含量等指标。
3.人员穿戴检测:人员在进入洁净区之前需要穿戴相应的清洁衣物和防护用品,因此需要对人员的穿戴情况进行检测。
这包括对人员的洁净衣物、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品的完整性、清洁程度和无菌状况进行检查。
4.风量检测:洁净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气流,以保证空气的流动和更新。
因此,需要对洁净区的风速、风量进行检测,以确保风量达到要求。
5.过滤效果检测:洁净区通常配备了高效过滤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微生物。
因此,需要对过滤器的效果进行检测,以确保过滤器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染物。
洁净区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先进方法,具体选择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洁净区检测方法:1.空气质量检测方法:空气质量检测通常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进行,如颗粒物计数器、CO2浓度计、温湿度计等。
这些仪器可以实时监测空气的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等参数。
2.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通常使用采样仪器进行,如生物气溶胶采样机、凝胶膜采样器等。
采样后,可以通过培养和PCR等方法,进行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化学检测方法:化学检测通常使用化学分析仪器进行,如质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9-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控制和监测

设备环境表面菌的检测
试验结束清场前检测 用接触碟或棉签擦拭对主要生产操作设备表面、地面和墙面进行取样后立 即对取样位置用消毒液擦拭。 设备表面擦拭样为操作时人员易接触位置,如反应釜釜体、抽滤器外表 面、烘箱门把手等部位。
棉签擦拭法 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取样,如地面、台面、墙壁、设备、门把手等。 ⒈用孔面积为2Ocm2的无菌的金属模饭压在测试面上,将无菌棉签用O. 9无
洁净度 级别
过滤完整 性
气流组织
5
单向流
监测周期
12个月
检漏试验、 监测周期
24个月
空气流速
>.2m/s 0.2-0.5 监测周期 12个月
6
非单向流
-
-
7
非单向流
-
-
8
非单向流
-
-
物理参数 换气次数
压差
温度 相对湿度
洁净区与非洁净 区之间压差不小 于10Pa;
70-160h-1 30-70h-1
不同级别洁净区 之间的压差不小 于5Pa
菌氯化纳溶液占湿,在板孔范围内擦抹5次,换1支棉签再擦抹5次,共擦 抹10次,5个位置100cm2 , 每支棉签抹完后立即剪断(或烧断),投入盛 有30mlO.9%无菌氧化纳需液的锥型瓶(或大试管〉中 ,摇晃约1分钟,即 得供试液。 ⒉取供试液,按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计数方法测定。 每个棉签取样面积为25 cm2,微生物计数结果以CFU。
监测方法
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表面菌的测试方法 GB/T 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洁净区环境控制及微生物知识培训

• 30-35℃的培养箱中培养3天。
沉降菌的监测方法
• 沉降菌监测的注意点: • 摆放位置和高度(抑制物质的引入)
洁净区环境控制及微生物 知识培训
zwx 2013.10
制药生产洁净控制
主要:
(一)人员控制系统 (二)公用工程控制系统 (三)设备控制系统 (四)物料控制系统 (五)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六)质量检测控制系统
相关术语
•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 的房间(区域)。
• 悬浮粒子:洁净室内悬浮在空气约在0.1µm至 5µm之间的固体和液体粒子,用于空气洁净度分 级。
• 非本岗位人员进入洁净区(包括维修、辅助人员) 应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 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非本岗位人员进入洁净区 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出、作业,并有登记记录。
洁净区卫生管理规程
工作服应制定清洗周期,工作服包括服装和一切用于 包裹头、脸、手臂等的遮护用品。不同空气洁净度级别使 用的工作服应分别清洗、整理,必要时消毒或灭菌。
1
<1 1
<1 1
<1
1
1
3
1
3
1
5
3
3
1
3
1
10
8
-
-
-
-
洁净室环境控制
• 压差的控制: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 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帕斯卡。必要时, 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 也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洁净室(无菌室)的使用和管理方案

洁净室(无菌室)的使用和管理方案洁净室(无菌室)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与最基本的设施。
它是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它的设计要按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第十八条规定执行。
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室的施工、安装、验收应按国家行业标准《洁净室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
对于微生物检测工作者和使用管理者来讲,更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正常管理到日常的使用。
洁净室(无菌室)的标准要符合GMP洁净度标准要求。
洁净室(无菌室)的使用管理要做到以下工作:一、洁净室(无菌室)要符合规范要求根据空气洁净度的不同,无菌室可分为哪几个级别一般情况下,无菌室的等级有百级,千级,万级,十万级,百万级等等。
净化等级一般分为100级、1000级、10000级、100000级,现在2010年版的GMP净化车间已经不用这个叫法了,分为A B C D级别,分别相对应于98版的几个级别,通过检测区域内的尘埃粒子数、浮游菌数、沉降均数评价净化级别,各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净化等级分静态、动态两种。
无菌室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
面积一般不超过10m2,不小于5m2;高度不超过 2.4m。
由1—2个缓冲间、操作间组成(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操作间和缓冲间之间应具备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箱。
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毛巾、无菌衣裤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不应放置培养箱和其他杂物;无菌室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
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
操作间内不应安装下水道。
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单向流空气装置,操作区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度控制18—26℃,相对湿度45%—65%。
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应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效果的紫外灯或其他适宜的消毒装置,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 a,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大于10P a。
洁净室的微生物监测及解决方案

洁净室的环境监测 2010版GMP 附录一第十一条
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 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 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的结果。 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当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 在正常的生产操作监测外,可在系统验证、清洁或消毒等操作完成后增加微生物监测。
每次实验
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手套及操 作服)
微生物洁净室 微生物限度检查
每周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手套及操 作服)
C级
每季度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D级
每半年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16
洁净室的环境监测
2015版中国药典(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22
New ISO 14644-1 was updated/revised in Dec 15th 2015
1.Monitoring points : not root Square meter any more 2.If some local Authorities old table from draft ISO info, please replace it. Especially criteria in red square was changed. 3.Please use below formula for more than 1000m2)
2015版中国药典(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 微生物
洁净度级别 A级
各洁净级别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浮游菌 cfu/m3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质量控制相关定义1. 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2. 质量保证:为了满足实验室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证明(记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系统活动。
3.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互相校准和(或者)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控制。
4.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照分析、跟踪以及相关方法,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5. 质量手册:是描述质量系统元素的文件或者文件的集合。
二、实验室要求按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概念,是指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
这里所指的是实验室(微检室)内建立的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
人员、房屋设备满足检测工作需要。
1. 人员要求实验室人员的分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
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证书及证件)。
微生物检验室因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的技术工作。
并设立质量监督员。
2. 房屋条件要求房屋要求:具有适宜、足够宽敞、通风有良好的照明。
房屋内墙面及地等应采用易于清洁的材料,保持房间清洁。
房间的设置,以其开展的工作内容加以分用,设立专用房间。
房间的大小还应根据从事实验人员的进入数量上加以考虑。
3. 环境设施要求专用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与记录(样品存放室)。
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指标控制与记录(无菌室等)。
专用工作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定期的检测校准程序(洁净室等)。
特殊环境中的专用设施质量控制应符合有关要求(净化工作台)。
三、设备控制及程序1. 微生物检验常用需监控的设备和仪器:①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或者CO2 培养箱等)、干燥箱、高压灭菌锅、净化工作台、pH 计、冰箱, (低温冰箱或者冷柜)温度计、紫外灯、显微镜、离心机、天平。
②小计量容器。
③微生物测定仪器、微生物检定仪器、空气采样器、酶标仪专用等。
2.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高压灭菌锅;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
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标题: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引言概述:在工业生产车间中,微生物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源,可能会对产品质量和员工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车间微生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控制的要求。
一、车间环境清洁要求1.1 保持车间干燥:湿润的环境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要保持车间内干燥的环境。
1.2 定期清洁车间表面:定期清洁车间表面,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等,防止微生物在这些表面滋生。
1.3 避免积尘:积尘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要定期清理车间内的积尘,保持空气清洁。
二、人员卫生要求2.1 人员穿着要整洁:工作人员应穿着整洁,避免将微生物带入车间。
2.2 定期洗手:工作人员要定期洗手,特殊是在接触产品或者设备后,以避免微生物传播。
2.3 避免食物进入车间:禁止在车间内食用食物,避免微生物通过食物传播。
三、设备清洁要求3.1 定期清洁设备:设备是微生物滋生的重要场所,要定期清洁设备表面,避免微生物污染。
3.2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选择适合的清洁剂清洁设备,确保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3.3 定期消毒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的微生物。
四、废物处理要求4.1 分类处理废物:对车间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废物中微生物的传播。
4.2 及时清理废物:废物堆积是微生物滋生的地方,要及时清理车间内的废物。
4.3 妥善处理有害废物:对有害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五、定期检测要求5.1 定期检测微生物:定期对车间内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控制的有效性。
5.2 分析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3 调整控制措施: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车间微生物控制措施,确保车间内微生物处于可控范围。
结论:车间微生物控制是车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要求保持车间环境清洁、人员卫生、设备清洁、废物处理和定期检测。
惟独严格遵守这些要求,才干有效控制车间内微生物的滋生,保障产品质量和员工健康。
9205_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1]
![9205_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1]](https://img.taocdn.com/s3/m/dd60766d1711cc7931b7168f.png)
备注
D级
每半年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①每月一次 ②工作台面沉降菌的日常监测采样点数不少于3个,且每个采样点 的平皿数应不少于1个③每季度一次④每半年一次
表2 推荐的药品洁净实验室的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隔离器内部
A级
空气悬浮粒子 1次/季度 1次/季度
受控区域 B级
1次/半年
29000 不作规定
表4 各洁净级别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1)
级别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φ90mm) CFU/4小时(2)
表面微生物
接触(φ55mm) CFU/碟
5 指手套 CFU /手套
A级
<1
<1
<1
<1
B级
10
5
5
5
C级
100
50
25
-
D级
200
100
50
-
注:(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 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
表3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洁净度级别
态
A级 B级 C级 D级
≥0.5μm 3520 3520 352000
3520000
≥5.0μm 20 29 2900
29000
≥0.5μm 3520 352000
3520000 不作规定
≥5.0μm 20 2900
标准 浮游菌 cfu/m3
<1
浮游菌纠偏限(1) (cfu/m3)
标准 沉降菌
(cfu/4小时)
<1(3)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doc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确保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标准化,以评估和控制洁净环境的微生物污染。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洁净室(区)。
3. 责任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更新检验操作规程。
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操作,并记录检验结果。
4. 术语和定义洁净室(区):指按照特定要求控制空气、表面等微生物污染的封闭空间。
表面微生物检验:指对洁净室(区)内表面进行取样和分析,以评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过程。
5. 检验准备5.1 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检验操作规程。
5.2 检验工具和材料:准备必要的检验工具和材料,如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培养基、手套、口罩、工作服等。
5.3 检验环境:确保检验环境符合洁净室(区)的要求,如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
6. 检验操作步骤6.1 表面取样6.1.1 取样点选择:根据洁净室(区)的布局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取样点。
6.1.2 表面消毒:对取样点进行消毒,以减少非目标微生物的干扰。
6.1.3 取样:使用无菌棉签蘸取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取样点表面,收集样本。
6.2 样本接种6.2.1 培养基准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琼脂平板。
6.2.2 接种:将取样棉签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确保样本均匀分布。
6.3 培养6.3.1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6.3.2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6.4 结果分析6.4.1 计数: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计算每平方厘米的微生物数量。
6.4.2 鉴定:对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必要的生化试验,以鉴定微生物种类。
6.4.3 数据分析:分析检验结果,评估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7. 检验结果的评估7.1 标准对比:将检验结果与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污染标准进行对比。
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范

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一、无菌室的要求:无菌室是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的重要设备,面积不小于6平米,高度2.4-2.8m为宜。
建筑材料要光洁,不吸潮,无凸起,耐腐蚀,易清洗。
无菌室内部应六面光滑,无缝隙,里面连接处应呈凹凸形,不留死角。
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缓冲间两个。
无菌室内采光面积要大,照明灯应镶嵌在天花板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ux,电源开关应设在室外。
无菌室、缓冲间和操作间均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每立方米2-2.5瓦,距实验台高度不超过1米,并应定期检查辐射强度,距1米处应不低于70微瓦/平方厘米,无菌室内应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及调温装置,控制温度18-26℃,相对湿度40%-60%,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保持与相临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4.9帕。
操作区洁净度100级,操作间洁净度10000级,洁净度定期检查。
无菌室及缓冲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如培养箱。
用消毒液清洁无菌室操作台面,开启无菌室紫外灯和层流空气过滤30分钟以上。
无菌室的无菌程度,常用的沉降菌测定方法为:取营养肉汤琼脂平板3个,置无菌室的操作区台面左、中、右位置上,开盖暴露30分钟,在30-35℃培养2天后,计算菌落数。
用于无菌检查的无菌室或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无菌室,细菌总数应小于3个,浮游菌每立方米应小于5个,否则,不能用于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二、培养基的准备1、培养基的制备:配制培养基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应符合规定。
再称取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的干燥培养基,加水溶化后,调节PH值,使灭菌后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的PH值为7.0-7.3,真菌培养基的PH值为6.2-6.6,分装、盖塞、灭菌,待用。
2、培养基灵敏度试验:培养基是无菌试验的基准物质,关系到无菌试验结果的科学、准确、可信度,因此,培养基灵敏度试验是无菌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使用灵敏度试验合格的培养基,才能保证无菌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的挑战与风险:
1、洁净环境监测方法都一样的 吗?
环境监测的挑战与风险:
2、沉降菌监测都是4小时吗?
环境监测的挑战与风险:
3、A级区微生物监测都必须是“0” 吗?
环境监测的挑战与风险:
4、成品培养基上有水分常么? 如何正确使用成品培养基?
主题:
1. 环境监测的风险 2. 洁净室如何监测 3. 环境监测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 洁净室清洁与消毒
growth promotion as indicated under Sterility Tests 71 …培养基也应像无菌检测<71>中标示的那做无菌检
测和促生长检验。
预培养前提: - 培养对象是谁? - 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的设定
预培养目的:
仅仅用来评估培养基平板制备过程的污染率。
“预培养”的正确理解:
n 以下判断不具有科学性:“符合这些数值即保证 微生物受控”,或“超过这些数值即说明失控”。
主题:
1. 环境监测的风险 2. 洁净室如何监测 3. 环境监测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 洁净室清洁与消毒
培养基的选择1
n TSA在大部分情况下适用于环境监测。可辅助添 加剂去除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影响,或使影响最小 化。
n 受控环境的微生物监测计划应该评估清洁消毒过 程的有效性及人员对受控环境微生物水平的影响。
n 监测计划可以监测到微生物检出率的变化,说明 了环境受控状态的变化。
n 动态取样更有意义
受控环境微生物评估计划的重要性
n 没有任何微生物取样计划那个证明没有微生物污 染,即使没有微生物污染被检出。
n 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样品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只说明 未发现生长。
取样用培养基必须在进入洁净室前进行预培养并 进行目检。
CHP2010
ChP2015
《中国药典》2015年版 四部
附录: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
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要 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 培养基,那么在使用前应进行100%的预培养以防 止外来的污染物带到环境中以避免出现假阳性的 结果。
静态测试
GB16293-2010 GB16294-2010
GB16292-2010 表1 离地面0.8-1.5米
(略高于工作面) 30分钟
企业自行制定
动态监测
GMP2010
风险评估决定
风险评估决定 (风险点) ≤4小时
GB16293-2010 GB16294-2010
GMP2010
受控环境微生物评估计划的重要性
n 无菌检验无法对整批产品进行100%检验 n 用于无菌检验的培养基存在局限性 n 无菌检验环境只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A级环境 ? 无菌环境
n 证明环境中完全没有活的微生物,有可能吗?
n 不能。
n 洁净环境中一定会有污染,通过环境监测的概率 有多大呢?
环境监测的概率
n 环境监测是根据的概率原则判断的。
1. 预培养只能部分的发现培养基染菌,不能保证 无菌。
2. 预培养是双刃剑,在消除“假阳性”的同时, 引入了“假阴性”的可能。
3. 谨慎采用预培养。
关键区域环境监测培养基:
n TSA n TSA+吐温80+卵磷脂 n TSA+酶
GB/T 16294-2010 沉降菌测试特点: 1、静态; 2、测试时间:30分钟; 3、测试平皿培养基灌装量:约20mL。
n SDA或含抑制性的SDA可用于检测真菌和酵母菌。 n 通常,不必监测严格厌氧菌,因为其不会在室内
空气中存活。
培养基的选择2
n 培养基制备的灭菌工艺必须经过验证。 n 任何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必须评估其促生长能
力。 n 只要可能,取样用培养基及其包装应当使用湿热、
辐照或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终端灭菌。 n 如果必须使用使用无菌技术制备的培养基。所有
ISPE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2014
GMP2010沉降菌测试:
1、动态; 2、测试时间:≤4小时; 3、沉降菌监测培养基的适用性试验。
ISPE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2014
沉降菌测试培养基三个关键点:
1、培养基回收率; 2、培养基含水量; 3、培养基放置时间。
<1117 >微生物良好实验室规范
USP <1116 >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LEAN ROOMS AND OTHER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洁净室和其他受控环境的微生物学评估
…media should be examined for sterility and for
n 一个洁净室称之为无菌是根据概率论来定 义的,说明该环境中,即使一个监测点被 污染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被接受 的。
环境监测
n 不能用环境监测合格来证明整批产品的无 菌性。
n 那么,环境监测合格有能够证明什么呢?
环境监测
n 环境监测本身并不是设计用于保证产品无 菌或产品已灭菌。
n 产品的无菌保证是通过灭菌工艺或无菌工 艺的验证而得到的。
无菌药品:
n 没有任何活体微生物的药品。(理论定义)
n 符合现行质量标准的药品。 检验项目:无菌检验 限度规格:检验结果阴性 检验方法:现行药典的检验方法 取样方法:现行药典规定的取样方法
无菌产品 Vs 无菌检验合格
整批产品无菌 = 无菌检验合格的产品 无菌检验合格的产品 ≠ 整批产品无菌
无菌检验的局限性:
洁净环境微生物控制、监测
主题:
1. 环境监测的风险 2. 洁净室如何监测 3. 环境监测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 洁净室清洁与消毒
Quality isn’t expensive, It’s priceless. 质量不是个昂贵的东西,但一定是无价之宝。
主题:
1. 环境监测的风险 2. 洁净室如何监测 3. 环境监测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 洁净室清洁和消毒
污染控制有效性的物理评估
n 洁净室应当怎样评估? n 洁净室应当怎样监测?
医药工业洁净室微生物测试方法:
n 静态测试
适应范围:洁净室投入生产前。
n 动态监测
适应范围:非无菌制剂生产监测。
n 连续监测
适应范围:无菌制剂生产监测。
静态测试 Vs 动态监测
依据 取样点数目 取样点位置 取样时间 限度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