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研究
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研究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旧城改造规划方案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它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改造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进行研究,探讨其重要性、挑战和可行性。
一、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旧城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老旧城区通常存在着建筑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改造可以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旧城改造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老旧城区往往存在着住房破旧、交通不便等问题,通过改造可以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交通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旧城改造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造,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繁荣。
二、城市更新中旧城改造规划方案面临的挑战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旧城改造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许多老旧城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如何在改造中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旧城改造需要解决土地使用和产权问题。
老旧城区通常存在着土地混乱、产权不清晰等问题,这给改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再次,旧城改造需要协调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城市更新涉及到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如何在改造中协调各方的利益成为了一个挑战。
最后,旧城改造需要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
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如何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成为了一个难题。
三、城市更新中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尽管城市更新中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它是可行的。
首先,旧城改造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许多国家和城市在旧城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教训。
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与地方重塑分析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与地方重塑分析李瑞林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重庆 401120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与地方重塑工作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作为建筑文化和人文生活交互作用下的集合体,城市的改造与更新变化,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
为此,对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地方重塑关系的分析和把握,为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支持,也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中有关领域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结合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地方重塑的关系,围绕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地方重塑的重点,对其具体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 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地方重塑;分析Analysis on Old City Renovation, Urban Renewal and Local RemodelingLi Rui-linChongqing City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Chongqing City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112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and local remodel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have been promoted.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city is a collection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human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changes of the c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Therefore,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city renovation, urban renewal and local remodeling can provide good support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e the concerned issues in related field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city renovation, urban renewal and local remodeling, and focus on the focus of old city renovation, urban renewal and local remodeling,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ath for reference.Key words old city renovation; urban renewal; local remodeling; analysis引言城市是由林立的城市建筑和高楼所组成,它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城市的更新与变迁是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和改造重塑情况进行分析与推进,旧城改造与地方重塑作为两个不同的齿轮,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关系。
“有机更新”的城市旧公园改造小议
“有机更新”的城市旧公园改造小议“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墉教授在对北京旧城和我国其他城市规划建设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的阐述,丰富了城市更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它在北京的成功实践,更引起了国际的赞誉和广泛关注。
“有机更新”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从而达到有机秩序。
城市公园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会出现开发建设的新型城市公园,也会产生物质老化的旧公园,其发展过程既是建设的历史,同时也是公园改造和更新的历史。
在城市的有机更新与旧城改造的推动下城市公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在众多的城市热火朝天的进行。
公园改造设计形式多样,对城市旧公园改造认识程度深浅不一。
城市旧公园的改造不是简单的表层改造,不是简单物质环境的更新,基础设施的维修,也不是无序的开发与改造等。
由于大部分的城市旧公园已形成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市民中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改造中如果重新去大范围、大规模的新建一些建筑小品或者改变公园内己形成的格局,不但不会对景观有多大改善,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公园已成形的效果。
因此在改造中我们提出了“保护”这一理念。
选择性保护公园内己形成的文化底蕴与格局;保护公园内己有的建筑、铺地;保护园中良好的植物群落;保护公园中合理的水系规划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改造。
城市旧公园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原有的场地的再次改造与利用。
其中一些原有的要素值得继承与发扬光大,如公园中的传统建筑形式,造景方式等。
对城市旧公园的改造设计既要有历史观又要有现代观。
这就要求景观规划设计者更加精确地运用环境艺术语言去发挥、去创造。
既要实现适合当代公园发展的艺术景观和人文景观,又要保留和美化历史遗产和古迹。
本文以安吉竹博园为设计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城市公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造设计的特殊性,对旧公园改造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与总结,以期改变以往简单的要素替代,构建四维一体的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从实质上改变创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城市公园。
关于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1)
关于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作者:【摘要】所谓旧城改造,就是对旧城区的再次开发,是指对旧城区中已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物质环境进行部分改造,使城区的布局整齐划一,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目前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迅猛,为了节约用地,国家针对用地粗放、闲置浪费现象采取了加强对土地使用的宏观调控。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我国部分城市旧城区城市布局、生活方式及经济模式已明显暴露出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违法违章建筑用地现象比较普遍;存在诸如楼房质量较低,建筑密度大,道路狭窄弯曲等诸多安全隐患;以及出租房屋缺乏管理等社会治安隐患。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和改造城市,便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就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探究如何开创一种既能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又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局面。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在运作过程中,问题和偏颇之处也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旧城改造;思路;问题和对策一、城市旧城区的形成和改造基本情况1、城市旧城区的形成。
城市旧居住区,是在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缩影。
旧城区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居民收入低等一些问题。
例如重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设置巴郡,秦将张仪筑江州城,这是重庆第一次筑城。
1929年,正式成立重庆市,人口23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战争期间城市毁损严重,现在除少数几处陪都时期留下的文物古迹外,旧城区大多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后的干打垒、捆绑式、砖柱夹壁等结构的建筑。
2、旧城改造的基本情况。
旧城改造一般指对市区的主要是一些时间较长的小区和厂房的改造。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梁州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为梁州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对于积极应对城市化挑战,走绿色、生态、科学、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梁州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经验,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求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
一、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基础城市更新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如果未进行慎重全面的研究,而是主观、片面臆断,很容易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心城复兴和"社区规划"等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穕och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
他通过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构成。
以日本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以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主张采用最新技术,不断改进生活设施,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1同时也应注重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保持传统,从而实现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更新的辨正统一。
随着西方在城市更新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学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教授在主持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1988-1991)时提出并试验了有机更新理论。
他认为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组织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
也就是说应从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及其思考
有机更新理论及其思考作者:张晓婧来源:中国园林建设网点击量: 246 更新时间:2008-10-917:52:00Study and meditate on the method of organic renewal张晓婧Zhang Xiao-jing摘要:本文对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及其概念内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该理论在目前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了该理论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几点建议。
希望通过对有机更新理论的继承和拓展、创新,将其用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广大旧城地区,以解决目前大量人口、物质的不断集中和旧城老化、衰退的矛盾,同时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有机更新;有机性;整体性Abstract: This essay presentates and thoughts of the theory on the concept of organic renewal, sums up the theory of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 make their own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China. Hoping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and, inherited and innovatethe theory, make it use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st numberof old cities in the region to solve large population, material and the continued focus on the aging of the old city.And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Keywords: Organic renewal;Organic;Aggregate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重视对旧城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单霁翔: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在城市化进程中,要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需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观念。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
城市建设要贯彻旧城有机更新的方针。旧城不能采取“推平头”的方式进行改造,应该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地进行更新。拿北京来讲,应该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详细分类,把每一栋建筑和四合院的历史沿革、保护状况、产权归属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进行分析,然后决定是保护还是更新。城市道路也不能简单地穿城而过。北京的道路应采取将机动车向外疏散的办法,使城内车辆很容易进入环道。减少穿城而过的交通量,才能保护城中的环境。
四是贯彻旧城“微循环”整治方针。旧城要实施整体保护。旧城内的传统建筑重在加强日常修缮,对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整治加以改善。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传统特色,也有利于维护原有社区结构,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五是尊重城市原有路网格局。旧城内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形成超大规模的街坊,维护原有的路网格局和街巷肌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下轨道交通,形成对市民出行和未来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撑。
可以说,未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各级文物部门今后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抓紧工作,用一项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作成果去填充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蓝图,使先民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流传长远,让子孙享用。
八是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化遗产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很多城市由于历史发展等的原因,存在很多的⽼城区,⽽⽼城区的建筑物⼀般是⽐较破旧的,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会⽐较落后,旧城改造是⾮常有必要的,那么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下⾯由爱⼟⽹律师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旧城改造缺乏科学指导与总体规划不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应遵循统⼀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些零星插缝的违章建筑不仅不美观,还影响着城市各项职能的协调性,妨碍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格局不规范、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法完善,使旧城的改造不彻底。
(⼆)急功近利,忽视城市特⾊不同的城市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长时间的⽂化积淀⽽拥有⾃⼰的特⾊,但旧城区改造受时间和资⾦的影响,使得⼀些地区⽼旧的社区和⾃建住房与⾼楼林⽴的城市有些格格不⼊。
此外,还包含⼀些历史悠久、具有当地特⾊的传统建筑,但这种“城中村”格局尚未被城市融合,许多处于⽭盾中的城市往往为了⾃⾝的发展,使得这些传统建筑⽂化流失。
但值得思考的是“千城⼀⾯”的情况与城市⾼密度的建筑是否真的是⼈性化的美好家园。
所以,科学、合理地对旧城进⾏改造应创造出城市的特⾊,尝试更多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展现独特的美。
(三)资⾦问题影响⼯作进程对原本的地区进⾏投资改造是实现⼟地增值的过程,但“旧改”的成本显然受拆迁规模、⼈⼝密度等因素影响,成为影响旧城改造成本的关键因素,资⾦⼀旦跟不上就很容易影响整体⼯作的进展,同时,对该地区的⼈们也会造成⼀定的⼲扰。
⼆、不良旧城改造⽅式的弊端⼀是过于理想的单⼀终极规划⽬标,对现状的混乱⽆序多采取彻底否定态度,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视⽽不见,缺乏规划多⽬标的⽐对与平衡,从⽽造成阶级分化、治安犯罪等诸多⽅⾯的社会⽭盾;⼆是规划理念及⼿段的简单化、标准化。
以统⼀建设物质空间形态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态势,却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旧城社会经济活⼒的衰退与空洞化;三是“破旧出新”的规划模式过分追求功能的完美,⽣硬地将旧城有机社会⽹络割裂为单纯的功能社区,忽视了社会脉络的发展与内在联系规律;四是兼顾所谓公平的政策取向,规划⽅法较多地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意志,较少反映地区现状及来⾃社会与个⼈的实际需求。
旧城有机城市更新的思考与探析-以抚琴街道西南街街区城市更新为例
旧城有机城市更新的思考与探析-以抚琴街道西南街街区城市更新为例[摘要]旧城依偎在迅速发展的都市中,是城市化进程的遗孤。
抚琴街道从昔日的繁华市井演变为如今拥挤喧闹的城中村,这些空间正在失去它原本的生活氛围,正在变得死寂沉闷,居民也在逐渐流失。
整个社区缺乏合理的人口结构,以及失去她原有的活力。
希望通过抚琴街道西南街街区城市更新为例,为打开旧城有机城市更新的局面,提供一个有效的示范。
[关键词] 有机更新旧城改造人文关怀一项目现状分析:1.1区位分析项目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抚琴片区一环路旁,距离天府广场仅3.2km,毗邻面街片区,距离沙湾片区商贸商务中心较近,东北侧紧邻省文化馆,文化氛围浓厚,南侧有交通换乘枢纽,地铁5号线抚琴站。
抚琴街道西南街街区是成都市井文化的缩影,老西门烟火气息的集成。
结论:紧邻城市一环路,交通十分便利1.2 交通分析公共交通区域内有一处地铁站(5号线抚琴站),三处公交车站点(抚琴西路站、抚琴西路东站、地铁抚琴站),交通便捷,可达性高.路网结构路网基本骨架较完善,外部由城市主要道路构成;内部由单行道(人车混行)和双行道构成,部分道路被围墙打断,无法环通慢行系统街区内为老城居住区内部巷道,拥挤狭窄且使用场景复杂。
整体路网规划中乏休憩空间,及满足多场景需求的缓冲空间,慢行氛围体验感欠佳停车系统社区内有集中露天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基本可满足停车需要,但停车场出入口设置不合理与综合市场之间有流线交叉干扰,人车混行,且局部路网因后期维护使用不当,出现阻隔不通畅。
极大程度降低了停车使用效率。
结论:局部路网被打断未完善路网结构,停车环境待升级。
1.3 业态分析片区内业态复合且庞杂,但主要以居民日常生活种类为主要构成,如休闲类空间、农贸市场,社区餐饮,零售商铺,辅以教育,特色民宿,少数民族特色医养,抚琴夜市等。
散布于片区间,各业态能满足小区内居民一般生活需求,但能级和活力不足以外拓。
结论:业态丰富、功能有余但活力不足,能级不高、内销有余但外拓不足1.4 形态分析场地中大部分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修建,部分建筑外立面已做改造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以山海关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为例Study on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Updating On “The Organic Renewal” Theory—Situation of the Shanhaiguan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Updating Planning Design作者姓名李杉学校指导教师夏青企业指导教师刑天河申请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所在学院建筑学院天津大学研究生院二 OO八 年 一 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 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与特色相对集中的区域,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缩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实际建造案例分析深入分析和研究有机更新理论,并且应用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扩展与实践,希望能够得出一系列改造方法。
标签:有机更新理论;城市建筑改造;应用分析1、有机更新理论与城市建筑改造城市有机更新主要是将城市中不满足实际生活需求的区域进行改造建设,确保其能够重新繁荣。
在改造期间主要是对客观实体进行改造,并且能够延续空间、生态,游憩以及视觉等环境,对城市实施有计划的改造建设。
有机更新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在改造期间遵循城市内在发展规律,能够按照实际现状实施更新改造,确保城市秩序的井然有序,能够有效处理好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当前建筑局部以及立面改造方式能够防止改变城市肌理,有效确保城市完整性。
现阶段,政府部门主要参与城市局部与立面改造,在实际改造建设期间常常会产生较大的工程量,建设周期较短,无法有效统一建筑的色彩与形态,还会出现沟通难问题。
由于在改造期间存在不同的要求与内容,此次研究在对具体项目实施改造时完全遵循城市历史文化,按照城市发展现状对现有建筑实施区别改造和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2、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建筑改造中的应用2.1保留现有建筑,维护建筑功能针对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来说,首先应当维护建筑功能,确保建筑整体风格与造型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此时就可以通过局部和立面改造方式确保建筑能够保留现有功能。
以嘉兴中山路沿街改造为例,整条街道其中的几幢银行总部大楼,虽然年代久远,但建筑风格各有各的时代特点,建筑本身为干挂石材以及铝板玻璃幕墙,整体形象观感不错,因此在对该种建筑实施改造时就不需要改变整体,只需要采用立面清洗方式实施改造,此种改造方式不会产生较大经济成本,并且避免对建筑使用功能造成影响。
2.2重整建筑(1)确保功能不变,调整局部与立面:建筑整体风格较为适宜,但是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改造期间应当结合改造与保留原则,保留良好部分,实施局部改造。
浅析旧城保护整治与有机更新
浅析旧城保护整治与有机更新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当代中国城市两个最鲜明的特征,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
政府积极的进行旧城改造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烟台市推行的旧城改造中成功的案例及成功经验,为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政府参与;旧城改造;历史街区1 引言近20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然而在大规模的改造中,也发生了许多毁灭性的开发改造,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在悄悄地消失。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怎样具体界定好历史街区的内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手段如何进行选取等,对于我们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当中,厘清拆除与重建,再开发与扩充,修复与保护等等的区别,从而更好地在城市历史保护当中,将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等区分开来和结合起来,既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变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2 旧城保护整治与有机更新内涵城市历史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保护、更新和再开发。
这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这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
旧城的有机更新应该是以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为前提的再开发。
既要保持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又要通过再开发改善城市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也体现了城市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如历史建筑的保护整治应将其置于整个历史街区中来考虑,历史街区的保护同样要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环境中考虑。
可见,只有立足于城市整体,辨证、系统地认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旧城有机更新二者的关系,将旧城更新和街区保护置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才能最终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3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的内容分析3.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它首先要保护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物外还包括路面、院墙、景观小品、古树等细节的保护整修,并可对建筑内部进行改善生活的现代化改造。
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有机更新影响下的现实思考——聚焦有机更新理论及其重要实践姓名:朱思武学号: 0910020208学科:城市规划所在院系:建筑与城乡规划指导教师:王海燕2012 年10 月30日摘要:“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其概念,既包括历史性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也包括历史城区街巷肌理的有机更新,还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
所以说,有机更新包括三个层次。
整体更新是最高层次,其次是街区,再次才是单个建筑的有机更新。
并且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 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 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 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对旧老建筑的更新和保护。
关键词:有机更新旧城改造有机整体性菊儿胡同目录1. 绪论 (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2)2.1 城市有机更新概念的提出 (2)2.1.1 理论提出的经济背景 (2)2.1.2 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2.1.3 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2)2.2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内容 (3)2.3 有机更新理论的构成 (3)2.3.1 城市整体的有机性 (3)2.3.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3)2.3.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3)3. 有机更新的第一实践——菊儿胡同 (3)3.1菊儿胡同概貌 (3)3.2 特色解读 (4)3.2.1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的完整性 (4)3.2.2 建筑格局——永恒中寻求变化的老北京“四合院” (5)3.2.3 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5)3.2.4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 (5)3.3 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实践的启示 (5)4. 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实践 (5)4.1 苏州: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5)4.2 济南:“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 (6)4.3 西安: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有机更新层面的尝试 (6)5. 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6)5.1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6)5.1.1 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6)5.1.2 有机更新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7)5.1.3 法律机制不健全 (7)5.1.4 缺乏综合改造观念 (7)5.2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方法的发展建议 (7)5.2.1 需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 (7)5.2.2 注重社会结构形态 (7)5.2.3 注重物质空间形态 (8)5.2.4 对城市正确的定位是有机更新的基拙 (8)5.2.5 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采用法制化的管理 (8)5.2.6 严格控制更新的容量 (8)1.绪论: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城市建设诚意斐然,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
城市规划下的旧城改造思考
城市规划下的旧城改造思考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许多老旧城区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下的旧城改造进行思考,探讨了如何保留老旧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魅力,同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文章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和以往的改造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造思路和措施,例如保护历史建筑、提升城市功能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以期为旧城改造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居民生活质量一、引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规划下的旧城改造进行思考,探讨一些改造思路和措施,以期为旧城改造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二、现状分析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足:许多老旧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被破坏或遗忘的风险。
2. 城市功能欠缺:许多老旧城区的城市功能相对薄弱,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 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升:许多老旧城区存在低环境质量、低居住品质等问题,居民生活质量亟需改善。
三、改造思路1. 保护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中,应优先保护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独特魅力。
3. 促进产业升级:针对老旧城区的特点和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居民、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旧城改造的规划和决策过程,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措施建议1.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旧城改造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权责和途径,为改造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 资金支持:加大对旧城改造的资金投入,支持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改造,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
3. 引入专业团队:通过引进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规划和设计,确保旧城改造能够科学、顺利进行。
4. 创新技术应用:利用新技术手段,如智能化、绿色建筑等,提升旧城改造的效率和质量。
5. 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旧城改造的认知和支持,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_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倪庆梅孟献礼摘要: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的今天,旧城改造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力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规划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在全过程公众参与基础上,根据旧城原有空间格局,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双十字”空间结构,同时“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最后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大大提高旧城改造规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现代功能传统风貌双赢多数旧城中心区既非历史文化名城,又非历史保护街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但往往位于较好区位,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
然而对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目前多采用的“全面保护”与“大拆大建”等规划思路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1.1 优势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1.2 特色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重庆旧城改造带给我们的思考
重庆旧城改造带给我们的思考【摘要】旧城改造,就是旧城区的再开发,是指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集约用地,我们应把城市当中的闲置用地尽可能的利用起来,适当控制城市规模,而不是盲目的摊大饼,一味扩张。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文脉传统风貌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
许多城市的用地规模在短短几十年内扩大了好几倍,相对而来出现了新旧不协调(新城区面貌和老城区面貌不协调),城市扩张盲目的问题。
为了节约利用土地,改善城市风貌,许多城市都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旧城改造,包括对一些城中村的改造。
一、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旧城改造无疑会有诸多因素存在,对于旧城改造将面临如何的问题随之产生,以下简要分析:对旧城改造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将问题简单化,不顾具体情况一律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的开发方式,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浪费,破坏了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原有社会网络”。
对“旧区”的认识停留在就是过去留下的“烂摊子”,是城市的“包袱”和“脏、乱、差”的代表,旧城改造就是放开手脚清除这些“毒瘤”。
,过去在旧城改造中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了不分良莠,大面积拆迁,整平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见效明显、工作简单,但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而且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各种要求,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
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过度提高容积率,增大建筑密度,减少建筑间距,造成过密开发和土地滥用,导致环境持续恶化。
只看到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区内拆除或改建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正如公益广告中所说,每年我国都有上千个文物古迹被推平而消失。
局限于开发有利可图的项目和黄金地段一些较难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急需更新的经济效益差的地段却无人问津,城市整体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浅议城市更新与老城区改造
浅议城市更新与老城区改造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储备也越来越少,以往的粗放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零增长”、“高品质发展”是大势所趋。
增量用地供给不足和存量空间重构的压力,形成了“存量空间+工业经营”的集约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新趋势和新引擎,是目前城市存量土地盘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趋势和新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镇;改造引言:从城市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更新能够促进土地增值,并为城市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可以提高居住质量,促进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城市更新与老城区的改造,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又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
为此,“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城市更新及相关政策城市更新和老城区的改造是指那些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区域进行改造。
根据有关信息,在1958年荷兰首次提出了“都市更新”的概念,并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理念: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他们对于居住的房屋、道路、公园、绿地等生活方式的期待和不满,都会提出改善的要求,希望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美的市容。
从这一点来看,这座城市的改造,和我们的“旧城改建”差不多。
但是,随着我国城镇更新和改建的规模逐渐增大,由“低档小区”的改建扩展到了其他功能性地区,由最初的建筑环境改善到了用地用途的改变。
二、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空间布局缺乏不合理当前,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了城市的空间分布较为混乱,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而且在空间布局方面往往“自相矛盾”,反复施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会对城市的总体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二)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规划和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科学的标准进行绿化比例的规划,也没有达到与城市规划建设相适应的要求。
城市规划建设要做到城市与绿化相结合,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旧城改造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留下更 多 良田,给子孙后 代 留下天蓝 、地绿 、水净 的美好 家园 , 构建幸福人居 环境 。 ( 四) 充分尊 重民意 ,发扬 民主 ,大力提倡市 民参 与城市规 划与管理工作 ,建立强化市 民监督体制 ,就可以从源头上保 证一 个 地区 旧城改造 的真正合理性 。 在 旧城区改造 的过程中 ,如何才能使 城市 向着可持续发展 的 方 向走 ,还应 注意以下几点 : 第 一 ,先对 旧城 区进行全面 的调查 与评估 ,再整体规划 。 第 二 ,注意传承 与发 展相结合 ,拆 必须拆的 ,尽量保 留可以 保 留的。 第 三 ,对于 旧房子 由政府逐步进行统 一规 划改建为商 品房 , 再 以较 为低廉 的价格 出租 出去 ,以 回收资金改建 其他公共设施 , 且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我 国房地 产过热 的现象 ,房 子在设计时 必须采 用人 性化设计 ,门 口应 留出少量的土地 面积 ,由户主 自 行 进行设 计 ,房子 与道 路之间 留出一条绿化带 ,由每栋 房子 的住户 进行栽 种植物和轮流养 护。 第 四,城 市总是有那 么一些 废弃的角落 :空地 、池塘 、小溪 流小河 流等。这些地 方废弃 了可惜 ,而且影响城市景 观 ,若加 以 改造 ,却 可成为大家休 息的好地方 。空地——无需建 造精致 的建 筑物—— 一片草坪 、几 棵大树 、几 张石 凳足矣 。如果 空地够大 , 可安装一 些高质量 的儿 童游乐设施 , 交 由个村委会管理 ,谁弄坏 谁赔偿 。池塘—— 只要 保障水质 干净 ,池 中养一些小 动物 、池边 几棵大树 、几张石凳 、在铺上一点 草坪 ,早 已美不胜 收 ,如果池 塘够大 ,可以养鱼苗 ,让人用 以垂钓 ,规定钓到一斤半 以上的鱼 可 以由他们 用市场价六 到八 折的价钱买 回去 ,但小于这 个重量的 必须放生 , 赚 到 的钱又 可以对此进行保养 。小溪流小河 流的做法 可 以效仿 日 本 的古川 町——各 户治理各户 的 ,各村治理各 村的 , 其他的可 以效 仿池塘 的做法 。如果河面较 宽 ,可 以在 出租泛河小 船 ,此处就成 了一旅游景点 了。 公共空 间的设计可 以征求 附近居民 的意见 , 甚 至可以有他们 共 同参 与设计 。
刍议城市更新视角下对老城区规划改造的策略
刍议城市更新视角下对老城区规划改造的策略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化进程也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逐渐形成离心式发展。
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工业结构优化也影响了城市更新的方向,特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建成的旧城。
如果城市规划不涉及城市改造战略,贫民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城市中。
对以往案例的分析表明,城市改造的成败不仅在于优化城市特点,而且在于城市产业的结构调整,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计。
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回顾了旧城改造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视角;旧城改造;地方重塑;规划分析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旧城区有可能得到适当的更新和扩大。
由于旧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多样化需求,为了维持其功能状态,改善城市环境的总体质量,重塑地方形象,改善城市的运作,有必要研究当前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个根据对城市更新目标的分析,本文件审视了当前城市建设的问题,并结合城市更新的可行性,提出了城市更新的优先事项和解决办法。
1老城区产业更新规划城市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证,城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
针对老城区中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工业产业以及其他旧有产业集群等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这些产业对老城区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产业规划方案,有效提升存量产业的发展品质,与此同时,合理布局增量产业,实施引进高质量替代产业的城市更新策略。
首先,根据老城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存量产业实施分类,针对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消耗严重且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清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数量也有利于提供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
腾挪的空间还能够对区域内居住、商业办公以及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
对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土地置换以及税费减免等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关于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作者:于晓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2期摘要:目前我国科技高速发展,为了节约用地,国家针对用地粗放、闲置浪费现象采取了加强对土地使用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在运作过程中,问题和偏颇之处也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旧城改造;思路;问题和对策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rapi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ave land, country to land extensive, idle waste phenomenon has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macroscopical adjusting control of land us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opera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efect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thods.Key words: urban renewal; idea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城市旧城区的形成和改造基本情况1、城市旧城区的形成。
城市旧居住区,是在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缩影。
旧城区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居民收入低等一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摘要:西安城下有长安,北京城下有大都,南京城下是建宁,太多的城市下面有着古代城市的"遗骸",所以不得不再次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当今世界,不能去用一座新城去掩盖一座旧城,而是如何去做好旧城改造,那么有机更新理论为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当下重庆旧城改造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字:北京菊儿胡同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重庆洪崖洞公众参与城市复兴有机更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曾经的城市中心会渐渐沦落为城市的棚户区,而旧城区的存在也渐渐与城市的定位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那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是当下城市规划的难题之一。
换言之怎么样去更新城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目前,我国普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在我国,“城市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而“城市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
(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0世纪80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如何继承北京的传统城市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
由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是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此后,有机更新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有机更新理论比较多的用于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更新与发展,而对于广大的旧城地区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科学的指导方法。
胡同建筑历史久远,现在北京菊儿胡同建筑和它周围的胡同共同成为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经历了一个从改造、拆除、建设到维修、保护的漫长过程后,现已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都高度重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
菊儿胡同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地域传统建筑历史文脉,由于长期的建造及居住的杂乱无章,北京菊儿胡同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及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菊儿胡同进行进行改造成为北京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吴良镛教授在具体的改造设计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的传统四合院住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行列式住宅楼和高层住宅楼,这种现代功能主义的构建模式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空间氛围及文脉。
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通过保留原有树木并依此形成庭院空间,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住户的私密性,同时具有庭院邻里的社会性一面,更接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旧城肌理格局的“有机更新”,谋求逐步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建立新的“有机秩序”。
因此,从建筑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有“文化内涵”或“建筑意”,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居住环境艺术空间形态,加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脉的沟通与联系。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书中总结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作为现代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城市老城区传统建筑改造的一副良方。
北京的菊儿胡同在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下得到了新生,但对于同样曾被旧城改造困扰的有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和重庆洪崖洞,我们再分析下这两个成功案例的成功经验。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东至中河高架路,西至南山路清波门(距离西湖约200m),全长1350m,其中吴山广场以东路段约500m,是1999年以来杭州市历史街区整修保护的重点区域。
河坊街在南宋时,因街坊三面环河——中河、涌金河(今惠民路)、运司河(今劳动路)而得名。
当时“南有朝廷,后有市肆”(或称“前朝后市”),“前朝”指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即为河坊街一带的“皇城根儿”。
此外,历代州府衙署也设在河坊街周边地区。
民族英雄于谦出身于河坊街的祠堂巷。
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展、市中心的北移,作为以往城市中心区的河坊街一带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到20世纪末,虽然格局犹存,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严重。
街区内商业、办公、居住混杂,缺乏明晰的功能分区;建筑内部空间被无序地分隔改造,在天井里搭建违章建筑,卫生状况较差;道路虽仅宽7.5m,但已成为横贯上城区西南部的交通干道,人车混行,交通混乱,缺乏消防通道;街区内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被严重破坏。
1990年代末,随着河坊街周边新火车站、吴山广场、城隍阁及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的陆续建成河坊街所处的吴山地区已成为杭州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之一,记载着杭州浓厚历史信息的河坊街何去何从也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河坊街也经历了从最初计划的拓宽改造到最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当初的城市更新遵循如下三个原则:1、“原真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根据河坊街的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
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在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踏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并广泛征集保存于民间的历史照片和物件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一是整体保存。
对现存历史价值高、原状保存好的建筑,如四拐角上四座建筑、回春堂、胡庆余堂等,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存建筑物的内外结构、材料、装修和空间关系,实行严格保护;二是修缮延续。
对部分存留、部分毁损的传统建筑在不改变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依据装修痕迹,利用原来的材料、工艺予以修复,并进行“留白”处理,新旧有别,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
对结构已损毁、无法修整的特色建筑,在精确实测、存留摄影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可利用构件进行登记编号,回收利用;三是整饬治理。
部分建筑在建国后经过改造重建,其体量、格局虽与原有建筑基本协调,但材料、风貌差异明显,对其外观按民国年间的外立面风格进行复原,并重新设置招牌、路灯等装饰小品,烘托原有历史文化氛围;四是更新改建。
拆除街区内各类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并将城区内其他有保留价值、体量合适的传统建筑补充迁建。
2、“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河坊街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所建,但街巷仍多承南宋格局而来。
为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氛围、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对道路路网、路幅宽度基本不作变动,保持原有肌理,原有沥青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横贯街区的原有架空杆线一律埋设入地,对任意添加的、不符合历史文脉的琉璃瓦、不锈钢、广告牌、灯饰等予以剥离,根据传统特色加以整饬。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12m,要求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有空透性和层次感,并强调街坊与吴山的联系,使山景充分进入街景。
以街区四大开放空间“面”(小井巷交叉口、胡庆余堂药业组团、叭蜡子巷和四拐角)作为空间特色重心,设置街区内游人步行通道,使其有线型的变化,也有明暗的变化(露天、室内、绿化庭园中),形成丰富的动态空间景观“线”。
强化街巷出入口、井池周边所形成的空间带(点)特色,在这一景观构图及空间界面最灵活的区点,设置游人集散场地及坊门等景区标志物。
3、“人文性”与“现代化”相结合。
河坊街保护整修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原貌和周边建筑特点、商业布局,在河坊街沿线设置了具有杭州传统特色和人性化尺度的灯饰、石板凳、广告招牌和盆景式园林小品,吸引人们驻留、观赏和休闲。
对街区内部分非文物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增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设备,上、下水等管道也一次埋设到位。
在街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自行车通道、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游人步行进出街区。
逐步地让古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功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的成功复兴,改变了以往人们“破烂河坊,美丽西湖”的印象。
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河坊街的市场化操作,原住居民的外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传统结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丧失。
所以在小河直街的改造上,政府决定20%原住居民的回迁,减少本地特色风俗的丧失。
对于都是平原的北京和杭州的旧城改造而言,重庆洪崖洞的旧城改造所要面对的难度更大,但是从2006年洪崖洞正式开放以来,洪崖洞逐渐被世人认可,也获得了“重庆的名片”的美名,洪崖洞成功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介入,市民参与,自我完善,多管齐下”的保护整修模式。
直辖后,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遗憾的是,被誉为“世界一绝”的吊脚楼却在无形中流失殆尽山城在发展中丢失了特色,失去了老城区的风采。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坐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
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
外来游客可观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烫山城火锅、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玩不夜风情的休闲娱乐新天地。
她将是解放碑的宴会客厅,重庆人的休闲胜区,再现老重庆的真实写照,重庆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洪崖洞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秉承了改旧如旧的理念,将城市阳台、山城步道、十字金街、半岛景观环路、解放碑滨江水岸、城市亲水平台与吊脚裙楼有机结合一起。
洪崖洞采用巴渝传统山地民居的“吊脚楼”形式,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山地民居建筑文化,并入现代的商业范畴,形成以休闲旅游为龙头,以餐饮娱乐为主题,以时尚商业为补充的商业联合体,即“一态、三绝、四街、八景、一水岸”。
“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由餐饮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购物休闲和旅游休闲等八部分构成。
“三绝”指的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
“四街”指的是纸盐河街江畔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洪崖洞盛宴美食街、城市阳台异域风情街。
“八景”指的是洪崖滴翠、两江汇流、吊脚群楼、洪崖群雕、城市阳台、巴文化柱、中华火锅第一鼎、嘉陵夕照。
“一水岸”即拟建的水案观景平台。
洪崖洞的建成不仅仅使解放碑到江边的城市空间得到完整,更有意义的是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也为以后重庆其他地区旧城改造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