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摘要:西安城下有长安,北京城下有大都,南京城下是建宁,太多的城市下面有着古代城市的"遗骸",所以不得不再次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当今世界,不能去用一座新城去掩盖一座旧城,而是如何去做好旧城改造,那么有机更新理论为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当下重庆旧城改造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字:北京菊儿胡同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重庆洪崖洞公众参与城市复兴有机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曾经的城市中心会渐渐沦落为城市的棚户区,而旧城区的存在也渐渐与城市的定位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那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是当下城市规划的难题之一。换言之怎么样去更新城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前,我国普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在我国,“城市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而“城市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0世纪80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如何继承北京的传统城市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由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是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案例。此后,有机更新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有机更新理论比较多的用于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更新与发展,而对于广大的旧城地区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科学的指导方法。

胡同建筑历史久远,现在北京菊儿胡同建筑和它周围的胡同共同成为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经历了一个从改造、拆除、建设到维修、保护的漫长过程后,现已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都高度重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菊儿胡同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地域传统建筑历史文脉,由于长期的建造及居住的杂乱无章,北京菊儿胡同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及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菊儿胡同进行进行改造成为北京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吴良镛

教授在具体的改造设计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的传统四合院住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行列式住宅楼和高层住宅楼,这种现代功能主义的构建模式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空间氛围及文脉。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通过保留原有树木并依此形成庭院空间,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住户的私密性,同时具有庭院邻里的社会性一面,更接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旧城肌理格局的“有机更新”,谋求逐步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建立新的“有机秩序”。因此,从建筑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有“文化内涵”或“建筑意”,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居住环境艺术空间形态,加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脉的沟通与联系。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书中总结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作为现代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城市老城区传统建筑改造的一副良方。

北京的菊儿胡同在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下得到了新生,但对于同样曾被旧城改造困扰的有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和重庆洪崖洞,我们再分析下这两个成功案例的成功经验。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东至中河高架路,西至南山路清波门(距离西湖约200m),全长1350m,其中吴山广场以东路段约500m,是1999年以来杭州市历史街区整修保护的重点区域。河坊街在南宋时,因街坊三面环河——中河、涌金河(今惠民路)、运司河(今劳动路)而得名。当时“南有朝廷,后有市肆”(或称“前朝后市”),“前朝”指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即为河坊街一带的“皇城根儿”。此外,历代州府衙署也设在河坊街周边地区。民族英雄于谦出身于河坊街的祠堂巷。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展、市中心的北移,作为以往城市中心区的河坊街一带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到20世纪末,虽

然格局犹存,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街区内商业、办公、居住混杂,缺乏明晰的功能分区;建筑内部空间被无序地分隔改造,在天井里搭建违章建筑,卫生状况较差;道路虽仅宽7.5m,但已成为横贯上城区西南部的交通干道,人车混行,交通混乱,缺乏消防通道;街区内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被严重破坏。1990年代末,随着河坊街周边新火车站、吴山广场、城隍阁及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的陆续建成河坊街所处的吴山地区已成为杭州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之一,记载着杭州浓厚历史信息的河坊街何去何从也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河坊街也经历了从最初计划的拓宽改造到最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当初的城市更新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原真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根据河坊街的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在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踏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并广泛征集保存于民间的历史照片和物件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一是整体保存。对现存历史价值高、原状保存好的建筑,如四拐角上四座建筑、回春堂、胡庆余堂等,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存建筑物的内外结构、材料、装修和空间关系,实行严格保护;二是修缮延续。对部分存留、部分毁损的传统建筑在不改变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依据装修痕迹,利用原来的材料、工艺予以修复,并进行“留白”处理,新旧有别,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对结构已损毁、无法修整的特色建筑,在精确实测、存留摄影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可利用构件进行登记编号,回收利用;三是整饬治理。部分建筑在建国后经过改造重建,其体量、格局虽与原有建筑基本协调,但材料、风貌差异明显,对其外观按民国年间的外立面风格进行复原,并重新设置招牌、路灯等装饰小品,烘托原有历史文化氛围;四是更新改建。拆除街区内各类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并将城区内其他有保留价值、体量合适的传统建筑补充迁建。

2、“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河坊街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