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合集下载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1、匮乏状态: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的状态,寻找幻想中“充盈”的瞬间2、实在界、象征界1)镜像阶段:a.自我出现,认同与误认,开始进入想象界b.主题就是匮乏的存身之处2)去——来游戏:儿童对母亲缺位状态的自我补偿a.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存在与意义疏离b.阉割:放弃自我身份、天性以融入文化3)俄狄浦斯情结:a.欲望是对固定所指的追求,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b.渴望回到自然的“充盈”状态,“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生命的叙事三、电影精神分析1、两种需要被摧毁的快感1)窥视欲:观影主体与银幕客体的分离2)自恋:认同*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2、挽救快感、逃避阉割情结的方法1)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2)以偶像崇拜的对象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形象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1、幻想: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2、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幻想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3、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4、欲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满足,只能在幻想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回溯)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能指和所指1)意义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3)毗邻轴(组合)、聚合轴(选择)2、现实世界是被语言建构而来的3、语言VS言语4、历时性VS共时性*结构主义: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2)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二、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1、施特劳斯:神话背后有高度同质化结构1)神话素的组合2)一切神话都具有相似的结构,都对社会发挥着类似的社会文化功能2、赖特: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向社会成员传播观念秩序经典西部片、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的二元对立结构三、罗兰·巴尔特:《神话学》1、《神话学》1)初级指意系统和次级指意系统:为人们所消费的神话是在次级指意系统上被生产出来的2)符号的多义性: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3)神话的双重功能:展示事物的存在、强加给人们对事物的解释4)人们对神话的解读取决于: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5)结构性描述:图片与文字a.接力:文字扩充了图像潜在的内涵b.锚定:文字对图像产生反作用四、后结构主义: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五、雅克·德里达1、意义的延异: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意义在永无止歇的互文性延迟2、二元对立是一种权力关系(暴力层级、奇异的补充经济):含混的补充过程早已渗透至在场之内,持续不断地为纯粹在场的自我复制与自我分裂营造着空间3、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依靠另一方的缺席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六、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1、话语发挥作用的途径:赋权、限制和建构“话语域”2、话语生产了作为权力武器的知识1)权力是生产性的2)某些特定列行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真理政体)七、全景敞视机制1、杰里米·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全景敞视主义2、规训社会:意识到凝视的存在,将越来越多的人类存在方式纳入视觉所及的范畴监视技术的发展:满足窥视的快感、同时通过自我规训的方式顺从了规范的束缚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一、女性主义1、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2、女性主义获得了发言权,是一种生产性解读行为3、大众文化:1)女性和男性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截然不同2)女性必须充分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掌握自己的身份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杰姬·斯黛茜《凝视明星》:三种女性对电影反应的话语类型1)逃避现实:大众娱乐乌托邦性质2)身份认同3)消费主义:a.消费是诸多意义彼此协商的场所,奴役、剥削VS争夺、抵抗b.剩余: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三、解读言情小说1、莫德莱斯基《仇恋》2、罗莎琳德·考沃德《女性欲望》1)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获取快感欲望生产并维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2)小说满足了女性的特定需求,为某种共同幻景提供佐证(俄狄浦斯情结)3、詹妮丝·莱德威:1)“回报式”幻想:回忆往昔幸福时光2)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中的自我3)“牢固的三角形心理结构”:与异性打交道、以母性身份与供养及保护自己的人维系强烈的情感纽带4)最基本元素:供养女人的伟男子*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而非文本:阅读言情小说是一中抵抗行为,拒斥社会角色*缺陷:否认了快感之为快感的单纯性四、《观看<豪门恩怨>》1、快感生产、发挥作用的机制1)情感现实主义(外延、内涵):自我意识穿行于叙事内外2)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自行划定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2、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商品1)四种态度:a.厌恶b.讽刺c.喜爱:应对措施:将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内化、与之协商、故作讽刺d.民粹式2)逃脱的方式a.宰制性意识形态对文化实践缺乏约束力b.从女性表征中汲取快感,无所谓对错3、批评五、解读女性杂志“吸引与拒斥“辩证法1、詹妮丝·温希普《深掘女性杂志》1)围绕一系列“虚构”组织起来:汲取梦幻般的感觉、获得替代性快感2)不否认日常劳动的存在,但展现人类在情感领域而非物质领域的成功——构建置身于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束缚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女性个体、进而构建女性共同体3)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2、约克·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1)女性主义的抗争应当以赢得对女性的尊重为最终目标2)文本不直接拥有意义,读者是意义的生产者,关注读者从女性杂志中攫取意义的原因3)解读策略:拿得起放得下、消遣娱乐、实践知识、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理想化自我)六、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1、安东尼·伊索普:1)宰制性男性气质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一套依之自我约束的性别规范2)宰制性男性气质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征,所有人无法完全置身事外2、肖恩·尼克森:男性气质是表征的政体七、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攻击异性恋霸权,在异性恋文化中为“反常性”找到相应的位置1、茱蒂丝·巴特勒关于性别1)拨付挖:生物性别VS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2)巴特勒:性别本身就是社会性的2、茱蒂丝·巴特勒“操演理论”1)奥斯汀的“施为语言”理论:施命语言VS施为语言2)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所“操演”出来的,是持续不断、近乎规训式的过程3)性别操演的模式“扮演”:a.使指意的模式戏剧化,从而确立“性别”本身b.主要场所:消费*克雷·克里科穆尔、亚历山大·多提:同性恋如何与大众文化建立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关系?第八站“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一、“种族”与种族主义1、作为指意系统的种族主义1)“种族”是文化与历史范畴,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直接产生意义2)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2、“种族”概念的三个关键时刻: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防御性意识形态: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2、对殖民地的征服是上帝的旨意,主张向黑人世界“播撒文明”甚至将之灭绝三、东方主义1、东方主义:1)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智尚的一种方式2)虚构意识形态系统:西方维系对东方霸权2、描述帝国的虚构类文艺作品1)帝国主义文化的欲望和焦虑,旨在使读者了解欧美人的本质2)东方主义叙事是生产性的,建构“真理政体”*好莱坞越战电影:建构美国人的越南经验1)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征、战争的美国化美国式纯真迷失2)对其意义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布什海湾战争演讲、越战老兵评述好莱坞越战电影四、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状况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新意识”1)反对被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先锋革命”,攻击现代主义的流行地位2)大众文化研究: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毫无意义2、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文化并非是最好之物,而是全部生活方式1)对美国心驰神往,对大众化生产的都市文化感兴趣2)安迪·沃霍:商业艺术也是真正艺术,不逊于统治阶级标榜的真正艺术3)胡伊森:a.波普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文化壁垒大崩溃b.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早年欧洲先锋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1、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2、科学话语与知识的地位与功能:科学与知识的合法性力量日渐衰损,为权力的需求所塑造,成为文化与经济资本3、新型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是价值的唯一体现*评价:当代知识分子的消极英雄主义VS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四、让·鲍德里亚1、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2、拟像与仿真1)拟像: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原本自身不存在2)仿真: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内爆:真实界与想象界在相互作用之中的不断坍塌3、超级真实主义1)无处不在,在虚构世界中寻找诠释2)并不是失去分辨能力,而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足轻重3)后现代传媒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生产:a.除却传媒事件,一切都无关紧要b.真实事件与其传媒表征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4)第二次历史变迁:“真实”隐退在“超级真实”之中,表征就是事实本身4、态度:欢迎+担忧五、弗雷德里克·詹明信1、后现代主义1)分期概念: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2)既定文化形态的三种类型(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在既定文化形态之内,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成为宰制性文化。

《文化论读书笔记》课件

《文化论读书笔记》课件
例如,在文化产业领域,可以通过文化研究 来分析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创新和品牌价 值;在城市规划领域,可以通过文化研究来 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 品质。
05
个人感悟与思考
阅读《文化论》的体会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与创新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 遇
通过阅读《文化论》,我深刻体会到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 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能 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社会 的进步。
对未来文化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 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 文化传播将更加便捷和迅速。数字化 技术将进一步打破地理和语言的障碍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数字化技术对 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数字 化时代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文化研究的认识与理解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
《文化论》使我认识到文化研究是一 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社会学、人类 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全面、 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 系
阅读《文化论》使我意识到文化与社 会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一方面 ,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影响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社 会的变迁和发展也会促使文化进行相 应的调整和变革。
文化影响自我认同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文化价值观,形成自我认同,从而影响 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行为动机。
文化在组织中的作用
文化塑造组织氛围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共享的价值 观和行为准则,对组织氛围产生 深远影响。
文化影响组织决策
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的思维方 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组织的 决策过程。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从西方到中国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从西方到中国

关键 词 : 大众文化 ; 社会 效应 ; 识分 子 知
K e r :ma sc tr ; o i fe t itlie t y wo ds s ul e s ca efc;n el n u l g
中图分类号 : 0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6 4 1 (0 0)3 0 7 一 1 10 — 3 12 1 3 — 15 O
刘 洋 LuY n ; 丹 Z a a i a g 赵 h oD n
( 宁 师范 大 学音 乐学 院 , 辽 大连 1 6 2 ) 10 9
( io igNoma U iest, scC l g , l n 1 2 , hn La nn r l nvri Mu i o e eDai 0 9 C ia) y l a 1 6
释。
Absr c :As te d v lp e t o s uh r e o s t e lt n ta t h e eo m n f ma s c u e b c me he r ai i Chna h y i ,t e Chie e n el e twi h i to g c mmi n r b s a d n s itli n t ter srn o g h t me tp o e n rg ltst e d v lp n s ut r n i o ilefc. Th oIh te a ay i ft e c n e to s ul r n rs n e eo me t hi p r e uae h e eo me to ma sc lu e i t s ca fe t f s rcs h n lss o h o c p ma s c t e a d p e e td v lp n ,t spa e f u i u tae h uur e eo me to s ut r s o it d wi h h rc eit so h i s n elg n . l sr tste ft e d v lp n fma sc lu ea s cae t t ec a a trsi te Chnee i lie t l h c f t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教程》知识点汇总

《大众文化教程》知识点汇总

《大众文化教程》知识点汇总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大众文化教程第一章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大众与大众社会大众社会的兴起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1)产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大量消费者的存在;(2)社会的平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5)传统中产阶级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级的扩大;(6)社会组织的官僚化。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大众传播学理论》一书中界定,大众社会指的是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

大众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不在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在结构关系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的关系上。

大众之间的关系在大众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上,大众社会首先体现出一种极强的“异质性”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传统关系(如血缘关系、人情关系)被极大地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契约关系,而契约关系的暂时性与松散性,直接导致了大众之间关系的短暂、松散与疏远。

许多学者以不同的说法给予揭示与阐述。

麦克唐纳使用了“原子化大众”这一术语。

勒庞把大众看作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则以“群氓”称之;理斯曼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大众看作是“孤独的人群”。

在这里,瓦尔特·本雅明对城市大众这种心理的描述和分析尤为精彩。

在本雅明看来,在前现代社会中,朋友、亲戚或熟人聚在一起,有着一定的血缘和亲情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互不认识、互不攀谈,但又必须聚集在城市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这就使人产生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却在心理上相互疏远,甚至相互戒备。

正是这种“戒备”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

这种疏远和冷漠又造成了城市大众的孤独,而为了摆脱孤独,城市大众开始寻找新奇或刺激,欲望便在这寻找中蔓延开来。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约翰。

斯道雷马克思主义者核心问题:文化与权力●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一部分结构疏理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2、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3、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都塞二、建构主义韦伯、齐美尔、吉登斯、符号互动(米德、布鲁默、库恩)、现象学三、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四、功利主义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埃尔斯特其他重要人物:哈贝马斯、第二部分重点人物1、索绪尔:(03年名解索绪尔语言学《文化理论》《人类传播理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即把语言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二是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了划分,(1)形式语言——称之为语言;(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言语。

三是区分了语言学研究两个研究方法:共时语言学: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语言;历时语言学:研究特定语言的历史发展。

同时,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具有其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建立后,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2、弗洛依德《社会学》: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关键性以现在于无意识心知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一是(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 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娱乐效果, 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 松的满足。
■ 第六,双向互动性。由于主要依托以国 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大众传媒平台去 传播,即有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 又有国际互联网、移动网络及相应的博 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越来 越多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可以实现传者 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了。
■ 第四,媒介含有价值和观点,有内容性原 则;
■ 第五,多数媒介讯息被组织旨在获利或获 权,有动机原则。
■ 这五个核心概念或原则都旨在以专业化的 媒介研究概念系统去承担公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的任务。
■ 把这五个原则引入大众文化素养研究, 也可以照此推论说,大众文化同大众媒 体的本性一样,就该是运用大众媒介手 段取感染和吸引公众并且从中获利。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谓通俗文化也不能
完全等同。
大众文化在文化中的位置:
➢主导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
和睦等为传播核心的文化过程。
➢高雅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理
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过程。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 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 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 本等的某些特点,创造出原创性新模式, 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 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 时尚潮流。
第四,类型性。 在一部电影剧本或电视机 剧本中,好人与坏人、情人与情敌、由 顺境转逆境或相反等故事,都是按大致 固定的种类或类属的规模去打造的,从 而有武打、言情、警匪、伦理、体育等 众多类型片、类型剧。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从西方到中国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从西方到中国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从西方到中国作者:刘洋;赵丹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3期摘要:在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一种既定的现实时,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对大众文学的社会效应中做出探讨并规范大众文学的发展,本文在对大众文学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做分析上,试图结合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做出阐释。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becomes the reality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elligent with their strong commitment probes and reg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in its social effe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ass culture and presen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intelligent.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效应;知识分子Key words: mass culture;social effect;intelligent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75-011“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的兴起西方对大众文化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而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但他在192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已明显的指出了这种文化形态的本质特征——商品性。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

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读后感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大众文化传播 导论

大众文化传播 导论

一种观点:
• 什么可视为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 对“民众”生产或者是为“民众”而生产的意义 敢兴趣,以及你是否认为这些意义是证明了“公 共需要”或“公共所得”。进而视之,大众文化 的研究还需要来加以注意大众文化之外的其他文 化,特别是人所说的“高雅文化”。但执目于大 众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差别的讨论,传统上市聚集 在趣味和艺术特点的问题上面。 • ——1994年奥苏利文
评价
• 到此,文化成为了人类经验的总和,不 复是某些阶级的专利,而是恩泽每一个社 会成员,由此阿诺德已初见端倪的大众化 和平民化倾向,更是一大进步。由此,总 体上来观照文化的态度,明显地下延到当 代西方对文化的分析模式。
7、文化的社会学概念
• • 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词,这里用作更为广泛 的社会学含义,即是说,用来指作为一个民族社会遗产的 手工制品、货物、技术过程、观念、习惯和价值。要之, 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 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 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 识和教育。
视觉文化
• 20世纪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艺术和审 美的生活化、普泛化在实践经验的层面上最集中 、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图像化。图 像的展现方式、观看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正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 指向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 • 1、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其他产品提供关于人生经验的 各种经历,使其确立对阶级、族群、种族、民族、性以及 人群分类的理解。 • 2、媒体文化有助于塑造有关世界和最为深刻的价值的流 行观念。 • 3、媒体的故事和图像提供了象征、神话和资源,参与形 成当今共享的文化。 • 4、媒体文化创造认同性,建立一种全球文化的新形式。

(完整)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完整)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文化研究始终拒绝萦绕在文化理论和分析工作之中的“悲观精英主义”。

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似乎始终希望表明:能动性总是被结构淹没;文化消费仅仅是生产的影子;受众谈判是乌有之物,仅仅是经济权力游戏中的虚幻行为而已。

而且,“悲观精英主义”这一思考方式力图把自己表征为一种激进文化政治的形式.但这往往是一种政治策略,其间对权力的抨击结束于为了自身利益而去揭示他人何以始终是“文化盲从者"。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学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经过美国的中转落户中国。

随之,诸多“西方"文化研究著述漂洋过海而来,先是被零星译介,后来则以系列译丛和专门性学术集刊的形式登场,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传播与文化译丛》和《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媒介与社会丛书》。

虽然学界并未因此达成“何为文化研究"的共识,但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的是,文化研究旨在考察大众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源自已然消逝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于是,在文化研究东渐的过程中,伯明翰学派――曾经执教或求学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即使不能说占尽了先机,也可谓构成了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一个例子是偏居英格兰东北小镇桑德兰(Sunderland)的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2001年,斯道雷的成名作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的第二版作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之一,拥有了中译本《文化理论与通(第二版);2010年,该书第五版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俗文化导论》Culture:An Introduction入选《媒介与社会丛书》,以《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以下简称《导论》)之名面世。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传播理论课阅读书目】2013传播学硕士生学生阅读书目总的要求:精读书目至少四本:必读书+任选书(本课程)课程作业:读书笔记+课程论文(自选)课堂汇报:是关于自己所选书目的读书报告,报告时须携带此书(原件或复印件皆可)并提供给教师,接受大家(包括教师)的质询(尤其是结合三本必读书目的内容),互动过程没有时间限制。

本课程任选书的决定根据个人志愿加上机遇来决定,每人所选的不能重复,倘若重复协商解决。

汇报时间限十分钟,汇报的顺序按照学号排序或生日大小或书目排号都可,自行协商决定。

一、必读书目二、选读书目2《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学出版社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德斯,华夏出版社5、《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6、《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1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广告符码》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杜盖伊,商务印书馆15、《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梅萨里,新华出版社16、《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伯格,南京大学出版社19、《帝国与传播》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作为文化的传播》凯瑞,华夏出版社2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9、《美国受众成长记》布茨,华夏出版社出版社30、《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莫利,新华出版社31、《电视文化》菲斯克,商务印书馆35、《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利文斯通,新华出版社36、《理解电视》麦克奎恩,华夏出版社38、《乌合之众》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40、《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46、《文化的阐释》克里福德?格尔茨,译林出版社48、《传播生态学》阿什德,华夏出版社49、《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50、《媒介社会学》,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1、《媒介通论》,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5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华夏出版社54、《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5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6、《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57、《大众传播学诸论》,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58、《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9、《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0、《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6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62、《作为话语的新闻》,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6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64、《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65、《跨文化传通》,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66、《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67、《通俗文化理论导论》,斯特里纳蒂著,商务印书馆68、《组织传播》,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69、《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0、《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三联书店71、《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72、《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3、《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74、《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8、《传播的世界化》马特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篇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阅读书目】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阅读参考书目一、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知识梳理解读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知识梳理解读
镜子时期是我们在镜子中认识自我的时期,大约在第6至18个月之间,儿童注意到自身的映像,发现这并不是他人的依附性的延伸,而是一个完整和明确自主的个体。但我们眼中的自己比我们实际的发育更完善,所以,个体将一直追求这种完美的自我形态和理想。
拉康将游戏(第二阶段)看作是孩子开始采用语言的一个表征,我们的需求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具有人的主体性。拉康也认为无意识也是由我们与语言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并指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化,可以通过一种语言分析,来揭示其内涵。
范·登·哈格(悲观主义者):消费大众文化空洞的作品和实践,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的空虚就会消费更多空洞的大众文化和实践。
希尔斯(乐观主义者):对现在的悲观在于对过去的过分乐观。美国文化分为三个阶层:上面是高雅的文化,中间的平庸的文化,下面是粗野的文化。大众社会改变了文化的分布,压制了“优秀的和高雅的”文化的作用。这表明没有审美表达和接受能力的阶级,原先给他们什么就接受什么,现在他们的审美意识刚刚觉醒。
菲德勒:一是认为美国是大众文化的第一个源头,贵族文化必将消亡;二是认为大众文化是“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
4、其他人的文化
虽然文化与文明传统,尤其是利维斯主派的形式,为研究通俗文化创造了一个教育空间,但是它总是假设通俗文化代表的充其量不过是文化衰落和潜在的政治混乱。文化与文明传统并不注重对通俗文化作品和实践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文化与文明传统是在贵族和中产阶级的立场上,担心社会和文化的扩张,对文化和社会排它性的挑战。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第一部分结构疏理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
2、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
3、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杜塞

大众文化导论1

大众文化导论1
6、科幻片。主要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的远景,其主要特色在于情节中包含了科学奇想。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当代中国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大众化、娱乐化和类型化。如果从多种文化类型在电影文化产品中复杂组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电影总体上至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明显的主导文化取向的大众文化片。第二类是带有高雅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片。当代电影的大众化转型在第三种类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电影往往呈现出毫不遮掩的或彻底的大众文化取向,竭力投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简称大众型大众片,或者就叫“大众片”。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 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4、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从西方舶来的最新批评方式之一,其独特思路在于强调降各种电影批评思路综合起来,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相配合,分析和批评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电视
电视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4.斯图亚特。

霍尔与派迪。

维诺《大众艺术》:培养大众对于大众文化内部的分辨力,使其更具鉴赏品味批判地接收好的大众文化——大众艺术5.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主义者研究文化文本与文化实践,旨在还原或重建特定群体或阶级或整个社会的感知结构,包括他们的经验、价值观等等,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理解那些亲历了文化的人们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1.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理解和阐释文本必须还原到生产这些文本和实践的历史条件中去2.法兰克福学派:核心观点(大众文化是维护了既有的社会权力的——“被蒙蔽的大多数”)群氓文化威胁本真文化“民主式”文化威胁“灵韵式”文化(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法兰克福学派观点同文化与文明传统之间有相似性3.阿尔都塞主义:反对机械误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上层建筑并不仅是被动反应,而是经济基础的必要前提社会结构: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系统,是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是一种活的物质实践(仪式风俗,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问题域”“召唤”与“质询”4.葛兰西霸权理论:霸权是某种进行中的状态,它描述了统治阶级通过操纵“精神及道德领导权”的方式对社会加以引导而非统治的过程。

统治阶层的“收编”与被统治阶层的“抵抗”之间的冲突、博弈5.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社会建构,物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话语之外,但只有身处话语之中物体才有意义“接合”:社会变革力量试图颠覆既有社会权力,却最终悖论般地维护了现行制度的稳定,社会中的统治阶层通过与反抗者的声音“协商”的方式将其引至某个安全地带,从而确保自身的领导权得以维系。

文化:意义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是我们与自身、他人、置身其中的社会世界展开意义共享和斗争的场所●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性:人的本能驱动力意识与无意识,本我、自我与超我梦是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互相妥协、折中的产物梦的运作机制:凝缩、移情、象征、次级修正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将弗氏学说应用于文本分析:一是以作者为中心,将文本等同于作者的梦境二是以读者为中心,关注文本以何种方式使读者对欲望和幻想进行释放2.拉康精神分析学说:(将精神分析转移到文化领域)匮乏与充盈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镜像阶段、来--去游戏阶段、俄狄浦斯情结阶段3.电影精神分析:劳拉。

莫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男性凝视”大众电影的两种互相矛盾快感:窥视欲快感、自恋快感男性观众首先凝视男主角进行自我的构建(自恋),再通过男主角的目光去凝视女主角(窥视),以满足力比多的欲望4.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幻想是我们观看和感知世界的一个框架“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是展示欲望欲望的回溯性●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1.索绪尔:能指与所指意义并不是在能指与所指的互相关联与协调中形成的,而是在差异与关系中产生的组合/毗邻轴与选择/聚合轴对现实的感知是被语言构建出来的言语(个体言说的方式以及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与语言(人们借以表达的系统、规范和惯例)结构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结构主义的使命:揭示意义生产过程(言语行为)中蕴含的规则与惯例2.施特劳斯、威尔。

赖特与美国西部电影:施特劳斯:神话素、“二元对立”结构威尔。

赖特《六把枪与社会》:西部片用简单的符号传达深奥的含义,进而将美国人的社会信仰概念化西部片发展阶段:经典时期、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展示的是美国梦的实现过程3.罗兰。

巴特《神话学》:初级指意系统与次级指意系统(外延与内涵)神话包含一整套观念与实践意识,其功能在于积极推行统治阶层的利益与价值观,维护既存社会权力结构文化代码(规则系统/语言)vs 文本所在场合、读者所处历史时期与其文化背景(个体差异/言语)文字与图像(文字扩充图像的潜在内涵)4.后结构主义:雅克。

德里达:延异(意义的浮现总是既有延迟又具差异的)层级暴力(二元对立中权力的显现,优劣的划分)米歇尔。

福柯:话语(赋权、限制与建构)话语构型(特定话语跨越层级的界限,彼此交叉)权力--知识体系(话语生产了知识,而知识始终是权力的武器;权力是生产性的)全景敞视机制(圆形监狱):权力的凝视,标准化行为,“监视性”媒体●性别与性取向:1.女性主义:不同流派:激进女性主义(父权)、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具体形式)、双重系统理论(父权与资本主义)两个主要假设: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女性与男性截然不同女性要掌控自己的身份、改变旧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必须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2.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洛琳。

加曼、玛格丽特。

马什门特: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我们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拒斥大众文化;受众是由社会历史建构的产物)杰姬。

斯黛西《凝视明星:好莱坞与女性凝视》:重点在“电影院内的受众”而非由“文本构建的受众”;三种话语类型(逃避现实、身份认同、消费主义)3.解读言情小说:塔尼亚。

莫德莱斯基《仇恋》:“罗曼司苦难”(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既包含了对真是困境的表达,又体现着对真实困境的抗争)罗莎琳德。

考沃德《女性欲望》:快感与自我的轮回(从被宰制地位到权力地位的转变)詹尼斯。

莱德威“史密斯顿”调查: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之中的自我,男性自我则是独立而自洽的自我;女性的三种选择(同性恋、与男性建立两性关系、其他方式取得满足)4.洪美恩《观看豪门恩怨》:(快感是如何被生产出来又如何发挥作用的)“情感现实主义”“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彻底摈弃群氓文化意识形态4.解读女性杂志:詹尼斯。

文希普《深掘女性杂志》:对女性杂志形态的种种诉求作出批判性诠释,发掘其局限性并寻求变革;女性杂志提供“个体性解决方案”往往是通过建构女性的“虚设集体”的方式实现(有问必答栏目)约克。

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后现代的“狂欢”精神;强调文本与观众互动产生意义5.男性研究、男性气质与酷儿理论:安东尼。

伊索普:“宰制性男性气质”文化建构的结果朱迪丝。

巴特勒《性别麻烦》: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正是“生物男性”与“生物女性”的二元对立分别确保了某一种而非全部的“社会男性”和“社会女性”的“合法性”;“操演理论”(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本身所操演出来的,制造出一种性别先天存在的错觉);“扮装”;“反常性”与“反常解读”(人皆有之)●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1.种族与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是一个意指系统而非生物系统,是人类行为与互动的结果,而此真相往往被掩盖2.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种族主义最早是为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而展开的与性焦虑相关“白种人优越论”的普遍共识3.东方主义:爱德华。

萨义德《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东方主义: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之上的一种方式后殖民的大众文化研究:权力强调西方与东方的“绝对差异”,“谁在讲述并消费了这些故事”,话语本身即是一场战争美国越战电影研究:三种叙事范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体;战争的美国化、帝国式自恋)4.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权力相关)1.20C60Y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展开进攻波普艺术(文化是全部的生活方式)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具体体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的衰落”;科学迷失方向,从“真理”到“操演”;高等教育的使命从追求理想到传授技能;知识分子丧失原本的权威性3.鲍德里亚:后现代:从冶金术社会向符号创衍术社会的过渡仿真、拟象、原本超级现实主义:仿真与真实带给人们的体验别无二致后现代传媒不再提供关于现实的次级表征,而是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惊醒生产;表征就是事实本身4.詹明信:文化统治、文化分期市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现代主义、晚期或跨国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混仿(拼贴)与戏仿:后现代文化并非一种质朴的原创性文化,而是一种引用的文化,意即后现代文化产品是从以前的文化产品中生成的精神分裂症:强化了关于“现时”的感受,丧失了历史感,“时间”文化让位于“空间”文化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放弃抵抗、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5.后现代流行音乐与电视:撷录:后现代文本对所窃文本进行反对、拥护或促进,被用来唤醒历史与本真性,坚决斗争“激进折中主义”:成熟的混搭者,坦然承认“振荡”;消解对立双方的差异6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经典文本的确立:权力引导的选择与阐释的过程,文本无力决定自身价值高低,它仅仅是人们构建价值的场所标准已死,但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仍有优劣之分7.全球性的后现代:全球化是后现代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变相说法将全球化视作美国文化侵入的错误:将全球化等同于文化的美国化秉承着一种过分简单的还原论对于“外来”理解的狭隘(国家的不等于本土的;阶级种族新别)认定美国文化是单一的(复杂的混血文化)8.融合文化:融合:媒介内容在一系列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传媒所有权的集中;技术的变迁;传媒消费者)●大众政治:1.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吉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